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海燕 頁數:20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文字中——關于劉海燕以及她的寫作 我在南方楚楚的陽光下走,見到因溽熱而常年蓊綠的樹木,有迎面而來匆匆疾步的行人,馬路上嗖地馳過的車輛。這時,在戶外,我總覺得懸浮、空洞、不真實,然后就會煩躁。陰雨天會好些。我有些反季節(jié),別人在幽暗向晚中會感到壓抑,我會在梅雨之夕的迷漾中、在隱秘幽曲的蜷縮中感到熨帖。敞開不適應我。過多的趲奔不適應我。那么,什么適應我?是文字嗎? 我想是吧。文字適應于那些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自我驚嚇的人。 我在海燕的文字中找到同感。 她曾在《理智之年的敘事》這本書里寫到2004年前后的某些日子。她說自己已多日不愿照鏡子,是因為害怕見到鏡子中自己那張乏味的臉,印證著乏味的生活。我知道,當一個人這樣自我描述時,不是因為反諷,而是警覺,有自我驚嚇的警覺。此時,更遑論優(yōu)越。我已經這樣自我指證,外部的評價已對這人不起威懾力了。然后我又接著讀到她的自我描述:“我這個成為文字生涯郁悶人質的女人,這個在周圍找不到精神資源的女人,這個熱情一年比一年遞減的女人,被生活黏膩著,被寫作牽扯著,掙扎著不要向下一步抬起中庸和疲憊的額頭?!? 我與海燕彼此的理解與信賴,緣自我們常常陷在層疊的心事中。我用了自我驚嚇這個詞,不知是否準確,只是這個詞冒出來了,我尊重直覺,就把它寫到這里。我們不是因為自卑而驚嚇,而是因為敏感,對時間的敏感,對限度的敏感。這樣說好像有些矯情,誰讓你怕了?沒有誰,是自己。好端端的一個秋陽如絲綢般明媚的下午,卻有一陣驚怵滑過脊骨,是時間和限度的疼痛,我們不再年輕。我已經意識到自己是這樣了,不與人辯論和抗衡,沒有那種戰(zhàn)者的熱情。我已經自我貶抑了,你還窮追不舍地指證這是恥辱嗎?我沒有想怎么樣,我有的只是羞怯和內省,然后是躲。文字如冬天農家的暖炕,將我們冰涼的四肢融展;漸漸有些煙嵐,別人看到的是一片模糊,我卻是自己看清了自己。我膽怯地想,我身上沒有這缺點就有那缺點,總有秘不示人的隱憂,總有短處,怕人揪住不放。自嘲在先,可能就有了防范能力。 我和海燕多次談到語言發(fā)生學的問題。這是問題,也是心事。某種后退著趔趄的姿勢,需要文字幫忙,退回幽隅,挨過那些難過的時辰。大地、天空依然那樣,是這個人宿命地被心事纏磨著。 有心事的女人不一定都掂起筆,但大凡掂筆書寫的女人恐怕都少不了心事。海燕在《如果愛,如果藝術》這本書里寫到了“她們”。她對我說,她寫的這些人并不一定在行為方式上與自己一致,但精神旨趣與生命深處,卻能托撐自己的想象力延伸。比如杜拉斯。那一年,海燕四處購買杜拉斯的書,杜拉斯成為日常的觸目皆是,全家人都呼吸著杜拉斯的氣息。她喜歡杜拉斯。她竟然喜歡杜拉斯。是這個杜拉斯說,欲望與活力像兩條蛇一樣盤旋糾纏著無眠的子夜。杜拉斯對一個人奇怪地反問:哦,你計較年齡?杜拉斯說過必須非常地愛男人,否則就無法忍受他們。杜拉斯還說過許多的話,都是聽起來不那么理直氣壯,卻是擊中人心的大實話。杜拉斯從來不說道德優(yōu)越的話,她在陰郁的冬季挨過了一天又一天,直到那張原本娟秀小資的臉,終于被寫作、酒精、愛情、歲月摧毀或造就成那張仿佛化石般的面孔。海燕說:一她打開杜拉斯的暗箱,就像打開黑夜,在獨自一人前往時,被書頁里的光線照亮……那里面寫作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以及文字摧枯拉朽的速度,都是她的需要。 然后海燕又寫到伍爾夫。