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04-01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許知遠 頁數:28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作為許知遠早期作品,體現了他對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的思考和試圖與70年代生人建立共鳴的意識。作者生于70年代后期,有人說這個年代出身的是充滿物質感的一代,顯然這是個武斷的結論,每一代人中都會有人積極回應智力的承傳,特別是生命力與想像力充沛的青年。《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是這個名叫許知遠的青年在星巴克咖啡館里、北大校園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邊,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許知遠已試圖搭建屬于自己的某種具有自我信仰意味的文字領地,這信仰與精神的自由和智力鍛煉有關。
作者簡介
許知遠,1976年出生,200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yè),現任職于《生活》雜志,他也是單向街圖書館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曾出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轉折年代》、《納斯達克的一代》、《昨日與明日》、《思想的冒險》、《新聞業(yè)的懷鄉(xiāng)病》、《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等。
書籍目錄
五年之后自序:46年之后一條人文主義狗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一條人文主義狗沒有顏色的青春荒原上我們男人快樂原則生于70年代優(yōu)雅的愛情到哪里去了曖昧的懷舊砸爛背后的眼睛古登堡、互聯(lián)網與資訊焦慮窺探者的狂歡節(jié)鏡子林憶蓮的眼睛與徐志摩的鼻子年輕正是天堂瞬間與牛仔褲文學青年人職員們舊日的“生活”結束了“抒情的陷阱寫作的第三條道路從代溝到世紀溝公民德拉吉兩個世界之間燕園的記憶我的師兄梁遇春傍晚的陽光午夜日記那個冬天的午后隨意的文化拖鞋小酒館燕園的記憶做個名士噓聲曬太陽靈魂導游者大二的一天迷失于閣讀中重建象牙塔跋: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章節(jié)摘錄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 李敖又露面了,甚至比30年前更風光。他在接受楊瀾訪問時,依舊毫不掩飾地說:“我只看漂亮的女人?!彼谥更c臺灣總統(tǒng)候選人時,依舊是嘴不留情,挖苦對手身上的每一個器官。他那么爽朗的笑聲依舊存在著,他的臉似乎也還年輕。但是,這一切已經無法激起我任何感覺了。我驚恐地望著電視上的他和生活中的我自己,是他在衰老?還是我在衰老?是他已經喪失了魅力?還是我已經不可避免地滑人平庸? 我仍舊清晰地記得,16歲的我第一次讀到《十三年和十三月》時的無法抑制的激動。這已經是90年代,距離李敖的文章寫作日期是29年。在文章中,這是一個年輕得如此徹底的年輕人。他說喜歡那些激進作家的鋒利,以及那股表現鋒利的激情。他說茍能使整個國家年輕活潑到處是朝氣,其中有一些青年發(fā)幾句狂言,道幾句壯語,做一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事,這又算得了什么。他說不管流彈和棒子怎么多,他還是要走上前去。他引用了一位印度青年詩人的詩句來自勉:“你已經吞下不少苦藥,請再勇敢地喝下這杯毒酒吧!”他接著把自己比喻成一個賣藥游方的孤客,走到晦暗的十字街頭,他打開背囊,當眾吞下不少苦藥。那些觀眾說:“恐怕藥太苦了?!彼麉s回答:“怕什么呢?我吃給你看!我還有一杯毒酒!”這一年李敖27歲,他上過了大學,當過了兵,他在日月潭邊租的狹窄的“四席小屋”中過著貧困不堪的生活,但是他依舊笑著,懷抱著對于中國社會弊病深深的憂慮和對于個人未來生活的憧憬。他覺得,他還年輕,還是沖一沖吧,為了社會更為了自己。于是他開始給《文星》寫稿?!独夏耆撕桶糇印?、《十三年和十三月》……激情與才情已被壓抑得太久的李傲憑借著年輕特有的銳氣,痛快淋漓地釋放了。