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胡辛 頁數:37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喜愛暮春雨。這滋潤薔薇又凋零薔薇的雨,交疊著繁華與荒涼,濃縮著生命與消亡,叫你咂摸出那原本無法透徹的人生的滋味。1996年的這個季節(jié),大約我的自選集四卷將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是長篇小說《薔薇雨》和三部傳記:《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張愛玲傳》和《陳香梅傳》。然而,我鐘情的是小說,而不是傳記。宗璞先生推崇一位英國評論家的話:小說是蒸餾過的人生。不管我的蒸餾技術如何,《薔薇雨》畢竟將我半生對古城南昌的種種積淀,苦痛又歡暢地蒸餾出來。因了歲月的滄桑,更因了現代化都市模型的誘惑,古城古貌古巷古宅正在一天天消逝,面對準摩天大樓立交橋的暈眩,我愿我的《薔薇雨》,以我這個女人的眼睛,為這方水土這方女人留下一點文字的攝影、筆墨的錄相。有人嘆說“儼然一部現代《紅樓夢》”,有人俯瞰曰“不過一市井小說耳”,或假或真,在我來說,很是珍惜這兩句,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味”。1991年6月曾應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之約將其改編成30集電視連續(xù)劇,并于1992年10月由“中心”出了65萬字的劇本打印本數十套,然而花謝花開幾春秋,惟見劇本流失世間。應該說,《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也源于童年的故事。我的父系母系家族似皆有傳奇色彩。我的大姑爹是1927年參加南昌八一起義的工商界的代表,他并沒有隨軍南下,吃了些苦頭后便一心一意立足商界。我的父母的證婚人劉己達是大姑爹請來的,這個劉己達便是當年挨過打的贛南專員,蔣經國正是取代了他的位置。我的外祖父于一偶然的機緣中,搭救過兵變中的軍閥朱培德,后來外公開了錢莊,但席卷全球的墨西哥白銀暴跌風浪中,他也一頭栽到底。1937年兩個家族逃難到贛州,外公不久病逝,三寸金蓮的外婆強撐門戶。在南昌市的女傭蓉媽,到贛州后曾在章亞若母親家?guī)蛡颍瑓s沒有割斷與外婆的走往。這兩位都愛抽水煙的主仆,綿長而隱秘的談評話題之一便是章亞若神秘的死,這話題一直延伸到勝利后回歸南昌,延伸到外婆去世。一旦發(fā)現托著腮幫偷聽得入神的我們姊妹時,外婆會駭然告誡:別瞎傳啊,要命的事。既然是要命的事,為何主仆年年月月愛聽愛說?在贛南時,我的父親從事音樂事業(yè),我的二舅就是話劇《沉淵》的主角,公演之際正值章亞若猝死,蔣經國狂暴無理地禁演該劇,那時正是我表舅吳識滄領著他們不知深淺地與蔣經國抗爭了一番。固然我開筆寫這部書時,又尋訪了一些有關的人物并參閱了有關史料,但這故事已在我心中積淀了許久許久。我想,這仍是女人的故事,悲愴的江西女人的故事,我原名《章江長恨歌》,后海峽兩岸出版人都改為現名,大概是從“名人效應”考慮吧?!蹲詈蟮馁F族·張愛玲》(此次收入我的自選集時更名為《張愛玲傳》)殺青于三年前,因種種原因挨至1995年暮春和仲秋才在海峽兩岸出版。仿佛是張愛玲在成全此書,據說解放日報刊出書評《“看張”的新文本——讀〈最后的貴族張愛玲〉》的當天傍晚,新民晚報即登出張愛玲去世的悲訊。我想此書成為上海的暢銷書,十幾家報刊發(fā)消息跟這不無關聯。生命是緣,從某種視角看這算小奇緣吧。我的心并不欣喜。想當年張愛玲肉身處于繁華熱鬧中,靈魂卻寂寞荒涼;張愛玲辭世之時肉身極至荒涼,靈魂卻無法拒絕熱鬧。也許,荒涼與熱鬧的種種碰撞才生出形形色色的傳奇?關于《陳香梅傳》創(chuàng)作的前前后后,我已在該書的后記中作了冗長的描述,在此無須贅言。從認識她到塑造出她的文學形象,頭尾不過兩年,雖是有意識地走近她,但不能說是走進了她的心扉。