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出版時間:1995-12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頁數(shù):404  字數(shù):337000  譯者:臧仲倫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朽名著,以催人淚下的感人筆觸描寫了兩個悲慘的故事。
工廠主史密斯之女是個美麗純情的姑娘。她愛上了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公爵是個人面獸心的惡棍。他騙走了老人全部財產(chǎn),然后又把他的女兒拋棄在國外。父女倆由于貧病交加,相繼死去。
公爵的兒子則是個表面上英俊可愛的花花公子。公爵為了陰撓他的兒子與平民之女娜塔莎相愛和結(jié)合,不惜無中生有地誣陷她的父親鯨吞他的款子。他又玩弄詭計讓兒子另覓新歡,拋度了娜塔莎。

書籍目錄

慘痛熱烈的心聲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尾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9條)

 
 

  •      第一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只是在多看閱讀上找到的限免。首先就被俄國人民長得不可思議的名字震驚了,以至于一向?qū)γ植幻舾械奈腋緵]法記住各個角色,只能不斷的翻看第一頁的主要人物介紹。。。
       善良的娜塔莎,一個為愛執(zhí)著的女性,傳統(tǒng)善良而又單純,卻愛上了一個軟弱無能,優(yōu)柔寡斷,毫無主見的阿廖沙,一次又一次的相信了阿廖沙所謂的承諾,但卻始終被其富有心計的父親掌控于鼓掌之中。不幸的是阿廖沙的父親與娜塔莎的父親又是因為一些原因成為了對薄公堂的仇敵。好強重視面子的娜塔莎父親不惜因為女兒與阿廖沙相愛而將女兒驅(qū)逐出家門,并詛咒她,可心里卻心如刀絞。
       可憐的內(nèi)利是萬尼亞從酒館發(fā)現(xiàn)的怪老頭的外孫女,萬尼亞把內(nèi)利從淫窟救出后,用自己的真心感化與暖化內(nèi)利那顆已經(jīng)冰封與不信任任何人的心,原來她的母親年輕時與一男子私奔,受到了內(nèi)利外公的詛咒,然后內(nèi)利母親卻被無情拋棄,帶著內(nèi)利相依為命,最后回到內(nèi)利外公身邊期望得到原原諒,但是內(nèi)利外公卻冷面的拒絕了,即使他很愛她們,以至于內(nèi)利母親到死都沒有得到原諒。
       一幕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萬尼亞不想讓同樣的悲劇上演,去說服娜塔莎的父親,而可憐的娜塔莎也被阿廖沙附近使計令阿廖沙見異思遷,絕望的娜塔莎也渴望回到父母身邊,在愛面前,娜塔莎的父親放下了所謂的面子,原諒了女兒,終于一家團圓,然而內(nèi)利卻已經(jīng)病入膏肓。。。
       小說在內(nèi)利的死去結(jié)束,看完給我了極大的情感沖擊,人性或美或丑,或善或惡。也許只有純真的愛能夠照亮人性。
      
  •     在那個年代,19世紀的俄國,也許自尊心是許多人所剩的最后一個所有物。這樣的自尊心,人們疲憊的維護著,又無力而痛苦的讓它被侮辱與損害著。但就是這可怕兒又可憐的自尊心,有時甚至能超過一切人類看為至寶的情感。
      
      
      1. (P.89) 當女兒離家出走后,倔強的老頭為了自己的自尊心,強迫自己忍著難受,在外面做出一副對此不屑的樣子:
       ”我再說一遍,這是胡鬧,我不愿意看見這些事!大家都以為我的感情這樣下流脆弱,把我當傻瓜,當作最下流的流氓,這使我氣憤極了。。他們以為我會悲傷的發(fā)瘋。。胡說!我已經(jīng)扔開,已經(jīng)忘記我從前的感情了!我一點都不再去回憶它了!是的!是的!是的!就是這樣!。。“
      
      
      2.(P.188) 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小孤女從惡人布勃諾娃那救出,但小姑女卻因為自己想獨立自主、被人“看得起”的自尊心,語出驚人“
       ”(我要)到她那里,到布勃諾娃那里。她總是說我欠她許多錢,說她花錢埋葬了媽媽。我不愿她說媽媽壞話。我要在她那里做工,還她債。。那時我就自己離開她?,F(xiàn)在我仍舊回到她那里去?!?br />   
      
      3.(P.210) 用最后的自尊心,孱弱的孤女無聲的抗拒著:
       ”(我要給鄉(xiāng)下人當仆人)。我受得了。他們罵我,我就故意不吭聲。他們打我,我就是不說話。讓他們打,我說什么也不哭。我不哭,把他們都氣死?!?br />   
      
      4.(P.358) 孤女寧可要飯,也不愿意被人關(guān)心,甚至從討飯中尋找了奇特的自尊心:
      
       ”我媽媽也在街上討過飯,她快死的時候親口對我說,寧可受窮在街上討飯,也不要。。討飯并不丟人。我向所有的人討飯,而不向一個人討飯,所有的人和一個人是不一樣的。向一個人討飯是丟人的,但是向所有的人討飯并不丟人?!?br />   
      
      
      5.(P.410、411) 自尊心極強的孤女,遇見了她的外祖父。她的外祖父因為自己女兒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名聲”,而排斥他們母女,但再怎么排斥、忍耐,怎能斷絕血緣的聚合?:
      
      ”突然(孤女的外祖父)用手杖敲敲樓梯,跑過去開了門,過了一會兒拿出一把銅錢來,都是五戈比的,扔在樓梯上給我。‘給你,拿去吧!’他叫道?!业腻X都在這里了,拿去,告訴你媽媽,我咒詛她?!又验T砰的一聲關(guān)上。錢滾下樓梯。我在黑暗中摸索著。外祖父大概想到,他把錢扔在樓梯上,我在黑暗中很難找到,便開了門,拿出一支蠟燭。。“
      
      ”我到一家鋪子里,把盧比換成銅錢,用紙把三十戈比包起來,留下來給媽媽,七十戈比我沒有用紙包,故意攢在手里,就到外祖父那里去。我到了那里,推開門,站在門口,把所有的錢扔進屋里,錢滾了一地板。‘諾,把你的錢拿去吧!’我對她說‘媽媽不要,因為你詛咒她。’我把門砰的一聲關(guān)上,立刻跑掉了?!?br />   
      
      
      
      
      那可怕而又可憐的自尊心~
      
  •     第九章主人公救葉列娜(涅麗)的情節(jié)以前讓我想起#悲慘世界#,而從第11章開始,又有點#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意味,葉列娜的母親和祖父的悲劇已經(jīng)落幕,而葉列娜和的娜達莎以及其父的命運將會如何?
      終于看到最后,還是有點小小的傷悲。悲慘世界里小女孩有著好的前程,殺手不太冷里小女孩也活了下來,而Leon則犧牲了自己。
      
  •     本評論和文學藝術(shù)無關(guān)...單純評論感情問題
      
      
      
      愛情至上的近代俄國貴族窮姑娘 她不過十幾歲
      
      小說描述的娜塔莎和父母分離 不過半年多
      
      
      
      說起來 在現(xiàn)今的現(xiàn)實生活中
      
      結(jié)婚了 配偶也很可能認識更優(yōu)秀的異性 很正常!
      
