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3-11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 作者:匡惠 頁數(shù):249
Tag標簽:無
前言
今日的學生,是明天的棟梁,國家建設的成敗取決于一代人才的成長,能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關鍵在于今天的教育事業(yè)。二十一世紀將是信息更加瞬息萬變、知識更新期日趨縮短的時代,新一輩的人才如果不能適應這個形勢,就不能符合社會的要求,這就是今天所面臨的教育改革的出發(fā)點。 面對我國改革開放全面展開的形勢,面對著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正在興起的形勢,人才的需要迫在眉睫,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我們需要成千上萬才華橫溢的人才,他們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他們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造的科學精神??梢詳嘌?,二十一世紀培養(yǎng)新一代創(chuàng)造型人才也是一場嚴峻的國際比賽,通往冠軍的道路比任何其他項目都要艱難得多,但這是必由之路,別無選擇,唯有銳意改革教育,奮起拚搏,勇敢堅定地去奪取勝利的桂冠,才能實現(xiàn)中華的騰飛。 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強調記憶,學生由老師按照設計好的模式來塑造,靠死記硬背獲得知識,通過反復練習以形成條件反射來掌握技能,做大量習題求取標準答案。在這樣的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無從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以及創(chuàng)造才能,甚至常常發(fā)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雖然在那種固定內容和格式的考試中取得了高分數(shù),可是培養(yǎng)出來的人卻是“唯書”、“唯上、“唯師”的,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原因就是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外部聯(lián)系上占有學習材料,落后的教育方法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華。過去理工院校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畢業(yè)的學生只要在相當狹窄的專業(yè)范圍內掌握幾條“藥方”,能解決本專業(yè)一些常見的問題就合格了,這樣的人才在工業(yè)社會里是受歡迎的,然而面對信息社會將會無所適從。雖然近代教育思想已經(jīng)有了發(fā)展,要求學生在理解的水平上掌握知識,能夠從事物內部和本質聯(lián)系上進行抽象思維的加工,人才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墒牵涀〔⑶依斫饬藢W習過的知識還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現(xiàn)代教育要求學生達到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水平。他們應該把學習過的材料加以消化吸收,使知識轉化成活的營養(yǎng),有靈活的滲透能力,而且不斷積累并擴散,成為深化和發(fā)展的財富。他們不僅僅妒知識一般地作為技能和技巧,而是升華到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程度,在沒有現(xiàn)成“藥方”的情況下,善于從占有的知識與新課題之間找到內在的聯(lián)系,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探索,同時使占有的知識遷移泛化,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問題。他們不僅掌握精確領域的知識,還能對模糊領域的問題進行研究,他們能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千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想前人沒有想過的問題。我們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就要把立足點放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能力這個水平上來。
內容概要
《音樂欣賞基礎教程》在《導論》綜合性介紹的情況下,通過對歌曲、戲曲音樂、說唱音樂、中小型樂器作品、交響音樂和歌劇、舞劇等的賞析,使我們增加了對音樂基本要素的了解,瀏覽了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音樂寶藏,也使我們對音樂和音樂的發(fā)展會有更全面的認識。音樂作為崇高的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蘊含著美,向人類展示著美,并引導著人類進入美的境界?!兑魳沸蕾p基礎教程》的學習可以使我們增加對音樂的認識,更好地發(fā)揮音樂中的審美教育和認識功能。作為,教材,《音樂欣賞基礎教程》的容量是相當豐富的,意在讓大家在有限的時間里對什么是音樂、如何感受音樂以及音樂的要素、古今中外的音樂發(fā)展情況、作家和作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音樂是人類最珍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去認識色彩斑斕的人類世界,讓我們在音樂中陶冶自己,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去為人類美好的明天而努力。音樂伴隨著我們,我們在音樂中相知又相容。讓我們敞開自己的胸懷,去擁抱生活,去創(chuàng)造更新更美的音樂篇章吧!
