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 父與子

出版時間:2000-0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屠格涅夫  頁數(shù):407  字?jǐn)?shù):314000  譯者:陸肇明,石枕川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有屠格涅夫的兩部代表作。
《前夜》的主人公是熱情、正直、有自我犧牲精神、美麗的俄羅斯姑娘葉連娜,她愛上了一個以解放自己祖國為已任的保加利亞青年。她不管你母反對,嫁給了他。她決心為解放保加利而獻身。雖然她的丈夫在他們回保加利亞的路上病故,她忠于自己的信仰,一個人出發(fā)到保加利亞去了。
《父與子》的主人公是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他堅強、沉著、自信、重視實際行動,專心科學(xué)實驗,但否定藝術(shù),詩歌和人的內(nèi)心感情,特別是愛情,可是他違背了自己的信念,真心實意愛上了貴族婦女奧金佐娃。他企圖克制自己浪漫傾向,用心一切力量壓制自身的天性而未能成功。他向奧金佐娃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愛,遭到了她的拒絕。巴扎羅夫因愛情失敗而變得懷疑、悲觀,帶著未遂之志,憾恨地離開了人世。

書籍目錄

前夜父與子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前夜 父與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8條)

 
 

  •      第一次讀屠格涅夫的作品。小說的前半部分讀的有點吃力,幾乎想要放棄。轉(zhuǎn)機發(fā)生在英沙羅夫的出現(xiàn)。
      小說中圍繞三男一女展開敘述,不同的人最后也有了不同的人生,這似乎是無可辯駁的真理。
       英沙羅夫是一個戰(zhàn)士,他熱愛他的祖國,并為之奮斗在前線,這樣一個人品格高貴,甚至可以為了祖國的事業(yè)而放棄愛情。而作者給他設(shè)定的結(jié)局確是英年早逝。一個戰(zhàn)士的愿望如果是為了祖國拋頭顱灑很熱血而死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結(jié)局,英雄勢必會被永遠銘記,但是他確是在戰(zhàn)斗事業(yè)開始錢死于身體的疾病,這無疑是悲涼的。就像書中所說的:“死神,是正跟個漁夫一樣的,他已經(jīng)把魚打在自己的網(wǎng)里了,但暫時 還把它留在水里,魚仍游著,網(wǎng)早已套在它的周圍,漁夫終究會把它拉起來的,在他高興的任何時候‘
       盡管我們無法把握漁夫什么時候拉網(wǎng),但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也必然保持著對死的戰(zhàn)怵,珍惜自己的每一個時光,不負韶華。
       葉連娜是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少女,她身上有著很明顯的少女情懷,會因為有人欣賞她而暗自竊喜,會因為父親的訓(xùn)斥而黯然落淚,會因為堅守著女孩的矜持而不敢逾越道德的底線。同樣的義無反顧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勇敢的她甚至可以為了愛人流落異國他鄉(xiāng)只為成全愛人的夢想。故事的發(fā)展升華了她的人格,在英沙羅夫死后她接手了他的理想也成為了一名戰(zhàn)士。是這樣深沉的愛帶給了她勇氣。她并不是無知才無畏,相反的她很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且不是停留在空想階段??偠灾且粋€值得欽佩的人。
      
      
  •      1936年5月,杭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時節(jié),連日的晴天,暖風(fēng)竟熏得游人有了一絲絲醉意,天空也藍得有些晃眼。在九溪十八澗通向湖濱蜿蜒崎嶇的山路兩側(cè),生長著許多蓊郁的林木。三位年輕人正在這山道上緩步行進著,他們眉宇之間透著英氣,談笑聲不時在山澗里回蕩著。他們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巴金和他的兩個好朋友—湖北人麗尼和浙江人陸蠡。
      彼時的中國大地絕不平靜,北中國正是一片烽煙之中,但是在這溫暖濕潤的江南,人們的心靈還是能夠覓得暫時的靜謐,可尋得一處暫時的棲息之地。的確,在杭州這迷人的景色面前,即便是最堅實的心靈,也仿佛在不知不覺之中變得柔軟了。一個月前,上海電影界三對影星就在這怡人的湖畔舉行了集體婚禮,但是這三位年輕人對于文藝界的事情不甚關(guān)心,他們正在談?wù)撘患谒麄兛磥砀又匾氖虑椋悍g俄國人伊凡?屠格涅夫(Иван?Тургенев)的六部長篇小說。按照計劃,陸蠡翻譯《羅亭》和《煙》;麗尼翻譯《前夜》和《貴族之家》;巴金翻譯《父與子》和《處女地》。每人兩部,正好能夠平分。三人愉快的通過了這項決議,回程后立刻投入了翻譯。
      
      1927年,印度洋上。
      茫茫的大海呈現(xiàn)出深邃的藍色,天空中數(shù)只鷗鳥在翱翔著。年輕的巴金滿是迷惘和彷徨的心緒,他向著大海陷入了沉思。
      他正乘坐海輪遠渡重洋來到法蘭西,抵法后在巴黎邊研習(xí)法文邊從事翻譯。繁忙的工作間隙,便動筆寫下了他的處女作—《滅亡》。在這部書中,主角杜大心曾經(jīng)對愛他的表妹情緒激昂地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能,我不能夠愛你了。我已經(jīng)沒有了愛人的心了。這顆心再不能夠愛人,也不能夠接受任何人的愛了!”他并非不能愛人了,而是把他的愛奉獻給了群眾與國家,這種犧牲個人主義之情感,奉獻給宏大主題的忘我情懷,瞬間就讓我想起了屠格涅夫《前夜》之中英沙羅夫所說的那些話語?!拔覀兊臅r間不屬于我們自己?!?,“屬于所有需要我們的人呀!”巴金曾經(jīng)在《生之懺悔》之中寫到:“當(dāng)我寫作的時候,我忘記了自己,簡直變成了一件工具”,“我一寫作,自己的身子便不存在了”,“我?guī)缀跏乔椴蛔砸训?。一種力量迫使著我,要我在大量生產(chǎn)的情形下尋找滿足。我無法抗拒這種力量,它已經(jīng)變成我習(xí)慣的一部分了。”巴金身上,一種激昂的力量占據(jù)了主要位置,他這種贊助革命的激情和蓬勃奉獻的熾熱,點燃了青年們迷惘的心靈。當(dāng)巴金告別法蘭西歲月回國后,有些意外地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是位小有名氣的作家了。
      1935年,上海。
      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客廳里,巴金正在與陸蠡和麗尼熱烈地交談著。編輯、校對,出版社的財務(wù)問題、跑印刷所、書籍的銷售,各式各樣雜七雜八的事情都是他們談?wù)摰脑掝}。在這年的早些時候,巴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創(chuàng)立了這個出版社,他親自擔(dān)任總編輯。他為這個出版社竭盡心力,因為他心中有著繁榮新文學(xué)的宏愿。麗尼和陸蠡均是出版社的得力干將,他們齊心協(xié)力,出書,寫書,譯書。出版社先后推出了《文學(xué)叢刊》、《文化生活叢刊》、《譯文叢書》、《現(xiàn)代長篇小說叢書》、《現(xiàn)代生物學(xué)叢書》等等叢書的系列,這成績足以令人感到驕傲。
      夜已經(jīng)深沉,巴金對朋友們道:“該走了!要不然馬上就該宵禁了!”于是和大家告別,披上厚厚的外套,走入了屋外上海的寒夜之中。他抬頭眺望天空中閃耀的孤星,猛然回想起了兩年前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他南下福建泉州,因為那時候的他“像候鳥一樣需要溫暖的陽光”。在泉州的一個中學(xué)里,他和陸蠡初次相見,雖然陸蠡給他的印象是沉默寡言的,但是兩個人心中都隱隱地覺得,對方是一位知心的,絕對值得深交的朋友。陸蠡學(xué)的是工科,機械和天文學(xué)是他的強項,業(yè)余寫了不少科普作品。但文學(xué)一直是他心中之所愛,外語功底也十分過硬。彼時的陸蠡,因著一片強烈的赤誠,南下辦學(xué),力圖感染中國的年輕一代,繼續(xù)“五四”未完成的任務(wù)。巴金心中同樣懷著赤誠,這時候他的巨著《家》業(yè)已開始連載了。兩人從此成為了朋友。
      巴金的思緒回到了上海的寒夜之中,他深深地哈了一口氣,“時間過得好快??!”他嘆道。在這寒夜里面,他的心里卻無比地暖和,“仿佛聽完了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是陸蠡的靈魂溫暖了他。
      1938年,桂林城郊月牙山。
      日軍的飛機在向城內(nèi)投彈,一片濃煙升騰起來,火光刺向慘白的天空。巴金和麗尼坐在山頭上望著城里,麗尼憂心忡忡地說:“糟了,中彈那里好像離我住的地方不遠!”巴金也為他感到擔(dān)心。巴金剛從廣州逃難到了桂林,打算在這里復(fù)刊《文學(xué)叢刊》。他在街頭偶遇失散將近一年的麗尼,便立刻向他約稿。麗尼把一部分文稿交給了巴金,另有一部分還存放在住所。沒想到這時恰好遇到了日機的轟炸,兩人便慌忙跑到城郊山上躲避空襲??找u警報解除后,麗尼立馬跑進城內(nèi),發(fā)現(xiàn)他的住所已成瓦礫堆,他努力地尋找著稿件以及行李,但是一無所獲。巴金回到城內(nèi)找到他,看到他沮喪的神色,于是鼓勵他繼續(xù)寫。麗尼淡淡地說:“燒了也就算了?!卑徒鹦睦锩偷匾徽瑘远ǖ鼗卮鸬溃骸安灰o,你繼續(xù)寫,寫了給我寄來!”
      麗尼當(dāng)天便走了,他要隨著機關(guān)內(nèi)遷去四川。巴金回到寓所,翻開了麗尼的手稿,默默地讀著:
      “我記憶著那土地。我記得,在一次夜行車上,我曾經(jīng)一手摟著發(fā)熱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個小小的車子上,握著短短的鉛筆,興奮而又慚愧地借著月光,寫下幾個大字:
      江南,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巴金心里仿佛突然燃起了一團烈火,幾滴淚水竟在眼眶里打轉(zhuǎn)。他憶起了屠格涅夫《前夜》里英沙羅夫堅毅的身影。
      “這片土地是那么的美麗,這里的人們何其偉大?!卑徒饒远ǖ叵嘈胖磥?。
      1940炎炎夏日, 上海金利源碼頭
      “怡生輪”即將起航了,巴金和陸蠡提著行李箱在人群中疾速地前行。巴金終究要離開上海了,他把文化生活出版社托付給了陸蠡,他信任陸蠡。這出版社就像是他的孩子。兩年前他在桂林的一片烽煙之中任然頑強地進行著出版的事業(yè)。
      開點要到了,巴金依依不舍地和陸蠡擁抱。“出版社就拜托您了!”,巴金對陸蠡說。陸蠡卻沒說話,他對巴金笑了笑,眼里閃著堅定的目光。巴金看到這眼神,心里立刻充滿著信任和力量。汽笛響了,告別的時刻終究是來到了,巴金帶上行李匆匆上船,他即將乘這艘輪船到達越南海防,然后從那里轉(zhuǎn)火車沿著滇越鐵路去昆明。在甲板上,巴金向陸蠡揮手致意。岸上,陸蠡也帶著笑向他揮手。“兩年后再見!”
      巴金憧憬著未來。他堅信著中國一定能會打贏這場戰(zhàn)爭,總有一天,朋友們又會重新聚在一起,他還會回到文生社的大樓里,繼續(xù)和陸蠡,麗尼他們一起編輯,出書,徹夜談?wù)撏栏衲?。然后再到寒夜之中呼吸純凈的空氣。等他從愉悅的憧憬中回過神來,岸上的人群早已看不清了。輪船載著巴金駛向越南,駛向未知的神秘海域。
      1981年5月, 杭州
      窗外雨潺潺,巴金聞到一股泥土的氣息。他走到陽臺上,眺望遠處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和扁舟幾芥,心里瞬間帶上了一絲復(fù)雜的情思。于是嘆了口氣,坐在躺椅上,眼睛微閉,陷入了靜默的思考。巴金早已滿頭的銀發(fā),帶著濕潤雨水氣息的風(fēng)不停地拂過他那滿是皺紋的臉。他早已無心欣賞這美景,杜子美“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的句子又來侵襲他的腦袋了。他久久地沉思,關(guān)于1942年的日軍巡捕房抑或是1968年的勞改農(nóng)場,他早已不愿意去想,每想一次,他的心里都好似被剜掉一塊。當(dāng)年山道上談笑的老友們的軀體早已化為粉塵,隨風(fēng)而逝了
      突然,巴金聽見的遠處的山道上,隱約傳來一陣年輕人的談笑聲,這笑聲和他自己當(dāng)年發(fā)出的一樣明朗清晰,甚至還要更多些青春的活力。巴金臉上露出了難得的微笑。
      后記
      而今回望這些往事,我總是覺得:盡管只是過去了幾十年,但是那一代人之間那種質(zhì)樸純真的情感對于我們好像早已陌生。他們生活的年代,好像早已遠離我們幾個世紀(jì)一樣。
      