      這時候要做的當然是經(jīng)營婚姻 經(jīng)營感情
      
      表達自己的要求 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
      
      而不是放任對方的心思,促成其放蕩...
      
      
      
      
      
      唔
      年代不一樣 國家民俗不一樣 年紀也不一樣
      
      這是我做為一個現(xiàn)代中國人妻+遠嫁獨生女兒的看法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直在考量這句話的正確性。在陀氏的書中,第一次見識到這種人物:自己委屈犧牲而去成全別人,用痛苦精神突顯自己的高尚偉大,自己落得個苦大仇深,對該懲罰的人一點用也沒有。娜塔莎和涅莉就是這樣的人物。這些小人物明明可以揭露壞蛋公爵的行為,卻不行動,而是意圖從精神層面上蔑視他們,是希望他們良心發(fā)現(xiàn)?可惜的是,不是一個層面的人物,怎能希望用同一標準去對付呢?對于這樣的無恥之徒,只能以牙還牙,以血還牙,和他能講什么道德,這樣的懲罰只是自我懲罰罷了,對公爵有什么用?只能換來他的一聲嘲諷罷了。
       書中最瘋狂的人物我認為是公爵,公爵壞的徹底,通過向加尼亞淋漓盡致的揭露自己的惡行,引得加尼亞的痛恨而以此獲得快感。
      
      
  •     失敗在思想的匱乏,模式的單一。這本小說依然有兩條線索,各有一個懸念,娜塔莎最后的處境,會否被拋棄?涅莉是不是公爵的女兒?
      但是,兩個故事的內(nèi)核都是愛與傷害,人與人的關(guān)系類似,甚至涅莉一線只是作為娜塔莎最后被教化的前車之鑒。涅莉一線想要隱藏的真實,她是公爵的女兒;與娜塔莎最后會否被拋棄,這兩個懸念沒有共同組成一個隱蔽的故事。更加糟糕的是后者隨著故事慢慢的推進,到后面讀者已經(jīng)在看到了娜塔莎與阿寥沙的糾纏以后厭倦。涅莉更是一開始就能猜出。
      不像《卡拉馬左夫兄弟》,不同思想的人物分裂角逐故事結(jié)局,各自隱蔽一部分真實,最后組成一個故事之中的故事。
      在分鏡劇本中,高潮迭起仍然是拿手好戲,公爵突然造訪。時空巧合更是陀氏最擅長的,娜塔莎最后的出現(xiàn)。
      對白依舊好看,但是沒有思想,因為每個人都是空洞的、淺薄的。變成陀氏用他高潮的技巧在掩飾對白的空虛。公爵反而成為最值得看的人物,涅莉稍微強一點。
      最后在情節(jié)的設(shè)置上,陀氏仍然舍不得自己的復(fù)調(diào)結(jié)構(gòu),把一個故事分兩半,又隱藏了馬斯洛鮑耶夫。但是懸念過于失敗,不同段的故事間看不到聯(lián)系,馬斯洛鮑耶夫本可以成為最后翻盤的機會,但是懸念是失敗的,他的行為更加窩囊。
      
  •       看前半部分覺得這是一個很俗套的故事,一開始就覺得阿遼沙一定會拋棄娜塔莎,他一定會愛上米卡。不過沒有想到離開的理由是阿遼沙實在是太善良、無知、天真了,他不是那么始亂終棄,完全一副花花公子樣,拋棄了娜塔莎。不然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印象就要打折扣了。現(xiàn)在,他的形象毅然樹立在那里。
        看到涅莉敘述她母親的經(jīng)歷那一部分,真的好感動,深深為她母親的抉擇折服。她竟然能忍受所有的病痛,不去想公爵要求本該屬于自己的財富。當公爵那個虛偽的形象暴露后,她竟然說錢給你吧,然后因此建立了自己受侮辱的形象,靠著這樣的自我悲劇承受一切痛苦。
        書中好多人都都收到侮辱和傷害,“我”也是,被未婚妻拋棄。每個人選擇承受傷害的態(tài)度可以如此不同。涅莉選擇了用諷刺、堅強、在病中傷害愛自己的人來反抗?!拔摇边x擇無私為未婚妻和她情人奔走解決他們問題。尼古拉看到女兒竟然和仇人兒子私奔,一直不肯原諒女兒,雖然他愛她是如此之深。娜塔莎至少阿遼沙最后一定會和米卡在一起,反過來卻不斷安慰阿遼沙,用謊言讓阿遼沙安心和米卡去其他地方。哎,面對傷害,我一定會用傷害去反對給我傷害的那些人。書中的人形象太崇高了。
        同時,書中對家庭、愛情描寫的重要性也讓我印象深刻。最近完全不想和人說話,扯淡,不想見人,喜歡獨處到一個極端了,是不是很嚴重==
        總之,好書,大贊!
  •      Песни нашего века, Песни Юрия Визбора唱到【Мама, я хочу домой? 】了。
      
       特意先點開其他人寫的書評看的,說實話,能不能來個專業(yè)人士的文?
      
       這幾天也看了卡拉姆辛《苦命的麗薩》,有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
      
       外國作家與中國作家在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是否存在不同,存在哪些不同(題材,表現(xiàn)主題,語言特點,手法等)
      
       個人的感覺,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來不是一個能把十句話說成五句話的作家。就《被欺凌與被侮辱》來說,幾乎是由各種人物對話組成。人物的大段獨白不僅敘述了故事情節(jié),同時也借由此對他們復(fù)雜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的刻畫(南江先生序中分析)。如此長而情緒激昂的對話(不確定是否是因為翻譯技巧問題)如果出現(xiàn)在中國小說中,大家應(yīng)該是難以接受的。首先,漢字的文字語言技巧不會認為說得越多就越有力;其次,中國小說寫的是中國人的故事,我們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們的教導(dǎo)總體導(dǎo)致的是,內(nèi)斂。我們不會看到哪個人表達愛情的時候會像傻逼一樣大動作地(又是哭又是吻又是下跪)”我愛你,我可憐你“,國民的性格導(dǎo)致了文學作品中此種奇葩不會出現(xiàn)。(當然,不排除像小波這樣的”性情“作家。話說回來,我也相信在我沒看過的那么多書中肯定存在如此這般的描述,但是,總感覺這種事發(fā)生在中國的后現(xiàn)代社會。)
      
      
      
       看這種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它就是”不朽的名著“的書時,如果在里面找到”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段落,總會覺得這本書到底還是值得讀的——這些離我們那么遠的偉大作家,竟然有一個點寫到自己心里去了。(這么說起來顯得自己好沒文化,因為,名著之所以為名著,就是因為它寫進了當時的人以及到我們現(xiàn)在的人的心里去?。。。?br />   
      
