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講解

出版時間:2005-03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老子  頁數(shù):174  字數(shù):141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通行本全書共八十一章,約五十千言,分上、下(《道經(jīng)》與《德經(jīng)》)兩篇。著重“言道德之意,是中國古代道家派的主要經(jīng)典。

作者簡介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河南鹿邑人太清宮鎮(zhèn))。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母親懷了七十二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chǎn)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guān)(位于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兜赖陆?jīng)》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gòu)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內(nèi)核。道教出現(xiàn)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兜赖陆?jīng)》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献拥乃枷胫鲝埵?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為奇,反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編輯本段]二、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關(guān)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兜赖陆?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兜赖陆?jīng)》是后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jīng)》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jù)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zhàn)國中前期?!  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深刻影響。  《老子》從古至今有很多種翻譯,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來比較艱難。[編輯本段]三、老子哲學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薄 √珮O陰陽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gòu)成?! ±献友浴笩o」,嘗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巩斢钪嫔形葱纬桑f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估献诱J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于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不斷循環(huán)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怪荒苡谩傅馈箒泶?,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埂傅馈官x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xiàn),而「德」應(yīng)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沟兰覐娬{(diào)人應(yīng)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yǎng),避免犯過?! ∈厝帷 ±献友浴甘厝帷?,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埂傅馈怪阅苎h(huán)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zhì),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褂种^:「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估献訌娬{(diào)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挂庵^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yīng)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zhì)樸本性。老子強調(diào)「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估献訌娬{(diào)「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雍蟛粻帯 ±献诱J為人應(yīng)有「居后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怪挥腥蚀?、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怪灰四苌釛墵幭葼巹僦模蠲鳌赋侄?,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yīng)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tài)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欲  老子謂人應(yīng)「寡欲」,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谷巳魬延小缚捎埂⒉恢恪怪?,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钩磷盱堵暽R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褂种^:「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轨渡钇鹁印⒋颂幨聭?yīng)「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茷橄隆  肮胖茷槭空卟晃?,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薄 ?、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云洳〔?,是以不病。”[編輯本段]四、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在楚國苦縣(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集)。河南鹿邑縣是老子的誕生、成長及青年弘學之地、道家之源、李姓之根,鹿邑明道宮是道教祖明道宮庭?! ?001年,鹿邑縣太清宮遺址、老君臺、明道宮一起被國務(wù)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鹿邑縣老子故里旅游區(qū)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qū)?! ?jù)文獻記載,自東漢以來,唐、宋、金、元歷代帝王都到老子誕生地鹿邑太清宮修建大規(guī)模建筑進行祭祀。[編輯本段]五、老子新說  老子文產(chǎn)生于中國春秋末期,史經(jīng)周景王變法、戰(zhàn)國紛爭、秦始皇“焚書”和漢武帝對老子“絕其道”,其諸多版本仍然傳抄、傳印了2500多年!這個歷史奇跡用漢武帝下屬司馬遷《史記》解釋說:是老子見周朝將亡,隱居到邊關(guān),為關(guān)尹寫的五千余言道德文章。這,難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諸多古籍都沒流傳下來,而一位所謂的“古代圖書館長”在邊關(guān)寫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傳文全國、流傳百世?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肯定是掩蓋了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經(jīng)過對先漢史料的邏輯考證,認為歷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謂的“王子朝之亂”實際是“單穆公之亂”!“王子朝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樁最大的冤假錯案!它的主要矛頭就是針對老子文和景王變法,并因此引發(fā)了一場以單穆公為首“親下以謀上”的反變法派對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為首的官道理論變法派的大屠殺和中國兩千多年的理性黑暗,這在先秦的《左傳》《國語》等史科中均有記載?! ±献游氖枪?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來政策欽定的“令德”,因為這一年《左傳》記載:魯大夫閔子馬公開攻擊周朝不學周禮,歪曲老子改革周禮的“無學”理論是“不學”。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無射鐘的律文,因為這一年《國語》中記載單穆公反對景王鑄無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鐘),他攻擊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過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也因為鐘上的律文無先后之分,造成了帛書抄本“德經(jīng)”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經(jīng)”在先的差別。