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9 出版社:浙江西泠印社 作者:徐國躍 頁數(shù):25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穿越甌江》全面記錄了八百里甌江的來龍去脈,可以讓你充分領略甌江流域的風光、風情、風俗,風物。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古名慎江,全長384公里,流域內(nèi)居住人口469萬。甌江是麗水的母親河,她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甌江兒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綠谷文化。2004年,麗水電視臺經(jīng)濟生活頻道的同志們歷經(jīng)春夏秋冬,一路跋山涉水,從甌江干流及各支流的源頭順流而下,以人文的視野,用電視鏡頭真實地再現(xiàn)了美麗的甌江山水,真情地詮釋著一個個古村落、古民居、古廊橋……涓涓細流,一旦匯流成河,就代表一種洶涌澎湃的生命力,奔騰不息。
書籍目錄
甌江紀行甌江素描/002挺進源頭/004生態(tài)環(huán)境第一縣/005世界香菇之源/007廊橋之鄉(xiāng)/009"進士村"大濟/011小梅古渡/012龍泉今昔/014青瓷之路/016名劍出龍泉/019大美鳳陽山/020一枝紅杏出墻來/022八千里路云和月/023畫屏疊翠云和湖/025散落甌江的明珠/026客家風情駐大源/028走進古堰畫鄉(xiāng)/028飄零話盡《千秋歲》/036玉虹飛架南明山/038麗水古跡尋蹤/040閱盡滄桑古城墻/042景觀大堤繞城郭/043深谷幽蘭/045洞天仙境石門洞/046"國師"劉伯溫/048君子章乃器/051異域風情鶴城鎮(zhèn)/052玲瓏剔透青田石/054田魚"驚動"聯(lián)合國/055水中熊貓看大黿/056古榕入畫來/057潮涌溫溪/058東甌名城溫州/059橋頭紐扣"走"天下/060浙南少林稱甌渠/061雁蕩山水天下秀/065山水詩人謝靈運/067千年孤寂江心嶼/070金湯拱衛(wèi)有余暉/073大河之畔出好瓷/074纖絲毫發(fā)繡大千/076葉適與永嘉學派/077繁華商業(yè)五馬街/078擁抱大海/080松蔭溪紀行古香古色松蔭溪/084探訪好川文化/085千回百轉(zhuǎn)神龍谷/087登高眾妙一齊收/088千年一夢湯顯祖/090閑步鄉(xiāng)村說歷史/092舊治當數(shù)古市鎮(zhèn)/094西屏蘭若向溪流/095"東方斜塔"延慶寺塔/098庭院深深鎖玉娘/099浙南桃源石倉古民居/100千米高山杜鵑奇/101宣平溪紀行漸行漸遠宣平溪/104斗拱奇巧延福寺/105工筆重彩潘潔茲/106"湖畔詩人"潘漠華/108"宣平二絕"今安在/110竹柳新橋三月三/111鐘鼓對峙東西巖/112"恐龍之地"白前村/113好溪紀行名山列障好溪東/116柳暗花明又一村/117自古繁華是壺鎮(zhèn)/118黃帝旌旗去不回/120厭看西湖看鼎湖/122獨峰書院憶朱熹/124溪山雨后說石城/126望族田園河陽村/127括蒼古道穿云過/129小溪紀行畬家風情漫小溪/132景寧--中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133浮傘仙渡過大均/134茶葉飄香在惠明/136時思道場憶孝童/137楠溪江紀行悠悠楠溪江/140清清楠溪水/142奇巖聳立楠溪江/144"山中宰相"陶公洞/145康樂后人樂蓬溪/146"文房四寶"蒼坡村/148鄉(xiāng)村園林麗水街/150漫話甌江滄海桑田說甌江/154又泛小舟到括蒼/166甌江戲曲八百年/175山珍海味品甌韻/181能使江山似永嘉/190甌越尋舊俗/207風雅甌江/217綠谷文化/229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2004一年春季里連綿陰雨之后的一個晴天,我們《穿越甌江》采訪組一行從龍泉市小梅鎮(zhèn)出發(fā),經(jīng)過兩個多鐘頭的汽車旅程,終于來到位于鍋帽尖山腳下的南溪村,然后在當?shù)卮迕竦膸ьI下向甌江源頭鍋帽尖行進。 