       如果要我分析娜塔莎涅莉阿廖沙的人物性格命運,總不免會用到現(xiàn)階段好粗淺的現(xiàn)世觀的,容易忽略時代背景。以后再說。
      
       腦子里想法挺多挺亂的。修行不夠,就到這。
      
      
      
       唱到До свиданья, дорогие了。
      
  •     阿廖莎那個人,典型的公子哥,不能自食其力,遇到問題往后退縮,無法承擔責任,所擅長的是對外面世界的天真幻想,而不曾碰壁磨難的心顯然也缺乏堅定,年少時靠著家里的資助和漂亮的面孔周旋在一個又一個的女人身邊,自得其樂,卻荒廢了寶貴的青春。
      即使眼下,也有不少年輕人作著同樣的事。
      娜塔莎,隱忍,為“愛”離家,一次次的原諒阿廖莎的出軌,她這個性格也挺典型的,可以說她一切苦痛的根源都在于自身的性格、處事習慣。
      在讀書的時候覺得這兩位都夠極品的,阿廖莎那個腦袋空空的家伙或許沒意識到,但娜塔莎我覺得她一直在掙扎,她心底深處是了解自己落到那步田地的原因的,也是了解讓局面回轉(zhuǎn)的方法的,但她反復(fù)猶豫,被困在那里,簡直無法自拔了。
      一個清醒理智的大腦,多么的重要,端正的三觀以及性格,多么的重要!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明知道再如此容忍下去,下一步就是懸崖,明知道再繼續(xù)拖延下去,下一步就是死地,但依然一次又一次的飲鴆止渴!甚至很豪邁的跟旁人念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
      別人的事,我們終究是不能摻合的。
      萬一有一天,遇上如此極品的自己,該咋辦捏。
      我覺得李笑來的那個分心二用的方法好使,他提出區(qū)分自身的兩個態(tài)度,例如:要滿足某項欲望的態(tài)度,考慮到滿足這項欲望會帶來的噩夢進而理智很多的態(tài)度,然后,運用大腦,權(quán)衡利弊,控制自己身心活動。
      不過這個法子的前提是,你還有腦子來衡量利弊,有些浮云遮眼或者腦中空空如阿廖莎的人,是沒救的,性格缺陷會推他們?nèi)ニ赖摹?br />   攤手。
  •     貧窮不是罪??墒前l(fā)生的這一切到底誰該來承擔后果?這是生活要給我們的啟示me?如果是,是不是太過殘忍了?
      正直、美好的人永遠在掙扎,而齷齪卑鄙的卻心安理得。最后,壞人沒有得到審判,也沒有一個情節(jié)告訴我們,這樣的人將受到懲罰。故事結(jié)束在他們的受難中。戛然而止。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難道沒有一點辦法么,只有坐以待斃 或者依然在這個死循環(huán)里面 默默承受么? 最后的結(jié)尾如果一切都是夢,這個夢太可怕,太真實和殘忍。
       難道對于不公,除了默默忍受就是最大的報復(fù)?
  •      這是自己看的第2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第1本《罪與罰》看得很辛苦,拿起又放下十多次,看完終于呼出一口氣,輕松不少。 然而《被欺凌與被侮辱的》卻吸引力十足,拿起很難放下。分析原因,可能與這個故事的倒敘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而且個人獨白中純粹說教的部分較少,同時書中人物個個性格鮮明、生動。推薦。
      
      
      
      
      
      
      
      
  •     1、能讓人理解周圍所發(fā)生的事情,并難以忘懷;能讓人認識到,最卑微,最渺小的也是人,該稱之為我的兄弟
      
      2、這是一種最難以忍受、最折磨人的恐懼,我在害怕什么東西,可我自己也講不清楚它是什么,那是某種不可理解,超出常規(guī)的現(xiàn)象,但它一定會出現(xiàn),也許就在此時此刻,彷佛為了嘲笑一切理性的論據(jù)來到我跟前,作為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站在我面前,一個可怕、丑陋、確定不移的事實
      
      3、那些天性非常善良但神經(jīng)脆弱的人往往如此,他們固然善良,卻會沉浸于自己的悲哀和憤怒而一吐為快,無論如何也要找機會發(fā)泄一下,甚至不惜傷害無辜,而受傷害的多半是他最親近的人
      
      4、無可挽回的事情是你挽回不了的,你知道什么是無可挽回么?
      
      5、人什么事都可能發(fā)生,甚至他在任何時候做夢也不曾夢到的時候
      
      6、在某些情況下,她似乎不屑于自控,而把真理放在第一位,在她看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制不過是無聊的習慣,她似乎還以這種見解而自鳴得意,很多熱情奔放的人都有這種特點,甚至在不再年輕時候依然如此
      
      7、要死有一天,人人都把自己全部的實情寫出來,所寫的不僅是他怕對人說,而且無論如何都不會對人說的東西,不僅是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怕說,甚至對自己有時也不敢承認的東西——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臭氣熏天,我們所有的人一定會窒息而死
      
      8、既然我明明知道,人類一切美德的基礎(chǔ)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義,一件事越是符合道德,其中利己的成分就越多
      
      9、我不懂什么叫良心的譴責。只要對我有好處,我無所不為,我們這樣的人多得不可勝數(shù),我們確實也活得很好。世界上一切都會毀滅,只有我們永遠不會毀滅。從世界存在的那天起,我們就已經(jīng)存在。整個世界都會沉沒,可我們總是能浮上水面
      
