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5-1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作者:司馬遷原撰、臧瀚之等編 頁數(shù):1252 字數(shù):1111000 譯者:臧瀚之
Tag標簽:無
前言
“國學”,產(chǎn)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zhuǎn)型的歷史時期,興起于二十世紀初,鼎蠱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至今,無不是對傳統(tǒng)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一般來說,國學指以釋道儒三家學問為主干,文學藝術(shù)、戲劇音樂、武術(shù)菜肴、民俗禮儀等等為枝葉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體系。國學以學科分,應(yīng)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yīng)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他列從屬地位;以《四庫全書》分,應(yīng)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但以經(jīng)、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jīng)部。近代學者鄧實定義國學說:“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瓏鴮W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编囅壬膰鴮W概念很廣泛,同時也強調(diào)了國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性??偟膩碚f,國學是有別于西方學術(shù),獨具特點且自成體系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人文理念和認識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內(nèi)涵,雄厚內(nèi)斂之魂魄,足以令世人千百年傳誦??梢哉f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其中蘊含著前人洞察世事的精妙哲理。學習國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為人處事的方法,增強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使思想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浸潤和升華。為讓廣大讀者能夠真正與國學親密接觸,京華出版杜去蕪存菁,在卷帙浩繁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選出一系列國學經(jīng)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礎(chǔ)上,通過釋疑、修飾、考證、援引等,匯編成為《中華國學傳世浩典》叢書,以饗讀者。您現(xiàn)在所看到的《史記故事》便是叢書之一。中國文化史中的某些史學著作是后人難以超越的,司馬遷的《史記》就是這樣一座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妒酚洝肥侵袊o傳體通史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贊嘆不止,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推崇備至?!妒酚洝酚涗浀臍v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止,大約三千年。其體例為紀傳體,多以人物或者家族為單位展開,故事性很強,文筆出眾,是后代傳記文學的先驅(qū)和樣板,影響深遠。本部《史記故事》輯錄了《史記》中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佳篇,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故事體編撰而成。編者在每一篇故事前插入了簡評,或詩詞,使本書的知識含量最大化,同時,大量精美的圖片,使本書呈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衷心地希望本系列叢書能成為廣大讀者的良師益友,使您在品味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甘泉。
內(nèi)容概要
《史記》、《二十五史》、《資治通鑒》,這些中國歷史上的一部部大書,很少有人不知道,但也很少有人仔細品讀。主要是因為這些典籍鴻篇巨制,規(guī)模浩大,年代久遠,文字艱澀,令人望而生畏?,F(xiàn)在,我們以故事插圖的形式將它呈現(xiàn)在您的面前。編寫者都為飽學之士,繪畫者均為畫壇名家。在撰述和繪圖過程中,認真研讀原文,嚴格尊重史實,敘述準確生動,文字優(yōu)美精煉,畫面細膩完整,構(gòu)圖簡潔有力,力求讓大家輕松開懷地讀史,潛移默化地提高,一生不盡地受益。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歲終。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民國,魯迅)。司馬遷是西漢夏陽龍門人。夏陽(今陜西韓城南),縣名,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司馬遷出生地韓城位置“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shù)孛麆俟袍E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45年(漢景帝中元5年)司馬遷生于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六歲,在故鄉(xiāng)讀書。 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短饭孕颉罚骸罢劄樘饭?,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歲,在故鄉(xiāng)。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年十歲,則誦古文?!卑矗核抉R遷十歲左右,即在故鄉(xiāng)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十一歲。 竇太后死,漢武帝罷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fā)動尊儒。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十二歲。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十九歲,從夏陽遷居長安。 漢武帝從主父偃建議遷民于茂陵。司馬遷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約卒于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歲。據(jù)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zhèn)鞯氖饭俸銟I(yè)?! ∷抉R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huán)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huán)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畾q,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yè),啟發(fā)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shè)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fā)的時候?! 〈蠹s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被氐介L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jīng)?、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 ≡庠辏ㄇ?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guī)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yīng)從行,但病死在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志,趕到泰山,參加封禪,隨后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 —ァ ≡馊辏ㄇ?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 √鞚h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zhàn)。單于親自率領(lǐng)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調(diào)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將李陵內(nèi)部軍情告發(fā)。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fā)連射的弓箭。單于于是繼續(xù)與李陵作戰(zhàn)。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wù)f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腐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保ㄋ抉R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要寫部有關(guān)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圖出現(xiàn)一線轉(zhuǎn)機?! √荚辏ㄇ?