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湖南地圖出版社 作者:劉后昌 頁數:197
內容概要
什么叫宇宙?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一位學者對宇宙有一個很好的定義:“上下四方日宇,往古來今日宙”,就是說宇宙是由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構成。 本書,就是寫宇宙、寫地球、寫地理、寫人類、寫地球環(huán)境,反映“天、地、人”相互依存關系。為你提供一些宇宙空間和地球科普知識、世界地理知識、人類發(fā)展知識,更多的是地球環(huán)境現狀和已發(fā)生的各種災難性事件,讓讀者增強地球憂患意識,提高保護地球環(huán)境的自覺性,守住我們的家園。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地球·家園 ——名人“世界地球日”感言 “世界地球日”誕生記/蓋洛德·尼爾森 認識地球和諧發(fā)展 ——寫在第39個“世界地球日”/徐紹史 地球,一個藍色的夢/徐迅 愛你,就像愛生命/作家感言第二篇 宇宙與地球 宇宙起源——大爆炸宇宙學 歐洲粒子對撞機模擬字宙大爆炸 全球有9大規(guī)模最大的科學工程 中國人的飛天夢 載人航天史上10座里程碑 人類進入外層空間要闖“四關” 地球同步軌道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宇宙可能有第二個地球——火星 奇特的火星地形狀如蜘蛛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尋找第二個“地球” 中國首臺太空望遠鏡將于2010—2011年升空 2006年:天體新發(fā)現 荷蘭人發(fā)現氣態(tài)新天體——“宇宙幽靈” 土衛(wèi)六——太陽系中第二個有湖泊的天體 地球人發(fā)現5個“超級地球” 科學家發(fā)現一顆與地球幾乎一樣大的系外行星 地球年齡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地球自轉與公轉 地球自轉靠什么 何謂恒星、行星、衛(wèi)星 地球可能與水星或火星相撞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幾率——2036年可能性大 2008年10月: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 科學家提出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設想 人類歷史上首次衛(wèi)星相撞事故 21世紀中國首次日全食 21世紀時間最長的日全食 中國2000年文化遺產——二十四節(jié)氣 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地球構造說 中國五大地質構造學派 地球四極 北極 南極 最高極 最深極 地球自然奇觀 地球資源 寶貴的淡水資源 有限的土地資源 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 豐富的海洋資源 生態(tài)資源形勢嚴峻第三篇 世界地理 世界七大洲 世界第一大洲——亞洲 半島式大洲——歐洲 熱帶大洲——非洲 世界第三大洲——北美洲 直角三角洲——南美洲 世界最小洲——大洋洲 神秘的南極洲 世界四大洋 太平洋——第一大洋 大西洋——第二大洋 印度洋——第三大洋 北冰洋 控制海洋——國家富強之路 鄭和七下西洋 地理坐標系·大地坐標系·高程系 “全球數字高程模型”地圖覆蓋地球表面99% 地理之最 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 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最小的島國——瑙魯 領土最分散的國家——基里巴斯 領土最狹長的國家——智利 海拔最高的國家——萊索托 海拔最低的國家——荷蘭 海拔最高的首都——玻利維亞蘇克雷 高峰最多的國家——尼泊爾 袖珍小國——圣馬力諾 中國大陸最低點——艾丁湖洼地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 世界上最險要的公路 中國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黑瞎子島 世界七大淡水湖 中國五大淡水湖 大峽谷 雅魯藏布大峽谷 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爾卡大峽谷 長江三峽 臺灣太魯閣大峽谷 怒江大峽谷 大瀑布 世界三大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 維多利亞瀑布 伊瓜蘇瀑布 世界最高瀑布——安赫爾瀑布 中國瀑布集錦 北緯30度——一個神奇而可怕的數字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黑水城” 陜西發(fā)現秦國“地上天國”——全天星臺遺址 中國首次精確測出明長城總長為8851.8公里 全球200多處自然景觀爭奪七大自然遺跡 最終結果:中國長城位居第一 讓歷史告訴未來一世界十大廢墟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地球上的奇特地理景觀 