讀此時李敖的文字,你不是在那里與歷史交流,也不是與那些龐雜的知識交流,你是在與一顆活生生的心靈交流,它堅強有力甚至肆無忌憚地跳動著?! ?992年,李敖已經57歲的高齡,但我與他相逢時,是一顆還未遭遇激情的16歲的心靈與一顆正在年輕的27歲的心靈的相逢,李敖激起了我們最共同的感想。這是很多人讀李敖的感受。李敖說《十三年和十三月》是他收到讀者來信最多的一篇文章?!耙晃怀踔卸昙壍男∨笥?,窮得站在書攤旁邊看完它;一位高一肄業(yè)的少年人,在金門戰(zhàn)地里看完它;一位匿名的中學生,‘激動得連午飯都吃不下’,‘含著淚水,又看了一遍’;一位臺大醫(yī)學院四年級學生,看過后‘激動得整夜不能眠’……”真正感動人的,從來不是思想,而是年輕的勇氣。李敖在這篇文章中,并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思想,他只是以一個27歲的青年的身份在說話,他毫不掩飾他的感慨,他的憤怒,他的欲望,他的痛苦,和身處困境中卻毫不動搖的勇敢……這一切正觸動了所有年輕心靈的神經。 我在事隔30年之后,在幾千公里外的北京和那些激動的中學生大學生一樣顫抖著,我記得那一夜,我渴望大聲地呼喊,渴望在我的小屋里又蹦又跳,渴望對著全班的同學大聲地叫:“你們知道李敖嗎?”……之后的幾年間,我用各種方式尋找李敖的作品,了解李敖其人。李敖說他,說話比文章好,人比說話好。李敖的種種特立獨行的故事加劇了我對他的心儀。他會在高三那年,因為厭惡考試機制,就休了學,放心地養(yǎng)浩然正氣;他會在考上臺大法律系之后,再退學;他會上課不抄筆記,還理直氣壯地說,那是中學生才干的事;他會“李敖情書滿天飛,是個女孩就想追”地追逐臺大的女生;他會在父親的葬禮,頂著全臺中市的白眼……這些最瑣碎的事情,卻映襯出一個頑強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與思考的年輕人的形象,同時他又是充滿了人性的血肉,而不是一具只會思想的尸體?! ±畎降拇髮W札記是李敖最動人的文字之一,這個一心要成為巨人的年輕人在札記中不斷叫囂著,自勉著,痛苦卻頑強地面對挫折。讀這些札記,仿佛看到一個努力向上爬的年輕人,他滿臉的堅毅,同時又帶著淺淺的玩世不恭——這是他面對世俗世界的武器。我常常在上課時望著窗外,想像那個整天在校園里穿著長袍,一臉不吝的青年。有時,甚至會冒出兩句李敖式的豪言壯語,在平庸的90年代的中學課堂上引起小小的騷亂?! ±畎降奈淖衷阶x越多,也越來越讓我失望。盡管,他關于國民黨,關于蔣介石,關于中國歷史的研究有他的獨到之處,也盡管我敬佩他面對牢獄之災的勇氣,以及復出后,在傳統(tǒng)下的獨白,或者在獨白下的傳統(tǒng)……但是,這一切都已經不能再打動我,離開了青春的勇氣,李敖只是一個學者,一個歷史學家,一個憤世嫉俗者,他不是作為一顆充滿無限激情的心靈而存在?! ?997年,李敖推出了《李敖回憶錄》,風行臺灣。臺灣《商業(yè)周刊》評價說,“它激起了整整一代人對于李敖的美好回憶”。這句評價再明顯不過了,李敖屬于60年代的臺灣,那是一個籠罩在白色恐怖下的年代,一個在高壓的政治和窒息的傳統(tǒng)文化籠罩下的臺灣,那個叫李敖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副玩世不恭的文化太保架式地說,“老年人該放下棒子了,該輪到我們登場了”,“文明即梅毒”……還有什么比這更能打動人心的了嗎?他是黑暗中的短暫卻刺眼的微光?! 〉?,今天呢?李敖依舊是“我還年輕”的模樣,他的身體也可以保證他在57歲的時候再生個兒子。但是,他確實不再年輕了,脫離那個年紀的李敖的話不能激動人,反而讓人覺得滑稽,在電視上看到談笑風生的他,我覺得他只是一個憤世嫉俗的老年人,他已經60歲了。誰說只要保持心靈的年輕,人就可以不老,我不相信。我甚至寧愿相信,那不是李敖,真正的李敖還活在60年代,還活在我16歲的心里,那是一個如此年輕的李敖。 二 崔健在美國作巡回演出時,依舊對著臺下的觀眾喊道,你們還年輕嗎?可是一位觀眾卻這樣說:“他明顯老了,眼袋明顯大了,頭發(fā)也稀疏了……”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摧毀了崔健有關自己還年輕的一切辯解。他對著在美國隨同采訪的記者說,他覺得自己還年輕,年輕意味著速度和力量,他覺得這兩樣東西,他都還有。 盡管他在新專輯中,音樂的力量和強度都在加強,也盡管他可以說,他的聽眾在退化,已經不能再理解他,崔健還說,他的新作品更多地注入了社會批判意識……但這一切不過是他正在失去青春的一個標志,他應該知道,他曾經激動我們的不是那些批判意識,而是他音樂洋溢的青春精神。
媒體關注與評論