      
      
  •      悲哀的承認,《前夜》沒有達到我預(yù)期的震撼效果。之前有評論指出男主人公英沙羅夫形象模糊、訴求不清,掩卷后發(fā)現(xiàn),不但男主人公如此,女主人公葉琳娜亦然。男作家寫女性大都隔著一層朦朧虛幻的面紗,尤其在浪漫主義的年代。關(guān)于葉琳娜內(nèi)心的波瀾筆觸不深刻,關(guān)于她少女世界的細節(jié)描寫也不夠深刻。尤其在結(jié)尾,屠格涅夫沒有明確交代她結(jié)局的情況下,更讓讀者生疑:她所追隨的究竟主動的革命理想?還是那淺嘗即止,匆匆來去的愛情幻影?
       起碼在作者的描寫中,我傾向于認為是后者,葉琳娜不是沒有反抗精神,但她從沒有采取行動脫離環(huán)境,而是通過依附一個男人來遙望波浪壯闊的現(xiàn)實世界。通過所謂“革命”,給自己虛無的人生增加點重量。
  •     很多年前讀巴金的《家春秋》時便非常喜歡他的文筆了,今天,有幸讀到他翻譯的《父與子》,他一如既往的好文筆讓我身臨其境,深深沉浸在文字的美之中。
      
      《父與子》主要講虛無主義者巴扎羅夫和阿爾卡季與他們的父母在思想上對事情的看法不同而帶來的分歧,以及作為虛無主義者陷入愛情之后產(chǎn)生的苦惱。
      
      其實,我對所謂的虛無主義者是一直存在疑惑的:一個人什么也不相信,就像巴扎羅夫那樣,那么,他又是為什么而活著?為著父母的愛和自己的事業(yè)?因為沒有信仰,這樣的人會不會很容易變成萊蒙托夫《當(dāng)代英雄》中的畢巧林那樣的玩世不恭的人物呢?
      
      在遇見奧金佐娃之前,巴扎羅夫是什么也不信服的人,并且認為人的“精神上的病卻是從壞的教育來的,是從自小就塞滿在人們腦子里的種種胡話來的,一句話說完,是從不健全的社會情形來的。社會一改造,病就不會有了。”“在合理的社會組織里,一個人不管是愚蠢,是聰明,是壞是好,都是一樣的?!边@些話使奧金佐娃相當(dāng)?shù)某泽@。說實話,我也覺得此人真是個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認為只要有合理的社會組織,便可能人人都是相似的。我倒不這么認為,我覺得,有合理的社會組織,使每個人可以充分挖掘和發(fā)展自己的潛能,那時,有各種各樣不同技能、不同性格的人存在,那樣的社會應(yīng)該是豐富多彩的。
      
      更何況,巴扎羅夫為什么不會愛上別人,而為奧金佐娃深深吸引呢?這是不是表明了奧金佐娃身上具備與眾不同對他有吸引力的特質(zhì)呢?無論如何,逐漸狂熱地愛上了奧金佐娃的巴扎羅夫感到深切的痛苦,因為這與他自己設(shè)想的理論是相悖的。因此,他刻意回避奧金佐娃,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展自己的事業(yè),但那時的他,卻是痛苦的、糾結(jié)的。直到他在救人時不小心被傳染了傷寒而導(dǎo)致他重病不起時,他才坦誠地要求把他心中依然深愛的奧金佐娃找來。在那個時候,是不是他已經(jīng)承認了人是有情感需要的?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同的?他那種虛無的傲視一切的態(tài)度是不是被命運之手撥過來了呢?
      
      可惜的是,奧金佐娃似乎并不愛他,她更愛的,應(yīng)該是自己平和的心境、和別人對她的崇拜和欣賞吧,也許,她希望自己就像一尊雕像那樣,永遠被人尊敬著、愛慕著。
      
      覺得屠格涅夫非常擅長描寫人在戀愛中的情緒變化,而且能寫得相當(dāng)?shù)募儩?、美好。讀屠格涅夫,似乎更能感受到俄國舊式貴族的自尊與傲慢。
      
      屠格涅夫也是大作家,小說中有不少閃光處,摘抄在此:
      
      沉浸在完全寧靜的感覺里面,這種感覺我們每個人都一定知道,它的魅力就在于:半意識地靜靜聽著生命的洪流在我們身外同在我們內(nèi)心綿綿不息地泛濫。
      --------------P348。寫得真好,確實就是這樣的。
      
      誰要是沒有見過自己所愛的人眼中這樣的淚水,他就還不了解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在害羞和感激的陶醉中能夠快樂到怎樣的程度。
      -------------P352。是??!
      
      你沒有銳氣,沒有憤恨,不過你有的是青年的勇敢,青年的熱情。
      ------------P353。確實,阿爾卡季是和巴扎羅夫絕然不同的人,他更溫順一些,而巴扎羅夫是有力的、意志堅定的。像阿爾卡季這樣的貴族,也許結(jié)婚然后過平穩(wěn)的生活是最適合他的了。
      
      庸俗的出現(xiàn)往往是生活中有益的事情:它能使過度的緊張得到松弛,它向自以為是或忘我的情感提醒它同它們的密切關(guān)系,使那些情感清醒過來。
      ----------P275。說得很對。
      
      一個人的個性應(yīng)該像巖石一樣堅固,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建筑在它上面。
      ------------P216。這句話是巴扎羅夫說的,可見他擁有堅定的意志。
      
      貴族制度是一個原則,在我們這個時代里頭只有不道德的或是沒有頭腦的人才能夠不要原則地過日子。
      ----------P216。確實如此。這樣說來,在那個時代,貴族制度是一個有益的制度。
      
      排斥詩,對藝術(shù)、大自然沒有感情....--------------P224。所謂的虛無主義者!
      
      到底是年輕人的“瞎碰”的精神,和那種碰碰自己的運氣、不要人保護試試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的私愿----最后得到了勝利。
      ------------P312。年輕人確實是喜歡去“瞎碰”的。
      
      在年輕婦女的生命中間有一個時期她們會像夏天的薔薇一樣忽然開花吐艷。------------P315。這個比喻很精彩。
      
      這是一個可愛的、清涼的早晨;淺藍明凈的天空里飄起魚鱗似的彩色小云片,晶瑩的露珠撒滿在草莖和樹葉上面,蜘蛛網(wǎng)上沾了露水,銀子似地閃閃發(fā)光;潤濕的黑土上仿佛還留著玫瑰色晨曦的余痕;百靈的歌聲漫天地撒下來。
      -----------P324。瞧!這寫得有多美!
      
      尼古拉-彼得羅維奇沒有回答,可是他暗暗地驚奇一個人的舊情會這樣地深長。
      --------------P330。這是尼古拉-彼得羅維奇的哥哥在談到費尼奇卡這個姑娘時說“費尼奇卡很像P公爵夫人...尤其是臉的上半部。”這話令尼古拉感嘆不已。是啊,一個人的舊情可以怎樣的深長啊!那樣懷舊而深情的人還是存在的吧。
      
      屠格涅夫?qū)懙眉儍?、細膩,在風(fēng)景描寫上也非常棒,但明顯還是比布寧稍遜一籌。心理描寫上,屠格涅夫是絕對的大師,寫得真好,發(fā)生在心里的每個念頭,他都一一細致地描繪了出來。讀這樣的書,這種一種享受。
      
      讀了幾篇這篇小說的評論,都說它是屠格涅夫展示作為社會變化交接時期的一種揭露。巴扎羅夫是那時人對當(dāng)時制度的不信任而尚找不到寄托的一個典型。我卻想,我是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這篇小說的。從人性上來理解、來解讀,也可以算是我自己的角度吧。我覺得巴扎羅夫心中還是有愛的,也因此,他才會盡力去幫助那位患了傷寒的農(nóng)民,只是作為一個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想法并且始終不做出調(diào)整的人,他的思維方式的確是有問題的。但愿作為讀者的我們也能從中吸取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教訓(xùn)吧。
  •      1853年的夏天,莫斯科河畔,鄉(xiāng)間別墅,英沙羅夫來了。
       伯爾森涅夫?qū)θ~琳娜說,他苦悶萬分,“在我們中間,出色的人一個也沒有?!比欢偸怯欣?,比如英沙羅夫,便是個非凡的人。
      開始的開始,葉琳娜并不覺得英沙羅夫有什么特別之處,慢慢地,她的心就為他高貴的理想所俘獲。
       伯爾森涅夫,舒賓,庫爾納托夫斯基,以至于斯塔霍夫家的全體成員,他們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遭遇。在英沙羅夫光芒的映下,一下子黯淡無光,呈現(xiàn)出平庸瑣碎缺乏激情的生存來。屠格涅夫并不吝嗇筆墨,他竭力按照心中的完美英雄形象塑造英沙羅夫的高、大、全。革命的清教徒英沙羅夫完全將自己獻身給他的祖國、事業(yè)和理想。他幾近完美。然而完美對宗教或革命而言,是神圣,是向上的光;在文學(xué)中,英沙羅夫因他的完美喪失了本應(yīng)有的人間煙火味。法相莊嚴(yán)的神像,只有走下神龕,讓我們看看他的雀斑,同我們侃侃女人和酒,才會生動、親切、真實起來。
       相對而言,葉琳娜的形象豐滿,她幾乎是屠格涅夫筆下最完美的少女。那是一個平庸的讓人窒息的時代,多少人喪失了對于當(dāng)下、現(xiàn)實的信念,便用謎一樣的眼光凝視著遠方。只有親愛的葉琳娜,卻仍然在令人焦燥不安的前夜,呼喚著那有太陽升起的黎明。一個半世紀(jì)過去了,我們誰又能說,我們不再需要象葉琳娜那樣渴慕并找尋著閃耀著理想之光卻腳踏實地的英雄?
      類似的時代給了我們類似的渴盼。
      
       我最早知道的俄國作家便是屠格涅夫。那時,從念初中的學(xué)長那里得到一份《語文報》,上面介紹《羅亭》,說羅亭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從此慕名不甚,終于找了機會讀過才罷。再后來,也讀了《獵人筆記》。然而,那個年紀(jì)的我,碰到武俠小說里的風(fēng)景描寫都是大段大段跳過,怎么可能對《獵人筆記》有什么印象?
      
