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經(jīng)正經(jīng)反經(jīng)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三秦  作者:(唐)趙蕤//(清)宋宗元//(元)吳亮|校注:趙衛(wèi)華  頁數(shù):314  
Tag標簽:無  

前言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1306年),杭州人吳亮匯集歷代名人有關(guān)“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匯編而成《忍經(jīng)》一書,共計156條。而四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一個名叫許名奎的人與吳亮不謀而合,著成了《勸忍百箴》四卷,共計100條,成為忍學集大成者。其內(nèi)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quán)勢等多個方面。    本書將《忍經(jīng)》與《勸忍百箴》二者合一,輯成一部展現(xiàn)古代圣賢處世哲學的智慧錦囊,幫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小忍則有小成,大忍則有大成,不忍則一事無成,禍患無窮。一個“忍”字匯融了墨、儒、道、法的文韜武略,一個“忍”字成就了帝王將相的萬古偉業(yè)!融合百家智慧,成就博大人生。本書將傳統(tǒng)智慧加以客觀分析,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總結(jié),從各角度闡述了“忍”之術(shù)。    《正經(jīng)》是一部講述中國人立身處世方法和技巧的謀略書,全書共收錄了500多個歷史故事,分為30篇,內(nèi)容幾乎涉及了從政處世的方方面面,前九卷主要講述涉足政壇時的遠見卓識,圖謀進取時的周密細致以及為官時的寬廣胸懷等處世的經(jīng)驗。后二十卷主要講述從政、理亂、用兵、用人、言辭應對及斷案、救荒、理財、進諫、平叛、詭智、奇謀等治國理政的技巧。此外還有怎么避免遭人猜疑暗算、如何因勢利導,平息糾紛等相當豐富的內(nèi)容,幾乎涵蓋了人生的各種境遇及每個不同階段的主要問題。    《正經(jīng)》的編著者宋宗元,安魯儒,清末長州(今江蘇蘇州市)人。曾官至光祿寺少卿,是名聞一時的大學士。宋宗元的一生,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所孜孜追求的就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因此宋宗元就把自己苦心一生撰寫而成的,談君子處世立身之道的著作,命名為《正經(jīng)》。    《正經(jīng)》不以陰謀詭詐蠱惑人心,注重“正心術(shù)”的奇謀奇智,提倡光明磊落的為人處世風尚,是一部光明正大地反映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與人生智慧的必讀書。    《反經(jīng)》為唐代“博學多才,擅長政治”的趙蕤所作,原名《長短經(jīng)》,有是非、得失、長短、優(yōu)劣的意思。紀曉嵐編撰的《四庫全書·提要》說:“此書辨析事勢,其言蓋出于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睍兴摻詾椤巴醪?霸)經(jīng)權(quán)之要”(紀曉嵐語),旨在“寧固根蒂,革易時弊,興亡治亂”(趙蕤語),是一部空前絕后的智謀奇書。    《反經(jīng)》是一部對唐之前智謀學之集大成式的專著,全書共九卷六十四篇。作者趙蕤以逆向思維為經(jīng)線,集政治學、經(jīng)濟學、人才學、社會學、管理學于一體,以謀略為經(jīng),歷史為緯,打破時空界限,從宏觀上鳥瞰了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歷史全貌,圍繞權(quán)謀政變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時而引經(jīng)據(jù)典,時而審時度勢,時而縱橫捭闔。有理論上的探討,有策略上的權(quán)衡,有人物的品評,有得失的反思??梢哉f《反經(jīng)》既是對唐以前歷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集歷代政治權(quán)謀與馭人之術(shù)的大成之作。    趙蕤,字太賓,唐代梓州蓋縣(今四川省三臺縣南)人。據(jù)孫光憲《北夢瑣言》載:趙蕤“博學韜鈐,長于經(jīng)世。夫婦俱有隱操,不應辟召。”有長短要術(shù),“大旨主于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其言故不悖于儒者”(紀曉嵐語)。但趙蕤能夠勝出他人一籌的地方在于:他能從萬物正反相生這一哲學原則出發(fā),從另一角度考察歷史上的人和事,辨析歷朝歷代的治國安邦之策,強調(diào)再好的法令制度,無論它有多么嚴密與完善,終究會有一些負面影響,會有一些反作用,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局面又有可能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謀略與國策。作者以精辟獨到的立論,寓意深刻的歷史事例,警示大家勿忘以史為鑒,要客觀看待古今治國之策。這正是書中《反經(jīng)》、《是非》等篇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今人稱該書為《反經(jīng)》的原因之所在;而這一名稱又恰好與清代宋宗元的《正經(jīng)》珠聯(lián)璧合。    《反經(jīng)》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jīng),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反經(jīng)》“不以成敗論英雄”,擺脫了以忠奸評價歷史人物的傳統(tǒng)定式,以發(fā)展的辯證唯物的觀點對唐之前歷代智謀權(quán)術(shù)做了一次全面的闡述和總結(jié),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提醒人們對任何人和事物,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能“只知其正,不知其反”,真正做到識人量才、知人善任?!