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對中國佛教現(xiàn)代化道路的抉擇

出版時間:2003-10  出版社:四川巴蜀書社  作者:羅同兵  頁數:225  
Tag標簽:無  

前言

  序  中國佛教的現(xiàn)代化是個較新的研究領域。雖然海峽兩岸已有不少學者涉入其中,但這一問題的研究,與它的重要性相比,還是遠遠不足的。儒、釋、道三元共軛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往往被看作應甩掉、應破除的包袱,而不是應珍惜、應利用的資源。這是令人十分痛惜的。而早在20世紀前半葉,太虛就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重要支撐作用。1935年,太虛在《怎樣建設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中曾批評國人“未嘗洞觀現(xiàn)代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根本,選中國固有文化要素以建立中國民族的生命,選各國現(xiàn)行文化要素以資養(yǎng)中國民族的生命,徒為扮飾的、翻掘的以益斫喪中國民族的生命也。……不知無現(xiàn)代科學工業(yè)生產力而欲建立現(xiàn)代的軍備,無現(xiàn)代意識組織國民力而欲成功現(xiàn)代的政制,猶欲令羸弱的、癱瘓的病人跳高競走,徒速其顛蹶耳!此為中國近年顯然的現(xiàn)狀。借觀日本,既益發(fā)揚其固有的、受之中國的武士道和儒佛文化,以成長為特殊的民族意識,復根本的、盡量的吸習科學以造成現(xiàn)代的工業(yè)生產力和組織的軍政力;其一失一得、一敗一興之幾,不甚了然耶!”充分認識到佛教在中國文化中地位的太虛,對于中國佛教的現(xiàn)代化可說是有著自覺的意識。故在其著作及講演中,經常提到“現(xiàn)代中國佛教”、“現(xiàn)代的中國僧制”、“現(xiàn)代僧教育”等字眼?! ∪欢?,中國佛教并未因有太虛等先覺者的孤明先發(fā)而踏上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坦途。究其原因,除了佛教在中國兩千年發(fā)展過程中血脈中滲透了封建影響外;許多國人簡單地視宗教為“反理性”或“非理性”的,也使佛教的發(fā)展停滯乃至慘遭劫難,遑論在現(xiàn)代化道路上順利進展!  “理性”是現(xiàn)代化的重要精神核心。若不能在此核心層面與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接合,佛教就難逃在現(xiàn)代社會中被邊緣化的命運。自身不能成為現(xiàn)代化的佛教,也就不能有效地為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發(fā)揮支持乃至引領的作用?! ⊙芯刻摲鸾态F(xiàn)代化思想的著作已經有不少了。羅同兵博士這篇論文的價值,便在于它是緊緊圍繞佛教理性化展開的。論文依佛教傳統(tǒng)“教”、“理”、“行”、“果”之分,分別以專章從教典、教理、教制、凈土、密宗等方面,考察太虛在民國時期“僧俗之諍”、“顯密之諍”、“移植與融攝之諍”、“起信唯識之諍”等爭論中的思想,研究太虛對中國佛教現(xiàn)代化道路的抉擇。論文指出,教典抉擇,實為太虛對理性與信仰關系問題的解決。太虛認為考證當服務于信仰,根本應以行來驗證知。中國佛教直依根本智、宗在離言不思議法界,不為“依因明比量智解為宗”所限,故不能拘泥于印度所傳“主智”之空、有二宗而予否認。太虛維護中國傳統(tǒng)佛教所宗《起信》《楞嚴》及臺、賢的神圣性,既基于他“本佛”的立場,也是基于人生佛教價值理性的必然選擇。教理抉擇中,太虛依緣起理判攝佛法,建立起人生佛教宗本“圓  覺”的理論根據,從形上意義的“理性”亦即世界本具之道的角度確立了人生佛教的根據。教制抉擇中,太虛以僧為佛法理性的制度體現(xiàn),欲改革因家族化而窳敗的中國僧制,故反對以居士僧團或錫蘭僧制取代中國傳統(tǒng)僧團。他維護出家僧團禁欲倫理的超然地位,而將在家人統(tǒng)攝為與之一貫之次第,企圖建立起超越血緣紐帶的人倫理性。所倡“人生正行即是菩薩法門”,達到世出世倫理的高度統(tǒng)一。凈土抉擇中,太虛提倡凈土是廣大而為“五乘共庇”的大乘行門。他以“唯識之凈土”釋往生之理;以“唯心凈土”倡凈化人間;因慈氏學理性、入世,普攝佛法,而歸宗旨在實現(xiàn)人間凈土的“彌勒凈土”。這是高懸佛教的價值理性之目標。密教抉擇中,太虛融通顯密,并對東密、藏密作理性化的批判,是對以咒術為特征的適應天乘的教派“祛魅”,使成人生佛教之輔行。