       多少的青春歲月一晃而過,《羅亭》、《獵人筆記》的留痕,淡得如同黃昏的最后一束光亮,只能在心中喚起許多無法追懷的悵惘。青春的許多觸動當(dāng)時不甚了了,然后總是在猝不及防的時刻讓人悲從中來,無言以對。羅亭對娜達莎說:槲樹是一種很堅強的樹,在它的新葉子長出之前,老葉子是不會掉的。往事蒼涼如煙,而自己總是試圖長成一顆堅強的樹,用枝繁葉茂掩蓋秋天的肅殺。于是,多年以后,重讀屠格涅夫的作品,仍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不管那顆藏在墳里的心是怎樣熱烈,怎樣有罪,怎樣反抗,墳上的花卻用它們天真的眼睛寧靜地望著我們;它們不僅對我們敘說永久的安息,那個‘冷漠的’大自然的偉大的安息;它們還跟我們講說永久的和解同無窮的生命呢。”(《父與子》)
       總覺得屠格涅夫慣常用“死”來結(jié)束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命運。而且,屠翁寫一般人物的死平淡的很,到了寫主人公時,總是那么讓人震驚。(有煽情之嫌喲)。也許死是對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苦悶的最好安慰,又也許這是和屠翁本人生命意識緊緊相聯(lián)吧。俄羅斯文化怎么看待死呢?淺陋如我,還望方家明以告我。
      
  •      我買的是那種小本的,只有《前夜》,于是只發(fā)表一點小小的關(guān)于《前夜》的讀后之感。
      
       前些天讀《前夜》一氣呵成。全書結(jié)構(gòu)緊湊,讀來欲罷不能,讀罷不得不為屠格列夫的語言所折服。
      
       屠老的作品描寫細致而深刻,語言簡潔、優(yōu)美、樸素、清新、活潑,這些都不屑多說。語言的魅力在于閱讀,而屠老的作品在閱讀方面做得尤為出色,靈動的語言通過閱讀,浮起時而輕快活躍,時而從容含情的韻律,繼而展現(xiàn)出一幅幅簡潔而精致的優(yōu)美畫面,惹人憐愛,回味無窮。讀罷,口齒留香,心情愉悅。
      
       屠老對景色的描寫更是堪稱一絕,鮮有大師能出其右。簡潔而樸素的語言,流暢而有節(jié)奏的敘述,猶如大自然的魔法師,惜墨如金地勾勒,從從容容地點染,一幅幅引人入勝的美景就浮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如詩亦如畫。
      
      
      
       以前在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古都》《千只鶴》時,內(nèi)心深深懷疑他是不是轉(zhuǎn)世時選錯了性別,東方女人的溫柔氣質(zhì),陰柔之美在他的筆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看到屠老的《前夜》,感慨萬千。屠老無疑是川端康成第二,對葉蓮娜內(nèi)心的把握;對葉蓮娜獨特的憂郁氣質(zhì)的把握;對愛戀在葉蓮娜心中激蕩回旋的細致描寫;以及對葉蓮娜日記里對身邊三個年輕人的評價和感受描述,這些都散發(fā)著十足的女性氣質(zhì)。
      
      
      
       初讀《前夜》,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兩位英俊瀟灑的年輕人,兩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四人性格迥異,感覺酷似《理智與情感》。讀過第十二章后,又出現(xiàn)了一位其貌不揚的年輕人讓葉蓮娜頗感失望之余卻也差強人意,此時又疑似《傲慢與偏見》。看完葉蓮娜的日記后,又感覺更像《理智與情感》,畢竟描寫人物性格的部分多于偏見??赐耆珪螅虐l(fā)現(xiàn)是個悲劇,不過這也倒好,在心里,悲劇總是要比喜劇更加讓人刻骨銘心。
      
      
      
       愛情是面鏡子,屠老正是利用這面鏡子為我們展現(xiàn)了書中各個人物的愛情面貌。
      
       舒賓追求的愛,是享樂的愛,他追求葉蓮娜,同時又追求卓亞,舉棋不定,猶豫輕率,不執(zhí)著也不深刻。對葉蓮娜來說,顯得膚淺而輕浮。
      
       別爾謝涅夫追求的愛,嚴(yán)肅、真摯、深刻,但他把事業(yè)看得高于愛情,在葉蓮娜看來,他是崇高的,是一個為理想而奮斗的人。他的愛,不熱烈,亦縹緲,不是真正的深情之愛。
      
       英薩羅夫的愛,是坦誠的愛,真摯而熱烈的愛。他坦誠、勇敢、堅強、光明磊落,葉蓮娜正是為他的這些優(yōu)點所折服。在她心里,他讓她感到踏實,他是一個值得依靠的人,值得托付終身的人。
      
  •     他的每個故事的結(jié)局都會讓人感覺到一種深深的感動和悲哀。而關(guān)于主人公和故事情節(jié)的解讀又似乎總是多余的。所以,每次讀罷屠格涅夫的著作,心里都會留下點滴痕跡,生出幾許感嘆,卻又難以也不愿去名狀。只好默默地掩卷而思,在孤獨和悵惘中讓熾烈起來的血液漸漸復(fù)歸于平靜。
      就我有限的閱讀經(jīng)驗而言,他的小說開頭的幾頁很少發(fā)議論和交代主角的身世背景,直接就安排人物出場了,而且總是配角。他們平淡而又不厭其煩地進行著長長的對話,初讀以為不是什么重要內(nèi)容,但若稍一疏忽就把引出主角的關(guān)鍵信息錯過去了。這種側(cè)面描寫在屠格涅夫是很自然的而且似乎也是必須的,充分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那種游離不定的狀態(tài),也仿佛預(yù)兆著他們最后注定被熙攘人流淹沒的命運。
      做好了前面略顯枯燥的功課,大約在幾十頁后就開始體味到這杯佳釀綿延不絕的厚重和甘醇了。我承認我甚至有點迷戀屠格涅夫優(yōu)美而富有深度的筆觸,讓人感覺有詩的深邃,有青春幻夢的唯美,也有一個洞悉世事的老者無奈的悲觀主義。有時候也能讀到幾句巧妙的嘲諷,使我知道他身上還蘊含著青年人的活力和幾分智者的狡黠的。正是這些嘲諷教會了我一種冷眼旁觀世態(tài)和具有撥云見霧的洞察力卻又超乎世俗之外的灑脫。
      關(guān)于結(jié)局,該怎么說呢,已讀的幾部小說里,主人公無論在人生事業(yè)還是愛情方面都是一無所獲(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阿霞)。本來猜測到英沙羅夫時可能會不一樣,他雖然也應(yīng)該照例會失去愛情,但至少能成就某種偉業(yè)??山Y(jié)局卻跟我猜的不一樣,愛情居然得以戰(zhàn)勝阻力取得圓滿了(雖然最后也是悲劇但畢竟愛人勇敢牽起了對方之手),可事業(yè),居然還是失敗。在讀的時候我甚至都有點疑問,北國人的體質(zhì)是否真是如此之弱,作者怎么會這樣設(shè)置結(jié)局。哪怕沒有什么壯烈舉動,甚至像羅亭那樣屈辱死去,總好過客死他鄉(xiāng),喪生在前往戰(zhàn)場的途中。是有點太較真了,這樣也許更符合實際吧?,F(xiàn)實世界是殘酷的,而英雄也只是平常人而已。
      
      
  •     原文:
       “啊,說起來,他和我都愛著同樣的花。今早我摘了一朵玫瑰花,一葉花瓣落了下來,他就把它拾起……我把整朵玫瑰花全給了他。“
      
       今天翻資料的時候,看到保加利亞的國花是玫瑰。
      
       讀的時候,只當(dāng)是少男少女的情懷?,F(xiàn)在想想,屠格涅夫這樣寫是不是別有深意呢。
      
       英沙羅夫撿起的,是祖國,還是一個俄國少女的愛。
      
       不管怎么樣,從今天起我最喜歡的花就是玫瑰了(笑)。
  •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艾 澤
      
