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戲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敦煌市文化館 甘肅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敦煌市文化館 編  頁數(shù):424  
Tag標簽:無  

前言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明珠。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曾在這里長期交融碰撞、匯聚沉淀。因而,產(chǎn)生了以世界文化遺產(chǎn)——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文化.敦煌也成為世人向往的文化藝術(shù)圣地。敦煌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充滿誘惑。在彩塑、壁畫、遺書、歌舞等等之外,也有很多豐富的樣式,令人探詢。敦煌曲子戲就是蘊藏在敦煌民間口耳相傳的一種文化樣式,是一種從古到今伴隨著敦煌人民一起走來的活態(tài)文化.表達了人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敦煌遺書中的“曲子詞”和敦煌民間的“曲子戲”各不相同,前者為“詞”,后者為“戲”,但互有聯(lián)系,互為補益,交相輝映,雅俗共賞。從唐宋時期已開始傳唱的敦煌曲子戲在今天依然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千百年大漠風雨的洗禮,終于使它綻放成敦煌民間文化的一枝奇葩。

內(nèi)容概要

  《敦煌曲子戲》是蘊藏敦煌民間口耳相傳的一種文化樣式是一種從古到今伴隨敦煌人民一起走來的活態(tài)文化,表達了人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敦煌曲子戲》共收入45個原創(chuàng)劇本,111首唱腔曲調(diào),54首器樂曲牌,資料翔實,是民間文化之瑰寶。

書籍目錄

敦煌曲子戲概述原始劇本磨豆腐老換少劉伙計算賬砸煙燈馮爺娶小苛財鬼變驢小放牛當皮襖放風箏大保媒鬧書館頂磚打懶婆八洞神仙高文舉觀星揚州觀燈張三吃醋全家福劉海砍柴賣道袍十里亭麥仁罐賣布蘭橋擔水告斧頭小姑賢花園賣水兩親家打架打草鞋王大娘釘缸頂燈秀才掛畫周文送女劉三做飯打灶怒沉百寶箱會友打南山燕青打擂深閨怨大盼家訪白袍織手巾尼姑趕船聞太師顯魂唱腔曲譜器樂曲牌附錄傳承人名錄曲子戲班名錄趣聞軼事戲迷諺語專家小傳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敦煌俚曲小調(diào)就是民間小調(diào),它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經(jīng)歷代傳唱,以口傳的方式廣泛流傳于民間。由于小調(diào)都是最基層的群眾所創(chuàng)作,所以貼近生活,易學、易記、易唱、易傳;親切感人,反映了最底層人民的心聲。敦煌遺書中現(xiàn)存的俚曲小調(diào)有《五更傳》《十二月》《十恩德》等寫本。而敦煌曲子戲中的好多曲調(diào)就是敦煌民間小調(diào),可在曲子戲中演唱,也可單獨演唱。這些民間小調(diào)形式活。潑,優(yōu)美動聽。有的直呼《五更調(diào)》,有的雖不叫《五更調(diào)》,但唱詞的內(nèi)容卻與五更調(diào)相同。如《張三吃醋》中的“跳花墻”,就是從一更唱到了五更。另外,唱十二月的民歌也不少,如《鬧王哥》《織手巾》等,都是從一月唱到了十二月。因此,曾在藏經(jīng)洞封閉了千年的俚曲小調(diào),一直在敦煌民間傳唱著,并且成為曲子戲曲調(diào)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流傳在敦煌的民間小調(diào),無疑是唐宋時期敦煌俚曲小調(diào)的傳承,曲子戲更是敦煌俚曲小調(diào)的嫡系了。敦煌曲子詞、敦煌變文、敦煌俚曲小調(diào)在藏經(jīng)洞封閉了近千年,與世隔絕,不為人知。但它們的嫡系子孫——曲子戲,卻始終在敦煌民間流傳、發(fā)展、延續(xù)著,特別在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形成了敦煌獨有的地方戲種——敦煌曲子戲。

編輯推薦

《敦煌曲子戲》:敦煌曲子戲是在敦煌文化的土中,在敦煌人民的精心培育下成長起來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它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戲藝術(shù)風格,是敦煌藝術(shù)百花園中一枝珍貴的民間藝術(shù)奇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敦煌曲子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包裝不錯,質(zhì)量也很好,就是平郵慢的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