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7-6 出版社:西泠印社 作者:來一石 頁數(shù):71
Tag標簽:無
前言
用筆概述 形狀對稱和諧,筆畫中鋒而見力度,墨色濃潤而顯厚重,是篆書的三個主要特征。概括地說:形體、筆力、質感是篆書的三要素。篆書除講究其結體上的均衡布勢外,尤為講究筆力與墨色所并造的線條本身,這便是筆法,或稱用筆。下面就《吳均帖》的用筆特征作一淺顯的概述: 清代以前的篆書風尚,在起、收筆及行筆中大致是藏頭護尾、骨法用筆的「玉箸式」,并以此一統(tǒng)天下。這從被譽為篆祖的三李小篆」可以證明。這種用筆講究「珠圓玉潤」,其起、收筆的力度與行筆的力度保持一致,因此頗講究「意在筆先」,而不提倡「落墨成趣」。顯然,這種風尚還是以實用的賞玩性為主導的,其間,雖也有「釘頭釘尾」的險峻用筆,如戰(zhàn)國的《侯馬盟書》,三國的《吳天發(fā)神讖碑》等,但它們無法成其「正流」。正是如此,秦以后很長時間里在篆藝上沒有多大自覺性也就不以為怪了。吳讓之在此帖的篆藝,在起、收筆上繼承「二李筆法」的同時,不斷精進,將書外功夫消化、引入,使較為單純的篆書線條得以豐富、靈活,較具藝術情趣。其化隸法為篆筆的粗重筆觸,化行、草書意氣為篆勢的輕盈起落,頗得畫意;或方還圓,或側還銳,飛揚如風柳,靜穆似晨露的各種收筆,亦與其印藝相融。這一些,無不體現(xiàn)了吳讓之篆書對用筆的熟諳?! 〔徽撉厍昂笾T篆在起、收筆上的正變,其行筆階段中保持用筆上的中鋒還是趨向一致的。我們將《吳均帖》中諸筆畫截去頭尾,其行筆實質亦與之相同?!秴蔷防^承這種扎實的中鋒行筆,作為作品全局,僅僅是基調的確立,即是其繼承傳統(tǒng)用筆的一面,因為行筆過程中的輕重、快慢直接影響了線條質感的產(chǎn)生及風格的形成,而《吳均帖》的風格是明顯的。有輕重,則有粗細;有快慢,則有枯潤(一般來說:筆畫的粗細是由用筆的提按(輕重)來完成,墨色的枯潤則是由用筆的快慢(緩急)來完成,這只是指筆毫中所蓄的墨汁能充分應付所欲書寫的線條而言)。細心的讀者在通讀此帖后可以留下一個印象,《吳均帖》中的諸多筆畫,并不是一律的「圓潤的中鋒線條」,而是與各種「枯筆」、「側鋒」相融于一爐的。其「枯筆」的枯燥面又是隨筆身的中正、左右而或中或左或右的安排,這種枯燥面在筆畫面上的左、中、右發(fā)毫,使空靈的線條更增凝練、樸厚?;诖耍@種強烈反差的用筆,其執(zhí)筆是不可能「中正不側」的了,而是要有所欹側,真正發(fā)揮出「掌虛」的功能,這正是吳讓之在篆書用筆上的活用,即其藝術創(chuàng)造的一面?! ∵@種融繼承與拓新的大膽用筆技巧,在轉折上更為顯明。若或橫或豎的筆畫中的行筆是連接起、收筆的橋梁,那么,各種轉折便是這橋梁的延伸與深邃??梢哉f《吳均帖》如果沒有似折還轉,將轉忽蹤的虛實、緩急變化,而是一律的承襲圓潤、空靈的秦篆使轉,便不可能與完整的筆畫(起、行、收三階段)相和諧,也不可能將俊逸、倜儻的風格臻于完善。 這種從精心的筆墨和隨意的使轉上煥發(fā)的情趣,要臨摹并掌握它,而又不為形式所囿,有必要了解吳讓之的使筆「筆性」?!肚迨奉惛濉穫鲄亲屩畯陌莱紝W書,并恪守師法,而包世臣的執(zhí)筆是「食指高鉤,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中指內鉤,小指帖名指外拒管向左」?! ?hellip;…
內容概要
本書介紹了吳讓之的篆書吳均帖,并對該帖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以及間架結構以圖示的方法進行了講解分析,全書內容豐富,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中讀者可對吳讓之的篆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是學習吳讓之篆書的極佳教材。
作者簡介
來一石,一九六三年九月生于浙江蕭山,本名來蕭敏,因喜弄石,又以老子“萬物始于一而歸于一”之意,自號一石??逃?、寫字時作雙重手段:“好古而愈泥,欲新而姿意。”故又自號泥巢、蕭然子,并相刻之而鈐諸所作。一九八九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專業(yè)?,F(xiàn)為浙江大學藝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省書協(xié)篆刻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
書籍目錄
一、吳均帖簡介二、用筆概述三、梁.均與朱元思書帖四、吳均帖釋文五、吳均基本筆法圖例六、吳均帖結體圖例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