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作者:程金城 著 頁數:280 字數:36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對原型概念的來源及其在不同領域的含義進行了考察,對現代原型理論的生成過程與人文科學的關系進行了全面分析;重點對以榮格為代表的原型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辨析和批判;認為要使這一有重要價值的研究課題獲得新生,推進對人類心靈世界的探索,需要對原型進行重釋。下篇主要對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論重新進行了闡述;首次提出了原型現象的哲學和神學維度、生理雛度、心理維度和文化維度的概念,結合現代哲學、人類學等新的理論,對其分剮進行了論證,深入地闡述了作者的原型觀。
書籍目錄
原版前言修訂版前言上篇 原型批判 第一章 原型理論的生成 第一節(jié) 原型探討的不同思路 第二節(jié) 原型與西方傳統(tǒng)文化 第三節(jié) 原型與西方現代人文科學 第四節(jié) 現代原型理論的生成 第二章 榮格的原型理論 第一節(jié) 自主精神原則基礎上的心理理論 第二節(jié) 原型的結構分析 第三節(jié) 榮格原型理論與西方現代思潮 第三章 原型研究方法質疑 第一節(jié) 特殊現象還是普遍人性 第二節(jié) 心靈發(fā)現還是結構分析 第三節(jié) 對榮格研究方法的質疑 第四章 “集體無意識”辨析 第一節(jié) “無意識”與心理結構 第二節(jié) “集體無意識”與精神本原 第三節(jié) “集體無意識”與原型 第四節(jié) “本能”與“原型” 第五章 “原始意象”辨析 第一節(jié) 原型與原始意象和理念 第二節(jié) 原始意象的承傳和“瞬間再現” 第六章 原型理論的難題與潛在意義 第一節(jié) 原型理論面臨的問題 第二節(jié) 原型假設的潛在意義 第七章 原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jié) 原型理論與原型批評 第二節(jié) 儀式與原型批評 第三節(jié) 心理學與原型批評 第四節(jié) 弗萊的原型批評 第八章 原型批評的優(yōu)長與局限 第一節(jié) 心理視角向文化視角的轉變 第二節(jié) 心理分析向結構分析的傾斜 第三節(jié) 宏觀的視角與封閉的體系 第四節(jié) 關于原型與神話關系的思考 第九章 原型理論在中國 第一節(jié) 中國學者對原型批評的介紹、闡述與實踐 第二節(jié) 中國學者對原型理論闡述的努力下篇 原型重釋 第十章 原型與行為模式 第一節(jié) 生理本能與原型心理的深層聯結 第二節(jié) 壓抑與“集體人”的創(chuàng)傷性經驗 第三節(jié) 生理本能與原型之“型” 第十一章 原型與領悟模式 第一節(jié) 典型的領悟模式 第二節(jié) 特殊的心靈符號 第三節(jié) 克服匱乏感的產物 第四節(jié) 感覺經驗同化為心理事件 第五節(jié) 形式感與形式結構的特殊契合 第十二章 原型與再現模式 第一節(jié) 關于“典型的再現模式” 第二節(jié) 個人情結借“文化”再現出原型 第三節(jié) 典型心境經“文化”再現為意象模式 第四節(jié) 文化精神再現“集體的人” 第十三章 原型的內涵與外延 第一節(jié) 原型的內涵與維度 第二節(jié) 原型的載體與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神話作為原型 第四節(jié) 儀式作為原型 第十四章 原型之源蠡測 第一節(jié) 原型之源在“食色” 第二節(jié) “食色”作為“典型情境”元點 第三節(jié) “陰陽”作為符號原型 第十五章 原型與文藝 第一節(jié) 原型與文藝本體 第二節(jié) 原型與作家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原型與藝術接受 第四節(jié) 原型的突破與文藝的發(fā)展 第五節(jié) 原型理論與文藝斷想 第十六章 原型與文化 第一節(jié) “意義的原型”與“意象的原型” 第二節(jié) “道”與原型 第三節(jié) 中國藝術的精神原型 第四節(jié) 俄羅斯的“文化原型”研究及其啟示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原型理論的生成 第一節(jié) 原型探討的不同思路 英語“ArC、hetype”即“原型”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它的本意是“原始模式”或“某事物的典型”。漢語日常用語中的“原型”,是指事物真實的“樣本”,如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原型,就是指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據的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人。本書中所講的原型,為西方文化中的術語,是一個涉及哲學、神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并帶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它在現代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已被廣泛運用,而且不同領域對“原型”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實際上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fā)和為適應不同研究對象而對其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如果進一步探究這一概念的來龍去脈和它的實際含義,我們則可以發(fā)現,這是一個古老而常新、在多重意義上被“借用”因而包含了極為復雜內容的術語。 “原型”概念的出現及其嬗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柏拉圖從哲學角度運用“原型”概念,到20世紀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建立將其重新激活,“原型”這一術語在保留了它的最一般的定義因而能被反復運用的同時,它的實際內涵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其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了很大的距離和張力。 關于原型的古老性質,榮格解釋說: 原型一詞最早是在猶太人斐洛談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時使用的。它也曾在伊里奈烏的著作中出現,如:“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并沒有按照自身來直接造物,而是按自身以外的原型仿造的?!痹凇稛捊鹦g》大全中把上帝稱為原型之光,這個詞多次在狄奧尼修法官的著作中出現。例如在《天國等級》第二卷第四章中寫到“非物質原型”以及在《天國等級》第一卷第六章中寫到“原型石”。原型一詞未見于圣?奧古斯丁的著作中,但文中有此含義的。例如他在《雜說》第八十三條中寫道:“主要觀點雖未形成……但確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痹瓦@個詞就是柏拉圖哲學中的形式。 ……
編輯推薦
《原型批判與重釋(修訂本)》的目的是,一方面試圖對以往原型研究中所常用的概念術語進行辨析,另一方面,試圖對榮格原型理論體系進行重新理解和闡述,以有助于消除蒙在這一蘊含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對象身上的神秘色彩。鑒于此,《原型批判與重釋(修訂本)》的前一部分首先是梳理與原型相關的哲學和人文科學現象,勾勒出榮格原型理論體系的線索,辨析原型概念;后一部分則是在吸收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于原型概念及其理論進行了有個人色彩的理解和闡發(fā),其中不乏一些大膽的推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