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論辯

出版時間:2004-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梁景和  頁數(shù):39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史料豐富,結構嚴謹,敘述清晰,第一次廓清了20世紀后半期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論辯的體系與脈絡。書中的整體分析與個案點評以及研究思路的建議,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性與創(chuàng)新性,也顯示出作者治史的公正立場、敏銳眼光與卓越見識。雖在近代史基本線索的“現(xiàn)代化”論等問題上似著力不足,但瑕不掩瑜,該書仍是繼續(xù)探討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及其論辯不可回避的重要學術著作。

書籍目錄

緒論上編 五六十年代中國近代史分期的論辯 第一章 近代史的分期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及其時代  二、分期的“概念”、“標準”與“界標” 第二章 近代史的分期方法  一、以階級斗爭為標準的分期法  二、以近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為標準的分期法  三、以社會經濟的表征與階級斗爭的表征結合為標準的分期法  四、以綜合的標志為標準的分期法 第三章 近代史上限與下限的討論  一、關于上限的三種意見   二、關于下限的兩種意見 第四章 分期引起的其他論辯  一、近現(xiàn)代經濟史的分期問題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近代史分期論辯評述  一、共同的理論方法與著眼點的差異   二、理論與實踐意義及其學術局限中編 八九十年代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論辯 第六章 近代史基本線索討論的再度興起 第七章 關于基本線索的論辯 第八章 近代史時限問題的深入探討 第九章 近代專史線索與分期的討論 第十章 基本線索的論辯的評價下編 革命與改良的論戰(zhàn) 第十一章 革命與改良的論戰(zhàn) 第十二章 “告別革命”及其批判主要參考文獻目錄編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近代史的分期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及其時代  1954年在《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胡繩《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一文,文章提出對中國近代史進行分期的主張。問題提出后,立即引起國內外史學界的廣泛注意,從而引發(fā)了一場關于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論辯。這場討論一直延續(xù)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  胡繩提出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主要是想從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基本線索來理解和認識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本質。胡繩為此作了縝密的思考,并在文章中專門撰寫了“問題的提出”一節(jié),全面闡述了自己的思想。  胡繩對以往中國近代史的教科書和著作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些書籍由于不注重科學地分期和缺乏對基本線索的準確把握,所以存在著不少問題和缺欠。他把這類書籍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資產階級觀點和方法來闡明中國近代史,這類書只是看到歷史發(fā)展中的某一片面,而忽視了許多帶有重大意義的歷史現(xiàn)象。比如李泰棻的《新著中國近百年史》(1924年版)一書,把辛亥革命以前的歷史按照皇位更迭而分成“道光時代”、“咸豐時代”、“同治時代”等,對于辛亥革命以后的歷史同樣依照北洋軍閥的當權者的更換來劃分時期。再比如孟世杰的《中國最近世史》(1926年版)一書,把鴉片戰(zhàn)爭到戊戌維新前稱為“積弱時期”,把戊戌維新到辛亥革命稱為“變政時期”,把辛亥革命以后稱為“共和時期”。胡繩認為以上這類劃分時期毫無意義,既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也不能反映社會歷史發(fā)展中本質的東西。另一類是用“紀事本末體”方法逐一地敘述中國近代史中若干突出的大事件,而在敘述每一大事時,附帶述及與之有關的前后各方面的事情,而放棄了具體的分期辦法。比如曹伯韓的《中國近百年史十講》(1942年版)就是這樣。由于錯亂了各個歷史事件的先后次序,拆散了許多本來是互相關聯(lián)的歷史現(xiàn)象,使歷史發(fā)展中的基本線索模糊不清。胡繩看到了中國近代政治史與社會、經濟、文化史所占的比重不同,其中就有跟“紀事本末體”這種體裁有關的因素。在近代史中,如果只選取突出的大事件來做敘述的主題,就容易只顧及某些大的政治事件了。胡繩特別指出,有些企圖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說明歷史的書籍,也有類似的缺點。比如華崗的《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1951年版)一書,在第五章“中法戰(zhàn)爭與甲午戰(zhàn)爭”中的“甲午戰(zhàn)爭前中日經濟政治狀況與兩國的外交關系”一節(jié)中,述及了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前工業(yè)開始萌芽的狀況。到了第六章“戊戌政變與義和團運動”,為敘述“維新變法運動的產生和發(fā)展”才又附帶敘述到甲午戰(zhàn)爭前帶有資產階級傾向的變法維新思想的發(fā)展。甲午戰(zhàn)爭前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萌芽和當時資產階級傾向的思想的發(fā)展,很明顯是密切關聯(lián)的,把二者分開來闡述,缺乏完整性。再如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1947年版)一書,也把這二者分別在第五章和第七章中敘述。在標題為“洋務派的‘自強’與第一次割地狂潮”的第五章中述及了當時的工業(yè)發(fā)展的狀況,到了以“戊戌變法”為主題的第七章中才又退溯到“甲午戰(zhàn)前改良思想的醞釀”。這樣的處理給人以割裂歷史的感覺。與胡繩觀點相似,戴逸在談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時,也對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作了如下評價:“范文瀾同志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試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闡明中國近代史的系統(tǒng)著作。這本著作打擊了封建的、買辦的和資產階級的各種反動歷史觀點,在近代史一片荒蕪的領域中作了初步的墾辟工作。但是,正由于范文瀾同志沒有能在比較科學的歷史分期的基礎上來完成自己的著作,這就極大地損害了這本著作的科學性。使它在闡述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上顯得不夠有力。”  胡繩的上述分析是基本符合實際的。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中國近代史的書籍有很多種,如李鼎聲的《中國近代史》(1933年版)、陳恭祿的《中國近代史》(1935版)、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1938年版)、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1947年版)等等。