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文化與夏代文明

出版時間:2005-4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作者:鄭杰祥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新石器文化是我國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其突出特征是以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是生產工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它與夏代文明很著不可分割的濃厚淵源,本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根據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全面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我國新石器時期中原地區(q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及其形成過程。

作者簡介

李學勤,1933年生于北京,就讀于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至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后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至1988年任副所長,1991至1998年任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成立后,任第一、二屆委員?,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多所大學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豐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等。    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二至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稱號,2002年獲“全

書籍目錄

導論 /1第一章  裴李崗文化時代 /7    第一節(jié)  裴李崗文化的發(fā)現與研究 /7    第二節(jié)  裴李崗文化的分期 /15    第三節(jié)  裴李崗文化時代的社會 /29    一  以原始農業(yè)為主的經濟發(fā)展狀況 /29    二  繁榮的母系氏族制度 /58    三  精神文化生活 /70第二章  中原仰韶文化時代 /79    第一節(jié)  中原仰韶文化的發(fā)現與研究 /79    第二節(jié)  中原仰韶文化的分期 /96    第三節(jié)  中原仰韶文化時代的社會 /130    一  原始氏族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131    二  父系氏族制度的確立 /156    三  精神文化生活 /209第三章  河南龍山文化時代 /23l    第一節(jié)  河南龍山文化的發(fā)現與研究 /231    第二節(jié)  河南龍山文化的分期 /238    第三節(jié)  河南龍山文化時代的社會 /25l    一  進入銅石并用時代 /25l    二  部族林立,逐鹿中原 /284    三  精神文化生活 /306第四章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 /32l    第一節(jié)  探索夏文化的回顧 /321    第二節(jié)  二里頭文化的分期 /347    第三節(jié)  二里頭文化所反映的夏王朝社會 /365    一  進入早期青銅器時代 /365    二  相對統(tǒng)一的國家政權的建立 /387第五章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社會形態(tài) /453    第一節(jié)  夏部族起源的討論 /455    第二節(jié)  關于夏族的族源 /460    第三節(jié)  夏王朝國家政權的建立 /48l    一  夏王朝建立前夕的中原地區(qū)社會狀況 /481    二  夏王朝國家政權的形成過程及其社會形態(tài) /487    第四節(jié)  夏王朝的存在年代及其疆域 /508    一  夏王朝的存在年代 /508    二  夏王朝的疆域 /514    三  夏王朝的四鄰 /537第六章  夏王朝的興亡 /547    第一節(jié)  討伐有扈氏 /547    第二節(jié)  太康失國 /552    第三節(jié)  少康中興 /562    第四節(jié)  夏王朝的衰亡 /565附錄 /575    圖版資料來源表 /575    主要參考文獻 /583

章節(jié)摘錄

書摘該段墓葬多用陶壺、缽、罐、碗等作為隨葬品,其次是石器等生產工具。比較特殊的是賈湖遺址下層墓葬發(fā)現有龜甲和雕刻的骨角器等,用龜甲隨葬,是賈湖地區(qū)裴李崗晚期下段人們特有的習俗,在其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還沒有見到過。    這個階段出土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和蚌器。石器以石斧為最多,其次為石鏟,另有少量的石質和蚌質鋸齒鐮。同時還出土有較多的骨角器,石固三期出土有骨器16件,其中有骨鏃9件,賈湖下層出土有雕刻骨器10件,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特點。    該段出土的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陶器以夾砂紅陶為最多,其次為泥質紅陶。陶器的紋飾多為篦點紋,兼飾坑點紋,有的陶器在口沿下用坑點紋組成“人”字形圖案,器腹則用篦點紋組成“之”字形圖案。另外,這個階段的陶器上還新出現了細繩紋飾,這也是在中原地區(qū)所出現的最早的繩紋。陶器的器形以夾砂陶罐為最多,其次為雙耳壺、缽等,還出現了盆的新器型。這個時期的缽多為斂口,另外,新出現的三足罐、角把罐和折肩雙耳壺也都是這個階段頗具特色的器物。P23    裴李崗文化男女墓葬中隨葬的器物也多有不同,它主要表現在凡是男性墓中隨葬的石器,幾乎全為石斧、石鏟、石鐮以及細石器生產工具;凡是女性墓中隨葬的石器,幾乎全為石磨盤、石磨棒等糧食加工工具。這說明當時的男子主要從事著農業(yè)生產和漁獵活動,婦女則主要從事一些料理生活的勞動,形成了明確的性別分工。這種分工是生產發(fā)展的需要,是自然而然地形成起來的。如上節(jié)所述,當時的經濟以農業(yè)生產為主,漁獵采集和家畜飼養(yǎng)并存,每種生產活動都有一套工序,因而生產和生活也要有個合理的安排。這些工作在技術上有粗有細,勞動強度也大不相同,根據男女之間體質的差異,需要分別從事不同的勞動。男子體格健壯,就從事各種生產活動;女子在體質上一般不如男性強壯,同時又要生兒育女,所以她們大部分時間需要留在住所。她們在住所附近從事采集,更主要的是在住所為人們縫制衣服,加工糧食,烹調食物,撫育子女等。恩格斯說:“分工是純粹自然產生的;它只存在于兩性之間。”“裴李崗人”在生產和生活領域里已進行著明確的兩性之間的分工。    從墓葬中隨葬的遺物看,當時的男性已在農業(yè)生產乃至整個生產領域中起著主要的作用,這些勞動都是非常繁重的,因此,男性的死亡率是比較高的。如前節(jié)所述,在現已發(fā)現的所有裴李崗文化墓地中,男性的死亡率一直是高于女性,而且在男性墓主中,又是青壯年的死亡率高于老年,顯而易見,這主要應是由于常年的繁重勞動所造成的結果。但是婦女特別是女性族長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負責料理氏族或家族的事務,組織氏族或家族的生產,特別是安排和管理氏族或家族的生活幾乎全是女性族長的職責。例如,陶器是整個新石器時代文化時期人們主要的生活用具,而根據朱延平的統(tǒng)計,在裴李崗文化墓地中,“女性墓內所出土的陶器一般種類較齊全,且陶器數量一般也多于男性墓葬,而男性墓則相反。尤其是一些屬于女性的特殊墓主,在墓室結構上和占有陶器方面均受到優(yōu)厚的待遇”一引。P66

編輯推薦

新石器文化是我國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其突出特征是以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是生產工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它與夏代文明很著不可分割的濃厚淵源,本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根據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全面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我國新石器時期中原地區(q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及其形成過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石器文化與夏代文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