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才稱老子文是“老子貴虛靜而重變法”,說單穆公政變是“親下以謀上”,說老子文是《周書》,留傳下了春秋末期各國的不同抄本?! ±嫌谖氖谴呵锬┲艹兎ǖ木V領(lǐng)、中華的《義經(jīng)》,由于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單穆公才得手勾結(jié)晉國政變,實現(xiàn)了大貴族的霸道對追求為民作主的王室、舊臣和百工的野蠻殘殺!至此,中國這頭雄獅才沉睡了兩千多年,周朝理想才成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國人的一種慰藉的夢幻。人民懷念他們,把他們稱為中國的神,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認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歷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來者,今可以借鑒經(jīng)驗,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献由诠?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家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妒酚洝す懿淌兰摇氛f:“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于冉?!比郊瘩?,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后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袄疃笔菨h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jù)。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后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于秦國?! ±献域T青牛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道德經(jīng)》,在戰(zhàn)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jīng)》,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睗h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jīng),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guān)尹喜著《道德經(jīng)》”,《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jīng)?!笨梢?,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jīng)》”,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fā)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guān)尹墓和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罁?jù)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鐘的關(guān)系: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鐘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xiàn)在的漢墓帛書《德經(jīng)》先于《道經(jīng)》而其它傳本《道經(jīng)》先于《德經(jīng)》,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献拥纳鐣芾聿┐缶睿鲝埍娑晦q、知無創(chuàng)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shè),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編輯本段]六、老子故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guī)熑A元執(zhí)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于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后,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戰(zhàn)車協(xié)助鎮(zhèn)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后患無窮!誰愿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zhàn)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崩献魮?jù)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愿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捳f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zhàn),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于疆場之上,調(diào)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后觀敵了陣,卻突于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后,要見機行事?,F(xiàn)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zhàn),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shù)家將、數(shù)十侍衛(wèi)。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涌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zhàn)且逃,至傍晚,追兵雖鹿邑太清宮玄元殿(懸李鵬書匾“老子故里”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yīng)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nèi)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chǎn)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于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wù),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zhàn)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2、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zhàn)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崩像鯁柕溃骸疤鞛楹挝??”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薄爸嫌质呛挝??”“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扒逭吒F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沙梢?;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崩像鯁柕溃骸叭赵滦浅?,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崩像鯁柕??!吧窈我钥蔀橐玻俊毕壬溃骸吧裼凶兓?。造物之功,故可為也?!崩像鯁枺骸吧裰芎斡啥鴣??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币雇?,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崩像鯁柕溃骸懊裆菫榫玻豁樉羷t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lǐng)。”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币雇?,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崩像鯁柕溃骸疤煜率Ш停傩罩蠛σ玻我圆恢??”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3、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芏?,典籍如海,賢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內(nèi)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yǎng)神童數(shù)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柯劺戏蜓裕鮾汉脤W善思,聰慧超常,久愿一見。近日有家仆數(shù)人路經(jīng)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wù)望珍惜!”