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8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法] 米歇爾·???nbsp; 頁數:222 譯者:劉北成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是法國當今著名學者米歇爾·??碌囊徊酷t(yī)學史研究專著,探討現代意義上的醫(yī)學,也就是臨床醫(yī)學的誕生的歷史。作者以十八、十九世紀眾多著名的臨床醫(yī)學家的著作和各種相關領域的文獻為依據,從歷史和批評的角度研究了醫(yī)學實踐的可能性和條件,描繪了醫(yī)學科學從對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的絕對相信轉向對實證觀察的信賴,從封閉式的治療轉向開放式的治療,從而導致在臨床診斷中諸如征候、癥狀、言語、病人、病體、環(huán)境等一系列因素和其相互關系的重新組合,及醫(yī)學認識的深刻改造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
作者簡介
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1926-1984):20世紀極富挑戰(zhàn)性和反叛性的法國思想家。青年時期就讀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師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路易·阿爾都塞。以后曾擔任多所大學的教職,從1970年起在法蘭西學院擔任思想體系史教授直至去世。??聦W識淵博,對哲學、心理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精神病學、醫(yī)學都有較深的造詣。他的主要著作有《瘋癲與文明》、《規(guī)訓與懲罰》、《知識考古學》、《事物的秩序》、《權力/知識》、《性史》、《臨床醫(yī)學的誕生》等。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空間與分類第二章 政治意識第三章 自由場域第四章 臨床醫(yī)學的昔日凄涼第五章 醫(yī)院的教訓第六章 征候與病例第七章 看與知第八章 解剖一些尸體第九章 可見的不可見物第十章 熱病的危機結論
章節(jié)摘錄
一七零七年三月發(fā)布的“薄絹法令”對十八世紀的醫(yī)生開業(yè)與醫(yī)生培養(yǎng)起了限定作用。當時的任務是要打擊江湖騙子、庸醫(yī)以及“無資格、無能力的行醫(yī)者”;同時亟需整頓多年來“松松垮垮”的醫(yī)學院。因此,法令規(guī)定,今后王國內的大學,凡是設有醫(yī)學院的或曾經設有醫(yī)學院的,都須講授醫(yī)學;教員職位不得無限期地空缺,一旦有空缺就須填補;學生每四個月注冊一次,經過三年的學習方可獲得學位;他們必須依次通過每年的考試方能獲得業(yè)士、學士和博士頭銜;他們必須修滿解剖學、化學、蓋倫藥理學和藥草演示等必修課程。除此之外,法令第二十六條宣布了如下原則:“凡未獲得學士學位者,即使不取報酬,也不得行醫(yī)或開藥方”;該條附有補充說明(這是醫(yī)學院以接受整頓作為代價所獲得的重大成果與目標):“所有宗教人員,無論是托缽僧還是非托缽僧,都屬于這一條規(guī)定的禁止范圍”。到該世紀末,人們的批評意見至少在四個方面比較一致:江湖騙子依然盛行于世;醫(yī)學院提供的正規(guī)教學既不能滿足醫(yī)學實踐的需要,也不能跟上新的發(fā)現(只講授理論;根本不考慮數學和物理學);醫(yī)學院太多太濫;腐敗現象嚴重(教職變得像其他官職一樣可以買到;教師收費才上課;學生花錢就能通過考試,而且可以雇收人低的醫(yī)生給他們寫論文),因此學醫(yī)的費用極其昂貴——更糟糕的是,即使有了醫(yī)生資格,新醫(yī)生還得跟隨一些著名的醫(yī)生出診,才能積累實踐經驗,為此他們還得花錢。這樣,大革命就面對著兩項要求:一是更嚴格地限制行醫(yī)資格,二是更嚴格地管理大學課程。但是,這二者都與整個改革潮流背道而馳,因為改革的目的是廢除行會和師徒體制,關閉大學。 由此,在以下三種要求之間產生了某種緊張關系:一是對知識加以重組,二是廢除特權,三是有效地監(jiān)控國民的健康。醫(yī)學以及政府借助于醫(yī)學應該不受限制地監(jiān)視公民,但是這種自由的目視如何能夠既裝備精良、充分有效,又不會陷入知識的神秘性和嚴格的社會特權的魔爪? 