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之謎

出版時間:2003-12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張海英  頁數(shù):421  字數(shù):35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歷代史學家不斷研究讀者論壇,至今仍有許多不解之謎。本書將歷史上眾多的謎案予以梳理,將富有代表性的史學研究成果和爭鳴觀點集中表述,有較強的知識性、可讀性、資料性和趣味性。

書籍目錄

是人還是神  黃帝之謎傳說與真相  龍的崇拜之謎博大風范 “華夏”名稱之謎一脈相承 漢字之謎人造“景觀”  河圖洛書之謎書的涵義  《左傳》之謎真假“孔子” 儒學變遷之謎僅次于皇室  孔府之謎爭吵兩千年  古文經(jīng)學與今文經(jīng)學之謎來自何方 楚文化之謎文化內(nèi)涵  楚文化之謎文化內(nèi)涵 古人姓氏之謎“秋天”的太陽  “三正”歷法之謎千古冤案 秦始皇“坑儒”之謎誰燒了兵馬俑 秦俑之謎埋藏著的秘密 秦始皇陵之謎事實還是傳說 徐福東渡之謎昭示千年的顯赫  馬王堆漢墓之謎制造神話 兩漢“讖緯”之謎爭議人物 王莽之謎士大夫的災難  東漢“黨錮”之謎生前欺天,死后欺人 曹操陵墓之謎諸葛亮的發(fā)明  “木朱流馬”之謎消失的世界  樓蘭古城之謎始作俑者 玄武門政變之謎開考時刻 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謎……

