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08-01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作者:南帆 著 頁數(shù):617
內(nèi)容概要
《閩派文論叢書:問題的挑戰(zhàn)》匯聚南帆的多年研究成糶?!爸黧w與符號”結合符號學的理論闡述了二者的關系,并且根據(jù)這種關系重新考察了文本、語言學話語之間的復雜脈絡;“性別的革命”是上述理論的一個深入。這一輯從多方面研究了性別在文學之中形成的種種符號體系,揭示這些符號體系背后的種種隱秘涵義。“文化想像的版圖”涉及文學話語之中隱含的一系列重大的文化沖突,諸如全球化與民族、古代與現(xiàn)代、精英主義與民間文化、強者與弱者等等?!半娮游幕c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叛逆者”分別考察了兩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形成的挑戰(zhàn);前者是電子文化符號對于傳統(tǒng)的印刷文明產(chǎn)生的挑戰(zhàn);后者是文學形式的實驗者對予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挑戰(zhàn)。“問題的挑戰(zhàn)”更多地表現(xiàn)了一個人文學科研究者的理論姿態(tài)一必須開放地接受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挑戰(zhàn)。如何面對問題的挑戰(zhàn)々思想銳氣是一切回答的前提。
作者簡介
南帆,本名張帆。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957年8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75年中學畢業(yè)下鄉(xiāng)插隊,1978年初考取廈門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82年畢業(yè)之后考取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1984年畢業(yè)之后至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副所長,所長?,F(xiàn)任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主要學術著作: 《理解與感悟》(浙江文藝,1986 《小說藝術?;虻母锩罚ㄉ虾H?lián),1987) 《闡釋的空間》(海峽文藝,1990) 《怎樣寫文學批評》(海峽文藝,1992) 《沖突的文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沉入詞語》(浙江人民,1997) 《文學的維度》(上海三聯(lián),1998) 《隱蔽的成規(guī)》(福建教育,1999) 《敞開與囚禁》(山東教育,1999) 《雙重視域》(江蘇人民,2001) 南帆的學術研究思想開闊,學風嚴謹。除了考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南帆還廣泛涉獵一系列重要的文學理論問題,并且對電子文化、大眾傳播媒介展開研究。文本生產(chǎn)與歷史文化、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符號學與精神分析學之間的交叉地帶是南帆的關注焦點。
書籍目錄
閩派文論叢書·總序一、主體與符號語辭的魔力主體與符號真、現(xiàn)實主義,所指修辭:話語系統(tǒng)與權力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二、性別的革命文學、革命與性男性與女性軀體修辭學:肖像與性寫作與飛翔--讀林白的小說女性與城市:主流歷史之外--讀王安憶的《長恨歌》三、文化想像的版圖全球化與想像的可能沖突的文學民間的意義張承志小說中的感悟反抗與悲劇--讀閻連科的《日光流年》優(yōu)美與危險四、電子技術與意識形態(tài)話語與影像電子時代的文學啟蒙與操縱聲音社會的誕生沒有重量的空間身體的敘事五、文學叛逆者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英雄與反英雄邊緣:先鋒作家的位置紙上的王國歧義的讀者六、問題的挑戰(zhàn)知識與人格神話的解析問題的挑戰(zhàn)理論的緊張詮釋與歷史語境思想的凝聚--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林毓生將這種因素的源頭追溯到了儒家思想。在他看來,這是用傳統(tǒng)的思想模式反叛傳統(tǒng)的一個例證。顯然,這種文化沖動同時凝聚了五四人物的社會責任和思想水準。林毓生指出,這種思想模式導致文化化約主義的流行。許多人有意無意地認為,一切文化事件都將化約在社會系統(tǒng)之中,思想、信仰、美學必須立即投射為經(jīng)濟、政治、社會組織。在這個意義上,個性伸張必須融人民族大業(yè),啟蒙必須服從救亡,文學問題同樣不可能單列出來,成為世外桃源。于是,贊成現(xiàn)實主義不再是無足輕重的個人愛好,它的最終意義仍然指向了江山社稷的生死存亡?! 〕诉@樣的文化沖動,當時語境之中的另一個常見成分是西方文化中心論。在蔡元培撰寫《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之中,西方文化成了中國文化史參照的先進模式。蔡元培將先秦文化比擬為希臘羅馬文化,將五四新文學運動比擬為歐洲文藝復興,這種描述無意地體現(xiàn)出一種文化歸附心理。即使在最后的祈愿中,蔡元培所召喚的仍然是“中國的拉飛爾與中國的莎,士比亞”。這種文化歸附心理不難解釋人們的現(xiàn)實主義崇拜。按照陳思和的考察,在瞿秋白翻譯恩格斯致哈克奈斯等人的信。之前,中國文學批評對于現(xiàn)實主義理論不甚了然。①在胡適、,陳獨秀以及周作人的心目中,寫實文學僅僅是一個模糊的影像。然而,這并沒有影響他們對于現(xiàn)實主義先驗的熱情。他們毅然揮去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無視中國古代批評家對于“真”的種種潛心考究,堅決地轉向一個涵義不明的外來術語,這不能不說存有文化歸附心理的支配?!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