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貨幣大系

出版時間:1998-10  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社  作者:郁祥楨,葉世昌,錢傑,馬飛海 著  頁數(shù):1066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中國是最早使用貨幣的文明古國之一。約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用牲畜、谷物等作為充當(dāng)一般等價物的實物貨幣。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時期,中原地區(qū)使用了海貝,而在商代晚期一些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青銅貝.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東周王室及主要諸侯國統(tǒng)治區(qū)內(nèi),流通著中國特有的由生產(chǎn)工具演變而來的布幣、刀幣和圜錢等青銅鑄幣.秦統(tǒng)一貨幣后,歷代都因襲采用了方孔圓形的金屬鑄幣。北宋時期,在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元、明、清三代,紙幣、銀錠和銅錢并行。清末機制銀元和銅元代替了銀錠和方孔銅錢。歷代不同幣材、形制和版別的貨幣浩如煙海,其數(shù)量之多為世界各國歷史上所罕見。在幾千年的復(fù)雜發(fā)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表現(xiàn)東方文化特征的中國貨幣體系。這是光輝奪目的中華文化中的一簇奇葩。  長期以來,貨幣給予每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人民生活以很大的影響,同時它本身也打上了各個時代的歷史烙印。中國歷史貨幣的研究涉及中國各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字學(xué)、美學(xué)、金屬冶煉和書法藝術(shù)等廣泛領(lǐng)域。錢幣是考古學(xué)上斷代的可靠依據(jù)之一。中國傳世的和出土的大量貨幣是珍貴的文物和實物資料。一千多年以來,很多錢幣學(xué)家和歷史考古學(xué)家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著作。這些豐富的文物資料和研究成果都急待我們進一步認(rèn)真地整理、研究和總結(jié)。為此,我們決定編纂一套《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為研究中國貨幣史和錢幣學(xué)等提供比較系統(tǒng)的科學(xué)數(shù)據(jù),為振興中華,發(fā)揚中國燦爛文化服務(wù)。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是最早使用貨幣的文明古國之一。約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用牲畜、谷物等作為充當(dāng)一般等價物的實物貨幣。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時期,中原地區(qū)使用了海貝,而在商代晚期一些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青銅貝.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東周王室及主要諸侯國統(tǒng)治區(qū)內(nèi),流通著中國特有的由生產(chǎn)工具演變而來的布幣、刀幣和圜錢等青銅鑄幣,秦統(tǒng)一貨幣后,歷代都因襲采用了方孔圓形的金屬鑄幣。北宋時期,在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元、明、清三代,紙幣、銀錠和銅錢并行。清末機制銀元和銅元代替了銀錠和方孔銅錢。歷代不同幣材、形制和版別的貨幣浩如煙海,其數(shù)量之多為世界各國歷史上所罕見。在幾千年的復(fù)雜發(fā)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表現(xiàn)東方文化特征的中國貨幣體系。