我只求在廣袤深邃的歷史背景中,勾勒出這一個女人尋尋覓覓的人生軌跡和起伏不已的情感波瀾而已。張愛玲說過:“歷史如果過于注重藝術上的完整性,便成為小說了。”我的傳記文學,是傳記小說。雖然在數量和重量上,這回的自選集,傳記壓倒了小說,在失落中回頭看,幸而仍是“女人寫,寫女人”,我心依舊。暮春雨中的女人的故事,會像“流言”般傳播么?話又說回來了,我能在京都出這么一套齊楚可觀的自選集,對鼎力扶植我的作家出版社,對責編玉英女士,只有由衷的感激。清泉汩汩,真誠如一,定會滋潤一方青翠田園的。胡辛1995年12月27日于南昌大學
內容概要
章亞若,三十四年代一個普通又獨特的知識女性。在烽火年代有她的追求亦有她的迷惘,她與蔣經國短暫的愛戀卻分明是刻骨銘心的生死戀。年老病重的蔣先生昏迷中對亞若的呼喚,昭示著愛有多深,遺恨就有多深!他曾稱贛南是他地地道道的故鄉(xiāng),那方熱土,怕不只是有過他的事業(yè),更烙記下他的愛情吧。 她是他能帶走的一片云,他曾要她彼此以“慧風”“慧云”相稱,孰知風云含著傷心的玄機啊!
作者簡介
胡辛,原名胡清,中國作家。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黃山太平?,F為南昌大學影視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廣播電視藝術學、現當代文學碩士生導師。1983年以處女作《四個四十歲的女人》榮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即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后一發(fā)不可收,涉小說、傳記、影視文學、散文隨筆和理論研究等多種形式。至今已出版書30本。其作品翻譯成英文、日文,兩次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美國、馬來西亞。三部傳記在海峽兩岸出版,在世界華人區(qū)中有較大的影響。作為—個充滿生命活力和思想智慧的學者型作家,胡辛以獨立的女性意識、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富有激情的藝術頓悟創(chuàng)造了真誠、鮮活的人間情致和靈活不拘的藝術表達形式。
書籍目錄
自序引子第一章 烽火春夢第二章 國破山河在第三章 青山遮不住第四章 赤珠嶺之戀第五章 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第六章 山回路轉伴君行第七章 吹皺一池春水第八章 長河落日圓第九章 茫茫天一隅第十章 漓江春早第十一章 匆匆春又歸去第十二章 魂斷桂林第十三章 多情反被無情惱第十四章 此恨綿綿尾聲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烽 火春夢火?;稹;稹>`破殘冬的鵝黃原野,因為初春而喧嘩的河溪,正月里熱鬧的鄉(xiāng)鎮(zhèn),縱橫戰(zhàn)壕旁堆砌的艷麗紅泥,陰霾的天空和冷冰的鋼鐵武器,還有那無數的熱騰騰的生命:戎裝的將士天真的孩童白發(fā)的老者嘰喳的女人和老牛家狗雞群歸鳥……在槍彈炮彈毒劑彈穿甲彈匯成的洪峰呼嘯裹挾中,幻化成暗綠的火舌珠灰的煙云鮮紅的火海熾烈的光焰。當多情的春雨綿綿而下時,在死亡與毀滅的焦土廢墟上,在血的濡染血的凝固血的腥氣的河道中,留下的是廣袤的黑色的深邃與恐怖,卻依舊回蕩著無數忠魂無數冤魂無聲的吶喊與呻吟……1939年的早春。馬當失守。武寧失守。涂家埠失守。吳城失守。安義失守。日寇以強大的兵力、精良的武器、排山倒海的攻勢摧毀一道道的防線,僅隔蒼茫贛水,古城南昌———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便裸露在侵略者貪婪的視野中。