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

出版時間:1999-7-1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唐)玄奘  頁數(shù):720  譯者:周國林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公元六二七年,唐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徒步克服了各種天險,終于抵達印度。在供人們今天了解中世紀的中亞和印度方面,本書的貢獻是曠古未有、永世不滅的。本書是記錄玄奘在西域、印度參訪當時一百一十個國家及傳聞二十八個國家有關的佛教史實,如風俗、產(chǎn)業(yè)以及其政治等事實,是非常寶貴之資料;又記載當時諸國之距離,方位以及正確之各國原語,是特別卓越的古代地志,更是一本有助考古學的發(fā)掘與探索之指南書?!   ”緯欠鸾淌穫?。略稱《西域記》,別稱《玄奘行傳》。唐玄奘述,辯機編撰。12卷。成書于貞觀二十年(646)。  《大唐西域記》分12卷,共十余萬字,書前冠以于志寧、敬播兩序。卷一記載了今天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qū),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經(jīng)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總述,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國概況,其中摩揭陁一國情況占去了8、9兩整卷的篇幅。卷12記載了玄奘返國途中經(jīng)行的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緣諸國概況。全書共記述了玄奘親身經(jīng)歷的110國和得之傳聞的28國情況,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通常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歷時計算法、國王、族姓、宮室、農(nóng)業(yè)、物產(chǎn)、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跡、寺數(shù)、僧數(shù)、大小乘教的流行情況等內(nèi)容。全書內(nèi)容豐富、文字流暢、敘事翔實,再加上執(zhí)筆人辯機學精內(nèi)外典,文筆優(yōu)美簡潔,使全書增色不少?!  洞筇莆饔蛴洝窐I(yè)已問世1300多年,隨著時光的流逝,更加顯示出這部著作的燦爛光輝。

作者簡介

玄奘(602~664),中國唐代僧人。旅行家,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俗姓陳名。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人。13歲受度為僧,20歲受具足戒。參拜名師學《涅槃經(jīng)》及《攝大乘論》、《毗論》、《成實論》,感各家學說不一,不知所從,決定西行求法以釋疑惑。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今甘肅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過今新疆及中亞地區(qū)南下,沿途拜師求學,于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王舍城,入那爛陀寺從戒賢門下學《瑜伽師地論》及《顯揚圣教論》、《中論》、《百論》和因明聲明學、梵書《聲明記論》。在那寺五年備受尊崇,為十大德之一。貞觀十年離那寺游學東南西北印諸國,后返那寺。應師囑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著《會宗論》駁師子光見解;著《制惡見論》破般若毱多之說。

