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維漢民族學考古學論著

出版時間:2004-5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葛維漢(David Crockett Graham),李紹明,周蜀蓉 選編  頁數(shù):413  字數(shù):32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葛維漢民族學考古學論著》是美國學者David Crockett Graham(漢譯名葛維漢)關(guān)于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論著的選集。這些論著都是他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舊作,代表著那時這兩門學科的研究水平,而這些論著的范圍則主要在四川地區(qū)。    為了充分繼承和汲取前輩學者的科研成果,早在197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組織有關(guān)學人將葛維漢在四川考古學方面的代表著作進行了翻譯并內(nèi)部印行。此后不久,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又組織有關(guān)學人翻譯和內(nèi)部印行了葛維漢有關(guān)四川的民族學方面的一些代表著作。為了讓更多的學者了解葛維漢的著作,今擇其這兩方面的代表作,加以整理正式出版。書后還附有(美)蘇珊·R·布朗所撰葛維漢傳記一份和四川大學博物館周蜀蓉譯編的《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目錄一份,以供讀者參閱之用。

作者簡介

李紹明,男,土家族,1933年12月出生于四川, 1953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歷史系民族學專業(yè)。曾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現(xiàn)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顧問、四川省社科聯(lián)副主席、四川省文聯(lián)顧問。已出版《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羌族史》、《民族學》、《彝族古代史》、《李紹明民族學文選》、《中國藏族人口與社會》等多篇專著。所撰寫的《四川省志·民族志·藏族志》待出版。先后9次獲四川省優(yōu)秀哲學、社會科學獎。

書籍目錄

序 羌族的習俗與宗教  前言 簡介  1. 邦域  2. 歷史   3. 語言  4. 居民 經(jīng)濟生活  1. 交通和通訊  2. 貨幣、市場、易貨貿(mào)易及借貸  3. 民居、碉樓和村寨  4. 職業(yè)  5. 農(nóng)具、工具和家具  6. 食物和農(nóng)產(chǎn)品  7. 衣飾 民間故事和山歌  1. 民間故事  2. 山歌 社會習俗  1. 社會生活  2. 訂婚  3. 婚姻  4. 生育  5. 疾病  6. 死亡與喪葬 宗教  1. 靈魂及來世  2. 世界觀  3. 神靈  4. 巫師制度  5. 神圣的法器  6. 法事  7. 神林  8. “圣經(jīng)”  9. 咒文與驅(qū)魔避邪  10. 希伯來人起源的傳統(tǒng) 結(jié)論 參考書目 附錄:地名英漢對照四川苗族的宗教與習俗 四川苗族的故事與歌謠 四川古代的白(焚)人墓葬 川南的白(焚)人墓葬 有關(guān)白(焚)人的歷史文獻—留存于四川的最后一批傣族 漢州(焚)發(fā)掘簡報 華西協(xié)合大學古物博物館的石器 四川省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 中國石器瑣記 附錄—:在中國的文化人類學家——大衛(wèi)•克羅克特•葛維漢 附錄二:《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目錄英文篇目索引中文篇目筆畫索引分類索引作者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13.婚  姻    幾乎每個村寨和家族的婚俗都不同。婚禮擇吉日舉行。通常同姓不通婚。有時候男女在很小的時候——不足10多歲就結(jié)婚了。    如果一個家庭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常常采取招贅的形式,讓男子入贅女方家,并從女方姓。當然他們的孩子屬女方家,隨母姓。筆者曾聽說一個家中三代都如此。    如果長兄去世,留下寡嫂,則兄弟可以娶嫂,他們的孩子則屬于去世的長兄。但在一些村寨,長兄不能娶兄弟的遺孀。如果沒有兄弟,則嫂子可以嫁給丈夫的堂兄弟,出生的孩子也屬于她第一個丈夫。    