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兒

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英] 石黑一雄  頁數(shù):321  字數(shù):212000  譯者:陳小慰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上海孤兒》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主人公班克斯·克利斯托夫已經(jīng)是聞名全國的大偵探,是倫敦上流社會人人稱道的探案高手。然而,他本人內(nèi)心卻始終有一件離奇懸案難以釋懷,那便是童年時代父母在舊上海撲朔迷離的失蹤案。他生于20世紀初的上海,當時父親受聘于一家勢力強大的英國跨國貿(mào)易公司。十歲之前,班克斯的童年在外國租界度過。當時的上海雖然充滿動亂,租界卻是相對安寧太平的世外桃源,日夜有父母、保姆和傭人悉心照顧,還有鄰居日本小伙伴山下哲與其朝夕相處。父親公司所從事的喪盡天良的販賣鴉片活動盡管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卻并未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墒?,班克斯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在九歲時隨著一場突然變故宣告結(jié)束。父母神秘失蹤,先是父親,然后是母親,杳無蹤影,毫無線索。在回憶中,他一直認定母親對英國公司販賣鴉片活動毫不留情的批評態(tài)度和仗義執(zhí)言的勇敢立場是造成父母相繼失蹤的原因。班克斯成了孤兒,只好被迫前往英國與姑媽同住,內(nèi)心始終夢想著有朝一日回到上海,把父母失蹤案弄個水落石出。雖然這一成為福爾摩斯式大偵探的稚氣愿望在整個少年時代不斷遭人恥笑,卻絲毫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對他而言,這個人生目標決不是白日夢式的癡心妄想,而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使命。完成學業(yè)后,他很快成為倫敦上流社會炙手可熱的大偵探,雖然是“外來者”,卻迅速成名,聲望如日中天,同時還是一筆家族遺產(chǎn)的受益者和一名孤女的養(yǎng)父。
當二戰(zhàn)的隆隆炮火威脅著遠東和英國時,班克斯的使命感變得更加迫切,決心去勇敢面對自己的命運。他回到上海,相信父母尚在人世,決心破解父母失蹤之謎,重新找回失落多年的天倫之樂。同時他異想天開地認為,只要自己能找到父母,使正義得到伸張,便能阻止世界大戰(zhàn)。然而,此時上海已處在日軍的步步進逼之中,重新把握過去的每一步都不斷在印證著書中提到的女詩人意味深長的詩句:“一旦長大成人,童年便好比異國土地,離我們無比遙遠。”故事在小說中另一重要人物菲力普叔叔令人不安的敘述中達到高潮。在一座不知名的房子里一間燈光暗淡的屋子里,隨著他的講述,主人公無法看到或不愿看到的東西慢慢浮出水面,一個慘痛的、略帶諷刺意味的真相漸漸昭示在讀者眼前:班克斯所深信不疑的有關(guān)父親失蹤案的背后原來只是個善意的謊言。母親為保留他童年心靈的一塊凈土,和菲力普叔叔一道刻意讓他相信父親是個值得驕傲的英雄。而實際上,父親并非如他所想,因為挺身而出,對公司老板在鴉片貿(mào)易中獲取暴利的行為勇敢表示反對而遭人暗算。真相是:深愛著母親的父親因為性格弱點,不堪愿望與現(xiàn)實的折磨,與另外一個女人私奔,最后凄涼地死在異國。而母親所作的一切犧牲、她所忍受的非人生活都只是出于一個單純而感人的目的:為了班克斯能夠好好活下去,為了他在成為失去雙親的孤兒后能夠衣食無憂,并出人頭地。也就是說,他所受的名校教育,他的所謂“遺產(chǎn)”和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他在偵探界驕人的名望以及在倫敦社交界的地位,全都是建立在母親的苦難之上。真相大白之后,班克斯如夢方醒,終于看清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看到自己妄想單槍匹馬拯救世界的宏圖大志是多么虛幻淺薄。