       十九世紀(jì)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4)是位卓越的、才氣橫溢的藝術(shù)大師。他描繪了無比廣闊的俄國社會生活畫面,塑造了種種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靈。他以自己的藝術(shù)珍品發(fā)展了俄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
        屠格涅夫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后來就讀于莫斯科大學(xué)和彼得堡大學(xué),并長期出國學(xué)習(xí)。他從《巴拉莎》,《地主》等詩篇開始文學(xué)生涯。他的《獵人筆記》的發(fā)表曾被當(dāng)作俄國文學(xué)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因此這本書被當(dāng)時的進步思想界稱為是一部“點燃火種的書”。屠格涅夫文筆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巧妙,語言清新簡潔,他的作品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父與子》創(chuàng)作于一八六二年,那些年月,俄國還處于農(nóng)奴制社會,但農(nóng)奴和農(nóng)奴主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非常激化了,只是數(shù)百年來受農(nóng)奴主奴役的人民還沒有能力站起來為爭取自身利益作廣泛的、公開的、有意識的斗爭。屠格涅夫當(dāng)時是俄國社會運動中的自由主義人士,他對專制的農(nóng)奴制度不滿,主張捍衛(wèi)人民群眾,尤其是農(nóng)民的利益。在這種思想的啟發(fā)指引下,他創(chuàng)作出了長篇小說《父與子》。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叫巴扎羅夫,這個藝術(shù)形象是十九世紀(jì)六十年代俄國民主啟蒙時期否定精神的一個典型。他們崇尚否定,認為新事物通過對舊事物的否定才能得到自身的發(fā)展,俄國革命初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大膽徹底地否定所有舊的事物。巴扎羅夫在書中的行為和表達的思想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進步的民主知識分子的普遍想法。
        巴扎羅夫最大的提點就是“否定一切”,是一個虛無主義者,它有著對一切進行無情地破壞的自發(fā)性,書中這樣描寫他:“老是怒氣沖沖,臉色陰沉”,說話“粗魯,語氣傲慢”,具有顯著的厭惡現(xiàn)世的傾向,不僅如此,他還故意避開“浪漫主義”即一切詩情畫意的屬于心靈感受的東西。巴扎羅夫不屈從任何權(quán)威,不把任何準(zhǔn)則當(dāng)作信仰,即使這種則是多么受到尊重;“完全、徹底擺脫了一切現(xiàn)成概念和陳規(guī)舊俗”。他還說“科學(xué)一如手藝,有具體的門類,而泛泛的科學(xué)是不存在的?!笨梢娝怀姓J具體的科學(xué),而把“泛泛的科學(xué)”即哲學(xué)徹底否定了,而把哲學(xué)看成是“浪漫主義”,是腐朽的胡說八道。
        書中巴扎羅夫讀完大學(xué),和他的好朋友阿爾卡季一同來到后者的家里,阿爾卡季的父親是一個地主,叫尼古拉,叔叔年輕時曾在英國貴族社會中浸淫多年,身上有著鮮明的貴族氣息,叫帕維爾,他們在當(dāng)?shù)囟加幸欢ǖ纳矸莺偷匚弧.?dāng)平民出身而又思想激進的巴扎羅夫來到這個地主莊園起,他們的斗爭就拉開了帷幕。他們剛一見面不久,不同身份的兩方面就開始彼此仇視,表現(xiàn)在衣著、行為舉止、秉性、感情即思想意識層次,但最主要的還是體現(xiàn)在對社會改革的看法上,帕維爾希望俄國奉行英國式的自由主義,以“憲法、議會”來實行民主政策,而巴扎羅夫?qū)@些嗤之以鼻,他要的是人民能得到最實際的利益,而不僅僅是幾個嶄新的“美麗的詞語”。
        但當(dāng)巴扎羅夫在遇到奧金佐娃的時候,他的命運走向了悲劇的境地,因為他真心實意地愛上了她。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就有為他原先所敵視的,與虛無主義觀點相悖的浪漫主義,而且找不到合理的解釋。這就導(dǎo)致了巴扎羅夫的自我矛盾,但是,他試圖克制自己的這種人的本性情感來維護自己的虛無主義,但是他卻遭到了失敗,他的信念幻滅了,心靈極其痛苦。他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也承認了他對奧金佐娃的愛。而當(dāng)他向奧金佐娃表達了自己的愛意時,又遭到了她的拒絕,這無疑又給巴扎羅夫巨大的打擊,他承受著單戀的痛苦與委屈,失去了內(nèi)心的平衡,心靈的歡愉。他變得懷疑,悲觀,最后帶著未遂之志,憾恨地離開了人世。
        作者對深具否定主義的巴扎羅夫的評價是肯定的,在那個時代,作者看到了否定派即虛無主義者“對人民的需要更為敏感”,他們的心靈與人民有互通之處。書中形容巴扎羅夫“仆人對他幾乎都有好感,盡管又是要愛他的取笑,他們覺得這人不是老爺,而是自己人”;“他(指巴扎羅夫)有一種使人信賴的特殊本領(lǐng),雖則從不前就他們,說話的口氣也是懶懶的”。這是非常讓作者珍視贊賞的品質(zhì)。另一方面,作者并沒有完全站在巴扎羅夫的這一邊,作者認為巴扎羅夫這些虛無主義這僅僅是為否定而否定,好比是生活在沒有空氣的真空里,這一點是不足取的。作者的觀點是,社會之所以取得進步不是由于否定,而是對“文明成果”的肯定。
        總之,作者屠格涅夫贊賞“子輩”即虛無主義者的剛毅,反封建的銳氣,卻并不贊賞他們對美的冷漠,對文學(xué)藝術(shù)的漠視,尤其是對待浪漫主義激情、對待人的內(nèi)心感情方面的態(tài)度。巴扎羅夫的失敗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他的思想和行為違背了自然。他的要打破舊世界建立一種公平合理的新社會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他違背了事物和歷史發(fā)展的自然定律,也錯誤地否定了人性中對美,對感情,對藝術(shù)的自然的追求。這就釀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結(jié)局。
        所以讀這本小說我們不僅要看到一個“戰(zhàn)斗者”的形象,一個青年信念幻滅的悲劇,更要看到作者對人性,對藝術(shù),對美這些人類“文明成果”的肯定和熱愛。作者的哲學(xué)層次并不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還向我們道出了一個真理:自然可以調(diào)和人世間的一切矛盾。
        在巴扎羅夫情場失意之后,他回到了自己家鄉(xiāng),一個下午他躺在干草垛旁自言自語道出了心里的苦悶:“我所占有的這一小塊地方比起廣大空間來是如此地狹小,而那廣大空間里沒有我,也與我無關(guān);我得以度過的這個時段在永恒面前是如此地渺小,而我得不到永恒,永恒中沒有我……可就在這顆原子中,在這數(shù)學(xué)的一個點上,血液卻在循環(huán),腦子卻在工作,有所希冀……”,他思考這些表示他也開始“浪漫主義”了,這段話他首先說人在大自然前是多么的渺小,然后又怨恨自然為何又讓人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呢?巴扎羅夫很悲觀,他覺得自然和人是對立的,他為人的意志無法轉(zhuǎn)移自然而哀傷,又無奈地認為人的生命是無價值無意義的??梢哉f他從唯物轉(zhuǎn)向了唯心。
        屠格涅夫不愧是一個藝術(shù)大師,曾經(jīng)在柏林大學(xué)攻讀過哲學(xué)的他縫合了個人主義與大自然之間的這個隔閡。書的最后巴扎羅夫過早地夭折,作者在書的結(jié)尾處描寫了荒蕪的荒村公墓,巴扎羅夫年邁父母無法消解的痛苦之后,接著以強勁的抒情表示了他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堅定信念:“難道他們(指年邁的父母)的祈禱、他們?yōu)⑾碌臏I水是沒有結(jié)果的嗎?難道愛,神圣的、真摯的愛并非萬能?哦,不!掩埋在墓中的不管是顆多么熱烈的、有罪的、抗?fàn)幍男?,墓上的鮮花依然永它純潔無瑕的眼睛向我們悠閑地張望,它們不只是向我們述說'冷漠'的大自然又它偉大的安寧,它們還談及永遠的和解和那無窮盡的生命……”作者說如果愛是虛無的,不值得肯定,那巴扎羅夫的父母為何會灑下眼淚?巴扎羅夫無論面對了多少矛盾,有多少的痛苦,大自然卻依舊純潔,還是那么美麗安寧:生命依舊是飽滿的,自然依舊是和諧的。這個活潑,樂觀的結(jié)尾,讓這本書的意義得到了升華。這也可能是對巴扎羅夫最好的安慰。作者告訴他:在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下,社會制度的發(fā)展和好轉(zhuǎn)是必然的。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了屠格涅夫的這種預(yù)言。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不斷汲取信念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我們從中可以獲得一種奮發(fā)的力量。同時也能獲得更多的更深刻的啟示。
      
      
  •     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一直被認為是俄羅斯“多余人”形象的代表性小說。傳統(tǒng)的評論認為,小說塑造了一位處于社會邊緣的平民主義革命者形象,這位革命者先知先覺,與社會不容,最后走向死亡。
      可是當(dāng)我再次細讀這部小說的時候,發(fā)現(xiàn)屠格涅夫的意圖并不那么簡單。主人公“多余人”頗具復(fù)雜性,不能以“典型形象”視之;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展現(xiàn)出豐富的內(nèi)涵。我的結(jié)論是,屠格涅夫想創(chuàng)造的不是典型人物典型形象,而是社會轉(zhuǎn)型期的整體景象。這個復(fù)雜的景象來源于屠格涅夫?qū)ΜF(xiàn)代、個體、革命等命題的深刻思考。
      
      巴扎羅夫
      小說的標(biāo)題“父與子”,指尼古拉和阿爾卡季父子,但他們不是小說的主角。主人公是兒子阿爾卡季的朋友巴扎羅夫。巴扎羅夫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他不尊敬世界上任何一樣?xùn)|西?,F(xiàn)行政治體制、社會風(fēng)氣就不用提了,連藝術(shù)、情感、理念這些精神世界的既存物也都不屑一顧。他唯一承認的是具體的某一門類的科學(xué),比如解剖青蛙了解生物結(jié)構(gòu),他認為這是實際而確切的,其他統(tǒng)統(tǒng)不作數(shù)。
      巴扎羅夫帶有“多余人”形象的一些特征,包括年輕、不工作、對現(xiàn)狀不滿、有新思想。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新思想。屠格涅夫是否贊賞巴扎羅夫的新思想呢?
      在一個黑暗骯臟的社會,任何一種反對的聲音都是積極的。虛無主義者否定一切,自然也否定現(xiàn)行社會體制,否定貴族、否定農(nóng)奴、否定反革命的保守主義。但是他的否定,不是基于一個理性的政治邏輯(事實上巴扎羅夫反對邏輯)、或者對貧苦人民的體恤,而是為了否定而否定。巴扎羅夫說:“目前最有用的事就是否定——我們便否定。”
      這種態(tài)度,不是一個革命者的態(tài)度,也不是一個社會先覺者的態(tài)度。如果拋開“多余人“的閱讀期待,我們看到巴扎羅夫是一個不會思考、只憑本能行事的人,他成了他所嘲笑的夸夸其談的貴族。
      屠格涅夫在小說中羅列了一系列細節(jié),向我們表明巴扎羅夫自相矛盾的簡單頭腦。1.他看不起浪漫主義的愛情,可是他愛上了一個女人。2.他崇尚客觀實在性,卻為了和阿爾卡季吵架而數(shù)次撒謊。3.他堅持虛無主義,可死前卻說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使命,宣稱自己是一個巨人。4.他否定美??墒钱?dāng)他和朋友要去某個女人家的時候,他立刻詢問女主人是否漂亮,等到親自目睹女主人的容貌以后,他皺起了眉頭。5.他宣揚簡樸的生活方式,可是在奧金佐娃家呆久了以后,也想嘗嘗英國貴族的排場,穿禮服打領(lǐng)結(jié)吃飯。6.他表情冷酷意志堅定,實際上是為了掩蓋內(nèi)心的軟弱。他愛奧金佐娃,卻不肯表白。奧金佐娃逼問他,為什么不能把心理的一切事情告訴對方。他反問奧金佐娃她能不能,她報以肯定的回答。巴扎羅夫低下頭說:“那您比我幸福?!?br />   所以,巴扎羅夫的思想不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只是帶有“先鋒”的特點。另一方面,巴扎羅夫的社會地位不能簡單地用“平民”或“平民主義”概括。確實,屠格涅夫在小說中交待,巴扎羅夫的父母是農(nóng)民,他的家庭比較貧窮。但是巴扎羅夫本人似乎并不貧窮,在小說情節(jié)進展的過程中,他一直在幾個貴族家庭中寄居,沒有表露出與金錢有關(guān)的跡象。農(nóng)民是他的物質(zhì)出身,但是,他內(nèi)心的身份認同是上等人。他厭惡自己的農(nóng)民父母,遠離農(nóng)民的生活,鄙視農(nóng)民的智商。當(dāng)后來巴扎羅夫幫助農(nóng)民的時候,他的動機只是試驗自己的醫(yī)術(shù)。屠格涅夫讓小說中的一個農(nóng)民說話,評論巴扎羅夫“他只是一個少爺”。
      所以,主人公既不革命,也不平民主義。如果說巴扎羅夫具有典型性,那么他的典型性在另外一個地方,他代表了當(dāng)時社會上有那么一些年輕人,抱有反抗現(xiàn)實的心愿,懂得一點西方的新知識,于是想有所作為??墒菍嶋H上他們所具有的思考深度和行動能力,無法和他們的愿望相稱;甚至他們連自己的愿望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巴扎羅夫從始至終一直在游玩,做科學(xué)實驗,沒有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屠格涅夫清醒地看到,現(xiàn)存社會有問題,但號稱革命的革命者也有問題,不革命的多余人更有問題。
      