書籍目錄

前  言序  一序  二卷第一  三十四國  序  論  阿耆尼國  屈支國    一、大龍池及金花王    二、昭怙厘二伽藍    三、大會場    四、阿奢理貳伽藍及其傳說  跋祿迦國    凌山及大清池    素葉水城  竄利地區(qū)總述    千泉      呾邏私城    小孤城    白水城    恭御城  鉸赤建國  赭時國  忼捍國  宰堵利瑟那國    大沙磧    颯秣建國  弭秣賀國  劫布咀那國  屈霜你伽國  喝捍國  捕喝國  伐地國  貨利習彌伽國  羯霜那國    鐵門    睹貨邏國故地  咀蜜國  赤鄂衍那國  忽露摩國  愉漫國  鞠和衍那國  鑊沙國  珂咄羅國  拘謎陁國  縛伽浪國  紇露悉泯健國  忽檁國  縛喝國    一、納縛僧伽藍    二、提謂城及波利城    銳秣陁國    胡富健國    咀刺健國    揭職國    大雪山    梵衍那國    一、大立佛及臥佛像    二、小川澤僧伽藍    迦畢試國    一、質(zhì)子伽藍    二、曷邏估羅僧伽藍    三、溜蔽多伐刺祠城及阿路猱山    四、大雪山龍池及其傳說    五、舊王及舊王妃伽藍    六、比羅娑洛山及龍泉卷第二	三國卷第三	八國卷第四	十五國卷第五	六國卷第六	四國卷第七	五國卷第八	一國卷第九	一國卷第十	十七國卷第十一  二十三國 卷第十二  二十二國記贊    ……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注釋]①“嚼楊”句:古代印度的口腔衛(wèi)生方面,有一種嚼齒木,用來揩齒刮舌。這種工具多用楊枝做成,故翻譯中稱為“嚼楊枝”。不過,嚼齒木也不僅限于楊枝。②旃檀:即檀香木。郁金:草名,即郁金香。    [譯文]    他們愛整潔清新,并非出自于外力強迫。凡要進餐,一定要先盥洗,過夜的剩菜剩飯不再食用,飲食器皿不相傳遞。陶質(zhì)和木質(zhì)器具,用過后就丟棄,金、銀、銅、鐵,時常擦拭得放亮光。進餐之后,嚼楊枝來使口腔干凈。洗澡漱口沒結(jié)束,不相互接觸。每當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滌,身上涂上各種香料,是所謂檀香、郁金香等等。君王將要沐浴,就擊鼓彈奏。祭祀和入廟叩拜,必須沐浴盥洗。                      八、文字    詳其文字,梵天所制①,原始垂則,四十七言②。遇物合成,隨事轉(zhuǎn)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度特為詳正,辭調(diào)和雅,與天同音,氣韻清亮,為人軌則。鄰境異國,習謬成訓,競趨澆俗,莫守淳風。    至于記言書事,各有司存。史誥總稱,謂尼羅蔽茶③,唐言青藏。善惡具舉,災祥備著。    [注釋]  ①梵天:即大梵天王,或稱梵王。初為婆羅門教的創(chuàng)造神,與濕婆、毗濕奴并稱為婆羅門教中三大神。佛教興起,設想一切世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大梵天是第二色界諸天的第三天,其王稱大梵天王。  ②四十七言:梵文所用四十七字母,其中元音十四個、輔音三十三個。  ③尼羅蔽荼:是印度古代史書與官方文書的總稱。   [譯文]    細究印度的文字,是大梵天王所創(chuàng)造,最初制定下規(guī)則,是四十七字母。字母依據(jù)事物而組合,隨著事物變化輾轉(zhuǎn)運用,流變中枝派漸生,使用地域更廣。各地由于居民不同,文字微有變化,但大體而言,沒有離開本源。而中印度語言特別純正,語調(diào)諧和雅順,與天神語音相同,氣韻清明洪亮,是人們的典范。相鄰地區(qū)及各國,對謬誤習以為常,競相趨向于澆薄庸俗,不遵循淳樸的風尚。    至于記言記事,各有主管部門負責,史書文告,總稱為尼羅蔽荼(唐朝語言稱為青藏)。善行惡事全都舉列,災禍禎祥亦均著錄。    [注釋]  ①鴦窶利摩羅:又作鴦崛利摩羅等,意譯為指重。傳說為僑薩羅國勝軍王的宰相奇角之于,受人引誘而信邪說,以為殺人可得涅盤。當其欲殺第一千人(親生母親)時,為佛陀為阻止。    [譯文]    善施長者故居旁有座大佛塔,是鴦窶利摩羅(唐朝語言稱指矍。舊稱央掘摩羅,是錯誤的)舍棄邪見的地方。鴦窶利摩羅,是室羅伐悉底國的惡人,殘害生靈,暴行遍及城邑鄉(xiāng)村,殺人后割取其手指,串在帽子上做為裝飾。他將要殺死母親,以湊足手指之數(shù)。世尊為人悲哀憐憫,就前去引導教化他。他遠遠看到世尊,暗自喜悅說:“我現(xiàn)在一定可以升天了。先師有教誨,遺言是這樣的,謀害佛陀殺死母親,可以轉(zhuǎn)生梵天,”就對他的母親說:“且留下您老人家的性命,我先要殺害那個大和尚?!彪S即拿著劍去刺世尊。如來于是慢慢地后退,惡人指冀快步追趕,總趕不上。世尊對他說:“你為什么要懷著卑鄙的志向,拋棄為善的根本,激起邪惡的動機呢?”這時指矍聽到教誨,覺悟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就歸附世尊,請求進入佛門。他精心勤勉不懈怠,終于證得了羅漢果。    三、逝多林給孤獨園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言勝林。舊曰只陁,訛也。是給孤獨園。勝軍王大臣善施為佛建精舍。昔為伽藍,今已荒廢。東門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余尺,左柱鏤輪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并無憂王之所建也。室宇傾圮,唯余故基,獨一磚室?guī)h然獨在,中有佛像。昔者如來升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之后,勝軍王聞出愛王刻檀佛像,乃造此像。    善施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焉。聞佛功德,深生尊敬,愿建精舍,請佛降臨。世尊命舍利子隨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塏。