斗唇?jīng)》集政治學、謀略學、人才學、社會學為一體,以振聾發(fā)聵的商論和令人警策的歷史教訓,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yè)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謀略武器。書中充滿了富于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反經(jīng)》這本書兼具了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反經(jīng)》是唐宋以后為官為政的必讀書,曾得到乾隆皇帝的題詩贊賞,與《資治通鑒》相得益彰,值得今人研讀領(lǐng)悟。    《忍經(jīng)》、《正經(jīng)》、《反經(jīng)》,為了便于讀者的閱讀與理解,我們對文章進行了翻譯,翻譯時以直譯為主,力求保持原書的語言風格。    本書編排嚴謹,校點精當,并配以精美的插圖,以達到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效果。此外本套藏書版式新穎,設(shè)計考究,雙色印刷,裝幀精美,除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外,更具有極高的研究、收藏價值。    編者    2007年7月

內(nèi)容概要

  是中國最系統(tǒng)的忍學教科書,是一部寓意深刻,用心良苦的勸世之作,是元代人吳亮整理歷代名人有關(guān)"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匯編而成?! ≌?jīng):  《正經(jīng)》是一部講述中國人立身處世方法和技巧的謀略書,全書共收錄了200多個歷史故事,幾乎涵蓋了人生的各種境遇以及每個階段的主要問題,是一部反映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與人生智慧的必讀書?! 》唇?jīng):  《反經(jīng)》是一部空前絕后的智謀奇書,為唐代"博學多才,擅長政治"的趙蕤所作,收入《四庫全書》,稱《長短經(jīng)》,全書共9卷64篇。內(nèi)容上起堯舜,下迄隋唐,圍繞權(quán)謀政治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探討經(jīng)邦濟世的長短縱橫之術(shù),品評前哲先賢的智勇奇謀?!  度探?jīng)》是中國最系統(tǒng)的忍學教科書,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好,和睦相處,得頤天年的勸世書。忍是大智大勇大福,忍是修身立命成事生財?shù)母荆?/pre>

作者簡介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1306年),杭州人吳亮匯集歷代名人有關(guān)“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匯編而成《忍經(jīng)》一書,共計156條。而四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一個名叫許名奎的人與吳亮不謀而合,著成了《勸忍百箴》四卷,共計100條,成為忍學集大成者。其內(nèi)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quán)勢等多個方面。  《正經(jīng)》的編著者宋宗元,安魯儒,清末長州(今江蘇蘇州市)人。曾官至光祿寺少卿,是名聞一時的大學士。宋宗元的一生,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所孜孜追求的就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因此宋宗元就把自己苦心一生撰寫而成的,談君子處世立身之道的著作,命名為《正經(jīng)》。  反經(jīng)》作者趙蕤,字太賓,唐代梓州蓋縣(今四川省三臺縣南)人。據(jù)孫光憲《北夢瑣言》載:趙蕤“博學韜鈐,長于經(jīng)世。夫婦俱有隱操,不應辟召?!庇虚L短要術(shù),“大旨主于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其言故不悖于儒者”(紀曉嵐語)。但趙蕤能夠勝出他人一籌的地方在于:他能從萬物正反相生這一哲學原則出發(fā),從另一角度考察歷史上的人和事,辨析歷朝歷代的治國安邦之策,強調(diào)再好的法令制度,無論它有多么嚴密與完善,終究會有一些負面影響,會有一些反作用;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局面又有可能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謀略與國策。作者以精辟獨到的立論,寓意深刻的歷史事例,警示大家勿忘以史為鑒,要客觀看待古今治國之策。這正是書中《反經(jīng)》、《是非》等篇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今人稱該書為《反經(jīng)》的原因之所在;而這一名稱又恰好與清代宋宗元的《正經(jīng)》珠聯(lián)璧合。

書籍目錄

忍    經(jīng)圣人勸誡                        / 2細過掩匿                        / 6醉飽之過  不過吐嘔              / 7圯上取履                        / 7出胯下                          / 8尿寒灰                          / 8誣  金                          / 9誣  褲                          / 9羹污朝衣                        / 9認  馬                          /10雞肋不足以當尊拳                /11唾面自干                        /11五世同居                        /11九世同居                        /12置怨結(jié)歡                        /12鞍壞不加罪                      /13萬事之中  忍字為上              /13盤碎  色不少吝                  /14不忍按                          /14遜以自免                        /14盛德所容                        /15含垢匿瑕                        /15未嘗見喜怒                      /16語侵不恨                        /16釋盜遺布                        /17愍寒架橋                        /17射牛無怪                        /17代錢不言                        /18認豬不爭                        /19鼓琴不問                        /19唯得忠恕                        /20益見忠直                        /20酒流滿路                        /21不形于言                        /21未嘗峻折                        /22非毀反己                        /22辭和氣平                        /23委曲彌縫                        /23詆短遜謝                        /23直為受之                        /24服公有量                        /24寬大有量                        /25呵辱自隱                        /26容物不校                        /26德量過人                        /26眾服公量                        /27還居不追直                      /27持燭燃鬢                        /28物成毀有時數(shù)                    /29罵如不聞                        /29佯為不聞                        /30罵殊自若                        /30為同列斥                        /31不發(fā)人過                        /31器量過人                        /32動心忍性                        /33受之未嘗行色                    /33與物無競                        /34忤逆不怒                        /34潛卷授之                        /34俾之自新                        /35未嘗按黜一吏                    /36小過不懌                        /36拔藩益地                        /36兄弟訟田  至于失敗              /37將憤忍過片時  心便清涼          /38憤爭損身  憤亦損財              /39十一世未嘗訟人于官              /39無疾言劇色                      /39子孫數(shù)世同居                    /40原得金帶                        /40恕可成德                        /41公誠有德                        /42所持一心                        /42人服雅量                        /43終不自明                        /43萬曹長者                        /44逾年后杖                        /45終不自辯                        /45自擇所安                        /46稱為晉士                        /47得金不認                        /47一言齏粉                        /48無入不自得                      /48不若無愧死                      /49未嘗含怒                        /50謝罪敦睦                        /50處家貴寬容                      /56憂患當明理順受                  /57同居相處貴寬                    /57親戚不可失歡                    /57待卑仆當寬恕                    /58事貴能忍耐                      /58王龍舒勸誡                      /59勸忍百箴笑之忍第一                      /66諂之忍第二                      /66淫之忍第三                      /67侈之忍第四                      /68言之忍第五                      /68食之忍第六                      /69聲之忍第七                      /70樂之忍第八                      /71酒之忍第九                      /71色之忍第十                      /72貪之忍第十一                    /73氣之忍第十二                    /74權(quán)之忍第十三                    /74勢之忍第十四                    /75驕之忍第十五                    /75矜之忍第十六                    /76貴之忍第十七                    /76賤之忍第十八                    /77貧之忍第十九                    /78富之忍第二十                    /78寵之忍第二十一                  /79辱之忍第二十二                  /80爭之忍第二十三                  /80失之忍第二十四                  /81生之忍第二十五                  /81死之忍第二十六                  /82安之忍第二十七                  /83危之忍第二十八                  /83忠之忍第二十九                  /84孝之忍第三十                    /85仁之忍第三十一                  /86義之忍第三十二                  /86禮之忍第三十三                 / 87信之忍第三十四                 / 88智之忍第三十五                 / 88勇之忍第三十六                 / 89喜之忍第三十七                 / 90怒之忍第三十八                 / 90好之忍第三十九                 / 91惡之忍第四十                   / 92欺之忍第四十一                 / 92侮之忍第四十二                 / 93謗之忍第四十三                 / 94譽之忍第四十四                 / 95勞之忍第四十五                 / 95苦之忍第四十六                 / 96急之忍第四十七                 / 97躁之忍第四十八                 / 97滿之忍第四十九                 / 98快之忍第五十                   / 98忽之忍第五十一                 / 99疾之忍第五十二                 / 99忤之忍第五十三                 /100直之忍第五十四                 /101虐之忍第五十五                 /102仇之忍第五十六                 /102妒之忍第五十七                 /103儉之忍第五十八                 /104懼之忍第五十九                 /104變之忍第六十                   /105取之忍第六十一                 /105予之忍第六十二                 /106乞之忍第六十三                 /107求之忍第六十四                 /107利害之忍第六十五               /108禍福之忍第六十六               /109不平之忍第六十七               /110不滿之忍第六十八               /110聽讒之忍第六十九               /111苛察之忍第七十                 /111小節(jié)之忍第七十一               /112無益之忍第七十二               /113隨時之忍第七十三               /113茍祿之忍第七十四               /114躁進之忍第七十五               /115勇退之忍第七十六               /116特立之忍第七十七               /116才技之忍第七十八               /117挫折之忍第七十九               /118不遇之忍第八十                 /119同寅之忍第八十一               /119背義之忍第八十二               /120事君之忍第八十三               /120事師之忍第八十四               /121為士之忍第八十五               /121為農(nóng)之忍第八十六               /122為工之忍第八十七               /122為商之忍第八十八               /123父子之忍第八十九               /124兄弟之忍第九十                 /124夫婦之忍第九十一               /125奴婢之忍第九十二               /126賓主之忍第九十三               /126交友之忍第九十四               /127年少之忍九十五                 /128好學之忍第九十六               /128將帥之忍第九十七               /129宰相之忍第九十八               /130頑之忍第九十九               /130屠殺之忍第一百                 /131正    經(jīng)卓鑒第一                       /134辯奸第二                       /135藏鋒第三                       /139遠慮第四                       /144周詳?shù)谖?                      /149偉度第六                       /154寬容第七                       /157壓邪第八                       /161博愛第九                       /168刑戒第十                       /170政術(shù)十一                       /171薦親友十二                     /174治本十三                       /175粒民十四                       /176妙判十五                       /178師謀十六                       /184運籌十七                       /190錢法十八                       /194諷諫十九                       /196辭銳二十                       /199善應二十一                     /203馭人二十二                     /206利導二十三                     /208沉機二十四                     /211窮變二十五                     /213處嫌二十六                     /217平亂二十七                     /219息糾紛二十八                   /221詭智二十九                     /222奇謀三十                       /224反    經(jīng)大  體                         /228任  長                         /231品  目                         /233量  才                         /235知  人                         /238君  德                         /244臣  行                         /255理  亂                         /271反  經(jīng)                         /276是  非                         /281適  變                         /297時  宜                         /302用不用                         /304勢  運                         /306天  時                         /307地  形                         /308五  間                         /310變  通                         /312奇  兵                         /313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忍經(jīng)》是中國最系統(tǒng)的忍學教科書,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好,和睦相處,得頤天年的勸世書。忍是大智大勇大福,忍是修身立命成事生財?shù)母荆≡勺诖蟮率瓯纾?306年),杭州人吳亮匯集歷代名人有關(guān)“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匯編而成《忍經(jīng)》一書,共計156條。而四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一個名叫許名奎的人與吳亮不謀而合,著成了《勸忍百箴》四卷,共計100條,成為忍學集大成者。其內(nèi)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quán)勢等多個方面。本書將《忍經(jīng)》與《勸忍百箴》二者合一,輯成一部展現(xiàn)古代圣賢處世哲學的智慧錦囊,幫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小忍則有小成,大忍則有大成,不忍則一事無成,禍患無窮。一個“忍”字匯融了墨、儒、道、法的文韜武略,一個“忍”字成就了帝王將相的萬古偉業(yè)!融合百家智慧,成就博大人生。本書將傳統(tǒng)智慧加以客觀分析,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總結(jié),從各角度闡述了“忍”之術(shù)?!墩?jīng)》是一部講述中國人立身處世方法和技巧的謀略書,全書共收錄了500多個歷史故事,分為30篇,內(nèi)容幾乎涉及了從政處世的方方面面,前九卷主要講述涉足政壇時的遠見卓識,圖謀進取時的周密細致以及為官時的寬廣胸懷等處世的經(jīng)驗。后二十卷主要講述從政、理亂、用兵、用人、言辭應對及斷案、救荒、理財、進諫、平叛、詭智、奇謀等治國理政的技巧。此外還有怎么避免遭人猜疑暗算、如何因勢利導,平息糾紛等相當豐富的內(nèi)容,幾乎涵蓋了人生的各種境遇及每個不同階段的主要問題?!墩?jīng)》的編著者宋宗元,安魯儒,清末長州(今江蘇蘇州市)人。曾官至光祿寺少卿,是名聞一時的大學士。宋宗元的一生,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所孜孜追求的就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因此宋宗元就把自己苦心一生撰寫而成的,談君子處世立身之道的著作,命名為《正經(jīng)》?!墩?jīng)》不以陰謀詭詐蠱惑人心,注重“正心術(shù)”的奇謀奇智,提倡光明磊落的為人處世風尚,是一部光明正大地反映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與人生智慧的必讀書。《反經(jīng)》為唐代“博學多才,擅長政治”的趙蕤所作,原名《長短經(jīng)》,有是非、得失、長短、優(yōu)劣的意思。紀曉嵐編撰的《四庫全書·〈長短經(jīng)〉提要》說:“此書辨析事勢,其言蓋出于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書中所論皆為“王伯(霸)經(jīng)權(quán)之要”(紀曉嵐語),旨在“寧固根蒂,革易時弊,興亡治亂”(趙蕤語),是一部空前絕后的智謀奇書。《反經(jīng)》是一部對唐之前智謀學之集大成式的專著,全書共九卷六十四篇。作者趙蕤以逆向思維為經(jīng)線,集政治學、經(jīng)濟學、人才學、社會學、管理學于一體,以謀略為經(jīng),歷史為緯,打破時空界限,從宏觀上鳥瞰了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歷史全貌,圍繞權(quán)謀政變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時而引經(jīng)據(jù)典,時而審時度勢,時而縱橫捭闔。有理論上的探討,有策略上的權(quán)衡,有人物的品評,有得失的反思??梢哉f《反經(jīng)》既是對唐以前歷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集歷代政治權(quán)謀與馭人之術(shù)的大成之作。趙蕤,字太賓,唐代梓州蓋縣(今四川省三臺縣南)人。據(jù)孫光憲《北夢瑣言》載:趙蕤“博學韜鈐,長于經(jīng)世。