第一個問題:醫(yī)生能否成為一個沒有同業(yè)公會法、行醫(yī)限制、資格限制等等保護的自由職業(yè)?國家的醫(yī)學意識是否與其公民意識或道德意識一樣是自發(fā)的?醫(yī)生捍衛(wèi)他們同業(yè)公會權利的理由是,這種權利不是特權,而是合作的權利。醫(yī)學團體應該有別于政治團體,因為它無意限制他人的自由,無意把法律和義務強加給公民;它的規(guī)定只適用于自身;它的“管轄權只限于 自身內部”;但是,它也有別于其他的行業(yè)團體,因為它不是為了維護某些權利和模糊的傳統(tǒng),而是為了核對與交流知識:如果沒有一個有組織的機構,智慧之光一產生旋即熄滅,個人經驗會喪失殆盡。在組成一個團體時,醫(yī)生就默認了一個誓言:“我們愿意通過我們大家的認識來強化自己,啟迪我們的頭腦;我們之中一些人的短處應能被另一些人的長處所減輕;我們聚集到一起接受共同的管理,將進一步激發(fā)起我們之間的競爭”。醫(yī)學界對自己的批評要多于對自己的辯護。正因為如此,更需要防止民眾陷人自己的錯覺和聽信江湖騙子的神話?!叭绻t(yī)師和外科醫(yī)生組成社會上一個必不可少的團體,由于他們的職能十分重要,立法權威就需要專門考慮如何防止濫用職權”。如果一個自由國度希望自己的公民免除錯誤和病痛.,它就不能允許自由地行醫(yī)。 實際上,沒有人想過讓醫(yī)療活動完全自由,實行無限制競爭的自由體制。即使是吉倫特派中最主張自由主義的分子也不曾這樣想過。甚至馬蒂厄·熱勞在要求廢除現有的一切醫(yī)學團體 時,也希望各郡都建立一個法庭,審判“任何沒有技能證書而在玉學領域渾水摸魚者”。但是,醫(yī)生開業(yè)問題又與另外三件事緊密相關:全面廢除行會,醫(yī)學協(xié)會的消失,尤其是大學的關閉?! 南率鑫淖种?,我們看到一個無限廣闊的臨床領域:“通過混雜而模糊的癥狀揭示一種疾病的根源和起因;認識它的性質、形式及其引起的并發(fā)癥;一眼就能分辨它的各種特征和差異;通過迅速而精細的分析把它與其他各種無關的事物分開;預見在整個疾病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良性或惡性情況;利用自然本身提供的最佳時機實施治療;估量生命的活力和器官的運動;根據需要增強或減弱它們的能量;準確地決定何時采取行動、何時應該等待;對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加以權衡,信心十足地做出判斷;選擇那種見效最快、最適合、最有把握的方法;利用經驗;把握機會;充分利用時機,周密考慮風險;使自己成為病人及其病痛的主人;減輕他們的痛苦;平撫他們的焦慮;對他們的需要預先做好準備;承受他們的失常表現;利用他們的性格來駕馭他們的意志,不是像殘酷的暴君統(tǒng)治自己的奴隸,而是像體貼的父親關照著孩子的命運”?! ∵@段嚴肅而嘮叨的文字與另一段文字結合起來就顯現出自己的意義??此泼艿氖牵笠欢挝淖蛛m然十分簡潔,但是如果添加到前一段文字后面,卻無蛇足之虞:“我們應該盡可能地使科學視覺化”山。從對晦暗的逐漸闡明,對本質的謹慎解讀,對時機和風險計算,到對心靈的主宰和對父親權威的篡奪,如此眾多的權力不過是目視的王權——眼睛認識和決定一切、眼睛統(tǒng)治一切——建立過程中的眾多形式?! ∨R床教學并非肯定是基于目視的運作和決斷整理一門科學的首次嘗試。從十七世紀后半期起,博物學就開始根據自然物的可見性質來對其進行分析和歸類。古代和中世紀積累的全部知識寶庫是植物的功效、動物的技能,神秘的對應和感應,但是自約翰·雷之后,這整個知識“寶庫”對于博物學家來說都變得次要了。而真正有待認識的東西是“結構”,即形式、空間布局,各種因素的數量和大?。翰┪飳W:自命的任務是給它們定位,把它們改寫成話語,將它們加以對照或綜合,目的在于一方面能夠確定有生命物的相鄰關系或親緣關系(從而確定宇宙的統(tǒng)一性),另一方面能夠迅速地辨識每一個個體(從而辨識他在宇宙中的獨特位置)。 臨床教學對目視的需求不亞于博物學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二者幾乎完全相同:要求目視去觀看,去分辨出特征,去識別出相同的東西和不同的東西,按照種和屬加以分類。博物學的模式始終很活躍,十八世紀的醫(yī)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屈從于它。昔日索瓦熱所懷有的那種成為疾病領域的林奈的夢想直到十九世紀還沒有完全消退:醫(yī)生們一直在疾病領域采集著標本。但是,醫(yī)學目視也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形成。