      10、在這種不幸中有一種令人陶醉的無上快樂,那就是意識到自己完全正確,寬宏大量,完全有理由把欺負自己的人斥為無賴。
  •      我們要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系列作品,西方文學老師首先推薦了這部小說,原因是這部小說在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比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還比較容易看。一是篇幅較短;二是意思比較容易看懂。我拿到書后,先看了序。序里介紹,這部小說是作者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一部過渡性的作品,作者的思想以他被判刑流放為轉(zhuǎn)折點,前后期有著很大的變化。這一點是值得關(guān)注的。接著我看到他對這部作品過渡性的另一個解說,這部作品是作者的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shù)走向成熟的一個過渡。在這部作品中還存在著一些人物刻畫不夠鮮明,心理描寫還不夠多的不成熟,但在此后的作品里作者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對黑暗現(xiàn)實的揭露都更加深刻更加廣泛。這是我開始讀這部作品前得到的一些粗淺的信息。懷著對這些信息該處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的疑問,我開始閱讀這部小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我很難像看其他小說那樣堅持不動地讀這部小說讀上一個下午,里邊的人物全都處在生病的,發(fā)瘋的,困窘到絕境邊緣的,卑鄙的,殘忍的,羸弱無力的,精明的,感情復(fù)雜糾結(jié)的狀況之中,里邊的環(huán)境都是狹窄的,骯臟的,陰暗潮濕的,擁擠的,簡陋的。整個城市老是灰蒙蒙的,充滿了霧氣或正下著陰冷的雨。我們的心靈無法面對這樣一個絕望的世界很長時間,也無法承受在這個世界上發(fā)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人絕望的事情。但當我一旦進入了這部書以后,也就無法因為心里巨大的壓抑和痛苦而這樣舍棄這本書,它里面描述的那一群被生活逼迫到瘋狂邊緣卻依然堅忍地生活著的活生生的人物的悲慘命運已牽動起我悲憫的心。在讀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的幾本書后,發(fā)現(xiàn)這種像他的作品中所描寫的感情一樣糾結(jié)的閱讀心情一直持續(xù)著。漸漸的我開始更深地體會到他作品的獨特魅力。在讀完這部作品一遍之后,只是得到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感受。第二遍是在緊跟著第一遍后粗略的重讀了一遍,概括出了每一章每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對內(nèi)容加深了印象,但對里邊思想性的思考還是零碎的,片段的,比較片面的。于是我又接著讀了后邊老師介紹的《罪與罰》和《卡拉姆佐夫兄弟》,這樣一經(jīng)過比較就發(fā)現(xiàn)了很多這些作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大體上就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整體特點了。在本篇中主要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藝術(shù)特色。
       第一是,這幾部作品都有復(fù)調(diào)的特點,在《被欺凌域被侮辱的》里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在《罪與罰》中表現(xiàn)的最明顯,由于我沒有拜讀過巴赫金的復(fù)調(diào)理論,對那個理論的概念沒有很深刻地思考分析過,我這里所說的復(fù)調(diào)特點是我自己通過對小說的細讀,體會出來的一種朦朧的概念,是我自己理解的復(fù)調(diào)的概念。在《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作者作為一名叫萬尼亞的主人公進入小說,成為小說主人公之一,與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平等對話。他的重要性在于,作者使他與小說的其他主要人物很自然的建立種種關(guān)系,使得他得以從各方面了解整個故事,但他無法把握整個故事,作者的聲音只是體現(xiàn)在萬尼亞一個人身上,他無法控制其他人的聲音,他的思想觀點只體現(xiàn)在萬尼亞身上,作為里邊的一個角色與其他人物平等對話,小說中各個人物各有自己的聲音,都不受作者的控制,傳達作者的某些思想,所以當作者通過萬尼亞發(fā)表觀點時,其他人物就會反駁他,不聽他的話,甚至把它的觀念推翻。就像在《卡拉姆佐夫兄弟中》作者主要要通過這個家族的故事宣傳一種忍受苦難求精神上解脫的基督教精神,但他是通過整個故事的發(fā)展和結(jié)果來傳達這種精神,而在具體的人物上沒有去主導(dǎo)他們,作者通過里邊的善良、純潔、博愛的阿遼沙傳達了他的觀點,但同時又讓其他主人公發(fā)表了自己的反駁意見,甚至阿遼沙自己也在長老死后,陷入對這種觀點的質(zhì)疑和矛盾之中。在《罪與罰》中主要體現(xiàn)出了作者讓各種聲音同時存在,各執(zhí)己見,沒有誰是主導(dǎo)。我想這種客觀地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同時存在,而不受作者的操控,作者只是被動的接受他們的各種言論。沒有主導(dǎo)意志,同時自己的觀點只是作為其中的一個聲音與他們平等對話的模式應(yīng)該就是理解中的復(fù)調(diào)吧。
      首先,這種復(fù)調(diào)的模式比起巴爾扎克等現(xiàn)實主義大師自己操控整部作品,俯瞰人間,有自己主導(dǎo)一種基調(diào),其他人物都是配合、襯托這種基調(diào)的手法。是一種更客觀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他忠實地描述當時社會上,人們思想中確實存在著的各種觀念極其矛盾沖突,更具現(xiàn)實感。
      其次,這種人物各自主導(dǎo)自己的言行,作者只是一個旁觀者恰巧目睹了人物的事件的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對于人物性格的刻畫就有重要的意義。使小說中的人物性格更具鮮明,生動,更具現(xiàn)實感和批判性。
      另外,作者客觀的描述人物思想觀點,在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顯現(xiàn)其中其不合理的地方,和逐漸的變化,在最后或者走向死亡,或者回歸作者的觀點。作者在這種事件的描述中突出人物的思想有叛逆走向統(tǒng)一的一個變化過程,經(jīng)歷的各種悲慘的事件,逐漸促成這一變化,最終故事的結(jié)局體現(xiàn)了作者的忍受苦難求得解脫的思想。這種變化過程和結(jié)果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巧妙的傳達作者的思想,更具說服力。另一方面加深了作品的深度。
       第二,在作品結(jié)構(gòu)上,作者都采用多條線索穿插并行的方式,一條主線索,下連接著兩條或者多條次要線索,隨著故事的進展,主線索把不同時期出現(xiàn)的多條次要線索,帶動起來,穿插并行,最后將它們都與主要線索統(tǒng)一起來。這樣的形式,在我看來,是有利于更廣泛的反響作者看到的,他覺得不得不反映的悲慘的下層人民的狀況。增加了故事內(nèi)容的復(fù)雜、豐富性,也提高了反映社會現(xiàn)實廣度和深度。
       第三,在作品題材上,通過這幾部典型作品,發(fā)現(xiàn)作者主要描寫的是彼得堡的事情,主要人物是被擠壓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的悲慘生活,這些人都不是生來就處在悲慘的環(huán)境中,而是在社會的變革中,在各種感情的糾葛中,被生活,被社會的上層,被糾纏著自己的各種感情,和這些雖然貧困卻依然清高的人格一步步逼入困境,在這樣的落差中,形成一種張力,使他們的悲慘經(jīng)歷更加深刻。作者描寫他們在這些困境中的掙扎,反抗。被壓扁或獲得升華。描寫他們的性格,在性格中作出暗示,最后讓他們找到上帝來依靠獲得拯救和解脫。作品中充滿越來越濃重的宗教拯救心靈的情節(jié),在《被氣領(lǐng)域被侮辱的》中只是淡淡的宗教情結(jié),在《罪與罰》中,整個故事本身體現(xiàn)了一陣宗教教育的情結(jié),在,《卡拉姆佐夫兄弟》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基督教教義說教的篇章和短對話和辯論,這也成為這部小說的缺點。
