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隴文化

出版時間:1998-12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作者:李永良 主編  頁數(shù):28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河隴是中原的西屏障和絲綢之路的東大門。關(guān)鍵的地理位置,尤其狹長的河西走廊,使河隴在歷史上廣為人知。河隴雖然握守重要位置,但一向被視為過渡地帶,它自己的文化變化,它對中國文化和東西文化交流應有的重要貢獻,向來鮮有人提及。    河隴粗略言之約當今日甘肅、寧夏兩省,地貌多變,加上東西相接、南北夾處的區(qū)位,自古至今,都是民族眾多、經(jīng)濟形態(tài)復雜,文化繽紛的地域。    東部的“隴右”地區(qū),與中原的心臟——關(guān)中,同屬共土高原地區(qū)。關(guān)、隴唇齒相依,自遠古時已屬于仰韶文化,明乎此,著名學者陳寅恪提出后來有所謂關(guān)隴集團,在文化及人才上是一個緊密結(jié)合體,也就不難理解。隴對于關(guān),實起了屏障、輔翼,甚至促進的作用。    河隴西部的“河西走廊”夾處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之間,海運興起以前,幾乎是中原通向世界其他重大文明的唯一通路。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已是人所共知。然而河瓏不止是過道,它還有融合、加工、變化的角色。以石窟藝術(shù)為例,呈帶狀綿延的石窟即明顯可見東西碰撞和消化的痕跡。    消化東西文化的工作,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在進行,而少數(shù)民族貢獻良好。西夏王國的興起,融合漢、藏及西域文化的宏力,只是這漫長的多民族競爭歷史中最雄偉的一段。    多元民族、文化的互補和爭輝,正是千百年來河隴文化的主調(diào)。    應當說明的是,研究地域文化,需要顯示該地域的大致位置、文化遺跡的分布情形以及文化傳承的演變軌跡等,為此,本書的編撰者設置了相關(guān)的示意圖。這些示意圖具有學術(shù)參考價值,然較之規(guī)范地圖,可能不盡完善。為尊重原著,也為方便讀者,中文簡體字版保留了全部示意圖,僅供讀者參考。

書籍目錄

總序  中國文明史的新圖像緒論第一章  黃河上游的遠古文化  延綿久遠的彩陶藝術(shù)  伏羲書契的遺痕?  黃河上游農(nóng)業(yè)的誕生  遠古聚落首領的殿堂  河隴文化的對外聯(lián)系第二章  多民族聚居的農(nóng)牧文明  河隴東部的青銅文化    齊家文化    辛店文化    寺洼文化  河隴西部的青銅文化    四壩文化    沙井文化  周秦兩朝發(fā)祥地  游牧民族的風俗畫第三章  開拓絲路的西部長城  河西走廊的屏障  秦代的西部長城  漢代的西部長城  明代的西部長城  長城軍民的生活第四章  絲綢之路印跡的縮影  治世中的開拓與經(jīng)營    兩漢時期的開拓    隋唐時期的經(jīng)營  亂世中的獨安    魏晉時代的作用    宋代的狀況  元明時代的河西走廊第五章  佛教傳播的歷史豐碑  河隴地區(qū)石窟建造時間和分布區(qū)域    河西區(qū)    隴中、隴南區(qū)    隴東區(qū)  河隴石窟表現(xiàn)的文化交流關(guān)系    石窟建筑方式的傳入和本土化    石窟造像壁畫的傳入和本土化第六章 西夏王國的文化遺產(chǎn)  西夏王朝的興起  仿如漢字的西夏文  漢、藏兼收的佛教藝術(shù)  皇家與宗教建筑的氣派  品類繁多的工藝余風甘肅石窟一覽表河隴地區(qū)大事年表圖片索引參考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河隴文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