臺灣海峽有一個巨大的“海底沙漠”第四篇 地球人 人類起源 從哺乳動物到人類祖先 ——從地質年代看人類起源 從天而降的隕石與生命起源有關 人類進化史上重大發(fā)現——人與猿類共同祖先 新發(fā)現: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44億年前 地球最早生命有新說 英國科學家稱:近4萬顆地外行星可能有智能生物 非洲古人170萬年前來到中國 世界人種分類 人類語言如何產生 全新世人類社會 人類膚色差別為什么如此之大 世紀大爭論:外星人是否存在 外星人肯定有,但不稀罕來地球 地球人口“爆炸性”增長 馬爾薩斯“人口論” 馬爾薩斯人口論到底是對還是錯 從《人口炸彈》到《人口爆炸》 中國人口 中國人口思想 人口發(fā)展趨勢 12.5萬年后:女人國 揭開人類衰老之謎 科學與宗教第五篇 地球環(huán)境 世界環(huán)境保護日 2008年8月:太空俯瞰地球環(huán)境 最殘酷的5種自然災害 一、火山爆發(fā) 歷史上托巴火山大爆發(fā),導致人類處于滅絕邊緣 新的“超級火山”還會爆發(fā)嗎 全球活火山圖景摘要 二、海嘯 三、地震 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 1201年:近東和地中海地震 1556年:陜西華縣大地震 1755年:里斯本地震 1833年:印尼喀拉額托火山地震 中國地震歷史記載 20世紀中外歷史上著名大地震 1906年:舊金山地震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 1920年:寧夏海原大地震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 1927年:甘肅古浪地震 1932年:甘肅昌馬地震 1933年:四川疊溪地震 1934年:印尼蘇拉威西島地震 1939年:土耳其埃爾津詹地震 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 1970年:云南通海\秘魯欽搏特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 1988年:亞美尼亞地震 1990年:伊朗西北地震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1999年:臺灣大地震 21世紀頭8年世界大地震 2008年:汶川世紀大地震 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一次特殊的記者招待會 國務院汶川地震災情報告 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跡 權威專家解釋汶川地震誘發(fā)原因 汶川地震震級為何兩次修訂 汶川地震致阿壩高原東移,四川盆地下沉 地震預報,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 未來地震發(fā)展趨勢 四、臺風 臺風成因、發(fā)源地及分級 臺風的命名 臺風的利弊 破壞力大的臺風 颶風襲擊美國和加勒比海地區(qū) 五、龍卷風 龍卷風的形成和特點 龍卷風的危害 東漢末年大災難,死亡人數三分之二 1975年8月8日:河南水災數萬人死亡 氣候變化改變世界歷史進程 海平面上升及其影響 美國科學家預測:日本將沉入太平洋 馬爾代夫將舉國異地而居 20世紀全球十大自然災害 20億只老鼠鬧洞庭 2008年春:中國南方雨雪冰凍 2009年春:中國北方遭遇大旱 中國西部冰川面積減少。后果嚴重 缺水是地球環(huán)境的最大問題 氣候變化導致12種疾病流行 人類生存發(fā)展面臨三大矛盾 人類歷史上四大致命流感 2009年:甲型HIN1流感 拯救地球十大環(huán)保技術 人類拯救地球還剩多少年 “地球一小時”:全球熄燈60分鐘 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冰架崩裂 南極領土爭奪將引發(fā)“重新瓜分世界” 北極冰架斷裂,“圈地運動”愈演愈烈主要參考資料
章節(jié)摘錄
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地球構造說 公元1538年,在比利時出生的麥卡托,依據人類長期積累的地理資料,并結合地理大發(fā)現,繪制出第一張較完整的世界地圖。從此,人們對地球陸、海分布狀況有了較準確的概念?! ?910年,30歲的德國人魏格納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面對一幅世界地圖出神。他忽然發(fā)現大西洋兩岸輪廓非常吻合,非洲一邊的海岸線與南美洲一邊的海岸線凹凸相對,看上去像一張被撕成兩半的報紙。美洲和非洲原來連在一起的念頭一閃而過?! ?912年1月,魏氏在法蘭克福發(fā)表演說,第一次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論點。他認為,在石炭紀以前,全球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后來分裂成幾塊,產生了離極漂移和向西漂移,逐漸接近當代的海陸分布?! ?928年11月,美國地質學會在紐約舉行大陸漂移說討論會,魏氏未出席。14名地質學家分成兩派,5人支持,2人保留地支持,7人反對。大會主持人瓦特舒特面對意見分歧,作了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總結。