       第四,大量的細致的心理描寫,作者主要是對作品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進行大量細致的心理描寫,幾部作品中描寫的主要人物都是被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悲慘的境遇所折磨的精神近乎崩潰的,或者患有羊癲瘋,精神不正常的人。描寫這樣的人物采取大量的心理描寫的選擇,我想有一定的必然性,這些被重大的事件深深地刺傷神經(jīng)而瘋狂的人,是最可憐的,作者的思想深度決定他的眼光、視角選擇了這樣的人物來進行描寫。而這些瘋狂的人的心理都非常豐富的,都是經(jīng)歷過很多悲慘的事情,隱藏著許多驚人的秘密,心理承受能力超過了極限而發(fā)瘋的。他們經(jīng)常會有夢囈,頭昏產(chǎn)生幻覺,胡思亂想的情形,所以作者要描寫這樣的人物自然會把重點放在對他們內(nèi)心秘密的探索上,就自然要重點描寫他們的夢,他們的幻覺和他們的心理活動。這是對從作者角度出發(fā)對被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雙重壓迫下的,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俄國人民被生活逼迫的瘋狂的心理的描寫,與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作者反抗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對人的異化,描寫自己內(nèi)心的活動和內(nèi)意識的流動的心理描寫是不一樣的。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心理描寫的探索對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家心理活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五,在人物的刻畫上,有一定的基礎(chǔ)模式,作者在這幾部不同故事題材的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幾組對應(yīng)的,具有相似品質(zhì)形象和象征意義人物,并且是在逐步的發(fā)展當中,通過這一幾組人物的設(shè)定作者體現(xiàn)憐憫和批判的取向和所要傳達的思想。
      如《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的娜塔莎,《罪與罰》中的索尼婭和《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是一組;這一組中的人物都是漂亮的年輕姑娘遭受愛情和家庭所帶來的兩重巨大的苦難和侮辱,依然善良的悲憫的,堅強的生活著的形象。
       《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的卡捷琳娜與《罪與罰》中的杜尼婭,《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麗薩是一組;這一組人物也是年輕漂亮的姑娘,她們并不出身低微,沒有經(jīng)歷特別大的苦難,而心地善良,純潔,為他人著想,受他人喜愛的人,她們最終的結(jié)果也是比較幸福的,這是作者給人希望的一組人物。
       《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的公爵,《罪與罰》中的盧任和《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斯邁爾加科夫是一組;這一組人物都是作者批判的對象,侮辱悲慘可憐的人的卑鄙形象,一組一人一個比一個更卑鄙也更復(fù)雜,作者對這些人由充滿憤怒到最后充滿悲憫,在最后一部作品中,作者體現(xiàn)了對斯邁爾加科夫既痛恨有悲憫的情感。
       《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的伊赫緬涅夫,《罪與罰》中的拉斯科爾尼科夫,《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米卡是一組;他們是一組屬于各個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階層的,但都遭遇生活的巨大苦難被貶入社會底層的男性形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的萬尼亞,《罪與罰》中的拉祖米欣,《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阿遼沙是一組;這一組人物都是與事件無關(guān),但與事件牽涉的人物有關(guān),并關(guān)心這些事件的人。在小說中是串聯(lián)各個故事,拉通各條線索的,目睹整個事件進展的重要角色,《罪與罰》中阿斯科爾尼科夫在病重時,個情節(jié)的進展主要有拉祖米欣推動。這些人物也起到代表作者言說的作用。
       《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的涅莉,《罪與罰》中的卡捷琳娜,《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格魯什卡是一組;這一組人物是各小說主情節(jié)下的第二條線索的主要人物,這也是一組屬不同年齡層和社會層的女性形象,她們都身處社會底層,與上層社會有各種聯(lián)系,都身世悲慘,性格古怪,受上層社會的欺壓,涅莉在隱忍中死去,卡捷琳娜在忍無可忍中發(fā)瘋,瘋癲的反抗過后死亡,格魯什卡在經(jīng)受苦難后就開始反抗,最后受到愛情的感化。
       第六,描寫的特色,在幾部作品中,發(fā)現(xiàn)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小說重人物描寫,不太重視環(huán)境描寫,他的小說都沒有什么景色描寫,環(huán)境描寫也沒有像巴爾扎克那樣花打斷篇章精細的描寫,相對比較簡潔,在作者的筆下,那些人物所處的地方都是陳設(shè)簡單,陰暗潮濕,狹窄擁擠的,街上老是灰蒙蒙的,或者下著雨,陰冷的。作品中也很少對人物長相和穿著的細致描寫,作者應(yīng)該說是重視事件的發(fā)展和人物的心理,而不太注重與此無關(guān)的外在。這與其他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是不同的。這種側(cè)重是不同于其他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另一種反響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方法,這種側(cè)重反映方法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不同于巴爾扎克筆下現(xiàn)實的另一種廣泛而更顯深刻的現(xiàn)實。這種重情節(jié),重心里活動而淡化外在描寫的反響方法也與后代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文學反映方法相同,這其中有不同程度的繼承和影響成分。
       第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的故事發(fā)生過程的時間跨度都很短,作者選材的時候,有意選取那段事件密度最大的時間段來描寫。作者把這個很短的時間跨度拉開,很長的篇幅來描述這樣一個很短的時間跨度中密集發(fā)生的幾個相互關(guān)系、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事件。這樣一種集中與這樣一種延展得結(jié)合很有特點,既不會使小說情節(jié)顯得拖拉乏味,也是事件過程得到細致的反映,給細致的心理描寫留出了空間,從而鮮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對現(xiàn)實的反應(yīng)更加廣泛深刻,集中了情結(jié)的沖突,使主題更加深刻地突顯。
       第八,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對情節(jié)的推動方面有一種杰出的特色,在幾個故事錯綜進展的描寫中,作者不慌不忙,一步一步推進,但仔細看了他推進的每一步都是重要的,起關(guān)鍵作用的,沒有累贅的情節(jié)。在推進的過程中,面對悲慘、沉重、復(fù)雜糾結(jié)的情節(jié),作者有意描寫一些舒緩情緒的,苦中作樂的畫面,給小說中的人物也給讀者一絲希望,鼓勵讀者繼續(xù)讀下去。在推進驚險、神秘、具有決定作用的關(guān)鍵情節(jié)時,作者或有意跳出來賣關(guān)子,或插入另一事件的進展情節(jié), 設(shè)置懸念,引誘讀者進一步讀下去。雖然他描寫的故事都很悲慘,但都很生動,跌宕起伏,能夠吸引讀者。他的杰出著作《罪與罰》中,這種懸念的引誘和情節(jié)的舒緩交錯表現(xiàn)的最淋漓精致,為后來的懸疑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
      