首先,它不再是隨便任何一個觀察者的目視,而是一種得到某種制度支持和肯定的醫(yī)生的目視,這種醫(yī)生被賦予了決定和干預的權力。其次,這種目視并不受制于某種結構的狹窄格柵(形式、布局、數量、大?。?,而是應該并且能夠捕捉住色彩、差異、細小的偏差,時刻警惕著異?,F象。最后,這種目視不滿足于觀察顯而易見的東西;它應該使人們能夠大致測算出機會和風險;它應該長于算計?! 『翢o疑問,我們不能把十八世紀晚期的臨床醫(yī)學看做是長期背負著錯誤認識的目視回歸純潔。我們甚至也不能認為這種目視只是發(fā)生了一種指向轉換,或者認為是它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運用。當認識主體進行自我重組,改變自身,并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運作時,新的對象也相應地主動向醫(yī)學目視呈現自己。因此,不是疾病概念先發(fā)生變化,然后辨認它的方式也隨之改變;也不是特征描述體系先發(fā)生變化,然后理論也隨之改變;相反,它們是在更深的層次上—疾病與這種目視的關系層次上—同時發(fā)生變化。疾病是自動呈現給這種目視并構建這種目視。在這個層次上,理論和經驗、方法與結果之間是無法區(qū)分的;人們必須解讀可見性的深層結構,而在這些結構里場域和目視是被知識符碼聯(lián)系起來的;在這一章里,我們將研究這些符碼的兩種主要形式:征候的語言結構和病例的隨機結構?! ≡谑耸兰o的醫(yī)學傳統(tǒng)里,疾病是以癥狀(symptome)和征候(signe)的方式呈現給觀察者的。它們之間的區(qū)分既在于它們的形態(tài)學(morphologie),也在于它們的語義價值。癥狀—及其支配性地位—是疾病呈現的形式:在所有的可見物中,它最接近本質;它是不可企及的疾病性質的最直接譯寫??人浴l(fā)燒、胸痛、呼吸困難本身并不是胸膜炎—這種疾病本身從來不會展示給感官,而“只是透露給推理”—但是它們構成了它的“基本癥狀”,因為它們使人們有可能確定一種疾病狀態(tài)(與健康狀態(tài)相反),一種疾病本質(例如,不同于肺炎)以及一種直接的原因(漿液充溢)。癥狀使得這種疾病的半遮半露的不變形象隱約顯出?! ≌骱蚴切嫘缘模侯A后性征候預告將要發(fā)生的情況;既往癥征候宣告過去發(fā)生的情況;診斷性征候顯示正在發(fā)生的情況。在征候與疾病之間有一段距離,必須把它突顯出來才能跨越它,因為征候常常以間接和意外的方式出現。它并不提供任何認識的對象,它至多提供認識的基礎。認識自身摸索著進人隱蔽事物的各個側面:脈搏暴露出血液流通的看不見的力度和節(jié)奏;征候也泄露了時間的秘密,例如指甲發(fā)青就準確無誤地宣告了死亡將至,“腸熱”的第四日發(fā)作預示著痊愈。征候借助看不見的事物顯示了將要消退、潛藏在下面和將要出現的情況。它涉及的是結果、生命和死亡,而不是那種一成不變的真理,即癥狀使之作為現象而顯現出來的給定的、隱蔽的真理。 因此,十八世紀譯寫出疾病的雙重現實,即自然的現實和戲劇的現實,確立了一種認識的真實性和一種實踐的可能性。這是一種幸福安寧的結構,其中維持著兩種體系之間的平衡,一方面是自然一疾病體系,其可見形式植根于不可見的世界里,另一方面是時間一結果體系,后者通過一種可見的定位而預測不可見的世界。 這兩個體系都是自為地存在著;它們的差異是一個自然的事實,醫(yī)學知覺只能適應這一事實,而不能建構這一事實?! ∨R床方法的形成與醫(yī)生的目視進入征候和癥狀場域緊密相聯(lián)。認識它的建構權利,就需要抹殺它們之間的絕對區(qū)分,而且需要做出如下假設:能指(征候和癥狀)從此將完全能夠被所指包容,能指的最原始現實狀態(tài)將毫無掩飾和保留,所指的本質——疾病的核心——將在能指的可理解的句法中被徹底消化?!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主編的話 總算不負幾年來的苦心——該為這套書寫篇短序了?! 〈隧椃g工程的緣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內心的某些變化。雖說越來越慣于鄉(xiāng)間的生活,每天只打一兩通電話,但這種離群索居并不意味著我已修煉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寧說,堅守冗默少語的狀態(tài),倒是為了咬定問題不放,而且在當下的世道中,若還有哪路學說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著魔,或要有助于思入所屬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蕩難平的心氣,戊不免受了世事的惡刺激,不過也恰是這道底線,幫我部分擺脫了中西“精神分裂癥”——至少我可以倚仗著中國文化的本根,人參驗外緣的社會學說了,既然儒學作為一種本真的心向,正要從對現世生活的終極肯定出發(fā),把人間問題當成全部靈感的源頭?! 