章節(jié)摘錄

  那么,龍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呢?它是確有其物,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  《管子·水地篇》云:“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躅,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人于深淵?!薄 ≡S慎《說文解字》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紺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 ×_愿《爾雅翼》中也稱:“龍者,鱗蟲之長?!薄捌湫斡芯潘?。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其聲如嘎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薄 ∮纱丝梢姡搅藵h代,“龍”已經(jīng)開始脫離現(xiàn)實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而成為一個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于一身的特殊動物。它“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且“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似乎已無所不能。這時的“龍”,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龍的藝術形象大致相符。正因為此,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龍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圖騰,是一種虛無的想象的動物?! ∧敲矗堊钤缙诘脑问鞘裁茨?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龍的現(xiàn)象源于魚或者蛇。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最原始的龍的形象當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壺龍紋,它的造型與后世的龍有很大的差別,是蛇身魚形,它們是仰韶文化氏族居民的圖騰形象。在山西襄汾夏墟遺址也曾發(fā)現(xiàn)與半坡相似的龍紋。據(jù)此,有學者指出,后世所見的龍的形象與造型,是由半坡長魚紋演變而來的。從半坡到夏墟的原始龍紋看,龍起初是一種生活于水中的蛇狀長魚,夏人和仰韶文化古人之所以把它作為圖騰族徽,反映了他們常常面臨洪水災害,企望人類能像龍魚那樣在水中生活,于是把龍魚當作民族保護神來崇拜。  何新在其《諸神的起源》一書中,曾懷疑過龍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并假定龍的真相和實體實際上是云。但他在其后出版的《龍:神話與真相》一書中卻認為,“龍”在古代確實是存在的,它就是現(xiàn)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Crocodilus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或者說,它是古人眼中鱷類、蠑螈類以及蜥蜴類動物的共名。他指出,從動物學的角度言之,鱷類的壽命極長,可達百年甚至數(shù)百年以上。而且,有些鱷類動物確也有一種奇異的功能,即可以敏銳地感受氣壓變化從而預知晴雨。每當下雨前,鱷類常作怒吼,“其聲如雷,聞之可占雨?!边@是鱷類動物成為古人心目中的雷神、雨神和鼓神的重要原因。在遠古人類所面對的各種猛獸中,巨型蛟鱷無疑是最神秘和最具有威脅性的,遠古人類既恐懼之,又崇拜之,故而常把鱷看作地神、水神和戰(zhàn)神。還需注意的是,不僅在中國,在古代巴比倫、印度和瑪雅文化中,均發(fā)現(xiàn)了蛟鱷(鱷龍)崇拜的遺跡。    對此,樊樹志先生認為:王莽企圖按照儒家經(jīng)典重建一個“大同”世界,一勞永逸地解決長期棘手的土地兼并、貧富不均、商人盤剝農(nóng)民等社會問題。但他所實行的種種社會措施,卻與時代的發(fā)展格格不入,以當時的眼光看之,就有倒行逆施之嫌。其結果是改革不但無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反而使它更加激化,加深了社會危機,引來了綠林、赤眉起義。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便如同流星般地迅即而逝,決不是偶然的。因此,光武中興以后,在東漢史臣的筆下,王莽終于成了西漢腐敗政治的替罪羊?! ∫舱驗樾抡旧淼闹T種復雜性,后人對于王莽的描繪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帝位篡奪者、最大的偽善者、理想主義者、改革者等等。費正清、賴肖爾在《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中指出,王莽的土地國有和放免奴婢的努力,使他得到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者”這一錯置對代的稱號;著名學者胡適早在1928年就認為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他的失敗是因為這樣的人過早地在中國出現(xiàn)。美國歷史學家畢漢斯認為這是一種“浪漫主義的非歷史性的解釋”。他指出,王莽不是班固《漢書》中所說的那個無能、狡猾、偽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從積極方面衡量,王莽是機智而能干的;從消極方面來看,王莽不過是一個過分依賴古文經(jīng)學的有點迂腐的儒生?!   ∮捎趦蓚€人生年相近,經(jīng)歷直仿,所受教育也比較類似,所以在對待當時的統(tǒng)治學說——儒學上的觀點還是有相似之處的,比如兩個人都尊奉孔子、揚雄,卻不以釋老之說為是,但在對待孟子的觀點上兩個人有了不同的意見。王安石歷來崇敬孟子,并以孟子為效法榜樣,它對于孟子的學說除個別有異議外,一般是堅決贊同的,并常常在論著中引為立論依據(jù)。由于王安石崇敬孟子,不僅自為之解,而且在他擔任宰相期間,還規(guī)定《孟子》為諸生考試的必修科目,尊《孟子》為經(jīng)。司馬光對孟子則不以為然,它甚至有專著《疑孟》,駁斥了孟子所談的一系列問題,他說孟子宣稱愿學孔子,但所持論點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又說孟子有些談話與經(jīng)傳不符,有的看法和主張違反了君臣之義、人之大倫和實際情況,不僅無益于治,而且將使那些尸位素餐之人用此觀點欺騙君主。王安石之所以特別崇尚孟子,是因為孟子的政治主張王安石極力贊成,孟子有一點卓而不群的傲世風格,王安石也非常欣賞。