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馮廣宏
內容概要
天府哲學,源遠流長。有句老話,叫做“易在蜀”——易經(jīng)是傳統(tǒng)哲學觀念的生長點,但這門學問卻在蜀地生根、開花。成都人揚雄、衛(wèi)元嵩,還大膽地把易經(jīng)改造了一番。這沒有一定的勇氣,根本不行。 天府中人有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由于過著辛勤勞動獲得的閑適生活,人們遂養(yǎng)成一種帶有幽默意味的性格。因此蜀中不僅有深厚的經(jīng)學基礎,還有定慧禪學土壤,更有將兩者融會在一起的道學或理學林地。那些文化遺產,那些文化遺產,大都既系統(tǒng)性,又有模糊性——往往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但又決不是“不可知論”。 天府哲學的發(fā)展歷程,經(jīng)過這樣一描繪,脈絡顯然清楚得多了。如果進一步研究那些哲學體系形成的因果,于是就有了一根主線。 哲學很難講,特別是通俗地講那就更難。本書不過在歷史的掃描中,選取一鏡頭,陳列一些畫面而已——為此,便叫做和《天府哲學面面觀》。
書籍目錄
總序引言一 永續(xù)利用的自然哲學 八卦蘊涵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淵源久遠的黃帝迷信 蜀地顓頊拋棄了迷信 尸子逃蜀留下的自然觀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從蓋天說走向渾天說二 道法天說走向渾天說 天一生水與古城湮滅 鯀禹治水的不同理念 東別為沱為開明所繼承 李冰完美體現(xiàn)治水哲學 圍繞著水的種種思考三 攻心為上的軍事哲學 撲朔迷離的《陰符經(jīng)》 鬼谷子和鹖冠子 出自易理的兵論 從《心書》到《長短經(jīng)》四 天人合德的易道哲學 “易在蜀”的贊嘆 從君平卜肆到草玄亭 元包奇解和太極圖 三蘇易論五 勇于開拓的進取哲學 大禹的奮斗精神 開發(fā)西南的雄心壯志 蜀學的崛起 霞光中的經(jīng)學六 善于生活的適身哲學 閑適寬松的天府性格 道法自然的蜀風 超越象外的逃禪 游樂的妙諦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公元前361年,孟子曾經(jīng)拜訪過的梁惠王,急急忙忙地坐車前往相府,因為丞相公叔痤已經(jīng)病危。他來到病榻之前,公叔痤感激地伸出枯干的手,有氣無力地說:“我府里的家臣中,有個公孫鞅,現(xiàn)在的職務是中庶子。別看他才二十幾歲,卻是個真正的奇才。我死之后,就請大王把整個國政交給他吧?!被萃醪挥X愣住了,站起身來要走,只見公叔痤揮揮手,讓室內所有的人退出去;接著對惠王悄悄地說:“如果大王不愿用他,必須把他殺掉,千萬別讓他走出國境!”這回惠王倒是痛快地答應了他,回宮而去。 躺在病床上的公叔痤,思想上產生了激烈斗爭。他良心上很過不去,便把公孫鞅喊來:“今天大王來看望我,問我誰能繼承相位,我倒是推薦了你,可是他似乎并不同意。我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將他一軍。對他講:如果不能用你,干脆把你殺掉。想不到他競爽快地答應了我。這里有些金帛,你把它拿上,趕快離開相府,逃命去吧!”公孫鞅聽后卻不以為然:“相爺請勿過慮。吾王既然不聽您的話用我;當然也不會聽您的話殺我。他根本不把我當回事!您就請放心吧?!? 后來公叔痤死了,公孫鞅一直也沒有離開大梁。 這時,鄰國的秦孝公已經(jīng)即位,求賢若渴。公元前359年,公孫鞅走了孝公寵臣景監(jiān)的門路,到達秦國,參見孝公。聽公孫鞅談他的政治主張,孝公先是不斷地打瞌睡。公孫鞅最后講了強國之道,孝公聽得高興極了,于是,任命他為左庶長,頒布變法政令,立即在全國實行: ——所有居民編成什伍組織,有罪連坐; ——禁止私斗;有軍功者受爵;宗室子弟,沒有軍功就沒有名位; ——凡是耕織取得高產的民眾,一律免除勞役:經(jīng)商或因怠惰而致農業(yè)減產者,罰為奴婢。 