      三個人物
      下面我通過考查小說的三個次要人物,來思考主人公的思想缺陷。
      阿爾卡季仰慕巴扎羅夫的虛無主義,覺得巴扎羅夫本人很聰明、很冷靜,具有智者風(fēng)范。但是阿爾卡季并沒有追隨巴扎羅夫的腳步,同樣信仰虛無主義。巴扎羅夫一直嘲諷他存有浪漫主義思想。但結(jié)局是,巴扎羅夫沒有得到心愛的人,悲慘地死去;阿爾卡季大膽地容納了內(nèi)心生發(fā)出來的愛情,與心愛的人幸福地結(jié)合在一起。
      巴扎羅夫不僅嘲諷阿爾卡季,而且嘲諷他的父親尼古拉。尼古拉是一個好心腸的莊園主人,他解放自己莊園里的奴隸,巴扎羅夫評論說:“是個好人,可是他落后了,他的好時候已經(jīng)過去了?!蹦峁爬约阂舶@:“我安頓了農(nóng)民,設(shè)立了一個農(nóng)場,因此全省的人甚至都叫我做赤色分子;我讀書,學(xué)習(xí),我竭力在種種方面適應(yīng)時代的要求——可是他們還說我的好日子過去了。”
      但是小說告訴我們尼古拉并不落后,他破除舊風(fēng)俗再婚,他尊重并熱愛農(nóng)民,他雖然年紀(jì)大卻仍然努力學(xué)習(xí)新知識,希望更加了解自己的兒子(巴扎羅夫從來不屑于了解他所不認同的思想)。
      與巴扎羅夫在思想上進行交鋒的是尼古拉的哥哥帕維爾。帕維爾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堅持著貴族式的個人主義以及社會穩(wěn)定,他覺得一個社會需要個人尊嚴(yán)、集體文化等現(xiàn)實因素,不能什么都打倒。他與巴扎羅夫構(gòu)成對立,但是當(dāng)兩人進行生死決斗以后,坐在同一部馬車上,“每個人都明白對方是了解自己的。這種感覺在朋友中間是愉快的,在仇人中間卻是極不愉快的了,尤其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既不能解釋明白,又不能分開?!痹谛≌f的結(jié)尾他接受了巴扎羅夫的批評意見,拋棄貴族的虛榮心,支持弟弟尼古拉再婚。
      
      從個人到歷史
      上面的分析解構(gòu)了巴扎羅夫的革命者神話。一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在社會中是沒有他的位置的。所以屠格涅夫為他設(shè)置的結(jié)局必然是迅速的死亡。死亡的過程是,他解剖尸體的過程中感染了傷寒,奧金佐娃帶醫(yī)生來看他,但兩人沒有多聊,巴扎羅夫痛苦地獨自死去。他所肯定的解剖學(xué)害死了他,他所愛的女人沒有愛上他。這仿佛是對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最大的嘲諷。
      巴扎羅夫死后,敘事者繼續(xù)講述其他人物后來的命運。時間在繼續(xù),并沒有依據(jù)主人公的生命而終止;這是社會的時間,國家的時間。巴扎羅夫只是一個社會過渡時期的過渡人物。屠格涅夫沒有用巴扎羅夫來命名這部小說,而是用了兩個配角來命名。“父與子”不僅表明兩個人的身份關(guān)系,更重要的展露從父親一代到兒子一代的歷史發(fā)展。
      這個發(fā)展時期是特殊的,因為這是一個過渡的時期。俄羅斯的1860年代是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農(nóng)奴制被廢除,現(xiàn)代工業(yè)、文化在迅速革新。歐洲的啟蒙思想進入俄羅斯剛剛誕生的知識分子階層。但是,屠格涅夫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偉大的思想者,他的小說不會局限于是啟蒙思想的投影。他創(chuàng)造巴扎羅夫這個人物,具有一種世界性的眼光。他不單單考慮到了俄羅斯的現(xiàn)實精神困境,還考慮到了啟蒙運動的歷史性。從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1789年到1860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七十年。從某種程度上說,歐洲的精神史(或者說思想史)已經(jīng)進入了后啟蒙時代;而俄羅斯的現(xiàn)代性才剛剛開始。這里邊有一種歷史進展的不協(xié)調(diào)性。屠格涅夫把這種歷史的不一致性、精神的復(fù)雜性放在一個人物里,這個人物肯定無法承受這種分量,其自我毀滅是必然的。但是,屠格涅夫通過呈現(xiàn)種種矛盾與復(fù)雜,提醒我們跳脫革命者的自我敘事,來更加宏觀地體悟整個社會歷史的進程。他用很少的幾個人物、簡單的情節(jié),卻給讀者打開了一個極大的視野。
      
  •     信達雅 哪個都夠不上! 語句斷斷續(xù)續(xù),結(jié)構(gòu)糊里糊涂.可悲.
      
      巴金的<父與子>翻譯就好很多. 看來譯者的文學(xué)水平直接決定了譯作的質(zhì)量.傅雷譯<人間喜劇>,今人譯<靜靜的頓河>,如此二者譯作與原作可共光輝的例子太少了.
      
      
      
  •      寫作背景:屠格涅夫思想創(chuàng)作轉(zhuǎn)折的前夕,那時,俄國正處于資本主義關(guān)系逐漸茁壯和封建農(nóng)奴制面臨崩潰的時代.小說主題正是反映改革的"前夜".
      
       前夜中的人物塑造可說是個性鮮明:
       葉蓮娜:身上溢著當(dāng)時俄國革命形勢形成的前夜的社會氣氛,表達了當(dāng)時俄國婦女解放運動的要求,她同貴族環(huán)境的脫離,反映了俄國進步青年轉(zhuǎn)向的民主力量.
       英沙羅夫:時代的英雄,平民知識分子的代表,如同堂吉訶德,雖忠于理想,但卻徒勞無功.他有著極其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biāo),這一點被反復(fù)強調(diào)于他的言行舉止和旁人(別爾謝涅夫)對他評價.
       在現(xiàn)代和平安定的社會里,更多地取代像英沙羅夫身上那種強烈的革命斗爭精神,那種神話傳說般的英雄氣魄的,是嬌聲嬌氣的性格,男生讀前夜,多少應(yīng)該可以喚起一些男人的本性.而讓女生像葉蓮娜那樣,堅強.
       別爾謝涅夫:嚴(yán)肅好學(xué),鍥而不舍,不為世俗樂趣動心,熱烈追求學(xué)術(shù)上的成就,善良,可為責(zé)任而犧牲個人幸福.
       舒賓:有藝術(shù)家的氣質(zhì)與才華,機智樂觀,但玩世不恭,沉湎于個人的幸福.他是書中最讓我注意的一個角色,小說一開頭便有介紹_俊美,"有青春的魅力",且極有藝術(shù)細胞.
       相比之下,別爾謝涅夫則顯得樸實呆板,滑稽可笑.然而,葉蓮娜卻偏偏對別爾謝涅夫更有好感,那是因為他身上散發(fā)著智慧的氣質(zhì)和教養(yǎng).相比之下,葉蓮娜眼中的舒賓就顯得"像個小孩".舒賓的玩世不恭讓人惋惜,但他對人的洞察力卻讓人欣賞,這種敏感性也許這也是他做為一個雕塑家的本能.他可以感覺出葉蓮娜的感情變化,而且對英沙羅夫有著自己的客觀的評價.僅僅通過一個早上的談話,他就用兩個截然不同的塑像雕刻出了英沙羅夫身上的兩種品質(zhì)_每個人身上都有兩處自我,不是么.
       如果在現(xiàn)代社會,舒賓似乎更符合一個好情人的角色,而別爾謝涅夫更符合一個丈夫的品質(zhì).讓你們選擇,選which呢?
  •     我和我關(guān)于青春、愛情、當(dāng)時的眼望去的世界,猶如若干個片面串聯(lián)成一個完整卻實在支離的夢。有時我想到這些那些,有時我為自然風(fēng)景的秀麗和城市的美景還有生活其中的人民各自的夢而迷醉又感慨,有時充滿沖動,充滿對被愛和愛人的渴望,對性的渴望,對現(xiàn)實的議論和不滿,對審視周遭的結(jié)論,而后大是灰心喪氣,于是筆觸不由自主地轉(zhuǎn)向來得輕易的死亡。
      死容易的很,就像放棄也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想到人世周轉(zhuǎn),有些人和人的相逢,似乎只差數(shù)步。書中流轉(zhuǎn)的是關(guān)于“錯過”的故事,在宏觀面前,錯過還有過錯,都算得了什么,但放諸一人肩上心念之間,卻叫人承受不了。
      我承受不了,眼前是漆黑長夜,但轉(zhuǎn)眼又看見光明看見一眾美景的誘惑力,人與事都還有吸引,進退猶疑,我的心還有童真,還有激越昂揚,火仍未熄。
      進退為難之間,生死都是輕易可說但不可輕易為的事情。一個墳?zāi)怪谌松?,也僅是一個轉(zhuǎn)折,而非大結(jié)局。
  •     最近瘋狂地愛上了屠格涅夫
      說到他不得不說說他的北京,1950s正是他多產(chǎn)的時代,這個時候也正是俄國農(nóng)奴制遭遇首次危機的時期。
      經(jīng)濟不景氣,自然精神世界也混亂。
      屠格涅夫筆下的人物也是如此,要么消極厭世,四處流浪,要么憤世嫉俗,懷疑一切,但在這背后,最最美好的還是父子之間的親情,人世間美好的愛情。
      有人說三歲一個代溝,相差二三十歲的父子之間,看來代溝是不可避免的了。
      阿爾卡狄有著善良、溫和的父親,他雖然生于貴胄,貴為農(nóng)場主,年齡已高,但從來沒有任何張揚和驕傲,為了減少和兒子之間的的代溝,尼克拉?彼得羅維奇到大學(xué)的課堂上去聽課,看那些看不懂的物理、天文,他喜歡大提琴,愛好普希金的詩,對所有的人和事都有著謙卑的態(tài)度和美好的期待,他在妻子死后一直與哥哥巴威爾?彼得羅維奇一起生活,在別人眼里巴威爾?彼得羅維奇的貴族驕傲讓所有人壓抑,但他不以為是。
      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阿爾卡狄骨子里也是和父親一樣的人。
      但他畢竟年輕,又在莫斯科大學(xué)里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受到學(xué)醫(yī)的朋友巴扎羅夫的虛無主義的影響,開始憤世嫉俗、成了思想上懷疑一切,破壞一切的現(xiàn)代“憤青”。
      