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田,宜植善種?!奔从诳?。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業(yè)。自今已去,應謂此地為逝多林給孤獨園?!?   [譯文]    在都城南面五六里,有片逝多林(唐朝語言稱勝林,舊稱只陁,是錯誤的),即給孤獨園。這是勝軍王的大臣善施為佛所造的精舍。從前是寺院,現(xiàn)在已經(jīng)荒廢了。東門左右各建有石柱,高七十多尺。左邊的柱頂上鏤刻著輪相,右邊的柱頂上雕刻著牛形,都是無憂王所建造的。房屋庭宇已經(jīng)倒塌,只剩下舊宅基,唯獨一間磚房還巍然存在。里面有佛像。從前如來升上三十三天,為母親說法之后,勝軍王聽說出愛王雕刻了檀木佛像,就建造了這尊佛像。    善施長者仁慈而聰明,積累財富而能散發(fā),拯濟貧窮困乏,哀憐孤獨,撫恤老人,當時人贊美他的德行,稱他為給孤獨。他聽說佛陀功德后,深深地產(chǎn)生尊敬之心,發(fā)愿造一精舍,請佛陀光臨。世尊命令舍利子隨他察看地方,只有太子逝多的園地高爽。善施長者馬上到太子那里,把事情詳細報告。太子開玩笑說:“只有金幣遍布才肯賣。”善施聽說后,心中毫不介意,就取出所藏金幣,按太子所說鋪滿園地,有一小塊地沒鋪滿,太子請他住手,說:“佛陀實在種福良田,我們應播上善行的種子?!本驮诳盏厣辖ㄆ鹁?。世尊來到這里,告訴阿難說:“園地是善施長者所買,樹林是逝多太子所施,二人同心,建立這一功業(yè)。從今以后,應把這片地叫做逝多林給孤獨園。”                  四、如來洗病比丘處    給孤獨園東北有宰堵波,是如來洗病莖芻處。昔如來在世也,有病茲芻含苦獨處。世尊見而問曰:“汝何所苦?汝何獨居?”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比鐏硎菚r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以手拊摩,病苦皆愈。扶出戶外,更易敷蓐,親為盥洗,改著新衣。佛語簽芻:“當自勤勵。”聞誨感恩,心悅身豫。    [譯文]    給孤獨園的東北有座佛塔,這里是如來為生病的比丘洗滌的地方。從前如來在世時,有個生病的比丘痛苦地獨居一處。世尊見到后問他說:“你為什么痛苦?為什么獨自居住?”比丘回答說:“我的性格懶散,不耐煩去看病,所以現(xiàn)在患病,無人照料看護?!比鐏磉@時懷著憐憫的心情對他說:。好男子,我現(xiàn)在來看護你?!庇檬譃樗麚崦⊥炊枷Я?。把他扶出室外,又替他換被褥,親自為他洗滌,改穿新衣服。佛陀對比丘說:“應當自己勤奮努力?!北惹鹇牭浇陶d,十分感激,心情舒暢,身體隨之康復。    十六、前正覺山及佛成道故事    伽耶迦葉波事火東,渡大河,至缽羅笈菩提山①。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覺也。如來勤求六歲,未成正覺,后舍苦行,示受乳糜,行自東北,游目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地既震動,山又傾搖。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者,非成正覺之福地也。若止于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山亦傾覆?!逼兴_下自西南,止半崖中,背巖面澗,有大石室,菩薩即之,加跌坐焉,地又震動,山復傾搖。時凈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來成正覺處。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處不遠,有卑缽羅樹,下有金剛座,去來諸佛咸于此座而成正覺,愿當就彼?!逼兴_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勝,可以證圣,唯愿慈悲,勿有遺棄?!逼兴_既知非取證所,為遂龍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賢愚咸睹,泊于今時,或有得見,諸天前導,往菩提樹。逮乎無憂王之興也,菩薩登山上下之跡,皆樹旌表,建宰堵波,度量雖殊,靈應莫異,或花雨空中,或光照幽谷。每歲罷安居日,異方法俗,登彼供養(yǎng),信宿乃還。    [注釋]  ①缽羅笈菩提山:山名,意譯為前正覺山,或以為即今莫拉山,在伽耶城以南。  [譯文]    在伽耶迦葉波事火處以東,渡過一條大河,到達缽羅笈菩提山(唐朝語言稱前正覺山,如來將要證得正覺,先登上這座山,所以稱為前正覺)。如來勤苦修行六年,沒有獲得正果,后采放棄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糜,從東北方向走來,觀望這座山,感到這里幽靜,想在這里證得正覺。從東北岡登到山頂,大地發(fā)生震動,山也搖晃起來。山神恐懼,告訴菩薩說:“這座山,不是證得正覺的福地。如果您停留在這里,進入金剛定,大地會震動陷落,山也會倒塌。”菩薩從西南方向下山,在山半腰中,背靠巖石面對深澗處,有個大石室,菩薩走到里面,結(jié)跏趺坐,大地又發(fā)生震動,山也搖晃起來。這時凈居天在空中高聲說道:“這里不是如來成正覺的地方。從這里向西南走十四五里,離修苦行處不遠,有棵卑缽羅樹,樹下有金剛座,過去與將來的諸佛,都在這個座位上證成正覺,希望您到那里去?!逼兴_正要起身,石室中的龍說:“這座石室清靜幽雅,可以證成圣果,希望菩薩大慈大悲,不要遺棄我。”菩薩已經(jīng)知道這里不是證成正覺之地,而為滿足龍的意愿,于是留下身影而離開(身影在過去,賢人愚人都可見到,直到今天,還有人見到),在天神的引導下,前往菩提樹下。等到無憂王興起,菩薩登山上下的遺跡,都樹立標志,建造佛塔,形制雖然不同,靈驗卻沒有差異,有時鮮花撤布空中,有時神光照耀幽深的山谷。每年結(jié)束安居的日子,各地僧俗人士,都登山供養(yǎng)佛跡,度過一夜才返回。