  •     從我們的兒童時代,我們不惜一切地追求理性,學習“道理”,學習“應(yīng)該”,學習忍耐與克制。然而讀書生活至今,卻越來越發(fā)現(xiàn)人類的情感的魅力,發(fā)現(xiàn)人的語言和動作,人的表情和眼淚。沒人能教我們這些,只能讀書與生活。我在一次長途旅行之后,一次分別之后,在回家過年這么一個時刻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然后開始懷疑過去強烈認定的那些道理了。今天回到外婆家。午覺醒來,我暈乎乎地坐在沙發(fā)上,外婆不停地走來走去,為我拿出各種零食。我覺得連續(xù)十分鐘之內(nèi),她都像哄小時候的我一樣,就像陀寫的一樣。語言有一種魅力,一部長篇能讓我用它的語言描述和思考,讓我暫時擁有作者的眼睛。當初讀三島的書也有這種強烈的感覺。如果允許,我想人們可以嘗試生活中的一切,來獲得一點點認識和寶貴的情感體會。
  •     這是我看過的書中,
      我感覺最幽默的了.
      
      看這本書很震撼,時間也很緊張,
      整個人充滿張力,
      淚水也充盈.
      
      家人中,也許更是在意著自尊和面子問題,
      萬萬不能的就是被家人看不起
      因為家人是自己的精神支柱,而自己不會承認
      所以才會特別別扭的樣子吧
      我想今年狀態(tài)的我,也有這種潛意識吧,所以才逃避得如此久且荒唐.
      
      看到他們和解,
      也很感嘆那所謂的自尊問題,
      就像一只藏在黑暗中的魔鬼,
      無形中攪亂你的正常思維,
      不存在的被無限放在,所以特別放不下.
      
      我覺得我們總是在跟想像中的困境較勁,
      而且總到傷痕累累才罷休
      
      老爸跟我是這樣,拉不下臉,
      破罐子破摔的想著,是老爸你先不理我的,我也有做出和解的表示,你不接受,那就算了,一輩子都不說話吧,
      老死不相往來吧,可是其實很遺憾,另外就是很慶幸,這樣就可以少應(yīng)付一個了,面對工作問題,是我最不想應(yīng)付卻一直沒有解決而且一直在應(yīng)付著的事情,
      你這又是何必呢.
      你想干嘛?
      
      
  •     昨天半夜,借著微弱的臺燈的光,讀完了這本書。以前讀書的習慣是,開頭很認真的看,到了三分之二就開始快速閱讀,但是這本書是完完全全從頭看到尾的。
      書的名為“被傷害和侮辱的人們”,但是,究竟是誰才是真正被傷害和侮辱的呢?娜達莎是,她的父母是,斯米特的女兒也是,但是,他們都是被所謂的壞人,也就是可惡的公爵傷害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家人都各有各的固執(zhí),尤其是娜達莎。我同情并可憐她,但是對她也有厭惡的地方。就像最后她說的那樣,本來是可以和瓦尼亞好好的在一起的??墒?,為什么還要去追求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和自己在一起的阿遼沙?既然知道是飛蛾撲火,又何必讓短暫的自我滿足毀了家庭的幸福,毀了另一個人的希望。既然拒絕了瓦尼亞,為什么還有和他來往,還有求人家像知心朋友那樣,撮合自己和阿遼沙。瓦尼亞這個角色簡直太尷尬了,作為將故事的人,本來應(yīng)當是一個旁聽者,但是,這里卻是一個見證者、參與者,對瓦尼亞的痛苦,書中的描寫還是太少了。扯遠了。。。。。。繼續(xù)最開始的話題。。。。。。我覺得真正被傷害和侮辱的人是涅莉,她的慘痛的經(jīng)歷使她無法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被愛。周圍的人都想用愛來拯救她,但是,這是不可能的。被傷害的心是不能愈合的,只有讓她順著自己的欲念生活,她才能活得更久?;蛘哒f愛有時候也會侮辱和傷害別人,對待弱者,所謂的善心和慈悲往往是踐踏了弱者的尊嚴而強加的一種束縛。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涅莉一點點的崩潰,然后走向了死亡。。。。。。涅莉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愛與恨,她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同情心就像是抹上了蜜糖的刀子,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泛濫會導(dǎo)致嚴重的后果。人都是脆弱的,尤其是倔強的人,守住自己的自尊是他們生存的唯一依靠,如果連自尊都被瓦解了,那么,生存對他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要任何時候都悲天憫人,同情有時候會被理解為另一種侮辱,面對受傷的心靈,先認真的傾聽,不要以為關(guān)愛是唯一的救世主,很多時候,愛,是沒有用的。。。。。。
  •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傷害與被侮辱的人們》。
      我想他就要成為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和毛姆一樣。
      后者是機靈碎片的閃光,前者是深邃山洞里的火焰。
      
      有一段話,太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太黑了,又有一點天蝎的欲。
      是說一個偽善的陰謀家,騙了所有人的信任,然后和主人公一起吃飯,醉酒以后故意跟他坦白自己的陰暗。他舉了一個例子:
       “我對您講一個笑話:在巴黎有一位官員,是個瘋子,后來人們認定他確實瘋了,便把他送進了瘋?cè)嗽?。他在將瘋未瘋的時候,想出了一個消遣的辦法:他在家里把自己脫得精光,一絲不掛,只剩腳下的一雙鞋子,他披上一件長及足踝的寬大的披風,把它裹在身上,于是神色莊重地來到大街上。嗯,從一旁看上去,他和別人一樣,正披著寬大的披風在悠閑地散步。但只要他在什么地方遇到一個單身的路人,而附近又毫無人跡,他就帶著極其嚴肅的沉思的樣子,默默地朝他走去,突然在他面前站住,掀開大衣,十分……坦然地裸露自己。這情形會持續(xù)一分鐘,然后他又裹上披風,絲毫不動聲色,默默地從驚得發(fā)呆的目擊者身邊走過去,高傲而從容,好像《哈姆雷特》里的幽靈。”
      
      看到這個瘋子的人一定會做噩夢,而見到這個講故事的人恐怕噩夢也不足以宣泄心中的惡心于萬一。
      還好在我成長到目前為止似乎沒和這種人交鋒過,也得益于象牙塔的保護,可以任性點兒不去理會自己討厭的人。
      但我相信,這種患有精神露陰癖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可能還是生活中的得益者。
  •     有豆油評論這本書是俄羅斯版的瓊瑤小說,我部分同意。
      
      故事以反面人物-公爵作為兩條故事主線的連接點:一對相愛的男女,因雙方父母的反對(嫌隙或門戶)而選擇私奔,阿廖沙纖弱而孩子氣,娜塔莎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同時娜塔莎還有著始終對她不離不棄的作家男配。私奔后最終因為反面人物-阿廖沙父親-公爵的陰謀,兩人分道揚鑣。娜塔莎回歸家庭。而另一條線則是公爵年輕時的一段騙財騙色式的婚姻。
      
      公爵這個大反派是故事的絕對主角。最精彩之處莫過于公爵對作家的赤裸裸的自我表白。長長的幾頁紙中,公爵滔滔不絕的剖白,把一個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信條的人性刻畫的入木三分。這才是托氏與瓊瑤奶奶的區(qū)別。
      
      我猜測這本書是作家未臻成熟時的作品。故事的其他角色雖然刻畫的惟妙惟肖(尤其是阿廖沙),但難脫模式化痕跡。幸虧作者文筆了得,激情四射,愣是讓我陷入這種類言情小說中。
      
