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5 出版社:西泠印社 作者:陳振濂 頁數:30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篆刻形式美學的展開——大學篆秘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yè)訓練系統(tǒng)》,是近10多年來作者在篆刻教育學方面積累而成的一份系列成果。其中第二章“篆刻美學原理”,曾作為單篇論文發(fā)表于1987年第2期《文藝研究》,被認為是篆刻美學方面的開拓之作。而第一章“關于篆刻藝術觀念的清理”,也曾作為單篇論文連載于1994-1995年《中國篆刻》創(chuàng)刊號與第一期,在一份高規(guī)格的國家級篆刻專業(yè)學術刊物上被 作為“抬頭文章”刊用。此外,第八章“篆刻思維的開拓與‘問題意識’:篆刻學學科建設”,是1997年7月28日作者在天津主持全國首屆“篆刻學”暨篆刻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上的學術總結的整理稿??梢哉f,這部書除了集中了作者在大學二十年執(zhí)教時所使用的篆刻高等教學的訓練方法之外,還在客觀上記錄了這二十年間作者在篆刻理論研究方面的許多足跡。除了一些篆刻史研究、篆刻家研究、篆刻考證研究的文章之外,就美學而言,這部書已是收羅了一些最主要的思辨成果了。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章 關于篆刻藝術觀念的清理 第一節(jié) 學科立場的檢討:學術與藝術孰是?——與“金石”相混淆? 第二節(jié) 概念立場的檢討:應用與審美孰是?——與“印章”相混淆? 第三節(jié) 操作立場的檢討:篆與刻孰是?——與“書法”相混淆?第二章 篆刻美學原理 第一節(jié) 篆刻藝術的基本立場 第二節(jié) 篆刻藝術的形式構成 第三節(jié) 兩個特殊的偏側 第四節(jié) 篆刻美的歷史類型第三章 篆刻藝術教育中的規(guī)范建立諸問題 第一節(jié) 篆刻作為藝術的時代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篆刻教育學的定位 第三節(jié) 篆刻教育學的定位 第四節(jié) 篆刻藝術教學的展望第四章 一年級訓練程序 [主題:忠實臨摹] 單元一 古璽臨摹 單元二 漢印臨摹 單元三 明代篆刻臨摹 單元四 圓朱文印臨摹 單元五 浙派印臨摹 單元六 皖派印臨摹 單元七 趙之謙篆刻臨摹 單元八 吳昌碩篆刻臨摹 單元九 黃士陵篆刻臨摹 單元十 邊款刻制與拓制第五章 二年級訓練程序 [主題:基本技巧分類] 單元一 篆法——印文處理:用篆變化 單元二 篆法——印文處理:省減 單元三 篆法——印文處理:繁飾 單元四 篆法——印文處理:“篆書化” 單元五 刀法——線條處理:“藏刀之法” 單元六 刀法——線條處理:“露刀之法” 單元七 刀法——線條處理:切刀 單元八 刀法——線條處理:沖刀 單元九 刀法——線條處理:“細篆而刻”、“反復篆再刻” 單元十 刀法——線條處理:“不篆直刻”、“粗篆即刻”第六章 三年級訓練程序 [主題:形式與變化] 單元一 形式(1)——外形 單元二 形式(2)——邊框 單元三 形式(3)——界格 單元四 形式(4)——剝蝕 單元五 形式(5)——空白 單元六 變化(1)——風格 單元七 變化(2)——線條 單元八 變化(3)——印篆 單元九 變化(4)——形式 單元十 變化(5)——邊框第七章 四年級訓練程序 [主題:從臨摹走向創(chuàng)作] 單元一 歷史流變:古代 單元二 歷史流變:近現代 單元三 唐宋官印樣式 單元四 民間風:磚文陶文瓦當之屬 單元五 圖形印 ……第八章 篆刻思維的開拓與“問題意識”:篆刻學學科建設后 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學篆刻必先通六書,攻六書必先精于古學(包括古文字學、古器物學等等);而篆刻既用篆,當然也與上古文化產生了先天的粘連。這使篆刻家們感到自己其實也在從事一項深奧的學問。又適逢篆刻的中興是在清乾、嘉之際,當時的金石、輿地、考據之學大盛,士林中每以舊學相標榜,這些學問儼然成了學術正統(tǒng)。與之同步而起的篆刻中興時代(以丁敬與鄧石如為標志)的篆刻家們,同時精研金石、輿地、碑版、考據之學者大有人在。那么與輿地、碑版、考據之類的純學術相去甚遠的篆刻,自然會借助于金石這一"近姻"以自重身價。于是學林中言篆刻而以稱"金石"為時尚--遍觀乾、嘉、道時的印家文集、印譜序跋,把篆刻與金石聯系起來,或干脆視篆刻即等于金石,或以"金石"代篆刻的例子不勝枚舉,正是出于這樣一種時代心理與個人心理。作為時代心理,是人皆以學術為重,金石學(與篆刻)成為時尚熱點;作為個人心理,是久有自卑感的篆刻家們希望自抬身價。表明自己的作為并非是工匠混飯吃的勾當。于是拉大旗作虎皮,形成了金石與篆刻兩個概念互相混淆的歷史現象,幾百年而不衰。作一個近乎調侃的分析,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文人藝術家的全面修養(yǎng)是"詩書畫印",或日"書畫篆刻"--篆刻均處末座,但一變成"金石書畫"之后,這代指篆刻的"金石"卻雄居榜首。以此論之,哪個篆刻家不樂于取"金石"以自重--以示位置顯赫、學問深厚呢? 但這幾乎是一場具有諷刺意義的"誤會",并且它是已橫貫五百年以上的"誤會"。當我們把篆刻等同于金石之時,我們固然可以為它們之間在表面上的粘連(如"金"代表古銅印、"石"代表明清印)而沾沾自喜,但我們卻掉進了一個更大的"混淆"陷阱之中:金石與篆刻,實在是兩個在學科層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科目。P004-005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