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大唐西域記》是唐代關于西域的一部歷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學理論家與翻譯家玄奘。    玄奘(公元600年,或作602年至664年),俗姓陳,名諱,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zhèn))人。他出身于儒學世家,十三歲時出家于洛陽凈土寺。武德元年(618年)至成都,從道基、寶暹等受學,嶄露頭角。后游歷至荊州、吳會、相州等地,講學問難。武德末年,到長安大莊嚴寺掛褡。在對佛教經(jīng)論的研習中,他廣泛接觸各派理論,深感其中疑難問題甚多,懷疑原有譯經(jīng)訛謬,于是發(fā)愿至佛教發(fā)源地印度,廣求異本,以為參驗。恰逢中印度僧人頗密多羅到長安,向他介紹那爛陀寺(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巴臘貢村與舊王舍村之間)戒賢法師的講學規(guī)模和他所講授的《瑜伽師地論》,更堅定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涼州,穿越沙磧,歷盡艱辛,至達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龜茲,越凌山,經(jīng)粟特諸國境,過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入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國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過克什米爾,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游歷,到過尼泊爾南部,巡禮佛教六大圣地。貞觀四年到那爛陀寺,拜戒賢為師,學習五年。隨后,又遍訪印度各地,于貞觀十四年重回那爛陀寺。他研習大小乘學說,成為當?shù)貙W問最高的佛學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經(jīng)過辯論戰(zhàn)勝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論敵,被稱為“大乘天”。貞觀十九年,他攜帶搜集到的佛經(jīng)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種子等回國。玄奘歷時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萬里,堪稱中古史上一次艱險而偉大的旅行。    玄奘回到長安,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命令宰相房玄齡選取高僧,組織宏大的譯場,協(xié)助玄奘翻譯佛經(jīng)。這是中國佛學史上一次著名的譯經(jīng)活動,玄奘在回國后的十九年中,共譯出佛教經(jīng)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佛教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齊名的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佛教理論方面,玄奘著重傳播古印度無著、世親一派的法相學,主張唯識論,認為“識。(人們內(nèi)心存在的真理種子)是一切自然事物和心理現(xiàn)象的起源,成為中國法相宗的創(chuàng)始人。他還將印度的因明學(即邏輯推理的方法)介紹過來,引起中國學者對因明學的興趣。    回國后,玄奘還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經(jīng)各地情況,由協(xié)助譯經(jīng)的辯機筆錄,在貞觀二十年完成噬大唐西域記》的寫作。全書十二卷,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線,對于沿途所見的城邦、地區(qū)和國家,逐章描述,中間不時穿插沿途所得傳聞,而用“行”和“至”二字,把目睹的與耳聞的區(qū)別開來。卷一所述是從阿耆尼到迦畢試國,即從中國新疆經(jīng)中亞抵達阿富汗;卷二為印度總述,并記載濫波國至健馱邏國之事,即從阿富汗進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從烏仗那國至伐刺拿國,包括北、中、東、南、西五印度及傳聞;卷十二所述從漕矩吒國至納縛波故國,即從阿富汗返抵中國新疆南部地區(qū)。用敬播在序言中的話來概括,是“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傳聞者二十八國”。連同附帶述及的十二國,則共有一百五十國。自然,這里所謂“國”,有些是較大的國家,有的則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連同附近一些領地而建立的城邦。如中亞境內(nèi)宰利地區(qū)和睹貨邏國故地的一些小國,基本上是依附突厥而無自主之權(quán)的。    ……

編輯推薦

公元六二七年,唐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徒步克服了各種天險,終于抵達印度。在供人們今天了解中世紀的中亞和印度方面,本書的貢獻是曠古未有、永世不滅的。本書是記錄玄奘在西域、印度參訪當時一百一十個國家及傳聞二十八個國家有關的佛教史實,如風俗、產(chǎn)業(yè)以及其政治等事實,是非常寶貴之資料;又記載當時諸國之距離,方位以及正確之各國原語,是特別卓越的古代地志,更是一本有助考古學的發(fā)掘與探索之指南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唐西域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