他說,大陸漂移說對于生物分布及大西洋兩岸地質吻合的解釋,比別人的學說更合理,但存在證據不完整,漂移機制(動力)不明確等欠缺。瓦氏指出,不能講漂移說毫無根據,隨意否定也是不妥當的。 大陸漂移說的命運,在創(chuàng)始人魏格納1930年11月于探險途中遇險后,大陸固定論者大加反對,認為魏氏學說是靈機一動的虛構。 20世紀50年代,英國劍橋的朗科恩等人對古地磁學的研究,美國拉蒙特地質觀測站對全球海底地貌的考察,給大陸漂移說提供了新的證據。60年代,美國人赫斯與迪茨又提出新論據,支持魏氏理論,使大陸固定論者再也無力反對?! 『账箤Υ箨懫普f作了補充修正。在二戰(zhàn)期間,他供職于美國海軍,勘測過海底地貌是崎嶇曲折、坎坷不平的,有高聳峻削的山嶺、深陷的峽谷,懸崖陡壁綿延不斷,海底三角洲比中國長江三角洲還要寬廣。他斷定,海底是不平坦的?! ?0年代,對地球表面大規(guī)模測量,也使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深化。通過地震測量,測出地球巖石圈在海底是如此之薄,只有約6.4公里厚,而陸地巖石圈厚度為40公里。地震測量成果,發(fā)現海洋中的山脈貫穿各大洋海底,長達7.56萬公里。這是當代地理學的偉大發(fā)現。在洋中山脈頂上有一連串巨大的縱裂,稱洋中斷裂。正是這種斷裂,地幔中熾熱的熔巖便從中溢出,向兩側分流,凝成新的海洋地殼,并推動原有海底向兩邊擴張,于是大陸與海底隨著地幔流體漂移。這種理論稱為海底擴張說。魏格納沒有解決的漂移機制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自此以后,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成為世界地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海底擴張說的出現是那么神奇,那么有說服力,把自大陸漂移說提出以來地學中幾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接一個聯系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說,就是板塊構造學說,也叫地球構造學說?! 〈箨懫普f研究的是大陸,海底擴張說關注的是海洋,地球構造說則兼顧大陸與海洋?! 〉厍驑嬙煺f認為,整個地球表面是由幾個堅硬板塊構成的。因為地球內部溫度、密度不均勻分布,地幔內的物質發(fā)生對流,于是帶動各大板塊發(fā)生相對運動,或拉開,或碰撞,或擠壓,引發(fā)地震,并為火山提供巖漿?! ?968年,法國人勃比雄進而提出全球六大板塊說,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他認為,板塊是地球巖石圈構造的基本自然單元,厚約100公里,一般都包含有陸殼、洋殼,漂移在地?!败浟魅Α鄙?,每年移動1~10厘米。板塊邊界是地球最迷人的邊界。板塊運動活躍而強勁。正是在各個板塊的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運動過程中,勾勒了地球的地貌?! “鍓K學說的形成,使大陸固定論和海洋永存的觀念走到了盡頭,展現出一種新景象:大陸是漂移的,海底是擴張的,板塊是運動的。大陸有分有合,海洋有生有滅。天地萬物,合也有時,分也有時?! ?980年,有17個國家的地學專家在北京參加青藏高原科學討論會。中國專家說,經過多年測量,青藏高原確實是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的產物。現在,印度洋板塊北移勢頭不減,青藏高原仍以每年10毫米速率繼續(xù)上升?! 〉刭|學家認為,再過5000萬年,南美洲和北美洲將大步向西移動;澳大利亞整體將北移到一個新位置?! ≈袊宕蟮刭|構造學派 大地構造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不僅對認識地球發(fā)展史和地殼、巖石圈運動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研究成礦條件、地表成因以及預測礦產資源等都有實際意義。 中國地處環(huán)太平洋構造帶和特提斯構造帶丁字接合處,具有中國特色大地構造特征?!安ɡ藸铊偳稑嬙鞂W說”“地質力學”“多旋回構造說”“斷塊構造說”和“地洼說”是中國地質學家對我國大地構造的總結,被稱為“中國五大地質構造學派” 一、波浪狀鑲嵌構造說 該學說創(chuàng)始人是張伯聲院士。他是河南滎陽人。生于1903年6月,1994年4月去世。波浪狀鑲嵌構造說,是他創(chuàng)立的一種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理論學說,從地球自身的運動探討了這一學說的形成機制,賦予“地球四面體理論”以新的含義。他指出,由于地球以收縮為主的脈動,使地表產生四個地殼波浪系統(tǒng)。它們各自不停的傳播及相互交積,形成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網。該學說以地殼波浪運動三種基本形式(蠶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形象地說明地殼各大小板塊的運動是以水平方向傳遞為主,但“漂而不遠,移而不亂”。該學說的實踐意義,在于它強調的地殼運動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統(tǒng)地殼波浪的交織。