于威:文明的孩子 文/于威(搜狐內容總編輯,單向街圖書館創(chuàng)辦人之一,《生活》、《東方企業(yè)家》主編。) 對許知遠而言,沉默猶如死亡。他執(zhí)意要讓自己在通向意義的途中成為一個英雄。像一個有很多但卻不確定的理由而忿忿不平的孩子一樣,他選擇了挑釁的姿態(tài)?! ∵@樣的姿態(tài)容易引人注目,但同時蘊藏著危險。在一個秩序已經由慣性確立、經驗優(yōu)先于智力的結構里,闖入者很難受到歡迎,更不要說贏得尊敬。然而這個年輕人在25歲的時候,卻要在實用主義盛行的年代里,復活已經淪為笑談的理想主義?! ≡S知遠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經常引起兩種截然對立的情感:要么毫無條件地喜歡;要么深深地厭惡。他常因天真而專橫、因羞澀而無禮、因默默無聞而傲慢。他無法容忍社交性的談話,如果談話的主角不是他;他不能理解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多么復雜,總是一廂情愿地提出他認為正確的解決方案;他最喜歡問別人對自己未來的想法,并常常為得不到清晰的答案而困惑?! ∵^于早熟的智力與尚顯青澀的心態(tài)之間經常發(fā)生激烈的沖突,這樣的沖突為許知遠的文字賦予了一種獨特的張力:在不容置疑的氣勢中隱藏著克制,在行動者和旁觀者之間,他自動選擇了后者,這一點在他的第二本集子《納斯達克的一代》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在他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這本書中則洋溢著對青春肆無忌憚的迷戀與放縱?! ‘敗赌切n傷的年輕人》在2001年第一次出版時,它在年輕人的心里激蕩起一種說不清出的情感,延續(xù)至今。1980年代是文學青年的時代,如同今天的年輕人上網就能寫博客一樣,當時的年輕人只要有筆就會寫詩。那時,問對方的問題是: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個理想的年代很快就湮滅在商品經濟的洪流里,我們這些文學青年們也不得不潛伏在水底。直到有一天,朋友介紹我認識一個名叫許知遠的年輕人。當我在辦公樓一樓等他,而他像一只大鳥一樣從樓梯上跳了下來時,我?guī)缀鯎乃さ乖诘?。學生模樣的他的第一句話卻是: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們八十年代的人真的是那樣有理想嗎?在當時,這一定不是一個正常的開場白。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年輕人?! ∥覀冊黄饑L試用新的網絡形式做嚴肅的內容,像《時代》周刊那樣。亨利·魯斯是我們的偶像,辦公室里播放著大嗓門的搖滾歌星們的音樂,我們在一個像大學宿舍的辦公室里愉快地忙碌。在那些日子的某一天,他突然拿給我一疊大學時期的手稿,告訴我,“如果寫得不好,你就什么都不要說”?! ∵@些手稿最終成為今天這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的主要文字??催^手稿,我告訴許知遠,他是個天才。從那時起,我就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非凡的人物。他身上擁有了這個時代已經非常罕見的特質。 毫無疑問,這個年輕人的理想就是要為生活賦予意義并“依靠寫作獲得榮耀”。這樣的理想在一個人們的心態(tài)普遍緊張、焦慮和急功近利的商業(yè)社會里,著實顯得有些孩子氣?! 〉?,這是一個文明的孩子。他堅信,當生活中的所有目標都導向實用性時,這對能夠創(chuàng)造生命和奇跡的人來說是一種難以忍受的侮辱,是對人的偉大與尊嚴的背叛。他說:“我們發(fā)現 自己是如此乏味,除了工作之外,對于其他領域所知甚少。我們是醫(yī)生、是律師、是程序員、是股票交易者,卻不是一個豐富而有趣味的獨立個人?!薄 ∈聦嵣?,對一部分人來說,許知遠不能算是個有趣的人,他嚴肅得近于乏味。他曾在網站工作了近一年的時間,卻始終無法容忍上網聊天。如果你開的玩笑不夠聰明,他臉上的表情會讓你覺得自己很無聊。他擅長運用各種各樣的概念,當你的話還沒有說完時,他已經完成了若干次提綱挈領的總結。只有在談到書籍和思想時,他才會煥發(fā)出出人意料的神采。聽他講話既令人興奮又讓人疲倦,有太多你聽都沒聽過的名字,太多你不了解的背景知識,好像他曾擔任過圖書館的館長。他的好奇心似乎是沒有邊界的,從亨利·魯斯他們怎樣在舊印刷廠里辦《時代》,到搞清楚“cool”是怎么來的。他最喜歡挑起別人的雄心,不加區(qū)別地告訴所有的人“我們要做偉大的事”。他一點也不忸怩地扮演起精神領袖的角色,而且身邊總是不乏心甘情愿的追隨者?! ~@得榮譽的熱望始終在這個年輕人的心中激烈地蕩漾,這可能讓他自己也讓別人都不太舒服??