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珍藏

出版時間:2003-2  出版社:香港恒嘉出版公司  作者:戴金生  頁數(shù):127  字數(shù):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國素稱文物之邦,歷代遺留下來的古文物,多不勝數(shù),不僅可供我們稽考先賢制作之源,尋索其變化之跡,也是中華先祖精神之結(jié)晶、民族文化之表現(xiàn)。古代工藝的興廢,每與國運世變、政經(jīng)發(fā)展有密切關系。舉凡國家政治清明者,其制品必定精良;反之剛不然。譬如漢唐陶器,其規(guī)模之宏大,遠勝遼金。清代自嘉慶以后,其瓷器之質(zhì)亦遠遜盛清康、雍、乾三朝。占文物之收藏現(xiàn)象亦是如此,災年饑民,盛世文物,千真萬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更強,民更富,收藏之風蔚然而起,作為中國人,我自豪;作為收藏家,我鼓舞。中國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遺產(chǎn),對這國寶珍品,如何保存研究?如何出版陳列?藉以發(fā)揚我國藝術(shù)與文化,實是我中國人之共同責任。今遼寧畫報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民問個人收藏叢書”,分門別類逐年推出,無疑是對“藏寶于民”這個良策之喝彩,是應受到公眾歡迎及支持的益事。嗜古敏求,不獨可以陶冶性情,更可從中領略到不少書本上所缺乏之實際知識。古文物經(jīng)歷千載朝代更迭與興衰,欣賞之余,也感到人生造化,可使個人對于成敗得失,處之泰然。此外,要成為一位快樂的文物鑒賞家,更須具有深厚涵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明辨真?zhèn)?,詳考文物之歷史源流。在此競爭之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中,收藏及鑒賞文物無疑是一種無形的自我提升,也深具潛移默化之協(xié)調(diào)作用。從個人之親身體驗而言,我深感受用不淺,樂趣無窮。想來,“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的作者藏友們,大概也會有這般感受。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遼寧畫報出版社《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之一,由錢幣收藏家戴金生先生撰稿。書中主要講述中國銅元的興衰歷史,銅元的特征,銅元珍品賞析,銅元辯偽以及價值走向。

作者簡介

戴金生,筆名阿貸,雅號:銅板先生。遼寧錦州人,1963年6月29日生,1985年畢業(yè)于遼寧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F(xiàn)供職于沈陽鐵路局客運公司錦州客運分公司,行政辦公室主任。
業(yè)余酷愛詩歌和收藏。詩作曾在《詩刊》、《星星詩刊》舉辦的新詩大獎賽中獲獎,還曾獲鐵道部第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中國銅元興衰簡史
一、銅元的誕生背景
二、銅元的發(fā)展歷程
三、銅元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 中國銅元特征面面觀
一、銅元的銅質(zhì)區(qū)別
二、銅元的圖飾變化
三、銅元的文字差異
四、銅元的幣值種類
五、銅元的形制樣式
六、銅元的錯版現(xiàn)象
七、銅元的別品類型
第三章 中國銅元珍品賞析
一、銅元的名譽珍品
二、自藏的銅元精品
第四章 中國銅元辯偽及價值走向
一、銅元的真?zhèn)伪鎰e
二、銅元的增值潛力
三、銅元的價格定位
附表一:清代光緒元寶銅元幣面中心花飾圖例
附表二:清代銅元常見各式龍圖集錦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中國銅元興衰簡史銅元,也稱銅板或銅幣,是中國近代貨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其形制與沿用兩千余年的方孔圓錢有別,但實質(zhì)上沒有脫離當十制錢范疇,與大錢制度一脈相承,只不過是一種替代制錢的新型幣種而已。一、鋦元的誕生背景中國銅元的出現(xiàn),是中國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19世紀中葉以后,滿清王朝對外割地賠款,對內(nèi)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在遭受內(nèi)憂外患的雙重打擊后,“資財耗費無數(shù)”,逐步走向衰敗。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大舉入侵中國,外國銀元也逐步占領中國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從1854年(咸豐四年)開始,清政府命各省錢局鑄造當十、當五十、當百乃至當千大錢,企圖彌補軍費并使經(jīng)濟起死回生,卻以失敗而告終,僅當十大錢勉強貶值折二行使。至同治、光緒年間,由于銅價昂貴,清政府不堪重負,各省錢局相繼停鑄制錢,市面上開始鬧錢荒,商民交易受阻。為挽救制錢制度,解決錢荒,清政府一些有識之士主張改良錢法,購置外國洋機器鑄造銀元、制錢。這樣,既可抵制沿海城市外國銀元乘虛行用之弊,又可解決令統(tǒng)治者頭痛的民間私鑄制錢問題。1887年(光緒十三年)正月,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朝廷使用機器鑄錢,獲得批準,遂購買英國造幣機器在廣州設廠,于1889年(光緒十五年)初落成“廣東錢局”,同年4月26日開機試造制錢。1889年(光緒十五年)8月,張之洞又上奏朝廷陳述鑄造銀元的理由,又獲批準,并于翌年4月仿外國銀元式樣始鑄中國銀元——龍洋。機器鑄造制錢、銀元在廣東獲得成功后,一些省份便效仿設廠,先后有湖北、浙江、直隸、福建、江南、奉天、吉林等省置辦外洋造幣機器鑄錢。各省機鑄方孔錢正面均鈐漢文“光緒通寶”四字,背面多鈐“寶X”滿文錢局,也有鈐漢文的,如廣東、奉天省機鑄制錢。