這種交織,使地殼的不同部位顯示出不同的地質特征,從而與之相應地發(fā)育著不同的礦產資源。這個學說與地震也有關聯?! 《⒌刭|力學 該學說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創(chuàng)立的。他從20世紀初在研究中國和東亞構造的基礎上而創(chuàng)建的地質科學中的一門邊緣學科。李四光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主席,是中國地質力學創(chuàng)立者。李四光說:“地質力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它的一條腿站在地質學方面,另一條腿站在力學方面”。他主張用地質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和礦產分布規(guī)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的結果。地殼的巖層、巖塊中的褶皺、節(jié)理、斷層等地質現象,稱為構造形跡,其規(guī)模大小不一,大到地殼上的山脈,小到礦物晶格位移和礦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它們是地殼、巖體在應力作用下永久變形形成的足跡。從中國大地構造輪廓看,有三條呈東西向山脈,形成橫亙東西的巨型緯向構造體系,由北往南:陰山一天山構造帶、秦嶺一昆侖構造帶和南嶺構造帶??v向構造體系又稱南北向構造體系,主要出現在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貢山為主體,稱為川滇南北向構造帶。 三、多旋回構造運動說 該學說是黃汲清教授于1954年提出的,是在地槽發(fā)展單旋回學說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單旋回,是德國地質學家史蒂勒提出的地槽褶皺帶發(fā)展的模式。1954年,黃汲清指出,地槽的發(fā)展不是單旋回,而是多旋回。他說,自中生代以來,亞洲出現了三種不同構造格局:古亞洲型、太平洋型、特提斯喜馬拉雅山型。他認為板塊運動是長期的、多旋回發(fā)展的,如澳大利亞塔斯?jié)M地槽,是由六個褶皺旋回組成,西南日本地槽褶皺帶向洋遷移運動明顯,發(fā)生了五個褶皺旋回?! ∷?、斷塊構造說 該學說繼承與發(fā)展了地質力學思想,吸取“地槽地臺說”“板塊說”合理部分,在分析大量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基礎上發(fā)展的。由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文佑等創(chuàng)立。該學說認為,地殼變形主要取決于力和介質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是不均一的,應力的集中與釋放往往發(fā)生在介質的不均一處。這個學說已在石油、鐵礦、地震地質、水文工程等項實踐中收到實踐效果?! ∥?、地洼說 該學說由中南大學陳國達院士(1912—2004)倡導。他認為自1859年以來,地質界傳統(tǒng)理論是大陸地殼發(fā)展過程只有兩個階段:先出現活動區(qū)—地槽區(qū),后來變?yōu)椤胺€(wěn)定”區(qū)—地臺區(qū)。1956年,陳氏指出,中生代中期以來,地殼演化進入新階段,經受斷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狹長形或長圓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構造性質既非地臺區(qū),也非地槽區(qū),是一種新型活動區(qū),是地臺區(qū)向活動區(qū)轉化的產物。其主要特征是區(qū)內出現地洼盆地,故稱地洼區(qū)。 地球四極 地球有最南極、最北極、最高極和最深極?! 〉厍蛩臉O,互相對稱,互為平衡?! ≡诤荛L的歷史時期中,南極和北極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公元前200年,古希臘地理學家觀察星象時發(fā)現,天上的星星明顯地分為兩組:一組星全都能看見,且有固定軌道繞北極星旋轉;另一組星季節(jié)性地出現。其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劃出的一個圓,在北緯66度34’處,古希臘人稱這個圓為北極圈,且有陸地群。既然地球北半球存在陸地群,被稱之為北極,要保持地球平衡,地球另一端也應該存在一片大陸。古希臘人給“未知大陸”的定位是:比經度方向更遠的緯度方向?! ?/pre>編輯推薦
當今世界,“天、地、人”相互關系,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天在變,地在變,人類生存環(huán)境也在變。全球變暖、南北極冰川融化、洪水泛濫、干旱饑渴以及火山、地震、風暴……災害伴隨著“人口爆炸”性增長,使人類的家園——地球處于危難之中。人們已發(fā)出呼吁:立即行動起來,拯救地球。 要拯救地球,保護地球,就必須善待地球。因此,首先要了解宇宙,認識地球。本書全面闡述宇宙、地球、人類相互依存關系,知識面廣,圖文并茂,可讀性強。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