隔著千山萬水的重慶林園官邸,蔣介石亦焦灼地注視著軍用地圖上的南昌戰(zhàn)區(qū),電報電話頻傳,戰(zhàn)火硝煙仿佛彌漫其間。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萬萬不能失守!日寇鐵蹄向著南昌長驅直入。春寒料峭,贛水蒼茫。章江門外,麻石河埠臺階上,一個女子佇立于沉沉暮靄之中。因為這催人歸家的暮色,人們不由得關注起這孤獨的女子;也虧了這混沌朦朧的夜色,人們無暇探究這古怪的女子。她窈窕挺拔。一件合身的海青色棉旗袍,勾勒出她勻稱的線條;肩頭披裹著碩大的玫瑰紫絨線大披肩,攥著披肩的雙手窩在胸口,左手無名指上,一顆紅寶石戒指光彩熠熠;淡淡卷過的秀發(fā)上卻歪歪地壓一頂玫瑰紫的毛線帽,使孤單的她平添了幾分活潑;白紗襪子下一雙手工做的黑棉鞋,精致小巧。在這早春時分,這種大膽的色彩搭配,卻顯出搶眼又清麗的和諧。如果近前,你會驚嘆這張年輕姣好的面目間高雅的知識氣,一雙不很大卻分外清澈的眸子中,沁出淡淡的憂悒。在她的身上,糅合著女學生的純情和富家少婦的嫵媚。此刻,佇立著的她恍恍惚惚,神不守舍。水天已溶進夜的青灰,隔江的牛行、跨江的中正木橋,變得依稀難辨。夜的迷茫將那隱隱約約的炮聲、影影綽綽的硝煙血腥氣淡化、消逝,只留下人間的溫馨和庸碌。煙江里有櫓聲噥呀。麻石埠頭兩側擠擠挨挨泊著條條篾篷木帆船,破舊卻安寧。船尾處婆娘們正撅著腚生火做飯,煙火和咳嗽便彌漫著家的氣息;船頭艙旁,船老大們安逸地吸著旱煙,火星明明滅滅中,或閉目默神,或扯著粗野的喉嚨與鄰船與岸上吼著拉呱,伴著船隙間渾濁的泡沫起起伏伏;就有三五成群的水上岸上的野氣細伢子竄上竄下、撒野歡叫。堤岸邊蘆棚子密密集集。暖暖的炊煙、熱鬧的狗吠、女人們呼兒喚女的叫板、小吃攤主抑揚頓挫的花腔叫賣聲與這里那里的鞭炮聲,讓這窮街陋巷依舊充塞著正月的喜慶。戰(zhàn)爭是遙遠的。離散是遙遠的。死亡是遙遠的。恍惚中的她卻不能安天樂命。不祥的預感沉甸甸地壓迫著她,與這方故土熱土生離死別般的悲涼浸透全身。有夜風乍起,她不禁打了個徹骨的寒噤?;蛟S,腳下踩著的堅實的麻石條就曾是舊時滕王閣的基石?江南三樓,滕閣為最。少年氣盛的王勃曾臨江登樓,作序斗詩,千古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與滔滔贛水共存,可瑰偉絕特的樓閣今安在?“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昔日人們依依惜別的南浦亭今安在?空余白樂天詩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焙脗€斷腸別離!能一去莫回頭嗎?她的心痛苦地顫栗。敵兵壓境,古城危在旦夕。她不能像蕓蕓眾生般渾渾噩噩、依然故我地歡迎新春,或許她太敏感太脆弱太過慮?但隔江莫測深邃的黑魆魆分明透出惘惘的威脅。打敵機轟炸古城日起,舉家就策劃著南遷,可拖延至今也離不開這片熱土,在她,還因為……有一雙陌生卻已刻骨銘心的眼睛閃爍著……四周的喧鬧漸漸平息,早睡早起是草民生存的規(guī)律。她也應該歸家了。卻聽得激烈的交談聲:又尖又急的湖北口音與好生耳熟的略略沙啞的浙江口音!她情不自禁車轉身尋覓,她怦然心動———那雙雖陌生卻已刻骨銘心的眸子就在三步外閃爍著!似不可思議,可千真萬確。兩個男子猛地收住了腳步,談話戛然而止。大概適才一心交談,沒有注意到黑夜江邊的這個女子的存在,故而受了點小驚。湖北口音的矮矮胖胖,溫文爾雅,很快鎮(zhèn)靜下來,欲舉步前行;沙啞嗓音的卻駐足不前;這個女子,似曾相識?可卻回憶不起來。
后記