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在中國政府中做了高官的羌族男子不會娶地位低下的羌族女子,而常常娶其他民族的與他有同等地位的女子。九子屯的頭人在1933年娶了一位嘉絨女子,1942年布瓦寨,一位官員娶了一位漢族女子,而她不會羌語,更不懂羌族的習俗。    在大和平寨,婚禮上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每次他和她都只喝一半,然后把酒杯交給對方喝完。    1933年,筆者得知,在和平寨和龍溪寨一帶,新娘要坐“花轎”到新郎家。到達后,有兩個人扶著新娘進屋,新郎和新娘要對家神、雙親、新郎的祖輩及其他親朋好友叩拜。1941年,筆者在和平寨看見,新娘被一種普通的轎子抬到新郎的家中,護送她的不是叔伯,而是她的兄弟姐妹;同時新郎家中也派了10多歲的兩個小伙子和兩個姑娘來接親。他們到達新郎家中,新郎新娘雙雙敬拜家神,并向新郎的父母、祖輩和舅舅鞠躬,然后是親朋好友和來賓。    當然,舉辦婚宴時要收禮和置辦至少一次酒席。    在羌族地區(qū)幾乎沒有人離婚。少見的案例是一個人和他的妻子不和諧,他把妻子賣給了另一個人為妻。印有丈夫手印的合約上寫著:他保證不給前妻和新丈夫找麻煩,并在今后不向新丈夫索要更多金錢。    有時,作為婚禮的一部分,要邀請巫師做宗教法事。他點燃香柏枝和香,口里念念有詞,在房頂神龕敬神,告之神靈婚事,并為這對新人祝福。    下述有關(guān)反映羌族婚姻的真實情況來自于前所提及的資料①:    當年輕人成人以后,男方家通常在農(nóng)歷的六月和七月要送給女方家酒禮,并通知他們是準備結(jié)婚的時候了。從這時起,兩個年輕人就不能說話,即便見面也如此,婚禮通常在農(nóng)歷的臘月或冬天舉行。    在婚禮的前一天,男方父母要派4至6人去接回新娘。他們帶上聘禮,諸如1.8米長的紅布、3.3米長的帶子、1把梳子、1捆爆竹、1對紅蠟燭、2壇酒、衣服和禮金。所有這些都放在一個大的木盤上,由迎親隊伍送到女方。當他們一到新娘家,就要點起爆竹,新娘和她的親友聽到響聲,都會流下依依依不舍的眼淚。迎親隊伍進入家門,新娘的親戚會鳴槍以示歡迎,迎親隊伍要對女方的父母表示祝賀。新娘的家點著蠟,焚著香,他們把暖酒倒進碗或杯子,先敬諸神。迎親隊伍和新娘的親朋好友共進晚餐,飯后主人和賓客、親友聚在一起喝酒。    飯后親友和賓客從長者開始,按年齡盡興飲酒。在一些地父母人們還唱歌跳舞。在這種場合有一種歌很典型,它歌頌了(母含辛茹苦地養(yǎng)育孩子,現(xiàn)在她離家出嫁,希望她在夫家能夠得到尊重,能和丈夫家的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好好生活,而不使娘家蒙羞。在唱的時候,親朋好友都要流淚。之后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會送給新娘一些繡花鞋,她們也加入唱歌,這樣,人們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在深夜,新娘的朋友和其他人要唱:姑娘長大了,她必須要出嫁,不必那樣遺憾,如果新娘孝順她的公公婆婆,她和她的丈夫相愛很深,他們就會白頭偕老,幸福地生活。新娘要回唱表示不愿離開她的親朋好友,并說她禁不住痛哭,舍不得離開。    該書是筆者對羌族多年直接調(diào)查研究的結(jié)果,也參考了中國歷史學家、中國和亞洲學者相關(guān)的學術(shù)成果。在調(diào)查研究中力求準確地反映民族的生活和習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天生的謹慎和意愿會提供一些虛構(gòu)的、不正確的答案,他們相信這樣會滿足提問者的要求。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和習俗,這種多樣性更增加了調(diào)查的難度。當調(diào)查者蒙蔽的時候不可能總有收獲,他需要非常仔細地、反復(fù)核實他所得到的信息①。羌族正在被漢族所融合。有通過文化和商貿(mào)接觸產(chǎn)生的接觸,也有異族通婚。近年來,中國政府在羌族地區(qū)的村寨修建了一些漢式學校,這些學校傳授的是漢語和漢族的文化。在威州的一所正規(guī)學校,已得到了族和羌族學生的認可。    一些羌族的后裔也不再自稱為羌族,有些當?shù)氐那甲逭f漢語,穿漢裝,遵守漢俗。布瓦寨的一位首領(lǐng)是羌族人,他娶了一位漢族妻子,此地在1942年只有2至3名最年長的人能說羌語了。    羌族人不是一神論者,但要崇拜眾多的羌族神靈和漢族神靈。除了巫師保護神、魔力至上的阿爸木納,他的頭有時被雕刻于巫師的神杖上以外,羌族的神靈沒有具體的偶像。羌族信奉五大神靈,其中,至高無上的神木巴瑟是天神,他非常近似于天或天堂。聯(lián)合羌人在公元前1121年推翻了商朝的周人的至高無上的神就是天神。羌族還敬奉十二家神,許多地方的和特殊的神靈,連樹、石都被當作神靈來祭拜。漢族諸神無論有無偶像,羌族都認為它們是真神,要予以崇拜。木巴瑟被很多人視為道教中的玉皇大帝。近年來,人們把他與猶太教和基督教中的耶穌等同。    在還愿或履行諾言的時候,犧牲作為禮物供奉給神靈,以謝神靈的恩惠。在春天,人們要舉行許愿法事,向神靈祈求好的收成、風調(diào)雨順和興盛的一年,并許諾在入秋時以禮還愿。這些供品被獻于房頂上或神林中。房頂上的祭拜是家庭的祭祀活動,只有神林中舉行的儀式才由全村寨的各家各戶派1至多名代表參加。只有男子才有資格參加或目擊房頂上或神林中的宗教儀式,女人被認為不潔或下賤,因而不能參與。家中的祭祀活動可以由家中成員主持,但在重大場合必須請巫師來主持。巫師進行法事時有普通人當助手(司儀)。巫師有自己的法器、圣經(jīng)和符咒,以及表演法事的各種方法。    在神林中最被人們所敬奉的樹是一棵榕樹,也有其他種類的樹。人們認為白石是很神圣的,是人們在它的旁邊謨拜神靈,與神靈進行適當交流的物體或地方。這些白石通常壓在神林、羌族寺廟、家中房頂?shù)纳颀惿?,有時也被放在墓穴的頂端和房屋大門的墻上,作為鎮(zhèn)邪之用。    過去,火葬是處理尸體的唯一方式?,F(xiàn)在已演變?yōu)閷χ挥袃此馈⒉徽K劳鰰兂蓞柟淼娜瞬疟A粲么朔?,而一般人去世采取土葬的方式?   羌族沒有書面的文字?!妒防镏挥杏糜谡疾返膱D畫,以及通過巫師世代口傳心授憑記憶背誦的宗教念詞。巫師制度似乎正在漸漸地消失。    驅(qū)魔避邪的儀式有很多種,人們相信患病、死亡和其他的許多災(zāi)難是邪魔所致。這些儀式包括清掃房屋、踩犁頭、化水、封魔于罐埋在路下等等,這些法事都是由巫師來表演的。    巫師在羌族社會中擁有崇高的地位。他、他的法事、法器和諸神被人們認為具有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因而他可以表演對人們有利的奇跡。此外,還有一些禁忌,因為如果這種神奇力量被錯誤的利用會很危險的。    羌族是一個比較原始的民族。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人們找尋食物、祈雨、求好收成、長生、求子孫繁衍、家畜興旺、保平安、社會地位與榮譽,以及盼望過富足的生活。這些表明了許多人相信經(jīng)書是活的生命,相信作法的猴頭帽可以看見聽見,人們甚至也相信樹和石頭都有神靈,而去崇拜它們。要盡量正確地理解和解釋這個民族,就要像學生一樣,盡可能地學習漢族、藏族和其他中亞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同時還應(yīng)具有原始宗教和原始人群方面的知識。他還要學習其他人寫的有關(guān)羌族方面的文章,并能深入而直接地調(diào)查,掌握到羌族的知識。    還沒有證據(jù)說明羌族是希伯來人的子孫后代。相反,他們的語言、習俗和體質(zhì)特征表明他們屬于黃種人的藏緬支系。根據(jù)中國的歷史記載,他們在若干世紀以前來自中國的東北部,被漢族趕到了西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到了甘肅及更遠的西部,其他的人向南到了四川。過去,他們從松潘往北擴展到了甘肅,南至雅州、越嶲附近。但是現(xiàn)在他們只聚集在北至疊溪,南至索橋,汶川、威州、茂州以東幾英里,西至理番雜谷腦河(沱河)約10公里的叫蒲溪溝的寨子這些地方。    至于川西羌族的未來,我們只有推測。他們會被漢族完全融合嗎?或是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會固守著他們自己古老的習俗、傳統(tǒng)和宗教?只有時間能告訴一切。    中國考古學家李濟博土的《安陽發(fā)掘簡報》第一部分,其中三足陶器確有同樣的飾紋,他認為是仿絲帶或繩帶紋。李濟博士的解釋可能是正確的,然而在殷墟和廣漢文化中發(fā)現(xiàn)同樣的紋飾,這確令人驚異。殷墟文化的年代判斷為從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22年,即殷商時期的文化。    安特生(J.G.A11der跚n)博士曾說過:廣漢和河南仰韶的出土物極相似。大大小小的石斧、石鑿、石刀、石杵或斧、石璧、三足陶器、繩紋、小頸、尖底、磚紅色圓形陶容器,陶紡輪,以及帶有繩紋與刻紋的陶碗與陶缸等。在兩個遺址里,沒有發(fā)現(xiàn)金屬器物或符號文字。其重要的區(qū)別在于仰韶遺址中出土有彩陶,而廣漢遺址則未發(fā)現(xiàn)。    安特生鑒定奉天沙鍋屯文物與廣漢文物均屬新石器時代,它們有令人相似之處,自然制作上也有明顯區(qū)別。兩者都有石斧和石鑿,繩紋與刻紋,大小石珠,它們的形狀和制作大致相似,沙鍋屯的收藏品的器口稍圓。兩者均有扁平的石璧,繩紋和刻紋陶以及黑色和單色陶等。    殷墟出土文物和廣漢文物有明顯區(qū)別,自然也有大致相同之處,如石斧、石刀和石鑿以及陶器的刻紋和印紋等。不同之處就頗弓/人注目了。殷墟出土文物有大量的青銅器、甲骨文、骨器、彩陶等,但廣漢附近遺址就未發(fā)現(xiàn)絲毫這類遺存。    這次廣漢收藏晶中有兩個較突出的特點:在玉刀、玉劍和玉鑿上發(fā)現(xiàn)有金屬線鋸刻劃的痕跡,它們與周代使用的方玉、玉璧、玉劍和玉鑿的紋飾極相似。另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個較重要的差別,周代玉器??逃猩鷦拥那蔌B和動物形象,這次廣漢收集的標本中就沒有發(fā)現(xiàn)這類飾紋。