老夫人聽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yè)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拗季?,母子二人轉(zhuǎn)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nèi)。   4、孔子問禮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shù)日??浊鹣蚶献愚o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shù)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笨浊痤D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笨浊鸾忉尩溃骸拔崮藨n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zhàn)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笨浊鹇勓?,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崩献狱c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后進,善待時也。故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yīng)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yīng)去驕氣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于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闭f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cè)ァ?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袄献雍螛??”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wǎng)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yīng)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А薄 ?、高論生死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shù)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zhuǎn)眼間已過三十余年。一清代太清宮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zhí)熳?,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yǎng)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fā)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于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tǒng)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tǒng),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tǒng)情,故情可節(jié)制而事可調(diào)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tǒng)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北娙寺勚?,心皆豁然曠達。   6、函谷著書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fā)生內(nèi)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于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guān),西游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zhàn)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nèi)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則國亂家破矣?!?  話說函谷關(guān)守關(guān)官員關(guān)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yǎng)深厚。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云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jīng)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标P(guān)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于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陽西斜,光華東射。關(guān)尹正欲下關(guān)查看,忽見關(guān)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fā)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凈。關(guān)尹仰天而嘆道:“我生有幸。得見圣人!”三步并作兩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關(guān)尹叩見圣人 ”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tài),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guān)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關(guān)尹道:“老丈,圣人也!務(wù)求留宿關(guān)舍以指修行之途?!崩献拥溃骸袄戏蛴泻紊袷ブ?,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關(guān)尹道:“關(guān)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知來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見紫氣之首白云繚繞,知圣人白發(fā),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圣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關(guān)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之后,關(guān)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圣智著為書?關(guān)尹雖淺陋,愿代先生傳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jīng)》。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jīng)》,合 稱《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jīng)》,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shù),蘊長生久視之道。關(guān)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  兜赖陆?jīng)》全文http://www.guoxue.com/zibu/zibu_zhuziml/laozi.htm  7、點化陽子居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正閉目養(yǎng)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fā)現(xiàn)是弟子陽子居。   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并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于何事?”   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chǎn),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guī)?!?  老聃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松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guī),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槐匙匀欢鵂I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老聃問。“安居何處?”   陽于居道:“沛(今江蘇沛縣)?!?  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标栕泳雍芨吲d。欣然與老師結(jié)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xù)前行。