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曲黎敏 鷺江出版社 (2008-03出版) 作者:曲黎敏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醫(yī)道,就是生活之道《黃帝內經》是一本奇異的醫(yī)書,它不像西醫(yī)書籍那樣總是生理、病理及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數據和指稱,它恰恰談的都是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事物,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于是,我們學習它的過程就成了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轉的美麗旅程。在浩瀚的中華文化經典中,“醫(yī)道”始終獨立而鮮活地存在著:一方面,“道以醫(yī)顯”——醫(y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xiàn),陰陽、五行、中庸等觀念在醫(yī)道中無不盡其所極地鋪設張揚;另一方面,“從醫(yī)入道”又是掌握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捷徑,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個體生命,天與人盡在此中融和,象與數也不再虛無飄渺,而是如我們的每一次呼吸那樣真實而令人感動……學習它,玩味它,按照圣人的指點去挖掘探尋我們的身體及靈魂之秘,將是我們重整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航程。世界上最高的學問都是研究人的學問。思想、哲學上的差異并無法阻隔對人類生命肉體認識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只要是人,就會有喜怒哀樂或悲傷恐懼,人類情感和肉身的共通性最終也會導致人類關于醫(yī)學觀念的某些共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醫(yī)學又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而這門學問在中國又體現(xiàn)為生活之道。中國的圣人為了說清楚其中的道理,統(tǒng)統(tǒng)采取了打比方的方法,他不去說這個概念“是”什么,而是說它“象”什么,在《易經》里他畫出卦來讓你看它“象”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在《詩經》里他用“比、興”的方法來描述人心;在歷史書里他講故事;在醫(yī)書里他說春夏秋冬……他從來都不用大概念壓人,而是發(fā)掘生活的點滴來映照我們的心靈,因此中國的經典都是智慧之書,而不是知識之書,是可以讓一個民族懷著隱秘的熱情世世代代反反復復去閱讀的書。老百姓可能不大明白為什么要“冬吃蘿卜夏吃姜”,為什么中國人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為什么子為鼠、寅為虎、午為馬等等的原理,但千百年來中國的百姓因循著古訓就那么自自然然地生活著,被稱之為“中醫(yī)”的醫(yī)學護佑著……當探究到它的深處我們方知道,原來很多真理都是從身體里變現(xiàn)出來的,是自自然然的東西,因此參悟這門學說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人體與自然的奇妙和諧,兩者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而如何依準我們的生命本性去生活和做人,則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須認知的事情,《黃帝內經》的養(yǎng)生智慧則可以幫助我們盡量地完成這場對自我生命本體的認知過程。這是一門仁術,它源于一種根本的、深沉的愛,源于一種沉靜的力量及心靈的閱讀。它熨貼著我們生命的根,傳統(tǒng)醫(yī)學的真正作用不是機械性地對疾病進行“治療”,而是像一位老師,告訴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導致我們身體衰弱的壞習慣,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們生命本性的生活習性,并引導我們順應自然的力量。這是我們的一次關于身體的認領和解讀,它發(fā)生在五千年前,甚至更遠,在遠古的講堂上,一群圣人圍坐在一起……在遙遠的今天,我們開始了自己閱讀的旅程,在模糊的字跡背后,我們找尋,關于宇宙、關于生命、關于靈魂的秘密……我們現(xiàn)在閱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似乎有些難度,但這絕不是一次跨文化的對話與閱讀。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當中都流淌著美麗而空靈的漢字的基因,只要我們能享受孤寂,我們便可以像閱讀李白和杜甫那樣去閱讀《黃帝內經》,它一樣有著超凡的洞察力、博大的精神和動人的韻律,一樣有著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所有美德,它確定權威與法則,講究和諧與穩(wěn)定,注重教化與實證,它不僅引領我們游走于宇宙太空,感受曠古時空的荒謬與空寂;而且引領我們不斷地向內、向著那似乎不可知的黑暗,不斷地問難探索,直至找到我們生命的真實的每一次悸動。曲黎敏 二00七年十月