這是光輝奪目的中華文化中的一簇奇葩?! ¢L期以來,貨幣給予每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人民生活以很大的影響,同時它本身也打上了各個時代的歷史烙印。中國歷史貨幣的研究涉及中國各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字學(xué)、美學(xué)、金屬冶煉和書法藝術(shù)等廣泛領(lǐng)域。錢幣是考古學(xué)上斷代的可靠依據(jù)之一。中國傳世的和出土的大量貨幣是珍貴的文物和實物資料。一千多年以來,很多錢幣學(xué)家和歷史考古學(xué)家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著作。這些豐富的文物資料和研究成果都急待我們進一步認(rèn)真地整理、研究和總結(jié)。為此,我們決定編纂一套《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為研究中國貨幣史和錢幣學(xué)等提供比較系統(tǒng)的科學(xué)數(shù)據(jù),為振興中華,發(fā)揚中國燦爛文化服務(wù)。

書籍目錄

序凡例壹 總論一、銀兩制度二、清代的白銀購買力和銀錢比價三、外國銀元在中國的流通四、早期的自鑄銀元五、機鑄銀元的興起和清末的幣制討論六、銀本位制的實現(xiàn)七、銀本位制的廢除八、銀角和銀、鎳輔幣九、銅元的產(chǎn)生和清末的濫鑄十、民國的銅元和銅輔幣十一、幾點結(jié)論貳 圖錄一、銀錠(圓版編號1-950)(一)、直隸銀錠(圖版編號1-106)(二)、束三省銀錠(圖版編號107-114)(三)、江蘇銀錠(圖版編號115-191)(四)、安徽銀錠(圖版編號192-206)(五)、山西銀錠(圖版編號207-268)(六)、山東銀錠(圖版編號269-362)(七)、河南銀錠(圖版編號363-441)(八)、陜西銀錠(圖版編號442-535)(九)、甘肅銀錠(圖版編號536-550)(十)、浙江銀錠(圖版編號551-577)(十一)、江西銀錠(圖版編號578-640)(十二)、湖北銀錠(圖版編號641-672)(十三)、湖南銀錠(圖版編號673-692)(十四)、四川銀錠(圖版編號693-802)(十五)、福建銀錠(圖版編號803-809)(十六)、廣東銀錠(圖版編號810-819)(十七)、廣西銀錠(圖版編號820-838)(十八)、云南銀錠(圖版編號839-919)(十九)、貴州銀錠(圖版編號920-925)(二十)、新疆銀錠(圖版編號926-931)(二十一)、華俄道勝銀行、中美煙草公司(圖版編號932—936)(二十二)、吉語銀錠(圖版編號937—950)二、金幣(圖版編號95直一直061)三、銀元(圜版編號直062—2686)(一)、清中央政府銀元(圖版編號1062—1132)(二)、民國中央政府銀元(圖版編號1133—1326)(三)、福建銀元(圖版編號1327—1387)(四)、西藏銀元(圖版編號1388—1505)(五)、臺灣銀元(圖版編號1506—1545)(六)、上海銀元(圖版編號1546—1559)(七)、新疆銀元(圖版編號1560—1873)(八)、吉林銀元(圖版編號1874—2106)(九)、貴州銀元(圖版編號2107—2122)(十)、廣東銀元(圖版編號2123—2175)(十一)、山東銀元(圖版編號2176—2178)(十二)、湖北銀元(圖版編號2179—2196)(十三)、北洋銀元(圖版編號2197—2243)(十四)、浙江銀元(圖版編號2244—2274)(十五)、湖南銀元(圖版編號2275—2319)(十六)、江南銀元(圖版編號2320—2414)(十七)、安徽銀元(圖版編號2415—2443)(十八)、奉天銀元(圖版編號2444—2472)(十九)、四川銀元(圖版編號2473—2540)(二十)、陜西銀元(圖版編號2541—2546)(二十一)、北京(京局)銀元(圖版編號2547—2558)(二十二)、云南銀元(圖版編號2559—2593)(二十三)、東三省銀元(圖版編號2594—2612)(二十四)、黑龍江銀元(圖版編號2613—2614)(二十五)、山西銀元(圖版編號2615)(二十六)、甘肅銀元(圖版編號2616—2617)(二十七)、廣西銀元(圖版編號2618—2640)(二十八)、蘇維埃地區(qū)銀元(圖版編號2641—2686)四、銅元(圖版編號2687—4596)(一)、清中央政府銅元(圖版編號2687—2761)(二)、民國中央政府銅元(圖版編號2762—2828)(三)、廣東銅元(圖版編號2829—2854)(四)、福建