司馬光從維護君權,嚴守等級名份出發(fā),對于孟子的一些言論,特別是民貴君輕,傲慢罔上的言論,十分反對。顯然這兩者是難以相容的政治觀點,司馬光據(jù)君臣之義,守孔子之道,當然要責難孟子,,此外,王安石把《孟子》和周禮作為變法活動的理論依據(jù),也是司馬光非疑《孟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對待荀子的觀點上兩人也有分歧。荀子是以談禮著稱的大儒,王安石卻說他斷然不知禮,駁斥荀子的性惡說,認為如果人生性是惡,那么都不會有惻隱之心。王安石反對荀子的重要原因,是荀子把禮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與王安石主張變法的論點不想吻合。司馬光的觀點與荀子有許多相似之處,也認為國家的治亂本于禮,禮可以安固萬世,而刑可以輸劫一時,用處要小些,對于政治措施,司馬光與荀子一樣,也主張節(jié)用裕民,當然也不是完全贊同荀子的觀點。王安石與司馬光在思想上雖然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但總的來看,仍然是大同小異。  王安石與司馬光發(fā)生沖突是在王安石主張變法之時。1068年,即位不久的宋神宗認為理財是當務之急,他的著眼點在于府庫,即國庫的收入和積存。對于這一問題,司馬光的回答是裁省浮費,減少皇帝大臣的賞賜等費用,以期上行下效,普遍裁省冗費。王安石反對司馬光的節(jié)流主張,他認為節(jié)省開支,無補于囚,并且提出“不加賦而上用足”的想法。司馬光揭穿了王安石的空淡,認為“不加賦而上用足”不過是設法侵奪民利。王安石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而是在后來的變法中迅速變成行動。這就使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意見分歧轉化為激烈的矛盾斗爭。司馬光在論證法不可變的時候,還認為:第一,法可以變,但當時不必變,有弊病可以修補改正;第二,即使要變法,也要有良匠、美材,而現(xiàn)世不具備;第三,王安石變法弊多利少,如果長此以往,將梁傾屋倒,無地容身。在用人上,司馬光也反對任用“奸巧”的呂惠卿,而王安石則把呂惠卿當成變法的支柱。此外,王安石好想象,善辭令;司馬光拙于辯,務實際,二十來歲的宋神宗之所以聽王不聽司馬,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兩個人終因變法意見不合,發(fā)展到私人意氣,相以為仇的地步。1071年春,司馬光離開永興,到洛陽專致于編撰《資治通鑒》等歷史巨著,從此十五年不問政事?! ?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變法處于困境,一些新法名存實亡。1085年,宋神宗病死,不滿十歲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聽政,新法危在旦夕。司馬光被召人京,上臺執(zhí)政。如果說司馬光在反對新法時,尚且知道對于時政應該存善革弊,那么重新上臺后的司馬光也犯了和王安石同樣的急躁病,他即不問新法是否尚有可改之處,也不問廢除新法需要時間,而是將僅剩的新法全部加以廢除了?! ∷抉R光任相時,風燭殘年的王安石深為憂慮,當他聽到變法被廢除時,感到非常絕望和失望。幸而王安石死后,司馬光還對他的文章節(jié)義加以稱道。不久,任相一年多的司馬光也去世了。從此各領風騷之間的變法之爭,成了歷史?!   ∪羰莾H止于下嫁親王,此事便僅止于皇宮軼事,事實上,孝莊太后在以后的漫長歲月中,成為清初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順治一朝,她基本居于幕后,偶爾出謀畫策。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年僅二十四歲的皇帝不幸染上當時的不治之癥天花,臨終前討論繼位人選,孝莊太后堅持立順治帝年僅八歲的第三子玄燁,也就是后來的康熙帝。順治帝極其信任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支持這一建議,以玄燁出過天花,今后不會有生命之憂的理由打動了順治皇帝。正月初七日,順治病故,玄燁即位,改元康熙,孝莊太后承擔起教育、撫育幼孫的重任。為避免出現(xiàn)朝臣專權局面,順治帝規(guī)定,軍國大事經(jīng)四位輔政大臣議定后,必須由孝莊太后最后裁決。四位輔政大臣,以鰲拜權勢最重,野心最大,他排擠掉其余輔臣,獨斷專行,對小皇帝構成極大的威脅,康熙帝惟一可依賴的人便是祖母孝莊太后,在重要關頭,她教給小皇帝處置方略,每每奏效。  康熙六年(1667)七月,康熙帝舉行殺政大典,網(wǎng)年后,他用宮廷游戲的辦法一舉消滅鰲拜集團,十六歲的少年皇帝真正“親政”。孝莊太后正式退出政壇??滴醵辏?687),太后身體不適,她立下遺囑,要求葬在順治、康熙祖孫兩人的陵旁:“太宗(皇太極)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于孝陵(順治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雍正二年,她的愿望得到滿足,孝莊太后的靈樞被正式安葬于清東陵,稱為昭西陵。她的兒子順治帝和她的孫子康熙帝長眠在她的身旁。  ……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歷史之謎不僅是民間市井的重要談資、解開謎團更是史學界的重大果題。探索這些問題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更是為了澄清歷史大案、拔開歷史的迷霧,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使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歷史演進的軌跡,為后世提供科學客觀的歷史依據(jù)。

編輯推薦

  歷史之謎不僅是民間市井的重要談資、解開謎團更是史學界的重大果題。探索這些問題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更是為了澄清歷史大案、拔開歷史的迷霧,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使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歷史演進的軌跡,為后世提供科學客觀的歷史依據(j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歷史之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好聽,可以多聽幾次,以后還要買。
  •   送貨較為及時.書本也很好.
  •   里面有多少是真實根本無從考證。當做茶余飯后的談資倒是不錯的。
  •   把那些以前心里的疑團,還有緊張刺激的謎團,一一探索讓我融入其中,支持一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