這些書籍在史料的搜集、考證和對具體問題的論述方面都有所建樹,對中國近代史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偏重于紀事本末,對整個中國近代史來講,采用這種方法撰寫,就會出現(xiàn)上面所談的問題。當然也有些書籍在寫作思想上有自己的特點,并力求探索中國近代史的本質與規(guī)律。比如李鼎聲的《中國近代史》一書,“采混合式的編法,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各方面之事變與運動皆冶為一爐,作綜合的敘論”。李鼎聲之所以采用這樣一種混合式的編寫法,是和他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研究中國近代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他說:  歷史學在現(xiàn)今已不能單純地看作一種記載的科學了。自從新的歷史觀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基礎以來,歷史學就擔負了一種極重大的任務:它不僅要記述人類在與自然斗爭及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的過程中的種種活動,而且要說明此種活動之歷史的條件與原因,解釋歷史上各種重大事變的因果關系,以及指出在何種情況之下,一種舊的社會為新的社會所代替。因此,在這樣的意義上說來,不只是那種以帝王、圣賢、英雄為中心,專門記載朝代興亡治亂的歷史體系,要從新歷史學的領域中排除出去,即是那種偏重于人類文化生活的記載,而不能說明文化興衰遞嬗的全過程的歷史編制,亦不能合理地存在了?!袊鴼v史是全人類歷史的一部分;研究中國史如果目的僅僅在要使我們依據(jù)一種狹隘的民族觀念來發(fā)揚所謂‘國粹’,或記憶許多興亡治亂的事跡與民族英雄的偉業(yè),那簡直是在和歷史開玩笑。實際上,我們研究中國史的主要任務,乃是要考察中國社會在全人類歷史之一般的進展過程中特有的發(fā)展路線,同時要解釋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變——如民族的分合斗爭,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交替,各階級的分化戰(zhàn)斗,各種文化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遞嬗變化等等——發(fā)生的原因與其成果,說明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匯影響。只有這樣,中國史才能成為人類一般歷史的一個支流,才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民族的內在變化與外在關系,而變成我們一種有用的知識工具。(《中國近代史》光明書局1950年11月新9版,第1—2頁)了解這段話的意義,會使我們感到李鼎聲的歷史觀,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與胡繩所闡述的那些情況有一定差別。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著普遍的問題。就連李鼎聲在具體撰寫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也未必像他本人所說的那樣,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我們在整本著作中還看不到這一點。全書似乎還是以某些政治事件為綱,卻很少涉及其他。因此,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顯然是重要的,而分期問題可以看做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這可視為胡繩提出分期問題的一個原因?! ×硗?,胡繩當年提出分期問題,也與當時學術的指導思想和學術背景有關。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后,唯物史觀不但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思想武器,亦成為中國學人研究歷史的理論與方法,從此中國歷史學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化。自從李大釗撰寫《史學要論》這本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理論的奠基作以來,就逐漸形成了一條中國史學發(fā)展的主流,即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了像郭沫若、呂振羽、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并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呂振羽)、《中國通史簡編》(范文瀾)、《中國史綱》(翦伯贊)、《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侯外廬)等一批馬克思主義史學著作,從此中國史學有了新氣象。新中國建立后,馬克思主義作為我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同時也確立了它在我國學術界和史學界的指導地位。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近代史學在建國之初不但備受史學界的關注,而且還有了一個新發(fā)展?! ⌒轮袊⒁詠恚穼W界開始注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笆菚r,中國革命剛剛獲得成功,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斗爭緊接著正如火如荼般開展。新中國的學者不僅自身面臨著學習和熟悉馬克思主義的任務,同時,由于近代史與現(xiàn)實緊密相關,他們還承擔著借助自己的研究工作,幫助人民群眾理解并投身于現(xiàn)實的中國革命這一義不容辭的任務。1953年4月4日,《光明日報》的《史學》創(chuàng)刊,其《發(fā)刊辭》就指出,學習近百年斗爭史,以便更深入地學習毛澤東思想,這是中國人民的普遍要求,也是史學工作者迫切而又光榮的任務。因此,《史學》有理由以中國近代史作為一個重點”。1952年華崗在總結建國兩年來中國史學發(fā)展的經驗時,曾指出中國史學有了由貴古賤今到注重近代史的學習和研究的轉變,他撰文說:“過去史學為少數(shù)沒落階級所把持,只重視古代史的研究,忽略了近代史的探討,甚至有‘看不起’近代史的偏向,有些學者在大學里教書,一定要講古代史才有‘地位’。研究歷史只重視古代而忽略近代,是統(tǒng)治階級有意的安排。因為鉆研古史對反動統(tǒng)治階級利多害少,而研究近代歷史,便容易暴露現(xiàn)實社會的真象,對反動統(tǒng)治不利,它當然不主張研究近代史了。過去的史學工作者,由于受了統(tǒng)治階級的蒙蔽,‘復古’的傾向也很嚴重,現(xiàn)在已由‘整理國故’到重視近代史的研究。兩年來對近代史研究空氣的提高,確是一大進步,當然重視近代史決不就是拋棄古代史,而仍然給古代史以應有的地位,不過必須改正貴古賤今的錯誤?!比A崗在這里是運用階級的觀點來認識解釋史學界貴古賤今的現(xiàn)象的。鄭鶴聲建國初也曾特別強調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他說:“我們知道要理解人類或民族過去的來歷和演進,現(xiàn)在的地位和環(huán)境,以及將來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非研究他近代的歷史不可。這不是說遠古的歷史不要研究,或是研究也不重要,乃是說近代的歷史,更當研究,尤為重要。所以做近代的人,必須研究近代史,更須研究中國近代史?!薄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論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楊衛(wèi)華是我的朋友。書寫的不錯。
  •   只能看看了,這樣的書當資料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