按上述兩種情況,我們可以給它定為銅石并用時代的晚期(譯者按:原文aeneolithie時期,其意為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時期,意譯為銅石并用時期)。    華西大學古物博物館在四川采集的器物標本從漢代早期至滿清時期的陶器。但就這次采集的陶器而論;是與漢代陶器有區(qū)別的,另一方面,似乎后者是從幾個世紀以來發(fā)展成的,出現(xiàn)這些相異的陶器也是必然現(xiàn)象。此外,廣漢文化與華北和中原地區(qū)已知的新、舊石器時代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傳播很清楚地看到證據(jù)。廣漢的非漢族人民受華北和中原地區(qū)的早期文化影響頗深,或者是四川的漢人或漢文化比前人所定的時期還要早些。    據(jù)目前的這些資料,結(jié)論也只能停留在暫時假設(shè)階段。待將來找到更多的考古證據(jù),以及廣漢收藏品極為詳細的第一手材料與中國其他地區(qū)的早期收藏晶比較后,再來改變或確定結(jié)論。我們考慮廣漢文化下限系周代初期;大約公元前1100年,但是更多的證據(jù)可以把它提前一個時期,其上限為銅石并用時代(譯者按: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時期,意譯為銅石并用時期)。我們這次在四川廣漢縣遺址發(fā)現(xiàn)的玉器、隨葬物和陶器均系年代很早的標本。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代序溫故而知新                            ——20世紀早期華西邊疆研究的歷史價值(代序)                                                            霍  巍    20世紀以來,隨著中國西部邊疆戰(zhàn)略地位的日益顯著,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對我國西南地區(q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關(guān)注程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西南地區(qū)集中了一批海內(nèi)外知名的學術(shù)大師和學術(shù)精英,在大西南開展了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多方面的調(diào)查與研究工作,撰寫出版了一大批代表著當時最高學術(shù)水平的論著,為西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研究開創(chuàng)和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并在國際學術(shù)界獲得了崇高聲譽。    重溫20世紀早期華西邊疆研究的歷史,不能不提到當時的學術(shù)重鎮(zhèn)——華西協(xié)合大學(以下簡稱華西大學)博物館和華西大學“華西邊疆研究學會”所起到的開創(chuàng)性作用。    華西大學博物館是今天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前身,從其創(chuàng)建至今,已經(jīng)有了近百年的歷史。1914年,華西大學理學院教授戴謙和(Prof.DanielSheetsDye)開始收集有學術(shù)價值的文物與標本,并獲得當時熱心人士之捐贈,形成一定規(guī)模,是為華西大學博物館初創(chuàng)之始,但因經(jīng)費有限,一直進展緩慢。其后,又蒙陶然士(Mr.ThomasToriance)、葉長青(Mr.J.HustonEdjar)兩氏之合作,加之四川省社會各界若干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慷慨捐獻,至1931年,  已收集到文物和標本約六千余件,陳列于華西大學赫裴院內(nèi)。    對于推進華西大學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和學術(shù)研究直到過重要作用的,必須提到兩位先后任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的著名學者。    1932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開始重視華西大學的博物館建設(shè),遂派遣葛維漢(DavidCrockettGraham)博士來成都任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氏才學兼長,在他任職的十多年當中,一方面繼續(xù)以各種途徑廣泛收集文物標本,豐富館藏,另一方面,他親自主持了四川及西南地區(qū)的考古學、民族學等方面的多項田野工作,使華西大學博物館所獲資料不僅數(shù)量大增,而且更為科學、系統(tǒng)。由于葛氏之努力拓展,華西大學博物館時已成為當時中國西南最為著名的博物館之一。