老聃嘆道:“剛才觀你神態(tài),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于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后,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于道矣!”  8、論養(yǎng)生經(jīng)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shù)之旨,處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欲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wǎng)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于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 ,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yǎng)生高論,欲求養(yǎng)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 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榮 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 ,資質(zhì)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圣人?!崩像醯溃骸叭昵蠛蔚溃俊薄梆B(yǎng)生之道?!崩像踉唬骸梆B(yǎng)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nèi)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于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nèi)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nèi)外兩忘也。內(nèi)者,心也;外者,物也。內(nèi)外兩除者,內(nèi)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nèi)外兩忘者,內(nèi)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nèi)外一體,皆歸于自然,于是達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于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 不請教大道,但愿受養(yǎng)生之經(jīng)。”   老聃道:“養(yǎng)生之經(jīng),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卷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yīng)若響,此乃養(yǎng)生之經(jīng)也。”南榮 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于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于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 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體之內(nèi),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9、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zhuǎn)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于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shù)載,聞?wù)f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shù)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崩献釉唬骸坝^大道,須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內(nèi),環(huán)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笨浊饐枺骸坝^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膚?有何貴賤?于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huán)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笨浊鹇勚珧v云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huán)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圣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zhuǎn),任事自然。調(diào)和而順應(yīng)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yīng)者,得道之人也?!笨浊鹇勚?,若云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zhuǎn),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車而行于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于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于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于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游子遠走他鄉(xiāng);人死乃回歸原本,如游子回歸故鄉(xiāng),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tài)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于枝頭;覺己為魚,游于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則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10、老子出關(guān)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guān)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guān)。函谷關(guān)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后來關(guān)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guān)。   守關(guān)的長官是尹喜,稱關(guān)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guān)上了望著,只見關(guān)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guān)令尹喜是一個修養(yǎng)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里一頓,這是有圣人來了!只有圣人來才會有這樣的云氣,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經(jīng)過我的城關(guān)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guān)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guān)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于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guān)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應(yīng)關(guān)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guān)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老子沒辦法,于是只得答應(yīng)條件。另外,老子答應(yīng)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guān)令尹喜“善內(nèi)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圣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jù)說關(guān)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guān)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jù)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shù),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jīng)》,上篇叫《道經(jīng)》,下篇叫《德經(jīng)》,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據(jù)說,關(guān)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崩献虞笭栆恍Γ饬?。據(jù)說,關(guān)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后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shù)!   老子出關(guān)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傳說著,演繹著。魯迅先生也對此發(fā)生過興趣,還專門創(chuàng)作了故事新編《老子出關(guān)》,還與別人打了一點筆墨仗。另外,老子出關(guān)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帝王之家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你看生個孩子如果紫氣滿室,古人認為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氣”當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氣東來”這些字寫在大門上等等。