這個一生清瘦而優(yōu)雅的英國女人很絕,她的明智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她選擇婚姻,要求的只是一個安靜港灣的泊靠;她沒有選擇后來做了她姐夫的那個多血質的澎湃的性感男人貝爾,即使貝爾對她的愛與理解都超乎常人。伍爾夫知道適度調情對寫作有益,但不宜激情燃燒,她的熱情與能量剛好只夠在寫作上使用,用于別的耗損就不行了。她要求自己生活平靜到不分散她寫作的注意力。她要求自己內心的動蕩,卻要求丈夫的絕對忠誠。她可能自私,卻有那個叫倫納德的男人愿意,愿意與她一生都在無性婚姻中度過,愿意成為她成功背后的影子。 海燕寫下的許多文字都在我經手編輯的刊物上發(fā)表過。我讀這些文字,她寫伍爾夫一生病與痛的互為養(yǎng)殖,因而被賦予的罕見敏感,以及內在的緊張感像水草一樣的纏繞。她寫伍爾夫經過緩慢年月,以成熟之姿問世文壇,那多年的默默實踐,在隱匿狀態(tài)中的自我訓練,不是謙卑,而是一個作家的自我尊重。而今天,很多年輕的寫作者已經不會把承受無名和寂寞當成一種文學美德,對外部聲譽的需求遠遠大于對自身的要求。我讀海燕那飽滿的呼之欲出的文字,我想,我們都要求自己寫出這樣的東西,可這得多么強大持久的心力和體力啊。我讀這些文字,有極度亢奮下的疲累。在她文字罅縫的生長性中,揭示與呈現的很好處理,喚醒了閱讀者的記憶性細節(jié)。凡是真實,都可以被喚醒。潛伏在我內部的,我?guī)缀跻z忘和擲棄的東西好像是可以寫出的。我有些亢奮,但我往往沒有力氣把它寫出來。我得先躺下來,我得要調動起自己最好的寫作狀態(tài),才能將霧霰一團的東西摹狀、符碼化。要知道,寫出來讓人感到舒服的文字,并不好寫。如在目前的懇切,得有多少孤獨沉思和訓練時光為這一刻做著準備。 海燕的這些文字,讓我悄然動容。我會寫出這如在目前懇切的文字嗎? 在這本書中,海燕還寫了波伏瓦,這個與薩特的名字一道留給歷史的永恒的知性女人。她說關于波伏瓦寫的人太多了,但她寫他們盛衰與陰影里的秘密或問題,寫他們創(chuàng)造和支撐那種傳奇的因由。她寫漢娜·阿倫特。這是我一直喜歡并努力學習其理性判斷力之非凡的女人,她對社會政治歷史、對極權主義起源的分析,是二戰(zhàn)之后具有警策意義的聲音,相形于那些混淆著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糊涂男人,她為人類贏得了自豪與驕傲,當然更是為女性自己贏得了名望與光榮。還有她與海德格爾一生的戀情與暖昧,都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人生是如何發(fā)生在偉大人物那里的。 但海燕還涉及了另外的女人,那是陪伴托爾斯泰的托氏夫人,以及為羅丹而慟到絕命的卡米耶。托爾斯泰夫人陪伴的是一個天才而不是一個男人,她該怎樣跟上天才的步伐?她不知道。她是一個喜愛服飾、社交的女人,也喜歡虛榮與浮華,但她嫁了天才,就必得成為祭壇的犧牲。還有卡米耶。為什么要成為羅丹的唯一?羅丹有羅斯、有別的女人她就活不下去了。她是天才,卻跟了一個天才,這是撞碎的命運。又加上,卡米耶非要時刻粘住一個男人的執(zhí)拗,注定了她必然的瘋癲。她有自己的事情要干,給男人以自由,不就是給自己以空間?在間離中,讓自己喘口氣、養(yǎng)憩休歇,多么好。她想不開。 海燕記敘的這些人,有悲情性,是悲情的女人。文字女人大都是可以自己選擇命運的。像伍爾夫,她替自己明智選擇婚姻與寫作,也連同最終的了斷??v身一躍,真是冰清玉潔的爽利干凈,連一點兒污垢也不留下,再一次延伸了她自我尊重的風格??滓畢s不行。在瘋人院。她把羅丹一輩子拴在創(chuàng)痛與難堪中,毀滅自己,也熬煎別人??磥恚淖植拍芫热四?!