《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的創(chuàng)作源于1986年秋,其時,為海峽兩岸的統一,江西省出版總社領導讓我們幾位本土作家寫些蔣家父子在贛地的往事。我腦海中冒出來的竟是童年聽來的蔣章之戀的故事。我父母兩家族都是在抗戰(zhàn)時從南昌逃難到贛州的。贛州太小,兩家族的人因種種緣由與蔣章有過種種接觸;而我,出生于贛南,童年在贛南,對贛南的記憶似已積淀在我的血液中。記得我半認真半玩笑地說,可否寫蔣經國與章亞若的婚外情?沒想到,他們倒是挺認真地回答,為什么不可以呢?這樣,我便投入了該選題的資料收集、梳理和采訪。更沒想到的是,鋪開架勢后,我發(fā)現我是在為這一個南昌女子作傳!蔣經國還留有不少文字,章女子可是連只言片語都未留得,查閱史料,她的身影也了無痕跡。只有在尋訪有關的老人時,他們憶起這二十九歲就打上了生命句號的女子,評判也各自不同。但有一條,她也是投身抗日救國活動的。大背景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具體的環(huán)境是贛南。贛南,蔣經國稱之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晚年的他說,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烙刻下他的記憶。那里可說是蔣經國政治騰飛的基石。他在贛南的那段歷史也可以說是他人生咋咋呼呼濃墨重彩之一章。而他與章亞若的悲劇結局的婚外戀,可以說折射出他的人性的極為真實的一面。所謂的當年的建設新贛南,留下的史料,也多是當年的當事人的各種各樣的回憶錄,其中,互相矛盾乃至互相攻擊的有,因年代久遠而張冠李戴的更有……我只能在這些蕪雜紛呈的所謂資料中分析提取,我只能以我的眼光來篩選。我在這大背景和小環(huán)境的框架中大膽想象小心復活出一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普通又獨特的知識女性,可以說,有關章亞若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絕大多數是憑想象虛構的!所謂她寫的詩句、她說的話語、她的行徑等。當然,也并非毫無依據,往往從采訪或回憶錄中的片言只語引發(fā)想象,所謂細枝末節(jié)探幽發(fā)微吧。我以為我對她并不陌生,她是我母親那一代知識女性中的一個,可從五四以來浮出歷史地表的中國一代女作家群身上尋覓到她們迷惘中執(zhí)著探求的身影。而對贛地的山山水水,怎么說,我有貼心貼肉的感受。靈感來臨沖撞心田竟然是如此激烈,我?guī)缀跏菦]日沒夜地沉浸于創(chuàng)作之中。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臺北病逝。但這以后,我的創(chuàng)作激情卻仍未退潮,書稿在1990年秋赴寶雞鈦廠體驗生活時殺青,正是那一回,專程去看了看楊貴妃的墓,是一個秋風秋雨的陰晦的日子,我與楊沫的女兒馬徐然佇立馬嵬坡上,不由不感嘆女人的命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11991年夏,終將書稿定了下來。接下來的出版卻很是曲折,從贛地到京都再到吉林,幾易出版社。這期間,承蒙張秋林先生的介紹,書稿由臺灣新潮社先在臺北出版;1993年5月,時代文藝出版社也正式推出。反響之大,一是該書臺灣版很快進入港澳地區(qū)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幾乎有華人的地方皆有此書!二是作家文摘等報刊競相連載。三是盜版猖獗。四是成為暢銷又長銷之書。直到數字化生存的今天,十幾個網站幾年來仍然作為連載小說久久登載。五是書中一些虛構的細節(jié)情節(jié)竟然被一些人當做“史料”!不少語句、段落被人模仿抄襲!生氣之余,想想,還可“得意”:職業(yè)為老師,終歸是讓人學的。不過,少輩,記?。骸扒喑鲇谒{而勝于藍”方是正路!話題還是回到章亞若。作為一個女作家,尤其作為一個南昌籍的女作家,我以為怎么也應該為傳奇且悲愴的這一個南昌女子章亞若寫下點文字。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南昌的女子,可擴充為江西的女子,似乎也有其性格和氣質的共性。