內容概要

  《太虛對中國佛教現(xiàn)代化道路的抉擇》從教典、教理、教制、凈土、密教等方面,研究民國太虛大師的佛教現(xiàn)代化思想,揭示了人生佛教圓融全體佛法而宗本法界圓覺的內在理性核心。

作者簡介

  羅同兵,1970年生于湖北,先后獲得英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學士、宗教學專業(yè)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現(xiàn)為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講師。

書籍目錄

序引論第一章 人生佛教:中國佛教的現(xiàn)代化改革第一節(jié) “應導現(xiàn)代人心正思”第二節(jié) 近世中國佛教的衰敗第三節(jié) 太虛佛教改革思想的提出與發(fā)展第二章 教典抉擇第一節(jié) 理性的佛教研究的挑戰(zhàn)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本位”第三章 教理抉擇第一節(jié) 人生佛教與緣起第二節(jié) 太虛對佛教的判攝第三節(jié) 起信唯識之諍第四節(jié)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第四章 教制抉擇第一節(jié) 太虛的“僧”觀第二節(jié) 近世中國佛教僧制的窳敗第三節(jié) “僧俗之諍”與“移植融攝之諍”第四節(jié) 與時俱遷的教制改革思想第五章 凈土抉擇第一節(jié) “大乘行門”與“五乘共庇”的凈土第二節(jié) “唯識之凈土”與“唯心凈土”第三節(jié) “十方凈土”與“彌勒凈土”第六章 密教抉擇第一節(jié) 太虛對顯密佛教的融通第二節(jié) 太虛對東密藏密的理性化抉擇結語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摩迦羅來洛陽開壇傳戒,為中國正式受戒之始。今各律寺傳戒之儀式,仍有極隆重者,猶見昔日之系統(tǒng)傳承未紊。中國今日個人持清凈比丘戒者,如過午不食等,仍大有人在。中國今日無依律儀之僧團——誦戒、發(fā)露、懺悔,如納噦達所言之‘烏巴薩陀’而已。但不應僅以此遂謂中國無僧伽,中國無比丘。太虛亦有整頓、重興中國僧伽律制的計劃。派人求學錫蘭,實習錫蘭僧眾之生活,試驗有何種困難,而后實地重新振興固有之僧律。太虛認為。印度之律亦分數派,乃程度上參差,非性質上之有異,不可過于苛求。印度史上整理僧律之事,亦有數次,故就中國僧伽亦自可整理?! √撝鲝堉袊ぷ孕姓恚瑫r,對世界現(xiàn)存各系佛教教制亦皆取融攝態(tài)度。太虛對各系的僧制作了比較。他認為,錫緬暹僧制還能保持原來以佛制律儀為依歸的僧團組織;此較缺乏的,就是個人完全離開世俗而自立獨修的精神,所以僧團必須與信施聯(lián)系。男女信徒不信奉其它的鬼神,只以三皈五戒為唯一的受持。藏蒙僧制以黃教為代表,形成了門第高貴的僧閥。黃教所有僧眾皆以律儀為范持,故能引起世間敬仰。一般大寺院都有眾人有秩序的系統(tǒng)的幾十年學習的修學制度。各寺都有相當的公產可資修葺寺宇及維持一切的公共用途。俗家樂意供給小喇嘛在寺中受學并與僧發(fā)生關系。呼圖克圖轉世繼承制度使蒙、藏僧閥與俗家聯(lián)系緊密。然深修密法的人,也有個人住茅蓬山洞的。中國僧制可專以禪宗叢林來說明。中國現(xiàn)存的僧制,成為一個個的大小家族僧寺。但中國僧制也含有三種殊勝:一、不問國籍何屬,只要是僧眾都可享受有期限或無期限的食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太虛對中國佛教現(xiàn)代化道路的抉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