葛維漢在任期間,組織了對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首次考古發(fā)掘,使這個遺址的重要性引起當時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廣泛關(guān)注。經(jīng)過其后歷次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三星堆遺址及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今天西南考古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葛氏的開拓之功當載入史冊。    緊接葛維漢之后,接任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的另一位著名學者是鄭德坤先生。與葛氏不同之處在于,鄭德坤先生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之中前來接替葛氏館長一職的(其任職期間為1941—1946年)。當時的成都已成為敵機轟炸之目標,華西大學的許多標本都已疏散,校舍也多挪作它用;加之社會動蕩、法幣貶值,如何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繼承和發(fā)展,是對鄭先生的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    鄭先生在他接任之初,首先便著力制定了華大博物館“第一個五年發(fā)展規(guī)劃”,按期推進工作。在規(guī)劃中鄭先生明確提出:“該計劃目的在整理標本,作系統(tǒng)之陳列,且與文學院課程配合,以作實物教學之提倡,務(wù)達利用鄉(xiāng)土教材,以促進吾國教育之本位化?!卑凑者@一規(guī)劃,鄭先生積極推進對作為當時抗戰(zhàn)大后方的西南地區(qū)各類考古、民族學資料的整理與收集工作。在五年當中先后組織了四次考古發(fā)掘,包括漢墓、唐墓、王建永陵、文廟舊址等,同時還組織進行了數(shù)次田野調(diào)查,采集到大批新標本。作為博物館的基本建設(shè)規(guī)劃,在當時極為艱難的客觀條件下,鄭先生積極推博物館的陳列布展工作。據(jù)他自述:“因受空間及不良環(huán)境之限制,陳列工作甚慢,五年來移動安排,無日不在進行中。前后設(shè)計布置,不下四十次,每一更動,則使陳列室陷入混亂狀態(tài)者數(shù)日以至數(shù)月?!苯?jīng)過鄭先生和當時與他共事的林名均、梁利滔、蘇立文、宋蜀青、宋蜀華等先生的共同努力,使當時的華西大學博物館形成為包括中國石器與雕刻、中國金屬器、四川陶瓷器、西藏文物、西南文物等七個部分組成的常設(shè)陳列展出,具有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初步奠定了后來四川大學博物館陳列的基本風格。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吸引參觀者,在鄭先生的主持之下,華西大學博物館還先后舉辦了古玉展、館藏書畫展、藏傳繪畫展、佛教雕刻展、陶瓷展、英國刻畫、圖書展、美國建筑展等多種特別展,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以至當時援華助戰(zhàn)美軍士兵等絡(luò)繹不絕前來參觀,成為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一道特別的風景線。華西大學博物館也因之名聲大盛,被譽為成都當時的“重要名勝地之一”。    ……

編輯推薦

本書是美國學者葛維漢關(guān)于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論著的選集。收錄了"羌族的習俗與宗教"、"四川苗族的宗教與習俗"、"四川苗族的故事與歌謠"、"華西協(xié)合大學古博物館的石器"、"四川省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等文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葛維漢民族學考古學論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葛維漢民族學考古學論著不錯
  •   非常珍貴的史料,非常有意義的書。對西南人類學華西學派的研究有相當大的幫助。
  •   內(nèi)中有大量的考古數(shù)據(jù),適合專業(yè)人士閱讀,最值得稱道的是引用文獻非常嚴謹!
  •   非常好的歷史資料,值得收藏!
  •   其中還有一篇長文對羌族的民俗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實力。還是值得參考的。
  •   書i手機整理了葛維漢先生的一些川南地區(qū)的研究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