書籍目錄
編者前言
第一章 欣賞導論
第一節(jié) 關于欣賞
一、音樂欣賞
二、音樂信息
三、感知能力
第二節(jié) 曲式
一、樂段、一部曲式
二、單二、單三部曲武
三、回旋曲式
四、變奏曲式
五、復二、復三部曲式
六、奏鳴曲式
練習題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欣賞導論 第一節(jié) 關于欣賞 一、音樂欣賞 人類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體驗,如社會體驗、勞動體驗、科學體驗、哲學體驗、感情體驗、宗教體驗等等,其中審美體驗是比較特殊的,它和其他體驗交織在一起,卻處在一切體驗的最高層次。由于審美的內涵十分豐富,意義極為深遠,成為完善人格和發(fā)展社會文明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藝術欣賞是審美活動最重要的內容和方式,是一種愉悅和感悟,尤為人們鐘愛。為了學會真正的欣賞藝術,有必要了解欣賞的規(guī)律。以減少盲目性。藝術欣賞的本質是對藝術的感覺和理解,音樂欣賞也是如此,但除了作為藝術的一個分支而具有藝術的共性之外,音樂還有強烈的自身特點而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在感覺與理解它的時候,要充分了解這種特殊性,才能找到步入音樂殿堂的途徑,才有能力駕馭自己在音樂的海洋里漫游?! D一表示音樂活動的簡單流程,反映了音樂藝術的一般進行規(guī)律。完成音樂過程至少有作曲家、表演家和聽眾三者參與,他們分別處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擔任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務。作曲家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通過作品表達出來,用樂譜記錄在案,這個過程稱為創(chuàng)作。作品表現(xiàn)了作曲家對客觀現(xiàn)實的認識、選擇和態(tài)度,希望引起別人的共鳴和贊賞,得到認可和肯定,寫作是帶有目的的,無疑是主動的創(chuàng)造行為。表演家把紙上的符號變成活的音響,這才是具備音樂藝術特征的本體,無論是歌唱、演奏還是指揮,總是在充分理解作品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展示作品的內容,他們在對作品進行加工處理時予以發(fā)揮,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自已的見解,既有與作曲家目的性的認同,也必然加入了主觀的創(chuàng)造,是先欣賞后創(chuàng)作,人們把音樂表演稱為解釋作品或叫做二度創(chuàng)作。聽眾則完全是欣賞者,他們通過聽覺接受音樂而進入審美過程,這是音樂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雌饋砺牨姏]有改變音樂的面貌,似乎處在客觀的地位,但是通過音響形態(tài)由表及里地認識和理解音樂作品,并不是被動消極的行為,除了依賴敏銳的認知音樂能力,還調動了所積累的音樂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歷,以活躍的感情活動投入藝術體驗之中。他們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活動,在音響流的激勵下,主動積極地去繼續(xù)作曲家和表演家那未完成的音樂過程,讓音樂作品最終完成其使命,實現(xiàn)其功能和價值。倘若缺少了欣賞這一環(huán),作曲家和表演家的音樂目的是無法達到的,真正的音樂欣賞決不僅僅是一種娛悅消遣的行為。首先可以看到這樣的事實:從原始信息到藝術效果之間,至少進行了三次以上的信息轉換,每次出現(xiàn)的新信息都不是簡單地復現(xiàn)前面一段,而是創(chuàng)作性的再造,也可以說凡是音樂活動都包含著創(chuàng)造的因素。同時,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互為因果而戚戚相關。影響音樂過程中信息轉換和變化的原因很多,實際上社會音樂活動更為復雜,如果認為欣賞音樂只是被動地聆聽,不去關心音樂過程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不了解那些相關聯(lián)或制約的因素,就不能高屋建瓴地全面對待音樂藝術這個整體,難免片面甚至曲解作品,無法準確地進行欣賞?! ?hellip;…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