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6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沈善增 頁數(shù):47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還吾莊子》以現(xiàn)代人的觀點全面闡述了《逍遙游》和《齊物論》,全書知識豐富,解說詳盡,通俗易懂,不失為一本讓人覺得不得不看之書。讀中國書不能不讀《莊子》,不能不讀《逐吾莊子》。 目錄*處為上下結構上邊“豐和刀”下邊“齒”
作者簡介
沈善增,上海著名作家。
書籍目錄
從《我注莊子》到《還吾莊子》?。ù颍┑谝徽隆″羞b游題解鵬飛南徒堯讓天下于許由藐姑射之山大瓠之用樗與貍狌第二章 齊物論題解今者吾喪我*缺問王倪瞿鵲子問長梧子罔兩問景莊周夢蝶
章節(jié)摘錄
以前讀一些講解佛經(jīng)的著述,開篇都是從解題著手,而且,從總到分,洋洋灑灑要講一大篇。一個詞一個詞地落實、引申,一個經(jīng)題可以做成一篇博士論文,覺得這樣非常煩瑣。因此,我第一稿注《逍遙游》時,是沒有題解的。但實際注下來,發(fā)現(xiàn)直接切入正文,效果也未必佳。古人解經(jīng)從題目著手,自有他的道理。尤其是我這次移宮換羽,改走一本正經(jīng)以莊注莊的路子,考慮再三,還是走這條老路,才是終南捷徑。因為從解題進入,至少有三條好處。 首先,可以看到,《莊子》一書,是作者精心寫成,而非由后學輯錄而成。 《莊子》,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共有五十二篇。到晉代的司馬彪注本,計有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合五十二篇?,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注本——郭象注本,只剩下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合三十三篇。少掉的十九篇,不是郭象沒看到,而是被他認定不是出自莊子之手,有損莊子大家形象而刪去的。在兩晉時代,對五十二篇中哪些是莊子寫的,哪些是后人輯錄的,哪些是不肖之徒假借莊子名義偽托竄入的,各家意見很不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內篇七篇一定出自莊子本人之手,是他老人家一字一句摳出來的,而不是別人根據(jù)他的談話記錄整理而成的。形成這條共識的一條充足的理由,就是七篇的題目。七個題目統(tǒng)一都是三個字,而且這三個字明顯是根據(jù)整篇的中心思想概括擬就的;不像外篇與雜篇,隨取篇首的二或三字為題。外篇與雜篇的取題法,完全因襲《論語》的作派?!墩撜Z》是后人輯錄的,所以各家據(jù)之懷疑外篇與雜篇中也有部分甚或全部是后人輯錄的。但不管怎么說,反過來可以證明內篇是莊子親自動手寫的。 然而這點共識,到近代還是有人提出質疑。齊思和在《莊子引得)的“序’中說:“至于內七篇,則從來學者,皆以為莊周所自撰,疑之者尚鮮。成玄英疏序云:‘內篇理深,故于篇外,別立篇名。外篇以去,即取篇首二字為題。故陳景元曰:“內七篇目,漆園所命也?!薄癜?,內七篇目是否為莊子所自定,固難質言,而其著述體例,與外篇雜篇,截然有別,則極明顯。以梁任公之好辨古書,亦謂:‘內篇為莊子自作,無問題?!挥嘤^《齊物論》篇稱:‘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施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f周乃惠施之友,若是篇果莊所自為,安得列惠施于古賢之林耶?又《逍遙游》、《齊物論》、《德充符》等篇,皆于篇末附記莊周軼事,亦不似莊周所自為者。再以著述之體裁觀之。戰(zhàn)國以前,無私人著述之事,章學誠已言之矣。最早之私人著述,若《論語》、《孟子》等書,皆用問答之體。殆出于門人后學所記。后儒往往分為篇章,以便誦習,即以篇首二字名其篇。若夫先立一題,然后執(zhí)筆著論,如《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書,則戰(zhàn)國末年之事。