尤其女人,愛上文字,是苦役的無邊無際,卻也每每可以靠在這上面,除了她自戕,否則,誰要毀她也很難。 我問海燕,這本書里記敘的這些人物和事件,是延伸性思考還是錯位的彌補性思考?她說應該是前者。這些人和自己的生存處境可能大不相同,但某個生命穴點上的東西,一下子就通了。是的,誰教會我們這樣思考?現實?情緒?知識?多是細敏的感覺,是想對單個人的命運問個究竟。命運,仿佛慣性地走著,可某個下午瞬間就改變了,猝不及防,仿佛一只手按住了一個人,天空中滿是不祥的烏鴉的聒噪;或是一只手托起了一個人,蒼穹便是祥云承載的上帝祝福。命運多么的不可捉摸,降臨個人,與他者無關。卻是只有躲開喧囂,避居人后才有可能清醒判斷。海燕說她從小到大總是對集體主義的東西不大有熱情,看著別人興高采烈地投入,她總會躲開。她說她只是對個體的、然后是類的東西感興趣。其實,越是對個體命運了解,哪怕只是針對自己,才有可能對類的命運了解。類的,不是空洞和抽象,而是具體呈現在你我他的在世方式里。 海燕說:艾云,我與你其實不大相同。我說是的。直到現在,我進入寫作的推力仍有關系的纏絆和經驗性轟鳴??傆型袚尾涣说臅r候,總有撞擊感,然后訴諸文字。我那么喜歡理論,是喜歡嚴肅的事物可以轉喻我躍動的飛揚跋扈的靈魂。我總在反季節(jié),在本該冷寂時沒能冷寂。我和海燕一樣可能會關注自我關注類的命運,但還要加上一條,我仍關注他者,這恐怕就是常說的擔當了。但我竭力要做的是消極而不是積極擔當,這樣就使得我所想的東西,借助海燕的那句話——不至于消化不良。 我常常會在寫作沒有信心的情緒波動中撥通海燕的電話。電話那邊細柔輕婉的聲音讓我感到踏實和穩(wěn)定。我對她說我只有一大團的直覺,卻又不大相信這直覺人文可有價值?海燕說這可能就是原創(chuàng)呢!樸質的記敘將是難得的思想資源。我對海燕敢講心里話,我的心里話多與美德無關,她全能理解。我對道德立場堅定、凜然的人,有些怕。如果在一起說些公開的大話,浪費時間,沒意思,也不必。我已過了對誰都必須逢迎的年齡。選擇朋友,更多的是那可以講些私密小話的人,不必擔心什么地亂講一通。海燕從表面看氣質與我很是不同,但成為性靈之交,那一定是內在氣質相通。有的女性作家,寫作視角常以女性美德為觀照,因此照見男人的鄙陋和小。女主人公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讓男人僵在那里,以終生的懺悔為自己的過失洗罪。我們也欣賞這清爽女兒狀,但實情則是,日子除非不過,要過,得有妥協,而不是堅定性。我與海燕在中庸和妥協性上氣質相通。只能說:否則,又能怎么樣? 仿佛靜水無痕,仿佛素花無香。卻是無痕中波心蕩漾,無香中奇異芬芳。只能說:感謝文字。 2007年11月初于廣州
內容概要
這樣兩個人相遇,不發(fā)生故事是不可能的,相愛,相毀,或者別的什么情感事故,總之要發(fā)生。上帝創(chuàng)造這樣的人,要是他們違規(guī),而不是守約和趨于完美。他們相遇,并且極大地違時代之規(guī),違現實倫理之規(guī),違藝術之規(guī),像一枚炸彈,投進他們的時代,投進藝術史,注定要鬧出聲響的。絕非刻意,是天才的內火使然。天才之間的事件,一旦發(fā)生,就不純屬個人,它更屬于藝術史塑造藝術史的燦爛輝煌。 真正的大師,不會妥協,不會被時代改造,相反,他能創(chuàng)造一個時代,他經過以后,那個時代就有了不一樣的精神氣質。
作者簡介
劉海燕,女,生于河南太康。文學碩士,魯迅文學院第五屆高研班青年評論家班學員?,F供職于鄭州某高校。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國內先鋒文學刊物發(fā)表評論、思想類隨筆及散文作品,曾獲第二、三屆河南省文學獎,評論集《理智之年的敘事》入選中國作協“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06年卷。