      有點兒期待看罪與罰,希望看到更深刻的人性剖析。
  •     萬尼亞這位男主角一如既往被塑造成一大圣人,作為俄國作家,他似乎能看透一切,由此至終為娜塔莎的幸福奔走。我不喜歡娜塔莎,我喜歡涅莉。因也猜想,大多數(shù)人也都會喜歡涅莉,這類有血有肉難以抑制自己情感的小女孩。她倔強,寧當一輩子的窮人,向所有人乞討,也不愿接受一個人的零星施舍。好像我也有這樣的想法,有些東西可以向全世界做,就是不能向某一個特定的人做。就是小涅莉骨子里的這股氣概,讓她始終用犀利的眼神與她的敵人對望,但她還是吻了萬尼亞。一直以來,她用強勢壓抑住自己的軟弱,直至爆發(fā)的那天,她早已淪陷。
      
      有幾份年輕人的愛情。萬尼亞對娜塔莎,娜塔莎對萬尼亞,涅莉?qū)θf尼亞,娜塔莎對阿遼沙,阿遼沙對卡佳,卡佳對阿遼沙。如果有些名字的施者超過了兩次,那么表示他們中途下車了,他們是娜塔莎跟阿遼沙。
      
      書里竭力把娜塔莎塑造成一個善良又有思想的女性,但我由此至終對她沒多大好感。她拋棄了萬尼亞,她滾到了阿遼沙身邊,想要用自己所有的愛去照顧一位輕狂的公子哥,而這位公子哥直率,也稱任性,遂也離她而去。這期間,她一直手挽萬尼亞,今天你在什么時候一定要過來一趟,明晚窗口亮了證明我需要你。為什么她不放他自由呢?她明白萬尼亞還愛她,卻狠心強迫他與自己分享跟阿遼沙在一起的喜悅激動,又要讓他同自己經(jīng)歷被拋棄的悲痛欲絕。可怕的女人,可怕之處皆因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了壞事。
      
      阿遼沙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傻氣的誠實外,就是謊話連篇以及男人外遇的典型。他擋著娜塔莎的面,把卡佳夸上了天。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人啊,我相信你見了她也會如我一般愛上她的。這樣的真誠是可貴的,但未免太傷人。誰又能寬宏大量到接受自己的另一半在自己面前大贊情敵的好?誰也做不到,做到之人必是投入不夠。而結(jié)局是怎樣?娜塔莎猜到,萬尼亞猜到,卡佳猜到,阿遼沙的父親猜到,娜塔莎的父母猜到,任誰都猜到,只是阿遼沙被自己蒙在鼓里,既可憐又可恨。
      
      回到涅莉身上,她很愛她世界里的萬尼亞,而曾經(jīng)一度,我也以為萬尼亞愛上了這位小姑娘??墒?,到最后,我還是覺得他一直愛著的是娜塔莎,對涅莉,應(yīng)該是猶如父親一般的疼愛。
      
      拋開作者對社會罪惡的控訴,在感情世界里,被欺凌與被侮辱的,施害者是自己,受害者亦是自己。
  •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遇到了一種十分奇特的現(xiàn)象:一方面,我在緩慢地閱讀《被欺凌與被侮辱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這本書,而幾乎同一進度上,我又在逐步領(lǐng)略弗格斯?休姆的偵探小說《雙輪馬車的秘密》。在知道了這兩部小說的真相之后,我大吃一驚——這兩個故事居然有近乎同樣的設(shè)置、近乎同樣的結(jié)構(gòu),莫莉小姐即是娜塔莎,而薩爾則就是葉蓮娜的另外一種肉體,這樣巧合的情形對我而言顯然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對于它們的結(jié)局我就變得超乎尋常地為關(guān)注。于是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讀完這本書,發(fā)現(xiàn)這兩個故事終究是不同的結(jié)局,難以超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終究技高一籌,他對文字的高超把握,讓幾乎所有寫作者都感到自卑不已,更何況是一個偵探小說家休姆。
      
       毫無疑問,他雖說某種寫作角度上繼承了果戈理,但他并非“又一個果戈理”,果戈理甚至還未達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度,對于貧窮人的描繪,他仿佛偏向頹廢,盡是忍受與屈辱以至教人讀罷悲傷不已,而又飽含悲憤,幾乎要刺穿公爵的心臟。始終以第一人稱描繪的整個故事,表明那一切荒唐透頂?shù)氖虑榻詾樗H眼所見,那些利欲熏心,高高在上的罪人如何欺辱手無寸鐵的人們,就像一幅逼真的油畫,展現(xiàn)于諸君眼前,好在葉蓮娜死去之后,他又編造了一個勉強安慰人心的結(jié)局,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而那個罪人亦不會有太好的將來——并不是頹廢到頂點,到也是含有一些抗爭的意圖。
      
       尾聲之時,天氣悶熱,到處都是被利欲污染了的空氣,此時便從空中傳來一聲驚雷,仿佛是社會的警鐘,希望人類思索他們的命運,力圖能夠達成一些反響,可在我看來卻又蒼白無力,我一向是讀一些社會派推理小說的,但我又絲毫不喜歡社會派小說,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社會派推理小說誕生已有近百年之久,如今卻依然有人在寫,這一文體流傳至今仍然存在,即是社會的最大悲哀!文學無法改變社會,這幾乎是不爭的痛苦事實,席勒般的理想浪漫讀來雖然令人贊美,然則卻只是一些紙上空物。《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完稿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若你讀罷全文后放眼望去,尼古拉?謝爾蓋伊奇的命運非但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為悲慘,而令人厭惡的瓦爾科夫斯基非但沒有半分懺悔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愈加明目張膽起來,想必他們會依舊無禮狂妄,目中無人,毫無悔改之意,甚至直至他們被審判的那一天,不知陀氏如果魂靈未散,見到此景會有怎樣的感想,會有何種的悲痛。
      
       即便是那些有一樣罪過的人,讀罷這個故事后亦不會滋生多少恐懼,眾所周知,阿爾佐卡是狗,公爵是人,他們已經(jīng)懂得如何去偽裝他們的罪過,以圖在這蒸汽污染的人世能不被人認出他們一向丑惡的面目。
      
      
  •     此書閱讀,大概耗時7小時。
      這一次,大胡子同學化身為俄羅斯版瓊瑤阿姨,娓娓道來一個關(guān)于被侮辱和被損害的故事的故事的故事...
      
      作者在此書中大量采用“對話”推進劇情,有時候一個人一氣兒要說1頁多,不,不是意識流(意識流是神經(jīng)病才玩的把戲!),然而對話很吸引人,內(nèi)容之中,也極少涉及時政和社會乃至哲學的思考。
      
      文中假托“我”,也就是作家之口,講述了三對父女(女1,2,3)的離合悲歡。
      因為“我”需要講述,所以“我”要出現(xiàn)在很多場合,這導(dǎo)致劇情有時候看著并不合理,況且,這第一女主人公的愛情,實在不能服人。
      
      不過,感謝上帝,大胡子讓第一女主人公(女1)最后活著結(jié)尾,并且以精彩絕倫的“父女冰釋前嫌”大戲(見書摘2),重磅的壓迫和蹂躪了讀者(HH)本來就已經(jīng)稀碎的糾結(jié)的心!
      
