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02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德)哈貝馬斯 譯者:曹衛(wèi)東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現(xiàn)在才來翻譯出版此書,無疑是有點晚了,因為哈貝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過去了,當時看起來激烈的言辭,現(xiàn)在已經(jīng)多少失去鋒芒,尤其是考慮到哈貝馬斯晚年已經(jīng)與他的批判對象之一德里達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和解。 當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國知識界對法國后結構主義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響的回應。而哈貝馬斯的地位也決定了,當我們尋找與法國后結構主義相異的聲音時,自然就會想到這本書?!冬F(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一方面梳理了德國自己的哲學遺產(chǎn)———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德里達和卡斯托里亞迪斯所代表的法國思潮。但我們的疑問或許是:哈貝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國同行們在干什么嗎?他將“巴塔耶精神子嗣”的頭銜硬派給福科,難道是恰當?shù)膯幔?/pre>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哈貝馬斯(1929— ) 德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1929年生于杜塞爾多夫,五十年代前期先后在哥廷根、蘇黎世和波恩上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等,后期曾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擔任阿多諾的助手。六十年代先后任海德堡大學哲學副教授和法蘭克福大學哲學與社會學教授。1971年至1980年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技時代生存條件”研究所所長,1983年回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教授,至1994年退休。哈貝馬斯知識淵博,學術興趣廣泛,并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其理論的核心可以說是通過批判理論的“語言學轉(zhuǎn)向”,以交往行為理論來捍衛(wèi)啟蒙的現(xiàn)代性立場。主要著作除本書外還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1962),《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技術》(1968),《認知與興趣》(1968),《后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1973),《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1976),《交往行為理論》(1981),《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1985),《話語的倫理學》(1991),《后形而上學思想》(1992)。書籍目錄
作者前言
一 現(xiàn)代的時代意識及其自我確證的要求(附:論本雅明的《歷史哲學論綱》)
二 黑格爾的現(xiàn)代性觀念(附:論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
三 三種視角:黑格爾左派、黑格爾右派和尼采(附:論過時的生產(chǎn)范式)
四 步入后現(xiàn)代:以尼采為轉(zhuǎn)折
五 啟蒙與神話的糾纏:霍克海默與阿多諾
六 形而上學批判對西方理性主義的瓦解:海德格爾
七 超越源始哲學:德里達的語音中心論批判(附:論哲學和文學的文類差別)
八 在愛欲論與普通經(jīng)濟學之間:巴塔耶
九 理性批判對人文科學的揭露:???br />十 權力理論的困境
十一 走出主體哲學的另一條路徑:交往理性和以主體為中心的理性
十二 現(xiàn)代性的規(guī)范內(nèi)容(附:論盧曼的系統(tǒng)理論對主體哲學遺產(chǎn)的接受)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