書籍目錄
一旦寫作生涯被思想照亮——由伍爾夫談起絕對地寫作,絕對地愛——流年中的杜拉斯天堂的,和過于塵世的——因為你愛上了羅丹家庭怎樣才能跟上天才的方式——由托爾斯泰夫人的晚期日記談起簡潔生活與多重生活——波伏瓦的寫作生涯分析誰在創(chuàng)造精神事件中的高貴與美好——記憶薩樂美你怎樣穿越人類生活的風暴——政治天職、哲學天職、愛的天職
章節(jié)摘錄
一旦寫作生涯被思想照亮——由伍爾夫談起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在一所沒有輝煌歷史的高校里讀研,幸運的是我沉人書境,那些夜與晝,我和我的師兄們,激烈的心情,激動的表情,基本來自書中,當然是大師的書,大師成了我們日常的糧食。我就是在那時遇到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雖然我已經不是太青春,但離理解伍爾夫還隔著一段歲月,即便如此,奇跡依然發(fā)生著,看過伍爾夫的那些評論文字后,再看別的文字,或者再看這個世界,角度和感覺就不同了。 我初涉評論之路的眼睛,是伍爾夫給的。這是遲早要發(fā)生的事。因為,在我看來,沒有誰比她的評論文字更具美質,同時背靠信念,又一語中的,一旦遇到她,就意味著永遠遇到;那時,對于文藝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尤其是一個女研究生,不讀伍爾夫是不可能的。 當然那是90年代初,在一些中文系學生的臉上還能看到文學的光芒,今天不讀誰都是可能的,如伍爾夫所言:過去總是完整地進人心靈的各種情緒,如今在門檻上就裂成了碎片。 跟隨伍爾夫,我看清了勃朗特姐妹那狂風呼嘯的天空——人類天性中巨大的、潛伏的某種激情。尤其是伍爾夫說:艾米莉是一位比夏洛蒂更偉大的詩人。因為夏洛蒂寫作之時,她用雄辯、華麗而熱情的語言來傾訴:“我愛”,“我恨”,“我痛苦”。她的經驗雖然強烈,卻和我們本身的經驗處于同一水平上。而《呼嘯山莊》中,卻沒有這個“我”。有愛,然而卻不是男女之愛。那促使她去創(chuàng)作的動力,并非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或傷害。 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個四分五裂、混亂不堪的世界,于是她覺得她的內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為一體。她的力量是一切力量中最為罕見的一種。 艾米莉的世界,伍爾夫讓我看到的艾米莉的世界,風掃大地一樣,搖動著我的欣賞習慣,我的情感邏輯,我感到自己不是向前走了一步,而是跑了一段。伍爾夫對人類情感的大氣象的描述,對非愛非恨、無以名狀的情感區(qū)域的肯定,使我知道了我的筆觸將來要尋找的東西。 從伍爾夫開始,我真正體會到我必須到大師的世界里去尋找我在現實生活里永遠找不到對應的那些;從那時起,我記住了伍爾夫對女人們說的那句話:一定得說你的美麗,還有你的平淡的容貌,對你有什么意義。這后半句,可以成為容貌平淡的女人們的座右銘?;剡^頭來,發(fā)現自己潛心生活,以笨拙的方式寫作,不是全部,但與上帝給予的這平淡多少有關,它幫我更可靠地貼近人生中的一些基石。 轉眼之間,一個人的求學時代已成夢境,世俗生活也已經開始了很多年,我這樣一個與社會生活、與人群、不合節(jié)拍的人,在世俗生活的裹挾里,曾有幾年處在溺水的感覺里。那些年,我把伍爾夫或者別的什么人,都忘了。