山路崎嶇,蜿蜒起伏。沿路聽得溪流淙淙,兩岸桃花隨處可見,星點翠綠四處散落,繽紛春色絡繹不絕。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我們終于來到了鍋帽尖,來到了甌江源頭。身處其中,跟它有了零距離的接觸。 當?shù)卮迕窀嬖V我們:龍泉市境內(nèi)多山,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30多座,其中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第一高峰。處于龍泉市與慶元縣交界洞宮山脈的鍋帽尖海拔有1700多米。由于鍋帽尖是甌江流程最長的梅溪的發(fā)源地,所以被專家認定為甌江源頭。 雖然已經(jīng)是陽春三月,但放眼望去,鍋帽尖的草地還是一片枯黃。在枯黃的深處,我們還是感覺到旺盛生命力的存在。于是我們就走向草地的中心,沒走多遠,從雙腳傳來的信息表明,我們走的或許就是高山濕地。撥開枯黃的亂草,我們真的可以看到春天的新綠。在新綠的旁邊,就是靜靜流淌的水流。水流是這樣的安靜祥和,是這樣的溫柔細膩。它悄無聲息,但它又義無反顧。每一滴降落在鍋帽尖的雨點,似乎都懷有對汪洋大海的向往和眷戀。 云往高處涌,水往低處流。我們平時看到的波濤洶涌浩浩蕩蕩的甌江,在它的最上游其實只不過是這樣一條條的涓涓細流。 從鍋帽尖流下來的這一條小溪,它是這樣清澈,又是這樣歡快。它好像肩負使命,因為它總是不屈不撓,目標堅定。 橫跨甌江有許多座橋,我們從源頭下來看到的第一座橋是由三根杉樹捆綁而成的木橋,雖然這座橋跟雄偉不沾邊,踩上去有些搖晃,但是感覺還結(jié)實。多少年來,它獨處山中一隅,默默無聞地承擔著方圓幾十里地村民來往穿越行路的使命。就在這座橋的邊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條廢棄的運輸通道,同行的村民向我們介紹說這橋是搭起來運木頭的,以前村民的收入大多來自山上的木頭。 可謂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從鍋帽尖而下,又走了近一個小時的山路,在下午三點鐘的時候,我們終于回到了南溪村。南溪村村民毛明章告訴我們,前些年賣木頭大家賺了不少錢,現(xiàn)在不行了,木頭不能砍了。但這兩三年間,村里已遷走了19戶人,目前在村里的常住人口還不到100人。2001年以后,南溪村被劃入保護區(qū)了,砍木頭的禁令高懸在那里,他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住在甌江源頭,應該保護森林資源?,F(xiàn)在全村村民的最大愿望就是下山脫貧。不知道南溪村村民下山脫貧的愿望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假如有朝一日移民計劃得以實施,南溪村最終將留下一片廢棄的房屋,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了。P004-005
編輯推薦
本書全面記錄了八百里甌江的來龍去脈,可以讓你充分領略甌江流域的風光、風情、風俗,風物。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古名慎江,全長384公里,流域內(nèi)居住人口469萬。甌江是麗水的母親河,她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甌江兒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綠谷文化。2004年,麗水電視臺經(jīng)濟生活頻道的同志們歷經(jīng)春夏秋冬,一路跋山涉水,從甌江干流及各支流的源頭順流而下,以人文的視野,用電視鏡頭真實地再現(xiàn)了美麗的甌江山水,真情地詮釋著一個個古村落、古民居、古廊橋……涓涓細流,一旦匯流成河,就代表一種洶涌澎湃的生命力,奔騰不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