內容概要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y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奇異之書。它不像西醫(yī)書籍那樣總在解析生理、病理等專業(yè)詞匯,它還在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 聆聽曲黎敏教授的精彩解讀,是一次對自我身體與心靈的全新認知與精心呵護,是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轉的美麗旅程。曲教授不是在機械地教我們如何“治療”疾病,而是像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師,讓我們既能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與玄妙,又能學到切實好用的養(yǎng)生智慧;如何改掉導致身體衰弱的壞習慣,如何養(yǎng)成符合生命本性的生活習慣,掌握十二時辰養(yǎng)生秘訣、四季養(yǎng)生精髓……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y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奇異之書。它不像西醫(yī)書籍那樣總在解析生理、病理等專業(yè)詞匯,它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 曲黎敏教授繼暢銷書《黃帝內經·養(yǎng)生智慧》后再品《黃帝內經》,書中詳細闡釋了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病變及相關中醫(yī)對治,講授了中醫(yī)望聞問切常識等,幫助人們簡明認知人體發(fā)生病變時的微小征兆,指導人們盡早發(fā)現(xiàn)身體的疾患并及時醫(yī)治。這既是實用的人體智慧之書,也是養(yǎng)生與生命智慧之書。
作者簡介
曲黎敏,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天人醫(yī)易中醫(yī)藥研究院院長,《名家論壇》專家。有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精通文字學、傳統(tǒng)醫(yī)學,西方人類學。 近年來,曲黎敏不僅在大學里主講“中醫(yī)文化”、“周易與中醫(yī)學”、“道家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課程,還致力于傳統(tǒng)醫(yī)道的公外推廣,經常受邀到各大機構演講。她的演講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生動活潑,讓聽眾既能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與玄妙,又能學到切實好用的養(yǎng)生智慧,實現(xiàn)對自身生命切實的人文關懷…… 主要著作有《中醫(yī)與傳統(tǒng)文化》、《中華養(yǎng)生智慧》、《易學氣功養(yǎng)生》等。
書籍目錄
黃帝內經·養(yǎng)生智慧書系總序自序 醫(yī)道,就是生活之道第一章 為什么要學《黃帝內經》一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地位獨特二 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認知自我三 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四 可以培養(yǎng)我們內在的洞察力第二章 中醫(yī)與日常生活一 為什么北京城東有崇文門,西有宣武門二 為什么秦皇漢武要封禪泰山三 中國人為什么說”左右”,不說“右左”四 “終始”的意思五 何謂“仁、義、禮、智、信”六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七 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藥八 “咽喉要道”的真正含義第三章 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一 子時——膽經當令二 丑時——肝經當令三 寅時——肺經當令四 卯時——大腸經當令五 辰時——胃經當令六 巳時——脾經當令七 午時——心經當令八 未時——小腸經當令九 申時——膀胱經當令十 酉時——腎經當令十一 戌時——心包經當令十二 亥時——三焦經當令第四章 上古天真論一 生命是一個過程二 法子陰陽,和于術數三 人為什么會得病——習性造病四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五 臟腑本性六 陰陽論——女七男八第五章 四季的養(yǎng)生一 四氣調神大論二 春天怎么養(yǎng)生三 夏天如何養(yǎng)長四 秋天怎么養(yǎng)收五 冬天如何養(yǎng)藏六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第六章 關于飲食一 食物和藥的區(qū)別二 食物為什么最重要三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四 孔子的飲食觀念五 不同節(jié)氣的進補六 人參為什么補氣七 食物的偏性八 五昧過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九 桂枝湯第七章 情志病一 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對治法二 人為什么會有煩惱三 人生四惑——酒、色、財、氣四 百病生于氣五 情志生克法第八章 中醫(yī)如何對治亞健康一 健康的定義二 人為什么會得病三 “五勞”和“七傷”四 中醫(yī)解讀亞健康第九章 醫(yī)道總綱一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二 順其自然三 健康長壽靠自己四 天人合一五 醫(yī)易同源六 醫(yī)的本意七 藥的本意第十章 中醫(yī)的要點一 人為本,病為標二 調動人體的自愈力三 強調身心互動四 重視人文關懷五 不治已病治未病六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黃帝內經·養(yǎng)生智慧Ⅱ第一章 中醫(yī)的定義中醫(yī)使生命長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醫(yī)是對生命的細致體會與關切——“醫(yī)者意也”第二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養(yǎng)生的四個方面養(yǎng)性情養(yǎng)睡眠養(yǎng)居處養(yǎng)房事第三章 五臟與中醫(yī)意象思維什么是五行人體五臟之象第四章 《靈蘭秘典論》的五臟解讀《靈蘭秘典論》解析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傅之官肝為將軍之官脾為諫議之官腎為作強之官五臟之外——膻中第五章 不可輕視的六腑膽為中正之官胃為倉廩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大腸為傳道之官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為州都之官第六章 中醫(yī)是如何看病的扁鵲使虢太子起死回生中醫(yī)看病之“望”中醫(yī)看病之“聞”中醫(yī)看病之“問”中醫(yī)看病之“切”生病的四個層次與中醫(yī)對治第七章 人生智慧與養(yǎng)生智慧扁鵲的醫(yī)術與境界壽限與養(yǎng)生人生的道德修養(yǎng)與養(yǎng)生