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五十歲,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編輯本段]生平 發(fā)憤著《史記》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為太史令后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jīng)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 "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 ∷抉R遷撰寫史記,態(tài)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jīng)過了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并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jīng)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tài)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抉R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xiàn)實、記錄現(xiàn)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忌諱"的問題??墒撬诮o人物作傳記時,并不為傳統(tǒng)歷史記載的成規(guī)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于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并不是根據(jù)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xiàn)為標準。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yī)生、倡優(yōu)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chuàng)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并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tài)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墒?,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并沒有發(fā)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tài)度卻于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tǒng)一。[編輯本段]祠墓 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于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huán)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yè)績?! §裟菇ㄖ鹤韵轮辽系蟹淮A?。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jīng)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臺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筑“禹王廟”、“彰耀寺”、“三圣廟”等,現(xiàn)已辟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臺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 “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huán)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臨仙境。[編輯本段]憶古思今 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如煙海,歷史內(nèi)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風姿萬千。我們中華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的歷史。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面對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究竟怎樣去了解它、認識它并從中獲得教益,受到啟迪與鼓舞?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磥恚鯓幼x史,確是值得認真思考、認真研究的。依我的膚淺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認識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其次是著眼于從歷史中獲得思想上的啟示。這種啟示,一是可以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的認識而獲得,一是可以從歷代史學家對歷史和史學的評論中去發(fā)掘。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而對于后一個方面我們似乎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去深入思考?! ≈袊鴼v史上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后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太史公書》——后人稱作《史記》,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時的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對史學和歷史的深刻的理解與認識。2000多年來,贊嘆它、研究它的人不絕于時,證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對于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個人,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臺及其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什么樣的重要啟示呢?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他那個時代的思想范圍內(nèi)的一些認識,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也會有屬于他那個領(lǐng)域或視角范圍內(nèi)的一些認識,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盡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領(lǐng)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對不同時代的不同的人們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觀念。 比方說,人們?yōu)槭裁匆獙W習歷史?人們應(yīng)該用什么方法或態(tài)度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這是有關(guān)社會公眾同歷史學之關(guān)系的最根本的問題,直至今天,還不斷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來。其實,關(guān)于這個問題,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寫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wù),要以成功為統(tǒng)紀,豈可緄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這幾句話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現(xiàn)實中的人們之所以要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把歷史作為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來看待,加以對照,作為借鑒,既不是把歷史與現(xiàn)實等同起來,也不是要現(xiàn)實去模仿歷史,二者是不應(yīng)當混同的。這是明確地指出了古今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因有聯(lián)系,故可“自鏡”;因有區(qū)別,故“未必盡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禮而異務(wù)”,他們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達到治理國家的根本目的??梢姟白早R”決不是混同古今。這兩點,很辯證地闡明了“居今之世”何以要“志古之道”??梢?,拒絕歷史經(jīng)驗,是愚昧的;生搬硬套歷史經(jīng)驗,也是不高明的?! ∮秩纾祟惿鐣v史的發(fā)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規(guī)律)?如果有的話,人們認識這種法則有什么意義?這是人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一個帶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而首先是認識歷史之本質(zhì)屬性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應(yīng)當坦率地承認,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yōu)橹疇幷摬恍莸膯栴}之一。這個問題,太史公司馬遷也觸及到了。他從對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認識?故待農(nóng)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fā)征期會哉?(《史記·貨殖列傳》序)這是把耕種、開采、加工、交換,以及交換中的貴賤變化等人們的分工及相互關(guān)系,視為符合于“道”的自然現(xiàn)象。太史公在講到類似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時還說:“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zhuǎn),一質(zhì)一文,終始之變也。”