      這里提到一個關(guān)鍵人物巴扎羅夫,他自稱虛無主義者,虛無主義者的本質(zhì)便是自我中心,懷疑一切,破壞一切。在他眼里,沒有什么是對的,沒有什么是可以通向正確的,他有著雄心壯志和勃勃野心,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不把世界放在眼里。這引起了彼得羅維奇兄弟,尤其是巴威爾?彼得羅維奇的憤怒。
      但巴扎羅夫受到軍醫(yī)父親的影響,熱愛醫(yī)學(xué),在他眼里唯有自然規(guī)律是永恒的。巴扎羅夫的父母也是非常善良的農(nóng)奴主,特別是母親,簡直是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神經(jīng)兮兮的“內(nèi)人”。巴扎羅夫討厭他們的腐朽和對兒子一味的驕傲和縱容,離家三年后回來在家呆了不到三天就離去。
      
      促使他離開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愛上了一個貴夫人寡婦安娜?謝爾蓋耶夫娜,對于這種完全自由主義和虛無主義的人來講,居然會愛上別人,是一件非常痛苦和懊惱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的眼里,已經(jīng)見不得美好的事物;恰巧安娜?謝爾蓋耶夫娜也是這樣的人,于是他們的所謂愛情,還沒開始就被自己腰斬了。
      在這個過程中,阿爾卡狄從不成熟的對巴扎羅夫的盲目崇拜和對安娜?謝爾蓋耶夫娜的狂熱戀情中慢慢走出來,在讀書和交流中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并愛上了安娜?謝爾蓋耶夫娜的妹妹卡契亞,并最終走入幸福的婚姻。
      巴扎羅夫的混亂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他在阿爾卡狄家里居然慌亂中吻了阿爾卡狄爸爸新的未婚妻,這激起了巴威爾?彼得羅維奇的憤怒并與之決斗,雖然最終巴威爾?彼得羅維奇在決斗中受了槍傷但巴扎羅夫不得不離開阿爾卡狄家并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并在回去的路上看了看安娜,兩人最終無語結(jié)束。。。。。
      巴扎羅夫在鄉(xiāng)間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樂趣,但是卻在一次外出治療中不小心感染了傳染病最終死去,雖然他的行為有所收斂但是骨子里仍然是虛無,在他臨死之前的清醒時刻見到了安娜,才發(fā)現(xiàn)兩個人一點都不愛對方,這也加劇了他的痛苦和死亡。。。
      故事在阿爾卡狄和卡契亞、尼克拉和新婚妻子及兒子的幸福生活、巴威爾重新找回貴族式的驕傲以及巴扎羅夫凄涼的墳?zāi)购透改钙鄾龅南嗍刂薪Y(jié)束。
      
      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靜,有幾個感慨
      年輕時代的狂野,最終都會回歸。記得消費心理學(xué)上課的時候施俊奇老師講自己的愛情故事,在30歲之前父母都懷疑自己能否長大,年輕的時候追星、什么潮流做什么,結(jié)果結(jié)婚了過了而立之年什么都回歸本分了,不再泡吧蹦迪,不再追趕潮流。所以看到媒體上對70后,80s和90s的評論,其實沒有必要,每一代成長起來,自會挑起社會的大梁。但這種成熟是一種頓悟,不是以年齡或是否結(jié)婚為分界線的,有人很早就知道了,如阿爾卡狄,可有人到死還沒有明白,如巴扎羅夫。
      
      無論我們是多么聽話或者多么不羈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永遠都是寶貝,家永遠是港灣,所以,哪天懂得你的父母了,真的愿意為了一家的幸福放棄自己很多年少瘋狂的夢想了,那么你就成熟了。
      
      當(dāng)然,父母也不能一味溺愛和指望孩子,真正能陪伴你走完一生的,是年輕時代白頭到老或者半路偶遇愿意一起相扶到老的伴侶,當(dāng)然有人一輩子也不會遇上,如果遇到了就好好珍惜,如果遇不到,就真心等待努力尋找吧。
      
      最后一點,家和萬事興,祝大家家庭幸福,愛情甜蜜。
      
  •     先看的<父與子> 這個版本是巴金譯的 文字當(dāng)然沒問題 記得中學(xué)語文輔導(dǎo)讀物介紹這本書是說父親與兒子愛上同一個女人 真是扯淡 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我記錯了
      
      當(dāng)時的俄國真處于一個動蕩的大時代 每一代人都提出自己的藥方 對上世紀(jì)初的國人而言 這樣的書很容易引起共鳴 尤其是巴扎羅夫這樣的所謂虛無主義者 號稱要打倒一切 將一切推倒重來 這樣的論調(diào)實在再熟悉不過了 魯迅心中的超人大概也是這樣的角色
      
      現(xiàn)在我們也貌似處于一個大時代 可是這樣的情懷在現(xiàn)在看來卻惡心得很 任何一種以救國救民來要挾群眾的理論都讓人厭煩 救人者往往就是害人者
  •     
       屠格涅夫的《父與子》給我的觸動可以說是震撼的。作者簡潔含蓄的文風(fēng)與巴金先生精致的白話文翻譯將一百多年前的俄國的社會清楚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這個崇尚理性的激進分子,否定藝術(shù),否定形而上學(xué),否定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否定美,否定情感,否定一切,要將舊的世界砸的稀巴爛,而對于廢墟之上的重建他卻從不考慮,虛無主義者 巴扎羅夫,據(jù)說,是以巴枯寧為原型塑造的。他或許可以勉強被稱作實證主義者,不過他本人絕對反對任何標(biāo)簽與“主義”。很遺憾,一百多年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與今日毫無二致,小說中這位酷哥在當(dāng)時風(fēng)云變幻的俄國社會的交際界大受歡迎。紳士,開明派與闊夫人都以與之攀談為榮――盡管他們對其見解頗為吃驚。
       可是他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位貴婦人――奧金佐娃,他被她自然,高雅的氣質(zhì)所吸引,而后內(nèi)心陷入極度矛盾,在理性與感性的斗爭中敗下陣來。他向她求愛。遭到了奧金佐娃拒絕。盡管她內(nèi)心躁動,厭煩了舒適而千篇一律的生活,總想發(fā)生點什么。可機會來臨卻畏首畏尾,原來只是葉公好龍。巴扎羅夫從此一蹶不振,用自己對弟子阿爾卡季的話說,他已經(jīng)毀掉了。
       與巴扎羅夫相比,阿爾卡季則天生是個自由派。他喜愛科學(xué),喜愛自然與美。盡管他追隨自己的老師巴扎羅夫,堅定地支持老師??僧?dāng)他遇到自己喜歡的姑娘,卻毫不猶豫,一切從本性出發(fā)。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卡佳時,堅決地向她求婚。最終得到了幸福。
       父輩人中,阿爾卡季的父親尼古拉是一個善良,溫和的地主,他的妻子早年的去世對他打擊很大,爾后他愛上了一個女仆人,并住在一起,但一直猶豫不決不敢與她結(jié)婚。尼古拉的哥哥帕維爾是一位衣著得體,體面的自由派。年輕時曾在首都的交際界紅極一時,而后因愛情失敗垮掉了,便搬到弟弟家,在此度過余生。此人善于交際,招人喜愛。英國人會稱贊他perfect gentleman,而俄羅斯的上層人士則認為他是一個真正愛國者,斯拉夫派。總之,無論何時,他都保持著適度的自尊??上攵?,巴扎羅夫與之氣場相斥,第一次激烈的沖突就在他們間展開。
      巴扎羅夫的父親是個老軍醫(yī),母親是俄羅斯傳統(tǒng)婦人--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很不常見了。他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兒子,并堅信他將大有作為,對他言聽計從。
       巴扎羅夫的死是雙重的。在他最后一次回到自己家的時候,他已經(jīng)毀掉了。這個否定“藝術(shù),詩甚至愛情”的精神巨人在失敗的愛情面前猝然倒下。愛情的傷害也許不是致命的,而隨之而來思想斗爭,自我否定與固執(zhí)己見才真正讓他垮掉。這種精神體驗極難擺脫,往往將追隨一生,最終將心焚為灰燼。至此,最后的傷寒感染致死倒是一種解脫。
       巴扎羅夫的失敗或許不能稱之為意志不堅定,即使在他垮掉之后,在內(nèi)心的煎熬中,還能下決心作一個醫(yī)生,一個化學(xué)家,一個利他主義者,只是他的言談不再那么強而有力了。他死于命運,他強韌的意志在命運面前多么渺?。∷麣в谌诵缘淖陨?,人性中的愛與對美的追求是怎么也拋不掉的。在他臨終之際,他如愿見到了奧金佐娃。向她敞開心扉。他開始反省,“俄國需要我……不,明明不需要我。那么誰又是俄國需要的呢?鞋匠是需要的,裁縫是需要的,屠戶……賣肉……屠戶……等一下,我有點兒糊涂了……那有一座森林?!?br />    他無非是一棵稻草,他需要適宜的溫濕,他禁不起大風(fēng),他不能長時間凝視太陽,他更不能一直審視自我。他離不開自然,更離不開同伴。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父與子》這部巨作無疑超越了時代,超越了民族與階級,屠氏簡潔含蓄而近于白描的筆下?lián)]灑的只是人性。
      
      
      
  •     前晚,我第二次翻開《前夜》。我想我到了想去讀的時候,所以關(guān)上門,點起臺燈,外面黑得連月亮都害怕外出,我想讀,那么我只有讀。
      
      三個男人一個女人,那么愛情即是三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完美不存在于任何一個人,卻不繚亂。英沙羅夫說“生活是粗暴的?!钡拇_存在一種東西使整個故事充滿了重量,或許是一種熱情,不斷高漲卻混沌著。但他卻過于鋒刃,鋒刃得擋住了柔軟的線條,他的堅毅,他的勇敢和執(zhí)著顯示出一個男子的強硬的氣質(zhì)和英雄主義。但是太單調(diào)了。他是一種有邊界的印象,四方形的立體感,給人一種凌空的錯覺,只有體積沒有密度。
      