夫婦俱有隱操,不應辟召。”有長短要術(shù),“大旨主于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其言故不悖于儒者”(紀曉嵐語)。但趙蕤能夠勝出他人一籌的地方在于:他能從萬物正反相生這一哲學原則出發(fā),從另一角度考察歷史上的人和事,辨析歷朝歷代的治國安邦之策,強調(diào)再好的法令制度,無論它有多么嚴密與完善,終究會有一些負面影響,會有一些反作用;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局面又有可能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謀略與國策。作者以精辟獨到的立論,寓意深刻的歷史事例,警示大家勿忘以史為鑒,要客觀看待古今治國之策。這正是書中《反經(jīng)》、《是非》等篇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今人稱該書為《反經(jīng)》的原因之所在;而這一名稱又恰好與清代宋宗元的《正經(jīng)》珠聯(lián)璧合。《反經(jīng)》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jīng),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反經(jīng)》“不以成敗論英雄”,擺脫了以忠奸評價歷史人物的傳統(tǒng)定式,以發(fā)展的辯證唯物的觀點對唐之前歷代智謀權(quán)術(shù)做了一次全面的闡述和總結(jié),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提醒人們對任何人和事物,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能“只知其正,不知其反”,真正做到識人量才、知人善任?!斗唇?jīng)》集政治學、謀略學、人才學、社會學為一體,以振聾發(fā)聵的商論和令人警策的歷史教訓,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yè)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謀略武器。書中充滿了富于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斗唇?jīng)》這本書兼具了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斗唇?jīng)》是唐宋以后為官為政的必讀書,曾得到乾隆皇帝的題詩贊賞,與《資治通鑒》相得益彰,值得今人研讀領(lǐng)悟?!度探?jīng)》、《正經(jīng)》、《反經(jīng)》,為了便于讀者的閱讀與理解,我們對文章進行了翻譯,翻譯時以直譯為主,力求保持原書的語言風格。本書編排嚴謹,校點精當,并配以精美的插圖,以達到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效果。此外本套藏書版式新穎,設(shè)計考究,雙色印刷,裝幀精美,除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外,更具有極高的研究、收藏價值。編  者2007年7月插圖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春秋]老子  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小不忍則亂大謀?!鄞呵铮菘鬃? 惡言不出于口,憤言不反于身?!抖Y記》  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唐]杜牧

編輯推薦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粹:忍經(jīng)?正經(jīng)?反經(jīng)(經(jīng)典珍藏版)》由許名奎著、雷盈編譯《忍經(jīng)》是中國最系統(tǒng)的忍學教科書,展現(xiàn)古代圣賢處世哲學的智慧錦囊,幫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墩?jīng)》是一部講述中國人立身處世方法和技巧的謀略書,全書共收錄了500多個歷史故事,內(nèi)容幾乎涉及了從政處世的方方面面?!斗唇?jīng)》是一部對唐之前智謀學之集大成式的專著,作者趙蕤以逆向思維為經(jīng)線,集政治學、經(jīng)濟學、人才學、社會學、管理學于一體,是集歷代政治權(quán)謀與馭人之術(shù)的大成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忍經(jīng)正經(jīng)反經(jī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特別是反經(jīng)部分,刪掉了絕大部分.
  •   紙的質(zhì)量很好??上h減太多了,能看到的不到全本的1/3給你們看看完全本的目錄原 序   前 言卷一大體第一 任長第二品目第三 量才第四知人第五 察相第六論士第七 政體第八卷二君德第九 臣行第十德表十一 理亂十二卷三反經(jīng)十三 是非十四適變十五 正論十六卷四霸圖十七卷五七雄略十八卷六三國權(quán)十九 蜀 吳 魏卷七懼戒二十 時宜二一卷八釣情二二 詭信二三忠疑二四 恩生怨二六詭順二七 難必二八運命二九 大私三十敗功三一 昏智三二卑政三三 善亡三四詭俗三五 息辯三六量過三七 勢運三八傲禮三九 定名四十卷九出軍四一 練士四二結(jié)營四三 道德四四禁令四五 教戰(zhàn)四六天...時四七 地形四八水火四九 五間五十將體五一 料敵五二勢略五三 攻心五四伐交五五 格形五六蛇勢五七 先勝五八圍師五九 變通六十利害六一 奇兵六二掩發(fā)六三 還師六四 閱讀更多 ›
  •   不過既然是這個價,已經(jīng)很安慰了,只能再買套長短經(jīng)。
  •   是節(jié)選本,自己看著辦吧
  •   學習學習,可以增長自己的學識
  •   書的質(zhì)量還可以,內(nèi)容還沒看
  •   給別人買的我沒看
  •   但是書的味道我不喜歡
  •   看忍經(jīng),先學忍
  •   剛收到貨。雙色的,比我在書店中看中的版本質(zhì)量要好太多,很喜歡,準備該系列的其他幾本了??偟膩碚f我很滿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