是則內七篇,殆亦后學所述,未必即出于莊周之手歟?” 之所以把齊思和先生這段話引在這里,是因為我覺得此中很典型地透露出一種習氣,以疑古為能事。這種動輒把不合己意的篇章語句指為后人偽托竄入,乃至抓住幾條就把整本書定為偽書,我在讀注莊各家乃至先秦諸子的注本時,經(jīng)常碰到。開始對這樣做學問的先生很有些敬畏感,因為他們說起話來指手劃腳的腔調,實在是權威得很,你不服還真不行。像齊思和先生 這么質疑,是算謙虛得不得了的。讀他們這些論斷,常感到非常慶幸,沒有他們火眼金睛指出來,自己被偽“莊子”騙了賣了還不知道,多么危險啊!等到后來我按照他們的指點,感到莊子的話怎么越讀越糊涂,才發(fā)覺事情似乎有些不對頭。我好不容易決定不理這些權威人士,從另外的途徑去解《莊子》。待我總算從他們布下的八卦陣中走出來,接近了本來的莊子,我才明白那些權威意見除了別有用心的篡改外,大多是由他們的一孔之見發(fā)出的自說自話。 就以齊先生質疑內篇非莊子自作的三條理由來說,都是站不大住腳的?! ∑湟弧⑶f子與惠施是朋友,他怎么會把惠施列到“古賢”中去? 從《莊子》中看,兩人確實是朋友,但《徐無鬼》篇中有莊子過惠子之墓,發(fā)出傷心感慨的片段。所以莊子在《齊物論》中把惠施與昭文、師曠并稱為“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完全有這可能,莊周為什么不可以在惠施死后才開始著書立說呢?而且,惠施死了,莊子失去了探討辯論的對手,才把求道熱忱化作筆底波瀾,也是順理成章的。至于說莊子這段話是“列惠施于古賢之林’,那是齊先生的誤解所致。以我看到的注莊各家,沒有一個弄明白莊子為什么在這段話里要把昭文、師曠與惠施并舉。齊先生就想當然地把三者的共同點理解為“賢”了,其實與“賢”是不搭界的。到底共同點是什么,以后注到時再詳說,這里賣個關子。此外只需說明,“賢”乃妄測,遑論“古賢”,齊先生的質問落了個空?! ≡谇f子時代,陰陽五行學說才初露端倪,還沒有發(fā)展為繁復的系統(tǒng)理論,所以,后面的六種意見,因其太系統(tǒng)、太全息、太數(shù)理化,顯見不會是莊子所言之“六氣”。從莊子說“六氣”不加任何解說來看,這“六氣”應該是當時流行的一個概念??疾煲幌拢挥兴抉R彪的說法可能性最大。此說又有《左傳·昭元年》所載醫(yī)和之言可作佐證。《莊子》中還有一處提到“六氣”,見于《在宥》篇:“云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郁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jié)。今我愿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從這段話中看,“六氣”不是“天氣”與“地氣”,故而李頤、王逸把“天玄”、“地黃”列入“六氣”之中是不對的;但是,前有“天氣”、“地氣”,后有“四時”,可見“六氣”又與氣候有關,所以,“陰,陽,風,雨,晦,明”等可見的天象氣候變化為“六氣’的內容,也是很妥貼的。從這段話可見,古人對天象氣候,有幾種不同的分類法。“天氣”、“地氣”是一種分法,重在空間的廣大、對萬物的涵養(yǎng)?!八臅r”是一種分法,重在周期性的變化?!傲鶜狻庇质且环N分類法,重在現(xiàn)象的區(qū)別?!疤斓亍睆娬{根本性,“四時”強調周期性,“六氣”強調現(xiàn)象特性?!疤斓亍睘轶w,“四時”為常(也即體的必然表現(xiàn)),“六氣”為用(體的偶然表現(xiàn),盡管在偶然背后隱藏著必然,偶然性受到必然性的制約,但表現(xiàn)出來,不易看見規(guī)律性,像是一種意志行為)。故而,“乘天地之正”后面,不能說“御四時之辯”,而只能說“御六氣之辯’。這兩個分句,照佛家之言來說,“乘天地之正”就是證體,就是禪宗所說“明心見性”,密宗所說“胎藏部”、“蓮花藏”;“御六氣之辯”就是致用,就是顯教而說“普度眾生”,密宗所說“金剛部”、“金剛地’。如果要加個“四時”進去,只能是“通四時之變”?!傲鶜狻小瓣庩枴?、“晦明’可以互變,“風雨”是相成而不一定能互變,“陰陽”、“風雨’、“晦明”之間則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因此,這個“辯”,只能訓為“別”,釋為“變”是不確切的?! ≈挥小俺颂斓刂保拍堋坝鶜庵q”,前者是必要條件,后者是可能結果。