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勱評傳

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義林,羅慶豐  頁數(shù):313  字數(shù):2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中華學術(shù),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并起,百家爭鳴,呈現(xiàn)了學術(shù)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jīng)學成為正統(tǒng);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shù)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于近代??梢哉f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guān)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并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凌侵,出現(xiàn)了空前的民族危機,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于救國,形成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囉^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向.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于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于淺嘗,漸進乃達于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別能力.故能在傳統(tǒng)學術(shù)的基礎(chǔ)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囈粤喝喂▎⒊?、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家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shù)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shù)云:“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輩,……欲以構(gòu)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ā肚宕鷮W術(shù)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現(xiàn)了融合中西的傾向,不過梁氏對西學的了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jié)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志,……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出自己的學說體系,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shù)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绿紫壬凇端E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jīng),謹守樸學……及囚系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出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yè),鞅掌余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志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边@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云:“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茍外能利物,內(nèi)以遣憂,亦各從其志爾!漢宋爭執(zhí)。焉用調(diào)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yè),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表示,章氏之學已超越了漢學和宋學了。太炎更自贊云:“自揣平生學術(shù),始則轉(zhuǎn)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秦漢以來,依違于彼是之間,局促于一曲之內(nèi),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志精微,反致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余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碧鬃载撋醺?,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云:“其所自述,殆非溢關(guān)?!闭率喜┩ㄈA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回到樸學的道路上了。

內(nèi)容概要

張君勱(1887-1969),字嘉森,江蘇嘉定人,哲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杰出學者。本書全面深入的介紹了國學大師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學術(shù)生涯,展示了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政治之間往復游移的一生,評述了他卓爾不群的哲學理念、中西文化比較觀、人生觀及政治思想,尤其是憲政思想。作者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為經(jīng),以張君勱縱橫捭闔于哲學、文化、法學、政治等領(lǐng)域為緯,突現(xiàn)了一代學人在風云變幻的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風范。本書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全面評述張君勱思想與生平的研究專著。

作者簡介

劉義林,男,1964年生,1992年獲江西師范大學西方哲學專業(yè)碩士學位,多年潛心于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

書籍目錄

總序重寫近代諸子春秋序英文提要第1章  追本溯源:學術(shù)與志業(yè)的定型  1.1 衰微家世 思想啟蒙  1.2 負笈東洋 濡染西學  1.3 早期政治思想的形式與實踐  1.4 首次歐游 歸國從政第2章  執(zhí)兩用中:現(xiàn)代德智主義的建構(gòu)  2.1 二度歐游 思想轉(zhuǎn)型  2.2 科玄論戰(zhàn) 指點人生  2.3 政治教育與政治評論第3章  繼往開來:國家現(xiàn)代化的追求  3.1 政黨政治的理想和實踐  3.2 心本自由 再造文化  3.3 立國之道 民族本位  3.4 愈挫愈奮 力求憲政第4章  東西文化之融合  4.1 飄零海外 心系中華  4.2 中、西、印哲學綜論  4.3 復興儒學張君勵學術(shù)行年簡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出身于清貧之家,也許不利于孩童身體的健康成長,卻可能有益于堅強性格的培養(yǎng)。古來圣賢,出身于豪門者多多,出身于寒門者亦多多。因家道中落而頹然墮落者,不可勝數(shù);在失去往日輝煌時奮然而起者,亦不可勝數(shù)。張君勱的少年時代處在張氏家族走向衰微的時期,一如清末王朝大多世家隨同本朝走向沒落一樣,張氏家族祖上的風光也黯然失色了。這種家境對張君勱無疑有很大的影響?! 埦齽?,原名嘉森,字君勱,又字士林(取“嘉”首部,“森”下部),號立齋,英文名字Carsun Chang。光緒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1887年1月18日)②,生于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是年,那位后來統(tǒng)治全中國,與張君勱有著較為復雜關(guān)系的蔣介石也生于浙江的一個小鎮(zhèn)上。6年后,那位后來也統(tǒng)治了全中國,與張一直未謀面的毛澤東則生于湖南的一個山村。張、蔣、毛三人的政治思想,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成為三個不同發(fā)展方向的代表。  張的先祖原住嘉定葛隆鎮(zhèn),自七世祖衡公遷居寶山縣真茹鎮(zhèn)。曾祖之前,張家乃經(jīng)商世家,經(jīng)營鹽業(yè)。到了曾祖秋涯,始棄商從醫(yī)。秋涯在鎮(zhèn)上行醫(yī),施藥濟貧,聞名鄉(xiāng)里。張的祖父銘甫,登科甲,入宦途:道光年間,因中舉人,被任為四川內(nèi)江縣令,后任屏山、墊江縣令。在川十余年,政聲頗佳。尤以滇邊邑平猓之役傳頌當時。據(jù)張氏家譜記載,銘甫于政事之外,潛心于學,博覽群書,醫(yī)卜星相,亦皆精研,尤邃于宋儒義理之學(此點大概影響及張君勱早年接受私塾教育時,對朱熹《近思錄》的喜愛。當然,這并不是他后來崇尚宋學的主要原因),踐行儒家之道,性格剛毅,立身行己,以自克為主。祖父的人格魅力,也許影響了少年君勱的個性培養(yǎng)?! °懜胗谑送荆司余l(xiāng)里,移居嘉定。命幼子祖澤——張君勱的父親——習醫(yī),以承祖業(yè)。祖澤習醫(yī)卒業(yè)后,設(shè)診所于上海、南翔等地,以診金為生,系當時名醫(yī)。祖澤娶妻劉氏,生子女十四人,成人者男六女五,張君勱排行第二?! 默F(xiàn)有材料看,我們從未發(fā)現(xiàn)張的父親對他的成長有何影響的記錄。這大概由于張的父親常年忙于行醫(yī),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張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過母親,并有一本譯著是專門獻給母親的。張曾為母親舉行過規(guī)模較大的祝壽會,梁啟超曾題字祝劉太夫人壽,題詞有“有子當為孫仲謀”之句,足見梁對張的器重,也可見張對母親的敬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君勱評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