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比利時)喬治·布萊 頁數(shù):300 譯者:郭宏安
Tag標簽:無
前言
二十世紀是戰(zhàn)爭、革命此起彼伏的時代,也是科技、經(jīng)濟突飛猛進的時代。時代的激變給予人們思想意識以巨大震蕩,思想意識的震蕩又促進了文學藝術和文學理論的千變萬化。任何一個世紀沒有涌現(xiàn)過如此變化多端的文學流派,任何一個世紀也沒有出現(xiàn)過如此層出不窮的文學理論?! ‖F(xiàn)在,二十世紀快要走完它的歷程,而對于本世紀如此龐雜的文論派別,我們卻所知無多。論者往往以此歸咎于解放后文化上的“閉關鎖國”。但平心而論,解放以前,這個領域也很少有人問津;而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上,解放后可說是盛況空前。受冷落的主要是西方現(xiàn)代文論,這確是一個缺陷。它既令人閉目塞聰,難以知己知彼,又造成逆反心理,使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和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的理論二者之間產(chǎn)生“新”、“舊”顛倒的看法。更何況馬克思主義不應固步自封,它必須全面了解、接觸全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或加以改造,或與之斗爭,才能使自身得到豐富和發(fā)展。解放后數(shù)十年間,我國文藝理論之很少進展,原因之一或在于此?! ≌\然,與上升期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理論家富于思想性的論著不同,當代的西方文論流派有許多消極因素,如宣揚唯心主義、非理性主義、泛性論等等。而且,諸如從新批評以降的當代許多西方文學理論流派,大都是俄蘇本世紀初形式主義的苗裔,一般是偏重形式而忽視內容。不過,它們也未始不能給予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以滋養(yǎng)。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如梅林、拉法格、普列漢諾夫和盧納察爾斯基等,都是淵博的通才,是文學藝術的行家里手。只是因為他們以批評活動為思想斗爭的手段,往往使美學的批評服從于社會的批評。他們的許多論文雖然閃耀著藝術分析的光輝,卻主要側重于思想分析。因此,西方的一些偏重形式的論著,也不無借鑒作用。當然,這必須經(jīng)過揚棄,加以消化;而不應囫圇吞棗,全盤接受?! 〗陙?,我國出版界已開始注意當代外國文論,陸續(xù)譯介了許多著作。只是選題不夠全面系統(tǒng),譯文質量也參差不齊。為了給我國文藝界、理論界和教育界提供一份比較系統(tǒng)比較完善的資料,我們編輯出版這套叢書,精選本世紀以來蘇、美、英、法、德、意各國有代表性、有影響、有學術價值的各流派的論著——包括當代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實證主義、文藝社會學,形式主義、新批評、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現(xiàn)象學、閘釋學、接受美學、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等的重要論著,翻譯出版??倲?shù)定為三十種,力求以這有限的數(shù)量,反映出本世紀歐美各國文論發(fā)展的基本輪廓,在譯文上也力求完善,以信達雅為努力目標?! 【庉嬤@樣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當代歐美文論叢書,在我國似屬首創(chuàng)。我們經(jīng)驗不足,知識有限,雖然得到有關專家和出版社同志多方協(xié)助,選題的掛一漏萬和譯文的差錯失當仍在所難免,望讀者和專家不吝指正,以利我們不斷改進工作。 本叢書系國家社科基金“七五”計劃項目,得到中國社科基金會資助?! ≈袊鐣茖W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二十世紀歐美文論叢書》編輯委員會
內容概要
這是一部關于日內瓦學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著作?! 杜u意識》分三部分,《上編》順次研究了16位批評家各自追尋批評之源始對象“我思”(即“意識”)的方式;《下編》則從理論上闡明批評意識的各種概念,提出作者自己的方法論。上下編相輔相成,實際上總結了日內瓦學派的批評方法和原則。
作者簡介
喬治·布萊,比利時人,生于一九○二年,先后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瑞士蘇黎士大學和法國尼斯大學任教。喬治·布萊著作等身,論文主批評主體與創(chuàng)作主體之認同,對法國新批評派影響甚巨,代表作有:《人類時間研究》(四卷,1949—1968)、《園的變形》(1960)、《普魯斯特的空間》(1963)、《爆炸的詩》(1980)以及《批評意識》。
書籍目錄
上編引言二 斯達爾夫人9三 波德萊爾20四 普魯斯特41五 《新法蘭西評論》的批評家們48六 夏爾?杜波斯62七 馬塞爾?雷蒙95八 阿爾貝?貝甘122九 讓?魯塞和加埃唐?皮貢154十 喬治?布蘭161十一 加斯東?巴什拉爾167十二 讓-彼埃爾?里夏爾204十三 莫里斯?布朗休212十四 讓?斯塔羅賓斯基226十五 薩特252十六 羅朗?巴爾特257下篇
章節(jié)摘錄
喬治?布萊以批評意識為核心描述了一種閱讀現(xiàn)象學。批評就是閱讀,而閱讀則是對作品的模仿,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就其本質來說,是批評家"在自我的內心深處重新開始一位作家或哲學家的我思";就其途徑來說,是批評家確認"我思乃是一種只能從內部被感知的行為",就是批評家"使自己從一個與客體有關的主體轉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擺脫了任何客觀現(xiàn)實的同一個自我",即"從主體經(jīng)由客體到主體";就其始來說,就是批評家認為"批評恰恰是一種讓出位置的方式,不僅僅讓位于一大堆語詞、形象和陌生的觀念,而是讓位于它們所由產(chǎn)生并受其蔭護的那個陌生本源本身";就其終來說,是批評家"幾乎用同樣的詞句再造每一位作家經(jīng)驗過的我恩",乃至于"忘掉作品的客觀面,將自己提髙,以便直接地把握一種沒有對象的主體性"。不難看出,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非歷史的、非意識形態(tài)的、唯心主義的批評觀。這與它的哲學淵源現(xiàn)象學有關。先驗自我,意識之構成作用,現(xiàn)象即本質,唯有直覺能把握現(xiàn)象,懸置與還原,等等,這些現(xiàn)象學的偏頗主張不可避免地給日內瓦學派的批評觀打上或深或淺的烙印。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日內瓦學派的批評家們畢竟不是哲學家,他們的批評實踐也不是現(xiàn)象學的直接應用。他們多半是從現(xiàn)象學中獲得了某種啟示,尤其是現(xiàn)象學試圖恢復人類主體在世界中的地位這樣一種努力給了他們極大的鼓舞。因此,日內瓦學派在不能不為現(xiàn)象學的偏頗付出代價的同時,也理所當然地在文學批評這一領域中成就了可稱輝煌的事業(yè)。
編輯推薦
《批評意識》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