而這兩者,又構成“游天窮”的必要條件?!坝螣o窮”才是莊子追求的目標,才是得道的理想境界。這才是“逍遙”。達到“逍遙’的才可稱為“至人”。至人已證大道,已起大用,已得大自在,像這樣的人,他還會受到什么條件的限制呢?“彼且惡乎待哉?” “待”也是莊子的語匯系統(tǒng)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墩f文》:“待,埃也。”段玉裁注:“今人易其語日:‘等’?!睆摹暗却边@原初義,引申出“依靠,仗恃”之義。因為”等待”必須站在一個地方守候著,這個立足點,也就是立場,由立場引出了憑恃?!渡叹龝まr戰(zhàn)》:“國待農戰(zhàn)而安,主待農戰(zhàn)而尊?!庇钟伞耙勒獭敝x,引申出“需要、必須”之義?!俄n非子·五蠹》:“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鼻f子就是在“依仗”與“必須”之義上使用“待”的,可意譯為“立場”與“條件”。在譯為“條件”時,應考慮到其中蘊有“立場”的意思,這“條件”是指有關“立場”、“依據(jù)”的重大條件?!氨饲覑汉醮?”以佛家用語說,就是:“那人還有什么相可執(zhí)著呢?” 為什么說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即可“無待”呢?因為達到這一境界,個體就與本體(道)完全同一了,他的自由度等同于道,是無窮大的。無窮大的個體,也就等于個體的消亡,因此,才可以說是“無我”。而這個“無我(小我)”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因為“我”的本義是“主宰”,也就是自由意志。只有具有無窮大的自由意志,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這樣的自由意志,沒有一絲一毫不自由之處?! ⌒枰赋龅氖?,東方哲學,佛家與道家,從一上來就明確這自由意志不是西方神學所謂的“全知全能”,為所欲為。在《序》中我已引過元圭禪師的“佛有三能三不能”之說。這里,莊子也確立了“游無窮”的邏輯關系,以“乘天地之正”為前提。因此,如果一定要用“唯物’與“唯心”的二元對立來套,那么,佛家與道家都可以統(tǒng)戰(zhàn)進來壯大“唯物主義”的陣營。因為他們都認為有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規(guī)律存在,都認為覺悟者就是完全能窮盡、順應、掌握這些規(guī)律的人。當然,用“唯物”、“唯心”這樣的理論框架來套佛家與道家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因為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簡單類比,無助于 弄清其本來面目,只有越抹越糊涂。我們還是以了解莊子的原意為目的?! ∫陨险f了我對莊子這幾句話的注解,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郭象是怎么注的?! 疤斓卣?,萬物之總名也。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斥鴳之能下;椿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順萬物之性也;御六氣之辯者,即是游變化之塗也。如斯以往,則何往而有窮哉?所遇斯乘,又將惡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遙也。茍有待焉,則雖列子之輕妙,猶不能以無風而行,故必得其所待然后逍遙耳,而況大鵬乎?夫唯與物冥,而循大變者,為能無待而常通,豈自通而已哉?又,順有待者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則同于大通矣。故有待、無待,吾所不能齊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機自張,受而不知,則吾所不能殊也。夫無待猶不足以殊有待,況有待者之巨細乎?” 