公元前350年,又進行了第二次變法——開阡陌;設郡縣;按人口征收軍賦;統(tǒng)一度量衡。 通過10多年的改革,使秦國由一個偏僻而欠發(fā)達的邦國,一躍而為兵強民富的強國,成為七雄中的霸主。《史記》說:那時的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公孫鞅立了大功,由大良造受封為商君,擁有15邑的領地,被人們稱為“商鞅”。 在執(zhí)法過程中,商鞅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公元前348年,8歲的太子出外游玩,行動上觸犯了法律,按條例應當受罰。商鞅說:“太子是未來的君主,又未成年,不能用刑,就讓他的老師公子虔代他受刑;另一位老師公孫賈,有教育不嚴的責任,該受黥刑,在臉上刺字?!边^了4年,恚忿的公子虔自己又犯了法,這回受到了劓刑,割掉了鼻子。他受刑之后,感到奇恥大辱,整整8年沒出家門。 公元前337年,45歲的秦孝公因病去世,19歲的太子繼承王位,是為惠文王。公子虔覺得復仇的時機已到,就向新王誣告商鞅謀反。商鞅感到風頭不對,想逃回梁國,但梁國不敢接納;他只好跑回他的領地商邑,組織起一股軍隊,向北進入鄭境。秦國大軍趕來擒拿,他抵擋不住,終于在黽池被殺。秦將把他的尸體運回國都,聽候發(fā)落。惠文王下令加以“車裂”,進行五馬分尸。 在這段時期,秦國有個人思想上特別緊張,他就是商鞅的老師尸佼。他本人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人稱尸子,最初在秦國活動,做商鞅的門客。商鞅變法時,“謀事畫計,立法理民”,經(jīng)常向他請教,并多次采用他的策劃,可說是一位幕后的高參。由于尸佼具有科學的思路,扎實的功底,因此,商鞅公開稱之為“老師”——其實他的年齡并不比商鞅大。但就因為這一稱號,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尸佼目睹商鞅缺乏仁政,一味任用嚴刑苛法,對民眾保持高壓態(tài)勢,在同僚中積怨甚深,早就感到非常危險。尸佼幾次勸其功成身退,可是商鞅頭腦發(fā)熱,就是聽不進去。當孝公一死,他就知道大事不好。及至公子虔向惠文王告狀,他聽到風聲,馬上意識到大禍即將臨頭。他想:當初惠文王犯法,是老師公子虔代為受刑;一旦商鞅定了罪,必然會拿他這個“老師”開刀。他越想越害怕,于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趁惠文王還未向商鞅下手之前,迅速逃離秦國。他提前辦好了有關手續(xù),決定向南方跑——他明白北方各國,迫于秦國的威勢,一定不敢收容一個罪臣;而南邊的蜀國,具有獨立王國的地位,秦人鞭長莫及,暫時還不可能侵入,所以最為安全。于是尸佼星夜兼程,一口氣跑到成都,干脆在那里做個寓公,收徒講學。 《史記·孟荀列傳》提及“楚有尸子、長盧”。其所以稱他在楚,是因為那時的蜀地,劃分在楚的范疇,實際上該說“蜀有尸子”。漢劉向《別錄》認為尸子是晉人,晉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分解為韓、趙、魏三家;因此,他的老家可能是在魏地,后稱梁國,因而早就與商鞅有過交往。尸佼在蜀地著書20篇,共有6萬余言;他教了不少學生,后來壽終于蜀,葬在成都。因此,尸佼應該算是最早的天府哲學家。 尸佼所著的書,名為《尸子》,在司馬遷時代還“世多有其書”;但到東漢末年已有所喪失?!逗鬂h書·宦者傳》唐李賢注稱:《尸子》有19篇“陳道德仁義之紀”,另有1篇“言九州險阻、水泉之事”;可見此書內容相當豐富。他的思想是新穎的、開放的、綜合的。 P12-15
編輯推薦
這是《巴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叢書的一種。全書分六個部分,分別對自然哲學、治水哲學、軍事哲學、易道哲學、進取哲學和適身哲學展開論述。語言通俗,內涵深刻,適合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