后記

在20世紀80年代收藏熱席卷全國之際,我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這支隊伍中的一員。從1987年起,我開始集郵,不僅把手頭的零用錢購買了郵票,而且連親屬給的結(jié)婚“紅包”,也背著愛人買了郵票。當時,我面對“方寸世界”的誘惑不能自拔,有次競花108元錢買了一枚面值8分錢的生肖猴票,愛人不相信世界上還有這么“傻”的人,決意到郵票市場明察秋毫,才肯罷休。收藏的嗜好也許是與生俱來的。孩提時,我就喜歡收藏一些愛不釋手的東西,如:小人書、煙標、子彈殼、玻璃球、毛主席像章等。記得讀小學時,我常與小伙伴一起徒步十幾里路,到駐軍打靶場揀子彈殼,攢了很多品種,有機槍的、步槍的、手槍的大小不等,紅銅、黃銅及鐵質(zhì)的都有;可惜,這些子彈殼后來都賣給廢品回收站了。雖然那時的藏品沒有一件留存到現(xiàn)在,但追根溯源,該是我收藏意識的啟蒙吧!我所生活的城市因著名的“遼沈戰(zhàn)役”而聞名于世,現(xiàn)今“錦州古玩商城”也揚名關內(nèi)外。我接觸銅元,是1993年初的事情。我發(fā)現(xiàn)錢幣攤上有一種自己從未見到過的錢幣,便花上一元錢買枚圖文清晰的“丁未大清銅幣二十文”,由于好奇心驅(qū)使,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我逐漸淡化集郵,轉(zhuǎn)向?qū)iT集藏銅元。每到“雙休日”,早飯都不吃就往古玩市場跑,我常為尋覓到一種新的銅元版別而心花怒放,手舞足蹈,樂此不彼。每每伏案把玩整理成冊的銅元,好像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壓根兒就沒有發(fā)生過,外界蕓蕓眾生的喧囂從來就不存在。在與銅元實物的對照中,曾經(jīng)浮躁的心態(tài)平靜如止水,那一時刻,我完全融于中國近代銅幣的變幻莫測、龐雜精深的文化和歷史氛圍之中,以期達到“以幣證史,以史論幣”的境界。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言我國素稱文物主邦,歷代遺留下來的古文物,多不勝數(shù),不僅可供我們稽考先賢制作之源,尋索其變化之跡,也是中華先祖精神之結(jié)晶、民族文化之表現(xiàn)。古代工藝的興廢,每與國運世變、政經(jīng)發(fā)展有密切關系。舉凡國家政治清明者,其制品必定精良;反之則不然。譬如漢唐陶器,其規(guī)模之宏大,遠勝遼金。清代自嘉慶以后,其瓷器之質(zhì)亦遠遜盛清康、雍、乾三朝。古文物之收藏現(xiàn)象亦是如此,災年饑民,盛世文物,千真萬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更強,民更富,收藏之風蔚然而起,作為中國人,我自豪;作為收藏家,我鼓舞。    中國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遺產(chǎn),對這些國寶珍品,如何保存研究?如何出版陳列?藉以發(fā)揚我國藝術(shù)與文化,實是我中國人之共同責任。今遼寧畫報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分門別類逐年推出,無疑是對“藏寶于民”這個良策之喝彩,是應受到公眾歡迎及支持的益事。    嗜占敏求,不獨可以陶冶性情,更可從中領略到不少書本上所缺乏之實際知識。古文物經(jīng)歷千載朝代更迭與興衰,欣賞之余,也感到人生造化,可使個人對于成敗得失,處之泰然。此外,要成為一位快樂的文物鑒賞家,更須具有深厚涵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明辨真?zhèn)?,詳考文物之歷史源流。    在此競爭之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中,收藏及鑒賞文物無疑是一種無形的自我提升,也深具潛移默化之協(xié)調(diào)作用。從個人之親身體驗而言,我深感受用不淺,樂趣無窮。想來,“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的作者藏友們,大概也會有這般感受。                                                             徐展堂                                                            2001年4月于香港

編輯推薦

《銅元珍藏》: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銅元珍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