郭象這段注特別長,可能是所有郭注中最長的一段。郭注很少這樣長篇大論,可見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故千百年來,不管人們怎么質疑,郭象總是注莊的第一權威人士?!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代序 從《我注莊子》到《還吾莊子》 代序 本書原來沒計劃要寫《序》,當?shù)谝徽隆跺羞b游》注到一半時,我突然覺得沒《序》不行。經(jīng)過一番掙扎,終于屈服于內心的強烈要求,擱下正文;回過頭來寫《序》?! ∧瞧缎颉肥沁@樣的: 寫作本書,我又一次遭遇靈感——一種令人意外而又興奮的狀態(tài)?! ≡谠鹊奈迥暧媱澲?,根本就沒這本書。半年前,我去訪友,那位仁兄告訴我,他正在讀《莊子》、教《莊子》,準備寫一本有關《莊子》的書。他這一句話,竟驀然點燃了我重讀《莊子》的愿望。我回家后便從書櫥中翻出《莊子》來讀,一讀便感慨萬千,相見恨晚。尚未讀 畢,就生出要寫這本書的強烈沖動。于是,我就讀第二遍。我讀的本子是《諸子集成》中的《莊子集解》(王先謙注)與《莊子集釋》(郭慶藩輯),這回是較詳細地看了各家的注疏。而第一遍讀,我是抱著一貫的“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求妙契于心,不顧望文生義的。另外,我還找來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流沙河的《莊子現(xiàn)代版》等不同的《莊子》注釋本比較著讀。這樣,一方面是了解古人與今人對《莊子》已說過些什么,還有沒有我置喙之余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我的寫作熱情冷卻一下,看看這個選題經(jīng)時間粹火后到底如何。第二遍讀畢,我非但沒有打退堂鼓,反而熱情更為高漲。不僅堅定了寫作本書的決心,而且把它擺到了計劃日程的第一項。我覺得對《莊子》豈但有很多話可說,更有一些極重要的話尚未說。看上去,歷史上《莊子》受世人的重視,與禪學在中土的興起有關,莊子思想,是先秦諸子中最具禪味的,這已經(jīng)是一種共識與定評;但從各家的注疏來看,對莊子禪意的理解,還是膚淺的多,深入骨髓者少,有些關鍵之處,還存在著嚴重的甚或有意的誤讀。最重要的是,我發(fā)現(xiàn),倘若僅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是很難領會莊子的華美夸張的文宇背后所蘊含的甚深義理的,強解之,難免會南轅北轍、刻舟求劍。我如果沒有這八、九年在氣功實踐與佛理研討中所獲得的體證感悟,一樣會買櫝還珠,與《莊子》中真正的神妙之處交臂錯過。因此,我感到此番讀《莊子》中得到的啟示與靈魂的歡愉是極其珍貴的,這樣的好處應該讓大家來分享?! ∷詫懽鞅緯屛曳浅Ed奮,但我也知道極其艱難。即便我領悟到的義理真實不虛,要用淺近的語言生動地說出來又談何容易。禪宗說“一說就錯”。以前的注家也許并沒有理解錯,卻是說錯?我怎么能保證自己不會說錯,甚或錯上加錯?即便我能說得很正確、很通俗、很生動,莊子寧靜致遠的聲音能與喧囂的搖滾樂相匹敵嗎? 但我又想到,無論何時何地,不安的靈魂需要撫慰,迷失的靈魂需要指引,干渴的靈魂需要滋潤,飄泊的靈魂需要家園。以我內心的體驗,靈魂的種種需要是真實有的,這撫慰、指引、滋潤與家園也是真實有的。莊子便是“這一個”。我懷著靈魂的種種需要走向他,從他那里得到了我想得到的。我應該為有各種靈魂需要的其他人樹一塊路標。也僅只是一塊路標。禪宗高僧有云,以指指月,不要認指為月。說到底,莊子的文字又何嘗不是通向他精神堂奧的路標?注莊子,應該學一點莊子的灑脫。不是窮經(jīng)皓首做學問,而是無拘無礙抒性靈。不求學術上有所建樹;只求人生中有點用途。作如是想,我似乎看到莊子在向我招手,而我則放手散腳地飛了起來?! ?/pre>編輯推薦
一般讀者都會到把莊子與消極頹廢、詭辯哲學等聯(lián)系起來,上海作家沈善增卻對這些傳統(tǒng)看法提出質疑,聲稱"我們接受的只是一個注出來的偽莊子",并重新注解了莊子的兩大名作《逍遙游》和《齊物論》,匯集而成《還吾莊子》。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