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8 出版社:南方日報 作者:張志安 頁數:29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深度報道媒體或欄目負責人的訪談,來解讀這些媒體或欄目的成功經驗。第二部分重點采訪若干名國內最出色的深度報道記者,選擇他們最突出、典型的深度報道個案,挖掘幕后的故事和體驗。提供1篇最經典的個人作品,同時收錄作者的采訪手記。第三部分為附錄。通過附錄中的資料,給有志于從事深度報道的新聞從業(yè)者提供相關信息服務,這是很有價值的增值內容?! ∩疃鹊木⒃L談、經典的案例分析、實用的操作手冊,由南方日報出版社推出的《報道如何深入——關于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及經典案例》一書,既給深度報道從業(yè)者提升報道技能提供了一本鮮活的教材,也給新聞傳播研究者把握新聞實踐前沿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視角。 對新聞人來說,《報道如何深入》是一本啟發(fā)他們怎樣讓新聞接近真相的報道手冊;而對非新聞人來說,它又是一條把握社會轉型與新聞報道復雜關系的生動路徑。
作者簡介
張志安,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新華傳媒工場顧問。研究方向:媒介經營管理學、媒介社會學等。主編或主撰出版《媒介營銷案例分析》、《媒介資本市場案例分析》、《網絡人物風云史》等書。曾先后擔任星空傳媒集團、STR國際集團等多家知名企業(yè)項目顧問,獨立承擔過中國媒體投資現狀及戰(zhàn)略分析、中國廣播業(yè)結構調整策略、戶外廣告業(yè)市場分析等研究項目或課題,并為上海浦東新區(qū)媒體新聞實務培訓班、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業(yè)務培訓班等課程擔任培訓師。迄今已在《新聞大學》、《中國報業(yè)》、《新聞記者》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媒介經營管理類論文40余篇,新聞作品曾獲中國產業(yè)經濟好新聞獎和廣東省好新聞獎。聯系信箱:zhangza@263.net.cn。
書籍目錄
上篇 著名深度報道欄目/媒體主編訪談調查性報道是奢侈品、易碎品——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制片人張潔訪談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調查性報道/用簡單的結構來傳遞復雜的東西/對人和節(jié)目的管理都是動態(tài)的/愿意在《新聞調查》做到退休看慣了黑暗,更喜歡光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縱橫》負責人侯永生訪談基本模式,就是“事件+背景+評論”/解決問題,不單單是新聞媒體的事情/最大特點,就是用音響來表現/過分強調利益,會傷害媒體的公信力/試探前進,走到別人沒有的高度報道讀者應該看的東西——《財經》雜志常務副主編王爍訪談“以我為主”地做雜志/獨立、獨家、獨到/經濟報道更加強調可靠性/做自己覺得重要的報道/從立場和態(tài)度上來吸引人/報道最重要,其他的不重要/她的影響是全面的,透徹的好報道就要把故事講好——《中國新聞周刊》執(zhí)行主編靳麗萍訪談要報道那些反映中國社會變遷的主流題材/事實和問題之間必須有邏輯關系/沒有好的故事,就沒有好的傳播效果讓政治關心你的生活——《瞭望東方周刊》副總編孫凱訪談為主流人群打造的時政雜志/純粹用記者的目光觀察、思考和解讀/好看故事獨家思考/雜志內部形成有力支持/時政類周刊發(fā)展空間巨大重新打量每個生命——《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編徐列訪談理念傳承:一個“人物”的誕生/定位考驗:期待成為主流大刊/運營體驗:邁過了一道坎/核心功能:感動、感慨、感悟/報道策略:把人物的內心徹底創(chuàng)出來下篇 優(yōu)秀深度報道記者訪談及經典案例“不求空前但求絕后”的追求——《北京青年報》國內版組原執(zhí)行主編鄭直、資深新聞人宋燕訪談任何新聞都追求接近和探求真相/深度報道成敗在于理念而不在技巧/要讓文章有很強的邏輯/在轟動性和認可度之間的抉擇【代表作品】證明哈佛博士【報道手記】對個體負責【代表作品】我要做個名女人【報道手記】把人物寫活最大可能去接近真相——《中國青年報》資深記者蔡平訪談記者是天生的,不是后天的/好奇心比技巧更重要/調查性報道就好像智力游戲/細節(jié)與邏輯同樣重要/我老是以傻大姐的形象去采訪【代表作品】世紀末的彌天大謊【編輯手記】 《世紀末的彌天大謊》的幕后故事我不寫孫志剛,遲早會有人寫——《新京報》時事新聞部主編陳峰訪談收容制度廢除和我們的報道并無必然聯系/絕不能否認孫志剛的報道有偶然性/調查性報道要充分利用書證/我不愿意去參與報道之外的事情/記者的工作,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代表作品】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報道手記】孫志剛事件采訪過程及報道分析以調查報道推動社會進步——《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王克勤訪談調查性報道最能彰顯新聞價值/中國的調查性報道需要各方面保障/署真名是一種自我保護和職業(yè)精神/開放的社會是調查記者的天堂/我的期望是活到80歲干到80歲【代表作品】的哥的姐怨聲載道——揭開北京出租車業(yè)壟斷黑幕(節(jié)選)【報道手記】為平民鼓與呼當悲憫和焦慮成為職業(yè)的一部分——《南方周末》原著名記者楊海鵬訪談這個行當的性格也許是“習慣性焦慮”/忠于職守甚至堅守底線,就不簡單了/夠不著“事實真相”時,寫一個字都會怕/說出事實遠不夠,還要防備“后遺癥”/做一線調查越久,越不敢輕易發(fā)言/擺脫阻撓、還原真相,是最基本的技術/去一個地方總先去研究縣志/名記轉型或許也是被動的選擇【代表作品】三位諾貝爾獎科學家指斥中國核酸營養(yǎng)品【報道手記】關于核酸的斷章在絕望中婉轉騰挪——《南方人物周刊》主筆李玉霄訪談只要能吃苦,就能做出好報道/做災難報道,不是我的主觀選擇/國內的深度報道文本太單調/不能進1米,就進50厘米/記者就是理想主義者做的事情【代表作品】我聽見沙漠蠶食良田的聲音【報道手記】山溝里的老人王永瑞一定要把人物寫得淋漓盡致——《南方都市報》深度記者姜英爽訪談讓人物的性格和想法躍然紙上/捕獲采訪對象話里任何有用的信息/我們的“對話”,普通人的比例更大些/南都有追求獨家新聞的傳統/南都做新聞有敢“闖”的主動意識【代表作品】忽然不當犯人,我倒覺得不習慣了【報道手記】跟佘祥林靜靜聊次天附錄 有關國內外深度報道的常識/欄目附錄1:中美深度報道發(fā)展大事記附錄2:中美深度報道的差異比較附錄3:國外著名新聞報道網站推薦附錄4:中外媒體新聞報道守則附錄5:美國調查性報道技巧、記者素質和操作要領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張志安:前不久,《新聞調查》有期柴靜做的節(jié)目叫《深圳外貿騙局揭秘》,節(jié)目中請了一位曾經行騙卻已“金盆洗手”的知情人,以隱蔽的方式向記者介紹了行騙的手法。節(jié)目播出后,公安部門有沒有跟節(jié)目組聯系? 張潔:這個沒有來找,不過其他節(jié)目組有來找過?! 堉景玻喝绻矙C關要找這名知情人,追懲其曾經的罪行,《殺斤聞調查》的記者會提供線索么? 張潔:我們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根據不同的情況。這個節(jié)目為什么公安不會來找呢?這個東西在深圳遍地都是,已經形成了一種日常的東西。公安如果想有所作為,根本不需要來找我們,他們可以隨時找到?! 堉景玻阂郧?,公安部門來找你們時,你們怎么處理的? 張潔:我們從2001年開始做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2001年之前基本上比較少涉及這類節(jié)目。這個涉及到國外講的“污點證人”,在他們那兩方面的案例都有,一方面是提供,另一方面是不提供。但據我們了解,西方新聞界對這些線人,不管是什么樣的線人,總是持保護的態(tài)度,甚至寧愿極端到了寧愿我違法,我去坐牢,也不泄露線人。其實,西方曾經發(fā)生過這樣的個案,這些個案已經被選編進教材。而且,按照我們新聞從業(yè)者的道德價值來判斷的話,好像我們更認同這種觀點,即保護你的信源,甭管它是干凈還是不干凈。只有這樣,才能使媒體更具公信力,如果你把信源交出去了,那么,公眾中有提供信源可能的人就不會給你再提供消息。反過來,公眾的知情權就會受到損失?! 堉景玻焊嗟恼嫦酂o法被告知? 張潔:沒錯。有這么一種連環(huán)的效果在里邊。從我們的實踐看,還沒有碰到過這么尷尬的問題,要么是道德,要么是法律。也有一些節(jié)目播出以后,司法機關來找過我們, (我們提供了信源人)但他們都承諾絕對保護當事人安全,而且這些當事人都不屬于“污點證人”。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調查性報道 張志安:《新聞調查》成立至今8年多的時間,請大致概括一下它的發(fā)展歷程?! 垵崳?000年我們提出了“探尋事實真相”的口號。2003年又提出了一個口號: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因為一個調查欄目的終極使命就應該是做調查性報道。一開始成立這個欄目時,我們這批新人就想做以真正調查性報道為主的欄目?! ‘敃r的熱點是做輿論監(jiān)督,但輿論監(jiān)督跟調查性報道在概念上是不完全一致的。在西方,調查性報道已經有100多年歷史,從實踐、理念到經驗,到職業(yè)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我們那時候就想做這么一個欄目,但在1996年的氛圍里,實現這個愿望不太現實。初期,我們做的一批輿論監(jiān)督性質的調查節(jié)目都沒能播出,那后來,就改做主題性調查。什么叫主題性調查呢?它是個中性節(jié)目,找一些國家重視、老百姓也關心的話題,比如第一期節(jié)目《宏志班》是個靜態(tài)的社會問題,第二期節(jié)目《高樓拋妻案》講的是家庭暴力,但這個節(jié)目播出后欄目差點被停掉。所以,第三期節(jié)目《中國的品牌》講的是民族工業(yè)如何在外企入侵的情況下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個節(jié)目就是我們所說的開了主題性調查的先河。我們說的主題性調查,它的構架一般也就是有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類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組成。 P4-5
編輯推薦
對新聞人來說,《報道如何深入》(關于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及經典案例)是一本啟發(fā)他們怎樣讓新聞接近真相的報道手冊;而對非新聞人來說,它又是一條把握社會轉型與新聞報道復雜關系的生動路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