〔粚幬ㄊ?,這種從人文思入社會的訴求,還同國際學界的發(fā)展不期相合。擅長把捉非確定性問題的哲學,看來有點走出自我囿閉的低潮,而這又跟它把焦點對準了社會不無關系?,F行通則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證偽,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適的基準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處,批判的事業(yè)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決定了,盡管同在關注世俗的事務與規(guī)則,但跟既定框架內的策論不同,真正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社會學說,決不會是醫(yī)頭醫(yī)腳式的小修小補,而必須以激進亢奮的姿態(tài),去懷疑、顛覆和重估全部的價值預設。有意思的是,也許再沒有哪個時代,會有這么多書生想要煥發(fā)制度智慧,這既凸顯了文明的深層危機,又表達了超越的不竭潛力?! ∮谑亲匀痪拖氲椒g——把這些制度智慧引進漢語世界來。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些類翻譯向稱嚴肅的學業(yè),無論編者、譯者還是讀者,都會因其理論色彩和語言風格而備嘗艱澀,但該工程卻決非尋常意義上的“純學術”。此中辯談的話題和學理,將會巾近我們的倫常日用,滲入我們的表象世界,改鑄我們的公民文化,根本不空任何學院入壟斷。同樣,盡管這些選題大多分量厚重,且多為國外學府指定的必讀書,也不必將其標榜為“新經典”。此類方生方成的思想實驗,仍要應付尖刻的批判圍攻,保持著知識創(chuàng)化時的緊張度,尚沒有資格被當成享受保護的“老殘遺產”。所以說白了:除非來此對話者早已功力盡失,這里就只有激活思想的馬剌?! ≈鞒执祟惞こ讨疅╇y,足以讓任何聰明人望而卻步,大約也惟有愚鈍如我者,才會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馮婦。然則晨鐘暮鼓黃卷青燈中,畢竟尚有歷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們和我聲應氣求,不甘心被宿命貶低為人類的亞種,遂把違譯工作當成了日常功課,要以艱難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籬笆。師法著這些先烈,當初醞釀這套叢書時,我曾在哈佛費正清中心放膽講道:“在作者、編者和讀者間初步形成的這種‘良性循環(huán)’景象,作為整個社會多元分化進程的縮影,偏巧正跟我們的國運連在一起,如果我們至少眼下尚無理由否認,今后中國歷史的主要變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陸知識階層的一念之中,那么我們就總還有權想像,在孔老夫子的故鄉(xiāng),中華民族其實就靠這么寫著讀著,而默默修持著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戰(zhàn)著自身的極限!”惟愿認同此道者日眾,則華夏一族雖歷經劫難,終不致因我輩而淪為文化小國?! | 1999年6月于京郊溪翁莊編輯推薦
是法國當代著名學者、思想家??碌亩αχ?。它運用考古學、系譜學的方法研究醫(yī)學史,不但填補了以往研究的空白,而且書中運用的研究方式和表達的思想對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在此意義上,《臨床醫(yī)學的誕生》既是一本醫(yī)學史著作,同時又超越了醫(yī)學史的范疇。作為一本學術書,它包含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見解,對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學術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絕對值得一讀再讀。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