后來,我的兩個博覽群書的朋友,也是寫作男人,在不同的私人場合,以類似的口氣告訴我,你要寫伍爾夫那樣的評論,字里行間有自己的激情和夢想,其實你的文字里已經有伍爾夫的味道了。我知道他們同樣喜歡這個太智慧的女人,但他們不會把她當做旗幟,他們會響亮地說出諸如薩特、博爾赫斯或者??思{等男人的名字,伍爾夫、波伏瓦等更屬于他們的私語。他們把他們所喜歡的時光深處的那個女作家,交給恍惚的我。他們這樣提醒的時候,我感到伍爾夫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我,那些曾經的閱讀和想象,已經在身體里生了根,即便很多時候,我忘了她,但那些根須依然生長著。 現在,我再次靜心面對伍爾夫,流年似水的代價,已經使我能夠從生命中去理解伍爾夫急促而炫目的一生,和伍爾夫讓我看到的艾米莉筆下那個四分五裂的世界…… 如果說,年輕時,伍爾夫給了我初涉評論之路的眼睛,那么現在,伍爾夫給了我理解獨異人生的鑰匙,在越來越孤寂的人生之旅中,望一望這個眼神回歸內心,一只手擋住命運的襲擊,另一只手匆匆在紙上記下自己所想的女人,心中就多了些堅定和夢想。 如果這不是一個理想的時代 事實上,哪一個時代都不是為理想主義者準備的。伍爾夫出身不凡,她的父親是倫敦文化界有影響力的編輯家和文藝評論家,母親是維多利亞時代貴婦人的典范,有一種建立在克制、同情、無私——即所有文明素質之上的美,在她丈夫看來,她是華茲華斯筆下理想女性的化身,是一個懷著高尚意圖給人以警告、安慰和命令的女人。但是伍爾夫也依然不能和兄弟一樣就讀于劍橋大學這樣著名的學府,這是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共同的不幸,再幸運的女性也不會成為例外。 伍爾夫的學齡教育只能在家庭完成,幸運的是這是一個非常不一般的家庭,有著豐富的藏書和濃郁的文化氣氛。她的父親,對不同尋常的事物有著鷹隼一樣的眼光,在30歲之前是劍橋大學的一位具有堅定男性風度和運動家體格的教師,假期里征服阿爾卑斯山峰,因公開聲明自己信仰不可知論,從而失去教師資格。在《到燈塔去》中,伍爾夫這樣描繪父親的性格力量,“他突然間把所有多余的東西都拋棄掉……”伍爾夫繼承了父親把觀察到的真相與既定規(guī)范對立起來的激烈立場,以無限的傲慢挑戰(zhàn)凡俗陳規(guī)。她父親的朋友——哈代、羅斯金、梅瑞狄斯、詹姆斯等著名作家,時常會聚在她的家里,這個家庭里充溢著英國文學界最優(yōu)秀的聲音。P3-6
后記
在各式心境里,我時常想,我為什么要寫作? 一個寫作者,很可能一生都在不斷地回答這個問題。 十年如一日,時光不是在過,而是在飛,在虛實光影間,歲月突然就把你我推到了各種臨界點上。很多現實的焦慮,原來感覺不到的,現在夜以繼日地侵襲你,甚至攪到你的夢里去,這對于一個希望額頭上有幻想之光的人,從里到外是怎樣的敗壞?還有,原來你以為會永遠伴隨你的人與事,幾乎是突然之間,你聽到了如玻璃一樣碎裂的聲音,你與這個世界連接的鏈條一個一個地斷了。我已經相信:衰敗、喪失這些詞,比光艷、永恒等,更能表達生命的過程和本質。還要多說嗎? 是的,我不想讓現實成為理所當然。這行字帶出了我的淚流滿面。 我知道,是文字帶領了我,幫了我,在困頓、有限的生命中,獲得自由感和飛翔感。 我在現實中無法對應的部分,無處安放的情緒,在這里找到了對應與安放之所。一次,在水中,我曾告訴朋友,我最喜歡自然界的水聲,然后是風聲,那么,這寫作之境,是上帝給予我的另一種至境。我甚至感到了寫作著的這個人,她的美好,因為,寫作喚起了她的自然和天性的部分,喚起了她對幻想生涯的持續(xù)需求,喚起了她對美質的堅定的感應力。 在這里,我感到自己能貼己地活著。 而在體制化的生活里,在各式游戲規(guī)則和勢力實利之間,在越來越會投機的知識者之間,我感到自己像一條被曝曬在陸地上的魚,怎樣也不能像別人那樣如魚得水。