先民還認為,哪個地方有寶物,哪個地方就會在上空出現(xiàn)紫氣。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币渤闪说澜涛幕械囊粋€著名的意象,青牛后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了。到后來,“青?!币渤闪死献拥拇~了,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這青牛還被老子家鄉(xiāng)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說老子當初出關(guān)是乘這青牛飛過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今天在老子的家鄉(xiāng)河南省鹿邑縣城內(nèi)的東北角上還有一處高約13米的高臺,叫“老君臺”,又叫“升仙臺”,臺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稱為“趕山鞭”。相傳老子50多歲時曾在這里講學,此地離自己家有好多路,來來往往都要經(jīng)過一座山叫“隱陽山”。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見不到太陽,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當空,莊稼枯死,老百姓受盡了苦難。老子目睹這一切,雖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騎青牛飛過了函谷關(guān),知道自己已經(jīng)成仙,青牛也會說人話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飛回家鄉(xiāng)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鄉(xiāng),老子揮鞭打山,山頂削去了,并且飛到了山東,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頂山。這時鞭梢甩斷,甩斷的鞭子飛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個桿子,就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拄子的來歷。老子又乘青牛飛走了,而那鞭子桿就永遠留在了那兒。百姓感謝老子前來趕走山,因為從這以后老子家鄉(xiāng)就過起了風調(diào)雨順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揮鞭趕走山時站立的土臺叫“升仙臺”,將地上的鐵柱子稱“趕山鞭”。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又把這個臺稱為“老君臺”,還修了廟,進行祭祀?!@是老百姓何等瑰麗的想象?。∽x了老子家鄉(xiāng)的這一則傳說,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間!老子文化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中國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衍生出來,又一層一層地累積起來的。   11、圣人辭世   老聃長壽,一百六十余歲仙逝,鄰里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   老聃好友秦佚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zhuǎn)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zhuǎn),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于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yīng)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盵編輯本段]七、老子后裔  李宗(李耳子,魏將,封于段干)  李注(李宗子)  李宮(李注子)  李假(李宮玄孫,仕于漢孝文帝)  李解(李假子,為漢膠西王劉昂太傅)[編輯本段]八、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shù)。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chuàng)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 ’,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書籍目錄

老子與《道德經(jīng)》上篇《道經(jīng)》 一章 二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附錄 一、老子傳略 二、司馬談?wù)?道家" 三、《漢書》評道家之學 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道家與道教

章節(jié)摘錄

  四章  【原文】  道沖(1),而用之或不盈(2)。淵兮(3),似萬物之宗(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5)。湛兮(6),似或存(7)。吾不知誰之子(8),象帝之先(9)?!  局v解】  在本章中,老子進一步論述了其哲學最高范疇“道”的地位與作用。在老子看來,道的顯著特征是無法言狀,不可捉摸,道的本質(zhì)屬性是空虛寂然,無形無態(tài)。然而,它卻生機盎然,無所不在,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不竭的創(chuàng)造力,成為萬事萬物生長變化的總根源與原動力??梢姡菊挛淖质抢献佑盟霸娀恼Z言”給“道”畫像,形象地說明道為宇宙本原的本質(zhì),它的意義在于徹底否定了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傳統(tǒng)觀念,在歷史上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了“無神論”的思想——“象帝之先”。在此之前,雖然不乏人有怨天、恨天、疑天的思想萌芽,子產(chǎn)更明確地宣揚“天道遠,人道邇,非相及也”的“天人相分”主張,但是,其論說是粗疏的,其理論依據(jù)是單薄的,不曾從哲理的高度給宗教神學、上帝鬼神觀念以根本性的打擊。這個任務(wù),就歷史性地落在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身上。正如任繼愈先生所指出的那樣,老子的哲學,其光輝、前無古人的地方恰恰在這里,他說天地不過是天空和大地,道才是萬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將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等觀念與老子這方面的認識相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天道本體論上,道家的思想是要遠遠地勝過那自命不凡、空言無征的儒學的?!  咀⑹琛俊 。?)沖:沖淡遼遠。沖,傅奕本作“盅”,“盅”即“沖”之古字,訓“虛”、“空無”?!墩f文·皿部》:“盅,器虛也?!薄独献印吩唬骸暗乐讯弥??!敝葜熘t之《老子校釋》:“蓋器中之虛曰盅,盅則容物,”故《莊子·應(yīng)帝王篇》曰:“太貴莫勝?!贝ㄟ@里是空虛無形,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之不及的意思。其實是關(guān)于“道”的本質(zhì)形態(tài)的描繪?! 。?)用之或不盈:無際無涯,用之而不盡的意思?;?,又。不盈,永不盈滿,引申為無窮無盡。盈,《說文,皿部》:“盈,滿器也?!贝搜浴暗馈彪m以“沖(無)”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但無形無影之中又有它的存在,“用”為其之功能,而這功能又是無窮無盡的。 ?。?)淵兮:深不可測。淵,原指峽谷之水,這里形容極深的樣子。“兮”,語助詞,似現(xiàn)代漢語中的“啊”。 ?。?)似萬物之宗:為萬物的總源頭。宗,根本、宗主、主宰?!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隱匿鋒芒,化解糾紛,含蓄著光耀,混同著塵垢。這是對“道”無所不在、混同一切基本性質(zhì)的形象化描述。是進一步強調(diào)“道”的原始混沌本質(zhì)形態(tài),并對它的無形功用作生動的揭示。有人認為此四句系“五十六章”錯簡重出?! 。?)湛兮:模糊不清,視而不見。湛,《說文》:“沒也”,隱沒。形容“道”的隱而未形?! 。?)似或存:看上去好像沒有而實際上卻存在著。 ?。?)誰之子:意思是說不知它從何處而來。喻指“道”的生成所從出非人們智慧與常識所能了解與認識,“道”給人們的概念是亙古即有,“先天地生”。 ?。?)象帝之先:似乎早于上帝而存在?!兜赖陆?jīng)》將虛狀的“道”認知為天地萬物之根源,指出它似無而實有,這樣,便否定了上帝造物的神話,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認識飛躍?!  ?/pre>

編輯推薦

《道德經(jīng)講解》作者黃撲民,《道德經(jīng)》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道德經(jīng)講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1條)

 
 

  •   這本書是我所見的比較標準的古典讀物之一,買來后發(fā)覺真的很不錯,印刷的質(zhì)量也很好!
  •   很不錯的書
  •   這本書看過以后感覺還是不錯的
  •   收到后非常喜歡,印刷和封面感覺很不錯.一本很好的書.
  •   書的封面設(shè)計古香古色,很有感覺,手感也不錯。
  •   ~裝幀不錯~~~評析也不錯~~~
  •   價格不貴,值得收藏。
  •   適合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的好書。
  •   比較規(guī)范
  •   剛拿到書,很高興,發(fā)貨后4天就受到了,別的也還好,還沒看書,暫時感覺不錯的!