道略洶褎?chuàng)作比喻成“黑暗中的救援工作”,在這種意義上,創(chuàng)作者必定要成為英雄,因為他要把人們從容易消亡的日常活動中拯救出來,帶他們進入光輝不滅的意識世界當中。但是,人類自來就有一種傾向,不愿意相信離我們的視線稍遠的東西,對于看得見的物質的信任感要遠遠大于看不見的精神。尤其在資訊前所未有地發(fā)達的今天,人們每天都會從各種各樣的渠道得知數不清的事件及其結果,電視、報紙、網絡為我們奉上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可笑的東西、令人恐懼的東西、肉麻而又有趣的東西,作為談資似乎已經足夠,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其中意義的缺席?! ⌒碌摹稌r代》周刊評選了去年的年度人物,那是一個多么令人意外的結果——YOU。不是歷史性的、創(chuàng)造了光輝業(yè)績的、給世界帶來震動的具體的個人,而是“你”——我們所有的人。網絡的興起、web2.0的出現、新的社交網絡的構建,主流媒體被指責過時,人們再也不需要他們的宣講、說教,“我們”構筑了新的民主力量。 托馬斯·卡萊爾曾說,歷史是由少數偉大人物創(chuàng)造的。我們一直堅持精英階層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F在,一直堅持這個立場的《時代》開始置疑這個說法。《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得以再次出版,因為我們仍想知道,新的一代人——80后,90后,甚至更新的一代人,他們心里所想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和以前的那代人不一樣了,我們的歷史是不是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人們的關系是不是真的變得不一樣?喧囂和狂歡終將過去,我們仍舊會回到對一些本質問題的追問?! 菚圆ǎ耗撬小皯n傷”的大學 文/吳曉波(財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曾出版《激蕩三十年》、《大敗局》、《穿越玉米地》、《非常營銷》、《被夸大的使命》等。其中《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yè)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我不知道今日的中國還有沒有“大學”。 我心中的“大學”是一個這樣的地方:那里有全世界最亂的床鋪,最低廉的酒吧,最喧囂的澡堂,每扇窗戶都有破裂的玻璃,每個床下都有半年沒洗的球鞋和襪子,每塊草地都有不小心遺失的安全套,每排書架都有被撕掉的書頁,每個人都帶著一付“天下興亡,舍我其誰”的神情,這神情里有驕傲、有執(zhí)拗、有稚嫩,更重要的,總是寫滿了莫名的憂傷?! ∵@個地方每年如流水一樣的沖進來一群人,又如流水一樣的排出一些人,他們據說帶走了知識和成熟,而把憂傷則遺落在了這里,它有時候是一則傳說,有時候是一篇詩歌,有時候是會一篇文字。它們跟這里的每一顆樹、每一座教室、每一張書桌、每一塊海報櫥窗一樣,構成了“大學”真正的傳統(tǒng)和魂靈?! ?976年出生的許知遠,在離開他的大學后的第二年,出版了這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現在它已經成了很多中國大學生的憂傷讀本。盡管匆忙的時光正在沖淡所有的記憶,然而,那份喃喃獨語式的自憐、那種青春飛揚的顧盼卻讓所有正在“大學”里的人們,以及曾經有過那段憂傷日子的過來人怦然心動。當今中國的作家,很少有作品像本書這樣的一直被人念念不忘,而且在六年后仍然能不用修改地重印,并受到歡迎?! 【透S知遠給自己的定位一樣,他不是一個虛構類作家,在他進入大學的時候,互聯(lián)網的熱浪剛剛席卷而來,而與此同時,中國思想界開始進入最彷徨而失落的時代,如同他引用比爾·喬伊的那句話,“我們正走向一個死胡同,各種技術正在把人類逼向死亡?!痹谀撤N意義上,這正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同時又無比憂傷的商業(yè)大世紀,學習微電子專業(yè)的許知遠顯然沒有沉浸在對新技術的膜拜中,也沒有失陷于人文上的哀怨,他要穿行其間,要尋找到與這個時代不棄不離的思想方式。他在序言中說,我希望利用文字來表明一種生活態(tài)度,來闡述某種道理,甚至有點粗暴地規(guī)定某種道路。