本能地抵觸,本能地掙扎,最初是無意識的,后來我深深地意識到:那是我能夠寫作,能夠寫作下去的資本,那是一個寫作者應具有的血液和品質。與世俗生活的疏離,保護了激情不被迅速磨滅,也為獨立思考保持了立足點。 在寫作越來越商業(yè)化、職業(yè)化的今天,我更希望寫作是和應有的真實、內心的定力、生命的幻想等有關的一種人生方式。我只是想向生命的深處寫,像被卷在臺風眼中一樣把自己卷到寫作的風暴里去。我希望一個小時比一個小時表達得更準確,更接近最終的真實和秘密,但我更看重寫作的心境,因為,一天天過去,這寫作的心境完成的是人生的造型。如果寫作不能讓自己更美好些,那還寫它干什么? 有時會僥幸地想:幸虧這個世界上還有文學,幸虧我還可以寫作。 但并不是總有這么飽滿,乃至幸福的心情。很多時候,我甚至感到寫作也很虛無,你的寫與不寫,改變不了任何,這個世界一切如故。你的文字也許只對你的部分朋友、親人才有意義,還有那些在某種人生況味里遇到你文字的人。但是,不寫會更虛無。于是,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漸漸就有了儀式的性質,也許只是寫幾行字,也許只是看一頁書,但整個人很快就能清下來;于是,閱讀和寫作的心境支撐著我穿越不易的生活。 真的是感謝文字,像感謝頭頂的日月星辰一樣,它們都以超現實的方式承載了我,給予了我人生的縱闊感。 曾有朋友問起:“為什么要寫她們呢?” 也許源于我的疑惑,我想經由她們,來扯清心中的一些問題,使一些在現實中難以延伸的經驗,獲得想象性的延伸。也是想獲得一些參照,于孤寂的寫作之旅和普遍凋零的人生中。當然,這肯定不僅僅是為自己。 這些特立獨行的女人,牽引著我去感觸那依常規(guī)不可接近的人生之境。她們,或是一個時代最自由最高貴的頭腦,開啟了女性寫作和情感生活的最大空間;或在人生的歷程中,克服掉了人性的全部弱點,開啟著藝術的秘密通道,分擔著天才男人們超凡而罕見的命運,修復著精神事件中的不美好;或因愛的過度而在藝術史中悄然隕落……她們對精神生活都有強烈并貫穿一生的熱愛,她們的人生超出世事的邏輯,她們激發(fā)了藝術史中愛的奇跡和創(chuàng)造的奇跡。 被資料、被時間、被死亡的氣息包圍了的她們,肯定不是我所要描述的,我要描述的是重要精神事件的因由、脈絡,以及她們是如何面對的,某種深刻的自由感是如何開始,如何持續(xù),以至于成就一種非凡絕倫的人生,這人生又怎樣促成一個世紀銷人心魂的杰作的,等等。我更關心“發(fā)生”這兩個字后的一切,我想掙脫掉世人思維的慣性和藝術史里的勢力,到歷史和心理現場中去。 我并沒有感到她們屬于哪一個國度,哪一個時代,我感到所有的人性、寫作問題都是相通的,我與她們的相通幾乎是迎面就開始了。 薩特曾說,有的作品使寫作之前的我和寫作之后的我不一樣了,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重要的。 這本書是否重要,不是我談論的事。但經由她們,我的寫作更深地扎根于我的人生中。 最后要感謝編輯楊莉小姐的有效督促和溫暖支持,使這本書得以較快地出版。感謝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7年冬天于鄭州
編輯推薦
劉海燕所著的《如果愛如果藝術》講述愛上一個大師或天才,就得接受他對你靈魂的炙烤。怎樣更高貴地去愛這個世界,愛那些特立獨行的生命,當然也在同樣的水平上愛自己?真正的大師,不會妥協,不會被時代改造,相反,他能創(chuàng)造一個時代,他經過以后,那個時代就有了不一樣的精神氣質。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