  •   不錯的一本書,注釋做得比較規(guī)范。
  •   買此書處于看了CCTV的百家講壇,那個老翁講的很有激情,給人印象很深。來當當一找,發(fā)現(xiàn)這了本書。封面給人的感覺不錯,復古。拿到書后感覺紙張也不錯,印刷精美。書的內(nèi)容我還沒看多少,不好說話。但從價格和出版社來看,這本書是值得大家購買的。
  •   書是不錯,就是解釋的太簡單了。如果講解的在豐富一些就好了。
  •   不太適合入門,沒有專門的翻譯板塊,注解很多
  •   網(wǎng)上買書悲哀的就是你自己根本不知道書上的內(nèi)容是什么,雖然有目錄,但是大家都會受別人評論的影響,要是有個槍手在那放個P,估計好多人都會受影響.所以我也不會對這本書褒和貶,買一本書不要看書怎么樣,作者能寫書那他自然要有那個本事,不然他就是誤人之弟了,關(guān)鍵要看讀者自己怎么理解,如果你的理解方法和作者的有和大區(qū)別,那你就會覺得不知道作者在說什么,反之,則感覺作者是你的知己一樣
  •   只有注解,但比較詳細。和之前買的《莊子注解》一樣,有些地方印得很淡。
  •   看了好幾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覺得這本是很不錯的了,紙張的質(zhì)量另說,但是里面的一些注釋、評注,都是很不錯的。相較于其他的版本來說我還是覺得這本很好。價格也不貴
  •   印刷不錯,裝幀也不錯,都挺好的。
  •   注釋的全面,準確,引用各家的注解,只是加入大量的階級批判觀點,我們不乏這樣的學者,知識沒的說,但是有很牢固的思想框框,也非常喜歡施舍自己的框框,須知玄學最怕枷鎖,讀者也應(yīng)有自己的信仰自由。只有準確注解,而沒有主觀評論的書籍才是好書。
  •   書的質(zhì)量不錯,內(nèi)容就不敢恭維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講解,適合做了解的閱讀
  •   買了一本 書質(zhì)量一般常放到床頭偶爾看看
  •   書是好,可是紙張實在不敢恭維!氣味很濃,完全沒有書店里買的那種質(zhì)感。很后悔,建議還是去書店買或者去圖書館借書,感覺會好得多。
  •   有原文和注釋,和書名很配----讀本
  •   送貨速度超快,前天晚上訂的,今天早上就收到了,價格便宜,免費送貨,態(tài)度極好,呵呵!至于書本內(nèi)容,道德經(jīng)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作為初學者的讀物,書中見解僅供參考,還不錯啦。
  •   不喜歡作者的風格。當然應(yīng)該有不少人喜歡的?;蛟S我是個例
  •   很喜歡,是我想要的樣子
  •   這本書的紙質(zhì)挺薄的,注釋很清楚,但沒有翻譯,看的時候只能結(jié)合注釋自己邊看邊翻譯。
  •   紙質(zhì)像報紙似的,岳麓的書不同批次的紙質(zhì)差別很大
  •   這個版本的某些注釋讓人無語。第11頁竟然把“象帝之先”的帝解釋為上帝,還煞有介事地說“這樣,便否定了上帝造物的神話,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認識飛躍?!贝u家害人不淺啊。
  •   講解還算可以 ,紙的質(zhì)量也還行,但不是特別好
  •   講解比較細致,通俗易懂
  •   印刷質(zhì)量很差,明顯是盜版書。
  •   字體較小,而且沒有難字的拼音,還有,注釋和原文在兩頁上,看起來特別麻煩,但是,這么便宜,還能要求什么呢?
  •   很好啊,這本挺值得買的
  •   裝訂不錯,沒發(fā)現(xiàn)啥不好的地方。
  •   很喜歡,送人的
  •   挺好的書,很新,我很喜歡!
  •   比較適合我這樣的 有翻譯
  •   這是很小的一本書
  •   挺不錯的,比想像的要好點,沒有那么厚
  •   朋友很喜歡,幫朋友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