      那么,另外兩位“女兒”(女2,3),只能對不起了。
      年紀最大的“女2”,在彌留之際,得到了父親的原諒,只是這時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無非給讀者一個慰安的理由。
      年紀最小的“女3”,一直到死,也不會寬恕其父親對她和她母親(女2)所行的罪惡。
      
      自然,女1也永遠不會寬恕這個人,因為這個人用種種手段拆開了其子和女1的“并不服人”的愛情。
      
      如果是快意恩仇版,自然結(jié)局是“這個人”去死,然后皆大歡喜。
      
      然而,再怎么不舍得,作家的筆依然無情的“殺死”女3這個角色,而把她父親留給上帝,去接受他所應(yīng)得的最后的審判。
      
      文中,某些角色說話的時候偶爾夾雜一兩句法語,這個劇情穿越到我天朝,那是會收到批判和批判以及批判的??!
      
      很想問問作家:殺死一個“女3”,該有多難?!
      
      
      5分,推薦購買
      
     ?。ㄎ铱吹氖呛颖苯逃? 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
      書摘1
      
      您是文學家,您應(yīng)當了解大千世界,而您卻總是獨來獨往。我現(xiàn)在不是說松雞,而是說您..........(這句太惡搞了...)
      
      
      書摘2
      
      啊,感謝你,上帝,這這一切,為這一切,為了你的發(fā)怒,為了你的仁慈!也為了你的太陽!在一場雷雨之后,現(xiàn)在它重又照耀著我們!為了這一刻的到來,我感謝你!??!就算我們是被侮辱的人,就算我們是被損害的人,但我們現(xiàn)在又在一起了,讓那些傲慢的、不可一世的人,那些侮辱過,損害過我們的人,現(xiàn)在去洋洋得意吧!就讓他們朝我們?nèi)邮^吧!別害怕,娜塔莎......我們攜手并肩一起走...
  •   題目本來是不知道該寫什么復(fù)制的歌名上去,不過挺應(yīng)景的,再見,(親愛的)朋友。還是會懊惱。
  •   今天讀智量先生《論19世紀俄羅斯文學》(復(fù)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8月第一版),問題好像有一種答案了!
    在《19世紀俄羅斯文學與俄國文化》一文中,智量先生試圖從宗教、哲學、道德等幾個方面橫向觀察俄國19世紀50年代文化融匯時期文學與社會文化其他領(lǐng)域的關(guān)聯(lián)。他指出,“宗教意識作為俄羅斯民族的一種精神特質(zhì)和文化要素,在19世紀后半期仍然濃郁地表現(xiàn)在俄羅斯文學中”。僅從阿廖沙來說,他身上確實流露出了很大的宗教式狂熱。(“這完全是一種宗教情緒,一種俄羅斯情結(jié)”)
    阿廖沙在整部小說中可能是作為一個次要人物,但他確確實實有點像社會矛盾與斗爭中的一個“多余的人”。
    說到“多余人”形象(“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這在俄羅斯文學作品中并非罕見,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等等;之所以如此多的偉大作家都曾著力去描寫“多余人”,非?;镜默F(xiàn)實原因是——這種人在19世紀的俄國大街上是很多見的。(大一大二的時候好多次聽黎教授講過“多余人”形象,現(xiàn)在好像明白一點了)
  •   應(yīng)該承認,文學作為社會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化領(lǐng)域的影響(如宗教和哲學)。
  •   在這里我想摘抄一段智量先生在《論<葉甫蓋尼 奧涅金>的形象體系與創(chuàng)作方法》中對奧涅金這一不朽的藝術(shù)形象的分析:
    “(奧涅金形象身上有著某種比反映當時俄國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更廣泛也很深刻的意義)奧涅金形象的這一點更深廣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覺得,我們似乎應(yīng)該不僅從它當時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的忠實性與可靠性的角度來評價這一形象,而且還應(yīng)該從人類的一個根本的矛盾上去尋找答案。
  •   我覺得人作為一種自然的存在,永遠是一個個的單獨的自我,即使恩愛夫妻或?qū)\生兄弟,也必須作為個體而分別誕生、存在與死亡。因此人必須維護個體,這是合乎客觀事理的需要。然而,人為了維護個體與發(fā)展個體,又必須借種種關(guān)系關(guān)系共同相處,結(jié)群而居,并形成社會;在群體性的社會生活中,個人又應(yīng)該維護群體,這便形成了人類中每一個人的一種不可逃避的現(xiàn)實的矛盾。怎樣對待這一矛盾,歷來因人而異,因為由于個人所處的不同條件,人們會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只謀一己之利、不顧自己以外的人的死活,甚至”六親不認“的人是動物般低級的個人主義者。謀求包括個人私利在內(nèi)的少數(shù)人的利益、置大多數(shù)人于不顧的人,也是個人主義者,這種人往往還具有自覺的政治上的反動性。與這些個人主義者相對立的,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能夠為更多人犧牲個人(有時甚至是犧牲性命)和小集團利益的人,這種人往往是時代的先驅(qū)者,我們或可把他們稱作集體主義者。這些人在其自我犧牲中也得到自我價值的保存和自我利益的升華,他們的自我犧牲實際上是對他們個體自我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維護,從根本上說這也沒有違背個人利益。而往往只有屬于革命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人,才會有這種類型的人生觀。
  •   那么奧涅金是怎樣一種人呢?他兩種都不算,這便是他的問題所在。奧涅金是一個個體的人,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員,他身上必然有著人類根本矛盾的體現(xiàn)。
    ......
    奧涅金形象的藝術(shù)魅力和價值,主要不在于他是一個俄國社會的多余的人,而在于他具體而感人地體現(xiàn)出了人類這種個體與群體之間與生俱來的永恒矛盾?!?/li>
  •   智量先生還對達吉雅娜的形象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在作品中,達吉雅娜主要是作為一個真善美的理想的甚至夸張的統(tǒng)一體,而不是作為一個俄國生活中存在的現(xiàn)實的人而出現(xiàn)的。作家一再稱她為'我的理想'、'我的忠實的理想'“。
  •   木心書里說:被損害和被侮辱的人愛損害和侮辱的人。
  •   哇樓主實在是寫的太好了!文筆優(yōu)雅辭藻華麗!平靜中透著激情!淡然中透著思考!好文!一萬個有用!
  •   這篇文章得好好看~~
  •   @Robbie混在武漢 你不是一個人
  •   樓主不錯嘛,挺有啟發(fā)效應(yīng)的,我決定去好好看這本書了。。。
  •   樓主寫的真好……有好好讀書的欲望了!
  •   @yuan 。。。
  •   7個小時 你是有多快……
  •   您.....請用您... 哈哈
  •   “推薦/不推薦購買”的參考價值很高,望兄保持,哈哈
  •   那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后果自負啊,您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