銅元(圖版編號2855—2880)(五),江南銅元(圖版編號2881—2944)(六)、江蘇銅元(圖版編號2945—2992)(七)、清江銅元(圖版編號2993—3021)(八)、安徽銅元(圖版編號3022—3076)(九)、湖南銅元(圖版編號3077—3183)(十)、湖北銅元(圖版編號3184-3252)(十一)、北洋銅元(圖版編號3253-3272)(十二)、浙江銅元(圖版編號3273-3305)(十三)、江西銅元(圖版編號3306-3382)(十四)、四川銅元(圖版編號3383-3619)(十五)、奉天銅元(圖版編號3620-3655)(十六)、山東銅元(圖版編號3656-3691)(十七)、河南銅元(圖版編號3692-3771)(十八)、吉林銅元(圖版編號3772-3886)(十九)、廣西銅元(圖版編號3887-3894)(二十)、云南銅元(圖版編號3895-3921)(二十一)、新疆銅元(圖版編號3922-4215)(二十二)、西藏銅元(圖版編號4216-4286)(二十三)、山西銅元(圖版編號4287-4296)(二十四)、甘肅銅元(圖版編號4297-4317)(二十五)、柬三省銅元(附哈爾濱銅元)(圓版編號4318-4321)(二十六)、蘇維埃地區(qū)銅元(圖版編號4322-4540)(二十七)、陜西銅元(圖版編號4541-4560)(二十八)、平、津地區(qū)銅元(圖版編號4561-4574)(二十九)、臺灣銅元(圖版編號4575-4576)(三十)、貴州銅元(圖版編號4577-4578)(三十一)、綏遠銅元(圖版編號4579-4596)五、鎳、鋁、銻、鉛幣(圖版編號4597-4676)(一)、鎳幣(圖版編號4597-4664)(二)、鋁幣(圖版編號4665-4672)(三)、銻幣(圖版編號4673)(四)、鉛幣(圖版編號4674-4676)六、附錄叁 專論肆 資料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清代,云南是重要的銅鉛錫產(chǎn)區(qū),京庫局和各省撥還的銅本、腳價數(shù)量可觀。其次,云南是邊防重鎮(zhèn),并籌建滇越鐵路,故有巨額協(xié)餉。第三,云南鴉片產(chǎn)量極豐,煙商運回的煙土售價豐厚,因此,云南有大量兩廣、兩湖、四川等省所鑄的銀錠。云南的銀礦在清代有重要地位,自鑄銀錠也有多種。云南所用銀錠,統(tǒng)稱“銀鎳”,又曰“槽銀”。據(jù)《新纂云南通志》載,銀煉、稽銀成色,“各屬傾銷成色極不一致,大別如下:迤東銀煉成色自九成起至九八止;迤南南稽成色自九成起至九八五止;迤西西稽成色一為細絲,成色有九八五,一為粗絲,成色有九七,……此外尚有猛撒銀煉,成色亦比較為高”。云南自鑄銀錠大致有幾類:母雞錁,形制呈半卵形、饅頭形,重約2—5兩不等,大多重3兩左右。成色高低不一,有細絲、粗絲之分。大多無銘文,個別有一至五字銘文,多為銀匠姓名。清未曾出現(xiàn)低色母雞煉,當(dāng)課銀、公估銀廣泛流通后,母雞鎳逐漸成為碎銀,課銀,“云南征解賦稅,照章以足色銀兩上兌,名日課銀?!鼻宕颇系胤秸魇召x稅銀兩后,按規(guī)定的成色和形制進行改鑄,故成色可靠,形制演變有一定規(guī)律,形制約有五種:第一種,重37—374克,約滇平一兩余至十兩左右(滇平1兩合35,84克),特點為正面有一條直形戳記,內(nèi)容系府州縣名或紀(jì)年,現(xiàn)見最早紀(jì)年有嘉慶十二年(1807),晚至光緒六年(1880),主要鑄地在迤束,迤西楚雄府(1913年廢)也有鑄造,系迤東銀鎳。第二種,重134—220克,約合滇平5兩左右,特征是長條形,正面有三條直形戳記,內(nèi)容有府州縣名、紀(jì)年、匠名,現(xiàn)見早有咸豐三年(1853),晚至光緒三年,鑄地集中在云南府,系迤東銀煉,第三種,有重滇平五兩、十兩、二十兩三種,以重十兩為多,特征是正面上方一橫、下方二直形戳記,內(nèi)容有地名、紀(jì)年(有缺)、工匠名、“課銀”(有缺),現(xiàn)見早有道光五年(1825),晚有咸豐五年,鑄地為迤西、迤南,系西槽、南槽。

編輯推薦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8):銀元銅元卷》詳細介紹了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時期的貨幣。先秦貨幣、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清錢幣等等。為專業(yè)和業(yè)余人士提供參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