又說:“無異故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保ā妒酚洝て綔蕰泛笳摚┧J識到:事物發(fā)展到極盛就會轉(zhuǎn)向衰落,有利的客觀形勢發(fā)展到了頂頭也會轉(zhuǎn)向不利的方面,這是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沖突而造成的,是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顯然,人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對過往歷史有一個大致正確的看法,而且還在于對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和未來的歷史前景,會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比較客觀的態(tài)度。 再如,歷史運動主要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離開了人的活動也無從討論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各種問題。那末,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究竟應(yīng)當在歷史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這不僅涉及到人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還涉及到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生活、歷史運動中所具有的價值。歷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們對此有種種說法,都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他們所論大多是理性的闡說,這無疑能夠提高人們的認識,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太史公從史學家的角度,冷靜地觀察那些經(jīng)過歷史潮流洶涌澎湃沖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沒有逝去的歷史人物,并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社會活動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提出了撰寫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這原則既是太史公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又是他告誡后人如何做人的準則。太史公在綜論他為《史記》作人物列傳時是這樣說的:“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胺隽x倜儻”,主要是講德行、風采;“不令己失時”,是講善于把握時機、機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講以天下為己任的事功目標。顯然,在太史公看來,他所要寫進《史記》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屬于這種類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卻又并不是用絕對的觀點來對待這個準則的;他的史筆之下,也活畫出一些世儈小人,而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更襯托出那些寫入歷史書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扶義倜儻”等等,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應(yīng)以為“自鏡”,做一個正派的、適應(yīng)歷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饭 ∷抉R遷的《史記》一書,留給后人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同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史記》之所以受到后人傳誦、崇敬的主要原因。這里所舉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著重于人們?yōu)槭裁匆匾暁v史、認識歷史、記住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歷史演進的法則何在,在歷史演進中人應(yīng)當有什么作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時代,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帶有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就是在當今,也仍然是帶有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偲饋碚f,任何時代的人們,在認識與處理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上,在對待史學與社會及人生的關(guān)系上,都可以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
書籍目錄
史記故事(上冊) 第一章 五帝本紀 第二章 夏本紀 第三章 殷本紀 第四章 周本紀 第五章 秦本紀 第六章 秦始皇本紀 第七章 項羽本紀 第八章 高祖本紀 第九章 呂太后本紀 第十章 孝文本紀 第十一章 孝武本紀 第十二章 平準書 第十三章 吳太伯世家 第十四章 齊太公世家 第十五章 魯周公世家 第十六章 管蔡世家 第十七章 了杞世家 第十八章 衛(wèi)康叔世家 第十九章 宋微子世家 第二十章 晉世家 第二十一章 楚世家 第二十二章 越王勾踐世家 第二十三章 鄭世家 第二十四章 趙世家 第二十五章 魏世家 第二十六章 韓世家 第二十七章 田敬仲完世家 第二十八章 陳涉世家 第二十九章 外戚世家 第三十章 荊燕世家 第三十一章 齊悼惠王世家 第三十二章 蕭相國世家 第三十三章 曹相國世家……史記故事(下冊)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傳說中的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他從小就不同凡響,生下來不到七十天就會說話。小時候的軒轅就心智周密,而且思維敏捷,口才出眾。長大以后,性格敦厚,做事機敏,二十歲成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見多識廣,能明辨是非了。 在軒轅生活的時代,神農(nóng)氏的后代子孫道德衰微,各地諸侯之間經(jīng)?;ハ嗾鲬?zhàn)侵略,殘害百姓,但是神農(nóng)氏沒有能力征服他們。在這種情況下,軒轅就不得不動用軍事力量,去征討諸侯中不來進貢的人,而且每戰(zhàn)必勝,四方諸侯因此都來稱臣歸服。但是蚩尤最殘暴,一時之間還沒有誰能去征服他。 當時,炎帝想凌駕于諸侯之上,于是四方諸侯都來歸附軒轅。軒轅就實行以德治國的政策,整頓軍事,還順應(yīng)天時與地利,種植各種農(nóng)作物,撫慰千千萬萬的民眾,使他們安居樂業(yè)。另外,還教導尚武的氏族習武,來和炎帝作戰(zhàn),經(jīng)過幾番戰(zhàn)斗之后,軒轅打敗了炎帝。 蚩尤不服從軒轅的命令,發(fā)動叛亂。于是軒轅就向四方諸侯征集軍隊,與蚩尤決戰(zhàn),擒獲并殺死了蚩尤。這樣,天下平定,四方諸侯都尊崇軒轅做天子,代替神農(nóng)氏,這就是黃帝。只要天下有不順從的勢力,黃帝就馬上去征討他們。這樣,黃帝總是在討伐中披荊斬棘,從來都沒有安居消停過。 征戰(zhàn)中,黃帝到過很多地方。往東到達了海濱,去過泰山。往西到達了崆峒,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達了長江流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qū)逐過少數(shù)民族,到過釜山。他常年遷徙往來,沒有固定的住處,住地總是在軍隊旁邊建立營房,以便自衛(wèi)。官職方面,置立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察萬國。由于萬國歸一,所以每當?shù)搅思漓牍砩窕蚍夤龠M爵,需要儀式的時候,規(guī)模就很宏大,自古以來的帝王中,黃帝時候的規(guī)模是最大的。 黃帝讓人推算歷數(shù),可以預知未來的氣候和節(jié)令,順應(yīng)大自然的規(guī)律,預測各種變化,以便播種百谷草木, 馴化各種鳥獸昆蟲。黃帝的德政廣泛傳布,也感動了上天,使得在他統(tǒng)治的很多年中,歷來都是風調(diào)雨順,天下太平。黃帝鼓勵民眾勤苦耕作,教導民眾愛惜江湖山林和土地,收割與狩獵都要按照時令進行,不許過度開采利用,讓民眾在利用大自然的時候要有所節(jié)制。 黃帝的妻子叫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玄囂就是青陽。 黃帝逝世后,安葬在橋山。他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即位,這就是帝顓頊。帝顓頊逝世后,由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帝嚳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放勛,一個是摯。帝嚳逝世后,由摯接續(xù)帝位。帝摯即位后,發(fā)現(xiàn)自己管理國家的能力不如弟弟,就把帝位讓給了弟弟放勛,這就是帝堯。P3-4
編輯推薦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通史的開山之作,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于這部司馬遷“網(wǎng)羅天下佚聞舊事,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忍辱負重二十余載成就的傳世散文經(jīng)典,要想讀懂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和人生的真諦,本書以雅俗共賞、深入淺出的形式展現(xiàn)了這部宏篇巨作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讓大家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文化修養(yǎng),與這部難得的經(jīng)典“親密接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