      而別爾謝涅夫又是懦弱的,懦弱得無法解釋自己的善良,這樣子很附和普遍意義的哲學(xué)家,而實際上他是個謝林的先驗唯心派。能說他不可愛嗎,似乎可愛得過了頭,他的崇高成為一種無形的負擔(dān)和同情,他的臉是黯淡的,從未因為有了愛情而鮮艷,當(dāng)舒賓對他說葉蓮娜愛上了他時,他的反應(yīng)遲鈍而疑惑。他不驚喜嗎,他不愛嗎?不,他只是太謹(jǐn)慎和膽小了?;蛟S他根本不需要愛情,沒有愛情他會更加自由,即使有了愛情,他也只會是個被動的扶椅,是個好丈夫,不會是個好情人。
      
      那么舒賓呢,他是藝術(shù)家,無數(shù)次強調(diào)著。他是明朗的,自然的,淡化的社會屬性。故事開篇他和別躺在草地上,屠格涅夫用很簡單的素描就已留下了兩種明顯不同的印象,他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一切,熱愛愛情。幾乎是在那時我開始判定他的地位。只是在后面他的輕浮凸現(xiàn)得嚴(yán)重,那些嘮叨像個婦人,時而像個小丑。他的觀察和評斷是獨到的,包括對自己的剖析,這應(yīng)該是屠格涅夫內(nèi)心最狂野的迸發(fā)。他是不可或缺的,沒有他,整個故事就是屠格涅夫的白描,毫無色彩。正因為他存在著,才有更多的視角觀察每個人。
      
      不得不說的是葉蓮娜,她是怎樣的姑娘啊,壓抑的,憂郁的,執(zhí)著的,內(nèi)心充滿渴望的,富有強烈同情心的。但是對于舒賓來說,她過于端正,她的缺點就在于她的近乎完美,這是一種威懾,給三個男人都造成了壓力。英愛上葉蓮娜的時候以為她是毫無所動的,這點足以證明她的力量,盡管她自己并無察覺。
      
      英沙羅夫是個戰(zhàn)士,那么葉蓮娜的結(jié)局也是個戰(zhàn)士。如果設(shè)想一下,與別爾謝涅夫結(jié)合的葉蓮娜,你就會馬上托口她將會是個十足的家庭婦女。與舒賓呢,她將是個怨婦,哭泣著丈夫的放浪。所以在這點上屠格涅夫的設(shè)計已經(jīng)顯露出來。他要讓葉蓮娜完美,一直延續(xù)著圣潔的完美,那么她成為一名戰(zhàn)士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屠格涅夫雕刻的女性無不讓人傾慕。故事結(jié)局給我的印象,葉蓮娜后來的形象很像《飄》里的斯佳麗站在莊園上那一處背影。
      
      這是這篇故事里的四個主要人物,以葉蓮娜和英沙羅夫的愛情為主線。故事其實很簡單,但每個人物卻都瀝透著時代色彩。英沙羅夫的救國情結(jié)以及別爾謝涅夫那副極其深重的蕭條面孔,雖不至于像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那樣套著套子,但看上去馬上讓印象凝重下來。屠格涅夫用別爾謝涅夫的狀態(tài)顯示出當(dāng)時俄國的時代特征以及自己的表象,用英沙羅夫的氣質(zhì)表現(xiàn)了他的憤怒和吶喊,借舒賓之口假想一種自由和安逸放任的生活。而整個主色調(diào)的愛情則突出的顯露著屠格涅夫的浪漫主義。四個人雖然個性差異,但是共同卻有一點——善良。別爾謝涅夫的高尚情操,他掙扎在痛苦里面幫助朋友守衛(wèi)著愛情;英沙羅夫在革命面前不計前嫌的感情,舒賓滿口的嫉妒卻從未干涉過任何事的氣度。都在映襯著人的可愛之處。所以他們是非??蓯鄣囊蝗耗贻p人。它的背景雖然是凝重的,壓抑的,但是故事卻干干凈凈。
      
      看完一部小說的震撼被幾日的平靜謀殺了,我也變得更客觀。英沙羅夫的死使整部小說的凝重氣氛抬至了頂峰?!八郎?,是正像個漁夫一樣的:他已經(jīng)把魚打在自己的網(wǎng)里了,但暫時還把它留在水里:魚仍在游著,可是網(wǎng)卻早已套在它的周圍了,漁夫終會把它拖上來的——在他高興的任何時候。”這似乎是一種必然,悲劇的必然,從而使這種力量更充分的爆發(fā),徹底的裂開,然后平息。
      
      這部小說非常干凈,有些語句像詩一樣優(yōu)美,尤其能打動女孩的心,在十八章葉蓮娜知道英沙羅夫要離開的時候,獨自冒著雨去別爾謝涅夫的家找他,那段的情節(jié)非常的震撼和浪漫。她在教堂門前偶然的見到了英沙羅夫。她勇敢的表白,然后英沙羅夫把她擁入懷里,他說“我的妻……”。那一刻他們就私定了終身?!八o緊的擁抱著她,沉默著。他用不著告訴她說他是愛她的。單從那一聲叫喚,從他整個人的立刻變形,從她那么信任地依偎著的那胸脯的起伏,從他的手指在她的發(fā)上所作的愛撫,葉蓮娜就可以感到自己是被愛著的。他保持著沉默,而她也不需要言語。‘這里是他,他愛我……還需要什么?’完全幸福的平靜。在暴風(fēng)雨之后獲得了安全港似的平靜,達到了最終目的地似的平靜,就是對于死亡本身也能賦予意義和美麗的那非人間的平靜,以其神圣的波瀾,充溢著她的整個靈魂。”這些描寫彭湃而激昂。使人很容易的投入角色,她愛著即是我愛著,無法不讓人深陷。
      