這方地理封閉嚴實,卻也受兵家必爭的撞擊和南北東西的交融,這方女子的身與心似乎也融會著北國的豪放與南方的婉麗,矛盾著溫柔嫵媚與倔強耿直,于是,不只是一個女子在愛的祭壇上留下了亦纏綿亦剛烈的傳奇故事,我想,這是江西女子的不幸與幸之所在。章亞若,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普通又獨特的知識女性。在烽火年代有她的追求亦有她的迷惘,她與蔣經國短暫的愛戀卻分明是刻骨銘心的生死戀。年老病重的蔣先生昏迷中對亞若的呼喚,昭示著愛有多深,遺恨就有多深!他曾稱贛南是他地地道道的故鄉(xiāng),那方熱土,怕不只是有過他的事業(yè),更烙記下他的愛情吧。然而,人們總愛以情婦的粗糙框架去禁錮一個活生生的女性,以俯視和曖昧去淹沒或扭曲這一首長恨歌,這是怎樣的傲慢與偏見!在紛繁錯綜、莫衷一是的書面與口頭的回憶錄中,我想調整視角,另辟蹊徑,回歸這位南昌女子本來的面目本來的情感。當然,我的筆端也傾注著我的偏頗的情與理?;蛟S,以“從一而終”來衡量,她不夠“清白無瑕”;與同時代的平常乃至奇特女子比照,她不夠柔順忍讓委曲求全;她的苦痛她的悲劇結局是她自尋的?可唯其如此,她靈魂中對女性意識執(zhí)著的尋覓才如此張揚!她血液中對母親尊嚴和職責的捍衛(wèi)才如此凝重!況且,她的生命與時代的血與火熔鑄在一起,這就夠了。或許,可以套用張愛玲的話: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蒼涼則是一種啟示。半個世紀過去了,她留給人世間的豈止是一個長長的記憶呢?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父親小學同學徐浩然老先生、表舅吳識滄老先生、章亞若的侄兒以及我的親友們,盡力促成此書寫成;作家出版社李玉英女士、侯秀芬女士等鼎力促成此書作為四卷本自選集之一出版。我曾向他們表示過誠摯的謝意!跨越千年,2005年暮春細雨時節(jié),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將此書作為六卷本選集之一推出;如今,河南文藝出版社又將此書收入“中國當代優(yōu)秀傳記作家文庫”,真是花謝花開、天地有情。在此,向河南文藝出版社表示誠摯的謝意。胡辛于南昌原后記寫于1992年11月20日補充于2006年夏
媒體關注與評論
那種直實的生活氣息,真實的艱難和痛苦,那種歷盡坎坷仍然真實、仍然活躍著的一顆顆追求理想、摯愛而絕不嫌棄生活的心感動了我。 ——著名作家王蒙毫無疑問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胡辛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中,傳記文學一直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妒Y經國與章亞若之戀》《最后的貴族》《張愛玲》、《陳香梅傳》構成了胡辛傳記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三部曲”。 ——學者、教授黃會林博士沈魯胡辛是位創(chuàng)作態(tài)度十分嚴肅的作家,她不盲目追逐時尚,更不粗制濫造。她的許多成功之作,都是她才恩的凝聚和心血的結晶,都是她藝術探索道路上獨具神韻的標記。 ——教授、女性主義批評家吳宗蕙
編輯推薦
《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寫蔣經國與章亞若的傳記小說。 章亞若,二十九歲女子的青春太短暫、太匆忙、太繁雜、太不可思議,可終究擁有過真正的青春。二十九歲女子的愛太離奇、太驚心動魄,那過早地爆炸于冬的雷聲,昭示了愛的逆悖,與悲劇的結局,可終究擁有過真正的生命的愛。 章亞若的死因,其時尚無定論,胡辛卻以其嚴密的推理自成一家之言,并為日后當事人所印證。足見女作家的智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