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證印

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作者:西泠印社 編  頁數(shù):502  

內(nèi)容概要

百年后的西泠印社舉辦第一屆“孤山證印——國際印學峰會”,短短時間里,收到來自全國及海外各方面學者的學本論文30余篇,尤其是年高德劭的劉江教授與梅舒適先生也撥冗賜文,許多在篆刻理論界研究學問多年的中堅學者也皆慷慨寄稿,使本次“印學峰會”在學術質(zhì)量方面有了一個極可纛的“保障”。這證明,西泠印社作為“國際印學研究中心”,是擁有足夠的凝聚力并同樣具備足夠的學術含量的。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相信今后的第二屆、第三屆“印學峰會”,我們還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書籍目錄

序一、篆刻學學科研究 印學與學科建設 關于篆刻藝術學科建設的若干問題 關于篆刻學的思考 篆刻藝術之內(nèi)容與形式 “篆刻文獻學”構(gòu)建初探 篆刻創(chuàng)作與批評二題 制度、技術、觀念——論印學的學術結(jié)構(gòu)二、印學史研究 “長鄶君璽”金印考 古代的醫(yī)官和醫(yī)人——先秦醫(yī)官醫(yī)人璽印揭秘 戰(zhàn)國古陶文考 秦私印綜述 古印收藏概說 尋找真實的宋元 ——宋元篆刻家及其審美觀的考察 臺灣明鄭時期、清朝時期文人用印初探 乾隆帝與清宮璽印收藏 論清代學者瞿中溶著《集古官印考證》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與意義 陳鴻壽:在仕途與藝術之間 圓朱文印及王福庵、陳巨來印風解析 中西印文化概論 古代印論中的四個專題 近百年來印學研究之辯證發(fā)展三、吳昌碩與趙之謙研究 吳昌碩作品展觀和搜集的回顧 吳昌碩篆刻作品別探 趙之謙日本受容史綜考 趙之謙無年款篆刻作品年代考 趙之謙篆刻藝術的技法研究 趙之謙二題四、西泠印社社史研究 早期西泠印社選址對其發(fā)展的影響 從數(shù)峰閣說開去——兼議西泠印社為何樹旗孤山南麓  考檗在澗  碩人之寬——西泠印社早期社員蘇澗寬的書法篆刻藝術遺跡之探尋 西泠印社的對外交流(1904—2003)附錄 一、西泠印社早期日籍社員長尾雨山研究  長尾雨山先生和其交友  在上海尋找長尾雨山先生的足跡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印學與學科建設  引子  印章的使用,若從陶拍上刻畫符號,再拍打印在陶器上而顯現(xiàn)出來的符號印記開始,已是四千年以前的歷史。后來隨著工藝的進步,在陶拍上就顯刻有文字雛形的符號或印記。青銅器誕生后,為了提高工效,翻鑄青銅器的泥模上也由單個的紋飾逐漸演變成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的圖形紋樣。這種單個紋飾或文字符號,后來也是由青銅器制成的,其頂端有鈕、有孔、可穿,以便于攜帶,這便是印章的初型。現(xiàn)在我們可見其遺物的痕跡(疑安陽出土的三個銅樣印章)。  周代文字已很成熟,銅制的文字印章普遍始用,有作為公共機構(gòu)或私憑信,有作為烙印木材、烙馬或日用生活陶器等上略具商標性質(zhì)的標記。當時稱為鑠(士爾)印,個別稱鍴?! ∏卮?、沿用周代印章作為憑信證物,名稱略異,皇帝印稱璽,其下官私印皆稱印。漢代“璽”稱擴大至諸侯王和王太后,其下官、民皆稱印、印章、章、印信等。唐代武則天后,惡“璽”與“死”同音,改稱“寶”。后中宗仍稱“璽”,中、下及官與民間統(tǒng)稱印。個別有稱“朱記”、“記”的。宋、元至清,皇帝印沿其前制,“璽”、“寶”并用,中下級官府與民間仍稱印。民國時,帝制改革,各級政府部門,上至總統(tǒng)、下至庶民所用印雖各有大小差異,統(tǒng)稱為“印”。新中國建立后,各級政府與民間團體、商號、人民群眾其用印章,皆多稱作印。故歷來研究這門學科的,一般均稱“印章學”、“印章藝術”、“印章史”等等?! ?hellip;…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孤山證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書的內(nèi)容不錯,是近百年來印學的一次盛會。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