      屠格涅夫的書,這是我讀的第一部,我讀的小說不多,并不喜歡現(xiàn)代小說,造作和粗糙。讀年代久些的東西的確可以淘洗心靈,因為確實是很純凈,像水一樣,流動著,時而彭湃,純潔即在里面游歷著。
  •   謝謝表揚~
  •   很不錯的評論,如果引入同期俄國作品的類似形象進行比較分析那就更完美了!
  •   謝謝~俄國的我讀得少,只能如此了~
  •   您謙虛了~讀得少還能寫出如此精彩的評論文~
  •   寫得很不錯,總覺得作者對巴扎羅夫的批評多于贊美。
  •   巴扎羅夫已經(jīng)不是多余人的形象了,虛無主義的新人。。。
  •   《父與子》是開始嘗試創(chuàng)造“新人”形象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前夜》也是。我想巴扎羅夫依然算不得“多余人”了。
  •   粗讀《前夜》與《父與子》,對于其中的人物沒什么深入見解,只不過就你這個評論發(fā)表一點看法,還是覺得主軸人物的分析不夠深入,只是感性認識。
  •   同意巴扎羅夫作為過渡的典型和他個人折射出的歷史進程,只不過巴扎羅夫已經(jīng)不算是“多余人”(《葉普蓋尼-奧涅金》、《當(dāng)代英雄》里的畢巧林以及《羅亭》為代表)的形象,屬于屠格涅夫創(chuàng)作的“新人”形象~
  •   非常欣賞,尤其是對巴扎羅夫的評析很到位。以前看到有人把他當(dāng)成社會改良的急先鋒,其實完全不對,他只是為否定而否定,到最后,他成了自己曾鄙視的一分子。
  •   。。。沒照片。不好選~呃。。。
  •   哈哈,你個大男生還選個P啊
  •   2個故事實質(zhì)都是很悲慘的.
    但文中很多涼氣.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走了味的關(guān)系,還是原意如此.
  •   其實我覺得真的挺苦悶的 可到最后居然是巴扎諾夫死了還那么快挺讓我意外 而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描繪得晦澀了點 我看的也是巴金譯本 可能我沒理解背景吧 反正看完是一頭霧水汗= =
  •   “父親與兒子愛上同一個女人 ”
    有這個故事,是《初戀》。
  •   附巴扎羅夫VS帕維爾:
    “我倒想請教,帕維爾?彼得羅維奇,”巴扎羅夫說,“您尊重自己,什么事也不干地閑坐,這能給bienpublic帶來什么好處呢?如您不那么自尊,反倒能為社會謀福。”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倏地變了臉色。
      “這完全屬于另一問題,現(xiàn)在我沒有必要向您解釋,為什么我如您所說的那樣什么事也不干地閑坐。我只是想說,貴族制度——這是準(zhǔn)則,萬事之本,在我們這 個時代,只有不講道德情操或者頭腦空虛的人才不守準(zhǔn)則混日子。這一點,阿爾卡季回家第二天我就對他說了,現(xiàn)在對您重復(fù)一遍。尼古拉,我是這樣說過吧?”
      尼古拉?彼得羅維奇點了點頭。
      “貴族制度,自由主義,進步,準(zhǔn)則,”巴扎羅夫接口道,“這么多沒用的……外國字眼!它對俄羅斯人毫無必要?!?br />   “依您看來,要的又是什么呢?聽您說話的口氣,似乎我們處于人類社會之外,規(guī)范、法則之外了。而歷史的邏輯要求……”
      “我們要邏輯干嗎?沒有它我們也能過得去?!?br />   “這話從何談起?”
      “姑且打從這兒說吧:我相信,當(dāng)您肚子餓的時候,壓根兒不用邏輯便往嘴里塞面包,哪用得上這些抽象名詞!”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雙手一擺:
      “您這話倒叫我不明白了。您是在污辱俄羅斯人民。我不能理解,怎么可以不承認一應(yīng)準(zhǔn)則和規(guī)范。我們行為的依據(jù)又將何在呢?”
      “我已對您說了,大伯,我們不承認權(quán)威,”阿爾卡季從一旁插話。
      “我們認為有利,我們便據(jù)此行動,”巴扎羅夫說道,“現(xiàn)在最有利的是否定,所以我們就否定?!?br />   “否定一切嗎?”
      “一切?!?br />   “怎么?不單否定藝術(shù),詩歌……而且……聽來都覺得可怕……”
      “否定一切。”巴扎羅夫不容置辯地說。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眼睜睜地看著他,這話太出意料了?!?br /> ……………………………………………………………………
    但阿爾卡季滿意得臉上放出紅光。
      “請問,”尼古拉·彼得羅維奇也加入了談話,“你們否定一切,或確切點說你們破壞一切……但也要同時建設(shè)呀!”
      “建設(shè)不是我們的事。首先要把地面打掃干凈。”
      “這是人民的當(dāng)前需要,”阿爾卡季嚴(yán)肅地加以補充。“我們理應(yīng)履行人民提出的要求,我們無權(quán)依偎于個人主義求一時滿足?!?br />   對最后一句話巴扎羅夫不喜歡,因為有股哲學(xué)味兒,也就是說浪漫主義的氣息,——他把哲學(xué)也算作浪漫主義,——但他不認為有訓(xùn)斥年輕弟子的必要。
      “不,不!”帕維爾·彼得羅維奇突然性起,“我不愿相信,先生們,你們真的了解俄國人民,真的代表了他們的需要和追求。不,俄國人民并不是你們所想象的那樣。他們視傳統(tǒng)為神圣,他們恪守宗法,他們生活中不可沒有信仰……”
      “我不打算為此爭辯,”巴扎羅夫打斷說,“我甚至同意您這話是對的。”
      “如果我說的對……”
      “但什么也證明不了?!?br />   “什么也證明不了,”阿爾卡季跟著說。他像一個有經(jīng)驗的棋手,料準(zhǔn)對方的下一著棋,因此鎮(zhèn)定自若。
      “怎么會什么也證明不了呢?”帕維爾·彼得羅維奇大為詫異?!澳銈儾痪统闪巳嗣竦膶α⒚媪藛??”
      “那又怎樣?”巴扎羅夫當(dāng)即應(yīng)道,“人民認為打雷是先知伊里亞乘著風(fēng)火輪馬車在天空駛過,怎么的,我該同意他們的說法嗎?再說,他是俄羅斯人,難道我就不是?”
      “不,您既然說這樣的話,您就不再是俄羅斯人了!我不能再承認您是俄羅斯人?!?br />   “我祖父種過地,”巴扎羅夫傲然回答,“您去問你們的任何一個農(nóng)民,看他認作同胞的首先是您還是我。您連跟他們交談都沒學(xué)會?!?br />   “可您和他們談話的同時卻又鄙夷他們。”
      “這有什么!既然他們有讓人鄙夷的地方。您不贊同我的選擇,但誰對您說我選擇的道路是一時心血來潮、而不是您一再鼓吹的人民精神所感召的呢?”
      “嘿,人民太需要虛無主義者了!”
      “他們要不要,不是我們說了算。以您為例,不也矢口否認您無所事事的嗎?”
      “先生們,先生們,請別涉及個人,”尼古拉·彼得羅維奇趕忙站起來制止。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微微一笑,把手按在弟弟肩上叫他坐下。
      “不用擔(dān)心,”他說,“我不至于忘掉自尊,先生……醫(yī)生先生所一再嘲諷的自尊?!苯又D(zhuǎn)身向著巴扎羅夫,“敢奉告閣下,您以為您倡導(dǎo)了一門新學(xué)說,其實它一文不值。您所宣揚的唯物主義出寵過不知多少次了,但次次都沒能站住腳跟……”
      “又是一個外來術(shù)語!”巴扎羅夫不由惱怒起來,臉成了紫銅色的,猛地打斷對方的話。“第一,我們什么也不宣揚,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習(xí)慣……”
      “那么,你們要做些什么呢?”
      “這就來說說我們要做的事。過去,僅在不久以前,我們說我們的官吏貪污受賄,說我們既沒有道路,也沒有商業(yè),沒有公正的法庭……”
      “是呀,是呀,你們是控訴派!好像就是這么稱呼來著。你們控訴派中有許多觀點我都同意,但……”
      “但我們后來明白了:空談、單單空談當(dāng)然可以不花氣力,但空談只能培養(yǎng)專耍嘴皮子的迂腐學(xué)究,我們看到我們的聰明人,也就是進步人士或者稱作控訴派的,毫無用處。我們高談闊論,談藝術(shù),談創(chuàng)作,侈談議會制和司法,鬼知道侈談什么,但與此同時,要解決的問題卻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面包,愚蠢的迷信在窒息我們,我們的股份公司就因為缺乏誠心實意的人而瀕于倒閉,政府許諾的自由實際上對我們沒有益處,甚至我們的莊稼漢也在作踐自己:寧可把到手的錢揮霍在酒館里。”
      “因此,”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搶白道,“因此,你們把這一切都看穿了,什么正事也不干?”
      “因此什么正事也不干,”巴扎羅夫冷冷地說。
      忽地里他生起自己的氣來:何必跟這位老爺多費唇舌呢!
      “只是謾罵?”
      “也罵。”
      “這就叫虛無主義?”
      “這也叫虛無主義,”巴扎羅夫順口應(yīng)道,帕維爾·彼得羅維奇不由皺了皺眉。
      “原來如此!”他以稀有的平靜語調(diào)說。“包括你們在內(nèi)的虛無主義者應(yīng)該解除所有人的痛苦,你們是我們的救星、英雄,但你們何必責(zé)罵別人,比方說,責(zé)罵那些控訴派呢?你們不也像他們那樣泛泛空談嗎?”
      “我們有種種不足,卻不干那樣的傻事。”這幾句話仿佛是從巴扎羅夫的牙縫里擠出來的。
      “是了,你們在行動,對嗎?或者說正準(zhǔn)備采取行動?”
      巴扎羅夫什么也不回答。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氣得發(fā)抖,然而他立時抑制住自己。
      “嗯!……行動,破壞……”他繼續(xù)說,“但怎么去破壞呢?
      甚至連為什么也不知道?!?br />   “我們?nèi)テ茐模覀兪谴菘堇嗟牧α?,”此時阿爾卡季插話。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瞅了侄兒一眼,嘿然而笑。
      “是的,力量本身不承擔(dān)責(zé)任,”阿爾卡季腰干一挺,說。
      “可憐的人!”帕維爾·彼得羅維奇終于抑制不住自己,動了氣。“你有否想過,用這些危言聳聽之詞,在俄羅斯你支持的是什么嗎?不,即使天使聽見了這話也要發(fā)瘋!力量!加爾梅克、蒙古的游牧民族才講力量。我們要力量干嗎?我們珍視的是文明,是的,先生,是的,先生,親愛的先生,我們珍惜文明之果。你們會說,這種果實一文不值,但即使是個庸才,unbarTbouilleur①,一個一晚上只掙五戈比的舞池里的樂師也比你們強,因為他們代表了文明而非蒙古人的粗暴!你們想象自己是先進人物,但你們只配住加爾梅克人的帳篷!力量!最后,請你們記住,大力士先生們,你們統(tǒng)共只那么三四個人,而他們的人數(shù)達千百萬,他們絕不允許踐踏他們的神圣信仰,他們卻能踩死你們!”
      --------
     ?、俜ㄕZ:一個畫匠,畫工。
      “踩死活該,”巴扎羅夫說,“不過結(jié)果如何,現(xiàn)時還難肯定。我們的人數(shù)并不如您認為的那樣少?!?br />   “怎么,你們當(dāng)真要想制服所有的人?”
      “您知道,價值一戈比的蠟燭卻焚毀了莫斯科。”巴扎羅夫回答。
      “啊,啊,先是魔王撒旦似的驕傲,繼之以嘲弄。瞧吧,年輕人便是這樣地被誘惑的,沒有經(jīng)驗的幼嫩之心便是這樣地被征服的!快來欣賞,其中之一便坐在您的身旁,恨不得向您頂禮膜拜呢?。ò柨景櫭紕e過了頭。)這種傳染病現(xiàn)在蔓延得很遠,我聽說我們在羅馬的藝術(shù)家不愿把腳跨進梵蒂岡,認為拉斐爾幾乎是個笨蛋,就因為拉斐爾是權(quán)威,但他們自己呢?沒有一點兒能耐,沒有出息,他們的想象越不出《泉邊少女》,就算畫了《泉邊少女》,那少女被畫得丑陋不堪。依您看來,他們是好樣兒的,對嗎?”
      “依我看來,”巴扎羅夫說道,“拉斐爾一文不值,他們也強不了多少?!?br />   “好得很,好得很!阿爾卡季,你聽……當(dāng)代年輕人就該有這樣的口氣!他們還能不跟你們跑嗎!過去年輕人要學(xué)習(xí),要工作,不愿被認為不學(xué)無術(shù),而現(xiàn)在只消對他們說一聲‘世上的一切都是胡扯蛋’,于是萬事大吉。年輕人聽了當(dāng)然高興。不久前他們是空談家,如今忽然成了虛無主義者?!?br />   “您所夸耀的自尊走樣啦,”巴扎羅夫冷冷地說。而阿爾卡季在一旁滿臉通紅,眼睛冒火。“我們扯得太遠了……最好就此打住。”他站了起來,又補充了一句:“您如能舉出當(dāng)前的一種制度,無論是家庭生活或是社會生活中的,不招致全面的、無情的否定,那時我再來贊成您的高見?!?br />   “我可以舉出千萬種來,”帕維爾·彼得羅維奇高聲說,“千千萬萬!就以村社為例?!?br />   巴扎羅夫扭嘴冷笑。
      “關(guān)于村社嘛,”他說,“您最好跟令弟去談。村杜啦,連環(huán)保啦,戒酒啦,諸如此類的東西是什么玩藝兒,他眼見得多了?!?br />   “家庭,還有家庭,他一直保存在我們的農(nóng)民中間!”帕維爾·彼得羅維奇差不多是在嚷了。
      “這問題我勸您不細究為好。您大概聽說過扒灰老頭的事吧?請聽我說,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您且用一兩天時間去好好想想,一下子怕難以找到案例的。您去分析一下我們的各個階層,然后對每一階層作仔細研究,眼下我和阿爾卡季要……”
      “要嘲笑一切,”帕維爾·彼得羅維奇接茬道。
      “不,是要去解剖青蛙。走吧,阿爾卡季。再見,先生們!”
      兩個朋友走出門去了,只剩下兄弟倆,您望我,我望你。
      “你瞧,”帕維爾·彼得羅維奇終于打破了沉默,“你瞧,這就是當(dāng)代青年!就是我們的繼承人!”
      “繼承人!”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嘆了一口氣。在辯論的整個過程中他都像坐在火炭上,時不時痛苦地瞅上阿爾卡季一眼。“大哥,你知道我記起什么來了?有一回老母親跟我鬧意見,她盡嚷嚷,不愿聽我解釋……最后我對她說:你不可能了解我,因為我們倆屬于不同的兩代人。為此她大為委屈。但我那時想:有什么法子呢?藥丸雖苦總得咽下呀!現(xiàn)在輪上你我了——你們不同于我們這一代,咽下苦藥丸吧!”
      “你太仁厚了,”帕維爾·彼得羅維奇不贊成他的話。“我與你相反,相信我們比這些少爺正確,雖然我們用的言語可能不那么入時, vieilli①,不具備那種狂妄式的自信……你瞧年輕人那股神氣勁兒!若你隨便問一個年輕人:‘您喜歡喝哪一種酒,白酒還是紅酒?’他會回答說:‘我素來只喝紅的!’他那調(diào)門、那煞有介事的模樣呀,就像天底下的人都在等他的重大決定……”
  •   巴扎羅夫,我青春時代的偶像
  •   開始認真的讀屠格涅夫,是他帶我回到"生活"--確實--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那些大時代下的小兒女們撫慰著我被各種半理性的利刀割傷的心靈.
  •   最近喜歡上了屠格涅夫,正在寫這本書的書評
  •   你的書評很好。最喜歡屠格涅夫的筆調(diào)了
  •   這篇讀后感寫的很深刻,可見你的思想很深刻,內(nèi)心很平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