書籍目錄

譯序
第一部
第一章
……
第二部
第四章
第五章
……
第三部
第十章
……
第四部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五部
第十四章
……
第六部
第十六章
……
第七部
第二十三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上海孤兒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1、石黑一雄擅長運用零星的回憶編織故事,他認為通過這樣一個過濾器,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生活。在《上海孤兒》中你大概就可以領(lǐng)略到他這一“嫻熟的技巧”。但我有時擔心的是,頻繁使用這樣的技巧會不會助長作家在敘述上的惰性。對于場景、事件地轉(zhuǎn)換、過渡對很多作家來說有時要煞費苦心,比如福樓拜(見納博科夫?qū)Α栋ɡ蛉恕返慕庾x)。但在這本書里,石黑一雄卻能以“至于這之后發(fā)生了什么,我記不清楚了,我只記得……”搪塞而過。如此也許給敘事帶來一定自由度,但會不會因此也給敘事的肌理造成傷害呢?2、盡管《上海孤兒》也是以回憶的方式敘述故事——實際上,我傾向于認為所有的小說敘事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向過去,但與一般地回憶體小說又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小說在結(jié)構(gòu)上的新穎之處:小說分七個部分。每個部分前面標有時間與地點。如第一部:1930年7月24日,倫敦;又如第七部:1958年11月14日,倫敦。這七個標出的時間點和地點就是敘事者往后追憶的起點。跟一般的小說總是站在一個點上敘事故事不同,它是以七個不同的點各自往后追憶。每一次追憶都成完整的部分。這些在不同時間里追憶的部分就構(gòu)成了整部小說。因此你也可以說這整部小說就像是個日記本,只是相互間隔的時間比較大而已。3、“父母失蹤案”可以說是小說的核心。不僅僅是因為小說是從此開始又是到此結(jié)束的,而且班克斯對這件案件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前后不同的人生景觀。同樣一件事情,在幼年的班克斯看來父母成了英雄人物,為反對英國在鴉片貿(mào)易謀取暴利挺身而出,最后成了犧牲者。正是基于父母在他眼中的高大形象,他才成為一名偵探,并且是一位具有英雄情結(jié)的偵探,他發(fā)誓要鏟除這個世界所有的罪惡。但真相呢?他父親不過是受不了壓力跟一個女人跑了,而他母親因為得罪了一個軍閥而被他搶去了做姨太太。更重要的是班克斯的教育以及他的遺產(chǎn)都是通過他母親的自我犧牲所取得的。那位軍閥死后,母親下落不明,最后在1958年香港一家修女院里找到了精神失常的母親。真相的發(fā)現(xiàn)使得他之前為自己建構(gòu)的人生意義土崩瓦解。拿他的好友哲的話(班克斯后來也常常引用)來說,那就是那根貫穿板條百頁窗的線突然間沒有了。從開始到結(jié)束,對班克斯這樣一個“注定要孤身一人面對這個世界,歲歲年年地追尋消逝的雙親的影子”的人來說,這個追求的過程其實也是個去蔽的過程。是對自我的再認識和對世界的再發(fā)現(xiàn)。他從浪漫主義的世界中跌落到現(xiàn)實主義中來。在那里世界正在迅速地走向腐敗,而憑一人之力想扭轉(zhuǎn)局勢的人注定要失敗得體無完膚。要補充的是,小說第二部分,即班克斯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的這一部分中,涉及到父母失蹤以及失蹤前父母的一些行為的回憶,石黑一雄將其處理模棱兩可,既可以使讀者往假象這邊想,也可以使讀者在遇到真相的時候,對這些回憶有了新的認識。4、我極不喜歡班克斯在上海那兩三個部分。這并不是說他對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的想象犯了與史實不符的錯誤,對此我毫不關(guān)心。而在于敘事者奇怪地對班克斯去上海的動機冠上一個非常宏大的名義:拯救這個陷于危機中的世界(難道還有什么比發(fā)現(xiàn)父母失蹤的真相這一理由更充足的嗎?)那么他是怎么拯救的呢?就是將父母從綁匪中救出來。這樣一個對等關(guān)系,即解救父母=解救世界,我不知道班克斯是怎么想出來,這顯然有點弱智。退一步,即使是我們可以理解他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仍有一些不自然的地方。因為在行文中,我們知道就連租界里的人,甚至中國軍人都在夸大了偵破這一案件的重要性。另外,在對這一心理的解釋和演繹也不夠充分。我既沒有看到他去解救世界的證明,也沒有在這之前找到足夠的鋪墊。另外一件事同樣也匪夷所思。就是班克斯從落魄的孔督察那里打聽到十幾年前他父母很有可能被關(guān)在閘北一帶的房子里時,他居然天真地以為十幾年過去后他父母還會被綁匪關(guān)在那里,冒著戰(zhàn)火,執(zhí)意要去那間房子。我認為,你抱著僥幸的心理去查看一下當然是由必要的,但以此就認定說父母就在那里,我實在不清楚他以前在倫敦的那些大案是怎么破的。我想,石黑一雄的目的也許是想給讀者/偵探造成一條歧路,從而轉(zhuǎn)移我們對真相的探察,就向一般偵探小說所作的那樣。如果是這樣,毫無疑問他在這里弄巧成拙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