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那產院

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  作者:阿松普塔·蒙特亞  頁數:151  譯者:林毅  
Tag標簽:無  

前言

很多大學生都希望通過深入研究過去,以發(fā)現能更好解釋史實的方法。為此,他們找到了自己信任而且樂于交流的教授,向教授請教,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們的這些觀點,有一部分確實是可行而準確的,甚至可以通過進一步研究而取得學術成果。阿松普塔·蒙特亞的研究就是如此。她曾在巴塞羅那自治大學就讀。她讀大學時,年齡較長,她全身心投入了自己的研究,深深地被歷史的世界所吸引,立志要拂去書頁上的塵土,拯救出那些被歷史遺忘和忽略的世界。在她深刻而又充滿人性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基本的事實:她酷愛歷史,對地理學也充滿了興趣,她熱愛這個國家的每個角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為了探知真相,阿松普塔·蒙特亞走訪了那塊被稱為“1939年逃亡之路”的地區(qū)。在那里,她走遍了每一條公路、小徑和山路,追尋當年躲避佛朗哥軍隊的男女老幼的足跡。她來到法西兩國的邊境,走訪了當時逃亡者們經過的每個村莊、小鎮(zhèn)和城市,仔細地了解那時究竟有多少人、哪些人來到這里,又何時、用何種辦法穿越邊境。

內容概要

  本書記錄了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在羅塞利翁的圣塞勃里阿、阿爾赫勒斯和利貝薩特的共和黨人集中營里,將要臨產的孕婦從悲慘的生活環(huán)境中被拯救出來,安置在瑞士教師伊麗莎白·埃登本斯建立的婦產院中、在產院良好的條件下,她們得以生育、哺養(yǎng)自己的孩子本書講述的就是這位把597個孩子從死亡中挽救回來的女人的故事。  “有一位媽媽沒奶給孩子哺乳,她的孩子日夜哭泣。孩子哭累了睡著了,媽媽就用身體給他取暖。太陽出來時,她就把孩子埋在沙里,只露出小小的頭。沙子就是他的毯子。”  “但是幾天后,那個孩子又凍又餓,死去了。”   “作者那時懷孕了,只要一想到我的孩子將要在那樣的地獄里出生,我就感到絕望?!?/pre>

作者簡介

  巴塞羅那,自治大學歷史系近現代史碩士。著有多篇有關西班牙內戰(zhàn)和內戰(zhàn)中流亡路線的著作。曾在《智慧》雜志上發(fā)表多篇文章,并為多本地方刊物撰寫歷史方面的文章。她積極參與多個致力于恢復歷史記憶的社會組織和其他一些同加泰羅尼亞現代歷史有關的組織。她研究歷史文獻,深入大眾回憶,從中了解歷史,在她的作品中反映國家的歷史脈搏。本書是她歷史研究方面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書籍目錄

序伊麗莎白·埃登本斯的幾句話前言第一章  共和黨人的遷徙第二章  法國的集中營第三章  伊麗莎白·埃登本斯和產院第四章  產院的關閉第五章  埃爾那的孩子們后記 1939至1944年間出生于埃爾那產院的597名孩子的名單鳴謝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該協會于一戰(zhàn)結束時成立于荷蘭,是由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基督教和平主義者發(fā)起建立的。戰(zhàn)時兒童救助協會的創(chuàng)始人皮埃爾·塞萊索是一名工程師,1879年出生在瑞士洛桑。他是人道主義者和非暴力運動的捍衛(wèi)者,反對黷武政治,有著堅定的宗教信仰和愛國精神,并以此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支柱。塞萊索的追隨者們也反對戰(zhàn)爭,他們宣傳和平,在毀于沖突的地區(qū)進行社會援助。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將立志于為社會奉獻的人們組織起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在此項運動和皮埃爾·塞萊索的推動下,1920年,國際民間服務事業(yè)組織(SCI)在瑞士伯爾尼成立。該組織的宗旨是,和平不只是一個理想,只要反對新戰(zhàn)爭的各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行動,和平就能成為現實。1920年7月,第一屆國際勞動營在法國維頓舉行。來自不同國家的志愿者們拋下國家間的恩恩怨怨,忘記在戰(zhàn)場上的敵對,聚集在一起,開始在被一戰(zhàn)嚴重摧毀的地區(qū)進行重建工作。這也是人們第一次用無償工作的形式實現和平的嘗試。這次和平行動的效果令成員們非常滿意,因為它證明了人的力量可以服務于和平,而不是戰(zhàn)爭。于是,1924年,一個大膽的想法被提出:用義務對民眾服務的形式取代兵役制。1932年,國際民間服務事業(yè)組織(SCI)擁有了自己的合法憲章,才使這個想法得以實施。

后記

我第一次知道埃爾那產院是在2001年。有一位曾在阿爾赫勒斯集中營生活過的男士給我看一封當時寫給妻子的信。當時,他的妻子正在產院里待產。那其實只是一張明信片,上面字跡已經模糊,蓋著“軍事審查”的章。收信人的地址引起了我的注意:埃爾那瑞士產院。那位男士對我說,那是集中營里的孕婦生產的地方。當時,我沒有留意。此后,我繼續(xù)調查著流亡的歷史。這期間我發(fā)現,有一所專門為法國集中營孕婦服務的產院不斷地被人們提起,但是具體情況并不確切。有些婦女說那是一間紅十字會所設的產院,有些人說是瑞士志愿者辦的,還有人說是和平委員會屬下的。唯一確定的是,那個產院的負責人是一名叫伊麗莎白的小姐,她是個外國人。在媽媽們的描述中,這家產院設備非常完善。但我知道,那時候的法國遠遠沒有能力提供這樣的產院,因此,它不可能是法國政府設立的。在查閱了巴耶特拉大學①圖書館的所有藏書后,我還是沒有找到任何關于這所產院的書籍。我只能認為,它可能是貝爾畢尼昂的圣路易斯醫(yī)院的一個分支。

編輯推薦

《埃爾那產院》主要內容:從集中營挽救了597條生命的偉大女性;她是令全人類景仰的人道主義女神。又一份感天動地的“辛德勒名單”。她就是位于西班牙北加泰羅尼亞羅塞利翁的埃爾那產院的負責人伊麗莎白·埃登本斯。1939—1949年之間,作為產院的靈魂,伊麗莎白憑自己的勇氣將一所鄉(xiāng)間廢棄的小莊園改造成了在戰(zhàn)爭中全力運轉的產院,在那里將新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盡管就在產院的圍墻外,戰(zhàn)爭和死亡仍然在不斷延續(x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埃爾那產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