章節(jié)摘錄
黃帝內經·養(yǎng)生智慧第一章為什么要學《黃帝內經》一《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地位獨特《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非常獨特,它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書。這就意味著生命之學在我國古代文化當中,被認為是帝王之業(yè),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為什么重醫(yī)藥?首先,圣人就是能掌控自己的人。這個“圣”字怎么講呢?我們先來看看“圣”字的寫法——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耳,口耳放在一起就是繁體字“聽”的意思,底下在甲骨文是一個“人”字,后來寫做“王”。所以,所謂圣人就是聽從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體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夠掌握自己的身體和欲望,又能夠使別人聽從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這是圣人重醫(yī)藥的第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是:古代文化認為,天下即人身。古代的“天”字是這樣寫的——人的頭頂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顛、頂。天下即人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人體在所有的組織系統(tǒng)里面是最為精密的自組織結構。自組織就是它依賴于本性而存在、而平衡、而和諧,不需要人為的強制和主觀意愿,也不是你想把藥補到哪里就可以補到哪里的。所以在古人眼里,身體就是天下,就是國家。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為本。生命是自自然然的一種活潑的存在,是自足的,它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和諧機制。也就是說,身體比頭腦更聰明,頭腦是有為,身體是無為。所以中醫(yī)有一句話,叫做“上醫(yī)醫(yī)國,中醫(yī)醫(yī)人,下醫(yī)醫(yī)病”。上醫(yī)醫(yī)國的意思,就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個國家。千百年來,什么都變了,但是人沒變,人的本性沒有變,而所有的思想都是從身體中發(fā)出來的。因此,無論世界如何風云變幻,世界上最高的學問始終是研究“人”的學問,而中國文化更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比如《大學》講至善,但最后要落實到人心的靜與定;《中庸》講太過與不及,實際上,太過與不及都源于臟腑功能的太過與不及。比如人的肝火太旺,人的心就不靜,做事就急躁;腎精不足,人就沒精神,思考問題就不周全,做事就會失敗。拿破侖有句名言:“人的身體結構即命運。”而中醫(yī)理論認為,人的身體結構及功能即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醫(yī)學又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所以,中國文化一向都強調“從醫(yī)人道”、“道以醫(yī)顯”,就是說,如果你能把人體領悟了,把醫(yī)道領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領悟天下之道。二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認知自我有人會問:我們的生命活力是從哪里來的呢?說到生命活力,我們經常會用這樣一些詞匯: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等,這些詞都是代表我們生命活力的詞,代表我們領導力的詞。這些詞又都是從哪里來的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好好思考一番。什么叫做魄力呢?在中醫(yī)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謂“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現(xiàn)。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精氣神的“神”,實際上都是指你的精和氣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現(xiàn)。就好比油多了光亮就大,火焰的光芒就是“神”,所以“魄”是肺經、肺氣足的體現(xiàn)。而魄力的“力”就關系到我們的另一個臟器——腎。在中醫(y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于腰,都來源于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夠氣壯山河,才能夠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yī)里又屬于先天的范疇,關涉到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說魄力是學不來的,它是我們身體當中的本能的一種外現(xiàn)。如果你魄力不夠,只能說明你先天肺氣不足、腎精不足。有的人生命力很旺盛,看上去很有精神;反之,有的人看上去很萎靡。那么“精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我們首先來看看“精”,它來自腎。在中醫(yī)概念里,腎主藏精;而“神”,在這里專指心的神明,心之神為神。