六年之后再讀這段文字,我們會發(fā)現,他其實一直行走在這個目標里?! ≡S知遠在書里,寫到了很多憂傷的年輕人,“我的朋友”胡適、“永遠年輕氣盛”的李敖、“懶散的師兄”梁遇春、“邊省青年”于連、“在麥田守望”的霍爾頓、“行動者”海明威、“全歐洲最浪蕩”的卡薩諾瓦,這是一些多么迷人的、曾經憂傷的年輕人,閱讀著許知遠對他們的描述,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陽光下的影子,重新?lián)崦搅四欠菰浬鷦佣旅膽n傷?! ∵@是一個有著文字魔力的年輕人,在這本作品中他已經展現出了讓人吃驚的知識廣度和語言才華,它符合我對許知遠的認知,自從四年前我們成為朋友之后,每次見面,總是有一本書或幾本書隔在我們中間,而很多次的交談也往往是以這樣的開場白的開始的:最近在讀什么書呢? 書,書的作者,以及書所描述的人物和世界,幫助許知遠踏上了一條思想探尋的道路。其實,《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的年輕讀者們,對他出版此書后的經歷更為熟悉。他創(chuàng)辦過一本只出版了幾期的雜志,當過一家網站的內容總監(jiān),然后便進入了一家以“理性,建設性”為辦報理念的財經周報《經濟觀察報》,他以27歲的年齡成為這家報社的主筆,在這個地方,他撰寫出了大量的、讓人耳目一新的社會觀察作品,他飛赴歐美,拜訪知名的經濟學家、大學教授、報社總編,對全球的每一個熱門話題進行面對面的討論,這是一些讓年輕人都無比憧憬的經歷。這個憂傷的年輕人,一直用一種憂心忡忡的目光關注著世界的每一次動蕩,在他的文字中很少看到歡呼,很少有沖動,他始終用一種克制的精神面對所有的新聞事件。現在,他又離開了那家讓他成名的報社,成為了《東方企業(yè)家》的主筆、《生活》雜志的發(fā)行人、FT金融時報中文網的專欄作家、單向街書店的發(fā)起人,這些眾多的身份其實從來都指向一個精神的方向。在中國30歲以內的公眾知識分子中,很少人有他這樣豐富的際遇?! ∷膶懽髟洷蝗瞬」福歉嗟娜藙t像中毒一樣地迷戀他的那種敘述方式和觀察姿態(tài),事實上,許知遠從來沒有完整地表述過一個重大的觀點,就好象他在2001年出版的這本書里從來沒有給出過任何青春答案一樣,他總是提出一個命題,然后用自己的知識和表述方式將之迅速地復雜化和標桿化,這很像一個忙碌的游獵者,他總是能夠發(fā)現一片陌生的森林,然后大聲地把人們聚集在起來?! ∵@兩年的許知遠正走在通往偉大作家的路上。他帶著一個接一個的命題奔走在中國的各個城市和鄉(xiāng)村,我是如此欣喜地看到這一切,當他用腳一步步地走過汾陽、三峽、無錫那些街巷之后,他才算是接上了這個國家的地氣。有一次我跟他聊起奈保爾――那個36歲才回到祖國印度,最終卻以《印度三部曲》成為那個國家最稱職的描述者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眼睛一下子變得很亮,我似乎突然讀到了他的夢想?! ∷倪@本重版新書,我是在飛機上重新讀完的。我發(fā)現,盡管自己離那個青蔥的大學歲月已經是那么的遙遠而又遙遠,但我仍然能從許知遠的迷人文字中讀出當年曾經有過的那份淡淡而騷動的憂傷?! ∥曳路鹩只氐搅四莻€叫大學的地方,又嗅到了即將揮散殆盡的青春的氣味。
編輯推薦
處處反思青春 時時閱讀青春 知名媒體人、單向街書店創(chuàng)始人許知遠的青春自述《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初版于2001年,至今讀來依然動人。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字,輕柔流淌出來的感情,不因時過境遷而褪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青春所凝聚的激情是不變的。正如作者所言:"它并沒有改變我的生活,它只是讓我意識到時間在我的短暫生命里的流尚,我還年輕,如此而已,而年輕就是天堂。"《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初版于2001年,至今讀來依然動人。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字,輕柔流淌出來的感情,不因時過境遷而褪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青春所凝聚的激情是不變的。正如作者所言:“它并沒有改變我的生活,它只是讓我意識到時間在我的短暫生命里的流尚,我還年輕,如此而已,而‘年輕就是天堂’?!?/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