所謂“精神”,代表的是一種心腎相交的能力,這個能力的外現(xiàn)就是精神。如果心力不足、腎精不足的話,就會顯得特別沒有精神。所以,“精神”同樣也是指我們身體層面上的東西。再看“膽識”。《黃帝內經》認為:膽是主決斷的。有沒有決斷力也是領導力的一個體現(xiàn),而決斷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一個人膽氣足不足。并不是說一個人把膽囊切了,他就沒有決斷力了,關鍵還是一個膽氣足不足、膽精足不足的問題。一個人最終有無成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意志的物質基礎又是什么呢?在中國古代中醫(yī)理論里,意是脾(精)的外現(xiàn),脾的神為意,脾主運化?!饵S帝內經》說“心之所存所謂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為記憶力。實際上,有沒有意志和記憶力關系不大,關鍵是記憶能不能跟所看到的事物相關聯(lián)。如果能夠相關聯(lián)的話,思維就有了一定的寬廣度,而這個思維寬廣度就是“意”。所謂關聯(lián)性就是運化,這就是脾的功能。聰明,反應非??欤@都是運化的作用,是脾的作用?!爸尽敝改I的“神”,所以中國人特別講究補腎。為什么?因為我們生命本能的很多東西都跟腎密切相關,志是腎神的外現(xiàn)。意志這個詞中,“意”指的是運化能力,也就是思維的寬度;而“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定力。如果說精神是指心腎相交的能力,那么意志就是指人體運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體現(xiàn)。你能夠運化多少,然后又能定得住多少,這就體現(xiàn)你的意志力了。如果一個人很聰明并具備思維寬廣度,卻唯獨定不下來,堅持不下來,那就是意志不堅定,做事照樣會失敗。“聰明”就很好解釋了。中醫(yī)認為“腎開竅于耳,肝開竅于目”,意思就是說,腎的精氣通于耳,肝的精氣通于目。所以看一個人是否聰明,關鍵是看他的肝腎功能。肝功能好,眼力就好;腎功能好,耳力就好,如果耳鳴眼花,就是肝腎出問題了。我們的人體就如同一棵大樹,在外的枝杈都是根部的反映??偠灾痪湓?,我們的生命活力來源于身體本身,從腎精來,從這些神明來,從生命的高度來。所以,學習《黃帝內經》是在培固我們的智慧元氣,是一種根本性的學習。在西方醫(yī)學當中,不太講究神明這個概念。在西醫(yī)看來,心臟就是一個泵而已,與神明無關。所以在現(xiàn)在的器官移植當中,有些現(xiàn)象就令人費解。曾經有這么個案例,有人移植了豬的心臟,剛開始的時候這個人沒有出現(xiàn)太大的問題,但是慢慢地大家發(fā)現(xiàn)他有一個表現(xiàn):他沒事就喜歡用嘴去拱墻。其實,這就是中醫(yī)里講的“心之官為思”。意思就是,人如果心氣足的話,神明就會反映到大腦當中去,然后慢慢地就會改變人的行為,也就是說有了豬心就有了豬性。所以,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更多地向內看,內在地去觀察我們的人生,并且看到神明的那個層面。但向內看,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人其實很不愿意向內看,因為向內看很麻煩。每個人都有著順從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而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所以不愿意向內看。另外,向內看很痛苦,一旦真的看清楚了生老病死,就像釋迦牟尼一樣,那就只剩出家了。所以,先是不愿意向內看,然后是不忍向內看,這都是人的惰性決定的?!饵S帝內經》是很高明的“向內看”,是不打開地“向內看”。而西醫(yī)大多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仔細一想,解剖沒有什么了不起,不打開能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才是了不起。所以,中國中醫(yī)非常了不起,它沒有打開身體就知道人體里面內在的氣血是怎么回事。那么要憑借著什么“向內看”呢?憑借著“道”去看,憑借方法、規(guī)律去看,所以對人的要求很高。因為對人的要求高,所以《黃帝內經》這本書是“自古圣賢皆寂寞”,很少有人理解,這也是《黃帝內經》寂寞的一個根源。自古以來,人都存在的一個無知的盲點,就是對自我很不清楚。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學說影響了整個20世紀,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人類的自傲在歷史上曾遭受過三次打擊。第一次打擊是,原先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來,哥白尼的學說告訴人們地球是整個太陽系中的一分子。第二次打擊是,人們普遍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可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人們,人非萬物之靈,人源于動物,人的進化并不能抹掉他在身體結構和精神氣質方面與動物同等的證據。最后,人就只剩下一個自信了,就是認為我了解我自己??墒?,弗洛伊德的學說告訴人們: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為到底是由于你內心的什么驅動在發(fā)生改變。所以,向內看的問題對于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來說都是一個終極問題。西方哲學追求的最終境界是“認識你自己”,而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達到至善。三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在學習醫(yī)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反復體驗這樣一句話:“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睂W習《黃帝內經》是我們領悟人身、聽聞真法、感恩中國的必行之路。先說“人身難得”。學習了《黃帝內經》,我們就要關注自己的內心生活和我們內在臟腑的運轉。我們懂得了人體,實際上我們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現(xiàn)在的肉身實際上是我們修行多年后得到的一個身體。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借假修真的載體,是我們要蓄之、養(yǎng)之的精品。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許多人對自己的身體在很多時候是毀之、害之的。再說“真法難聞”。大家都知道,只有有緣的人才能聽聞佛法。《黃帝內經》同樣也是如此,不是說隨隨便便就可以聽到的,包括黃帝自己?!饵S帝內經》本身就是黃帝和他老師的一些對話,當黃帝問到一些很核心的問題的時候,他的老師都會讓他先齋戒。所謂齋戒,不是單純的洗洗澡、刷刷牙、餓幾天就可以的。它要求你在精神上不要被一些私念雜念所控制,讓自己的精神處于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你才可能聽聞真法。即便圣王學習《黃帝內經》,他也要抱著很認真的態(tài)度去學習,去修身修心,才能真正地看到里面去,才能真正領悟“真法”。第三句是“中國難生”。實際上,大家都應該有所感悟,生為中國人是一種難得的福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深厚的感恩心理和自豪感。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只有我們中國才有這么多經典巨著,可以讓我們去讀,可以讓我們重新反省人生,甚至包括重新體悟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這是“中國難生”的一個含義,因為只有中國才有《黃帝內經》。四可以培養(yǎng)我們內在的洞察力《黃帝內經》所說的內容,大多源于對天地自然的感悟。它開篇全都在講東南西北和春夏秋冬。它是一本很獨特的醫(yī)書,在很大程度上它并不去講怎么治療一種疾病,它更像一個老師,引導我們如何去順應自然的力量。所謂自然的力量,就是自然本身存在的順序,我們要順應這樣的順序和規(guī)律?!饵S帝內經》非常注重內在洞察能力。我們學習《黃帝內經》,就要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和增強我們的內在洞察力。這種洞察力,是一種很好的認知方法。西方人學醫(yī),要花很多工夫去學一些基本的常識和理論??墒窃谥袊S多人對中醫(yī)常識都有一種耳熟能詳的感覺。比如說老百姓并不懂醫(yī)學,但是他們每天都在運用一些醫(yī)學方面的知識。用古話說,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卻不知道其中道理,這就要求大家有一種洞察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人的洞察力,第一條就是對天地自然的感悟。大家可以去認真地想一想,中國人為什么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首先大家來看一下圖1,看了這幅圖,肯定會有人說這幅圖畫錯了。因為一般大家都認為是上北下南,而這幅方位圖的南卻是在上面,很多人會覺得難以理解。而這種方位圖在中國古代始終是南在上面,這就非常有意思了,而用中醫(yī)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為什么南要放在上面呢?因為在我們人體中,心在最上,心就是人體的代表。如果俯臥大地的話,心在最上,所以上邊為南。按照中國文化中取象比類的方式,我們把東歸屬于木,西歸屬于金,南歸屬于火,北歸屬于水。在遠古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木和金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著去以物易物的。而火和水是不可盛受之物,是用手拿不走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我們中國人只“買東西”不“買南北”。更何況,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中,“熱情如火”或“柔情似水”這些情感是花錢也買不到的?。《屹I賣南北(水火)還要危及人類本身呢,比如軍火,比如石油和水,一旦進入到買賣層面就要危及人類本身了。其實,我們中國人罵人都很有文化內涵。比如說“這個人不是個東西”,什么意思呢?說這個人不是個東西,那不是東西就是南北?。【褪钦f這個人像水火一樣無情無義。從更深的層面來講,東方又意味著生發(fā);東方為生發(fā),南方為生長,西方為收斂,北方為收藏;中央為土,為“化”。那東方為什么有生發(fā)之象呢?我們先來看這個“東”字——“東”就是一個木中間加一個日,意思是太陽從樹木中冉冉升起,這就是一種逐漸上升的狀態(tài)。再看“西”字,在古文里寫法是這樣的——“西”字就像一個大鳥立在自己的鳥窩上。人類最初觀察西邊的時候,首先要抓住一個象,這個象是什么樣的呢?天黑了,鳥兒知道要歸巢了,天地萬物也知道要收斂了。這其實就是一個收斂之象。實際上,在中國買賣東西,是有它的文化內涵的。從更深的意義上來講,我們要買賣的東西,要么是可以生發(fā)的,有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性質;要么是可以收斂的,可以賺到錢的。
編輯推薦
在《黃帝內經:養(yǎng)生智慧(套裝共2冊)》中聆聽曲黎敏教授的精彩解讀,是一次對自我身體與心靈的全新認知與精心呵護,是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轉的美麗旅程。曲教授不是在機械地教我們如何“治療”疾病,而是像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師,讓我們既能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與玄妙,又能學到切實好用的養(yǎng)生智慧;如何改掉導致身體衰弱的壞習慣,如何養(yǎng)成符合生命本性的生活習慣,掌握十二時辰養(yǎng)生秘訣、四季養(yǎng)生精髓……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y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奇異之書。它不像西醫(yī)書籍那樣總在解析生理、病理等專業(yè)詞匯,它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