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猿

出版時間:1987年7月第1版 1988年1月第2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英)苔絲蒙德·莫里斯  譯者:余寧,周駿,周蕓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裸猿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簡介里面說這是一本驚世駭俗的著作。讀過之后覺得本書對得起這四個字。
       裸猿祖先是以漿果為主食的猿類,后來走出森林,開始了肉食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對裸猿的各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人們都不太愿意承認自己的動物本性,所以作者特意用了“裸猿”的字眼,提醒讀者,并以大量的細節(jié)來佐證。許多人們司空見慣而忽略的細節(jié)事實,在動物學家的眼下一覽無余。
  •     非常非常好。想必這本書對于專業(yè)的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來說都嫌淺顯。但恰恰這個結合點,解釋了很多的現象。也對為人處事提供了一些參考??撮_些吧,我們都只是裸猿。
      非常非常好。想必這本書對于專業(yè)的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來說都嫌淺顯。但恰恰這個結合點,解釋了很多的現象。也對為人處事提供了一些參考。看開些吧,我們都只是裸猿。
  •     
      將人類視作裸猿,用動物學的研究角度研究人類,這樣的方式史無前例。毫無懸念的,此書問世之時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本書大膽的標題,加上第二章大段的對人類性行為的研究,無疑引起了很多保守人士的反感,這大概也就是本書在發(fā)表若干年中均被視為禁書的原因。
      
      獵奇也好求知欲也罷,但當我打開這本曾經的禁書之時,一氣呵成讀完,除了開始的刺激,也只剩下失望。
      
      新奇的切入點背后是站不住腳的論證。作者只是簡單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看似一氣呵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觀點并沒有強有力的支撐。而其中有些觀點,如“現今的原始部落是智力發(fā)展受挫的”,也充滿了偏見。
      
      作者提出的思想本身很新奇,也提供了另一種思考的角度。但這畢竟也只是未嚴密論證的假設,不可全信。
      
      作者在序中將這本書定義為寫給普通讀者的書,而非學術論文??纯醇纯?,批判接受,不必認真。
  •     下面的點滴是關于莫利斯的《裸猿》三部曲的,沒有區(qū)分具體來自哪一本,憑記憶回想,錯了不關我的事情。寫論文的自己翻書去。
      
      
      
      地球上有193種猿,只有人類是無毛的,所以人類可以稱之為裸猿(the naked ape)。這一說法肯定會讓很多人不爽,但我們必須正視自己身上的動物屬性。是為本書主旨。
      
      
      
      人類的文明史很短,而進化史很長。所以,雖然現在人模狗樣的,其實骨子里還是裸猿。
      
      
      
      人類屬于猿類,不過猿類大多是植食動物,而人類是雜食動物。人類進化過程中,由于食肉(食肉動物會長寄生蟲),為了健康,毛漸漸掉光了,成了裸猿。(這是作者的觀點,我不發(fā)表意見。)人類喜歡吃甜的那種現象,實際上是保留著猿類的特性。(是不是偏愛甜食的人更像猿嘞?)
      
      
      
      人類跟猿表親在外觀上差別就蠻大的,除了無毛之外,最突出的就是屁股大、胸大(雌性)。雌性動物哺乳其實用不著這么大的咪咪,作者給出的解釋是為了性感。一般動物交媾的體位是后插式的。而人類由于直立行走,生殖器的位置靠前了,面對面的性交就成了最自然的體位。而猿臂表親們有紅屁股來吸引異性,所以,人類雌性就進化出了大咪咪。
      
      
      
      胎兒在肚子里時間長,出生后不大習慣外面環(huán)境,如果襁褓扎緊一點,他/她會更有安全感,像還在羊水里。
      
      嬰兒能讀出人臉最細微的表情,喜歡還是厭惡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假裝出來的也知道,所以,不要騙小孩子,hiahia。據說,算命的也是這樣,通過觀察臉部表情來猜測。(那瞎子算命是咋整呢?)
      
      
      
      性生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作者列出了性生活的10種功能,其中有一項是對付無聊,我汗,看來無聊真的是會死人的。
      
      據說,那些長期禁欲的人,能夠通過夢境自發(fā)地達到性高潮,紓解性欲。書中還摘引了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話,分析了一番,阿彌陀佛,嬤嬤不要怪我。
      
      
      
      人是群居動物,因此自然地有了“我們”和“他們”。想要客觀地解說,必須站在火星人的角度鳥瞰地球人。(我就是我,不屬于任何“我們”,我一直是這樣做的)
      
      
      
      人類是喜歡找刺激的動物。把簡單的事情變復雜是途徑之一,于是有了工作這么一說。
      
     ?。?0100823)
  •     如果我們不懂得把自己當作自然界的一員來看待,如果我們不懂得尊重自己身上的動物性以及與自然的聯系,那么我們的未來,只能是迷失在作為人類動物園的超級都市里。Desmond Morris的這本書寫得早,但是真的好。
      
      
  •     現代人的行為與猿猴的的行為相差無幾,更多的移置行為其目的都是服務于動物的本能,你能從本書中解讀人類很多行為的含義,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澳闶菚缡罒o雙、無與倫比的物種里的一員。請理解你的動物本性并予以接受?!倍髡叩哪康脑谟趩拘讶祟愓浅壊柯涞默F象,過度擁擠將對整個物種帶來滅絕可能。
  •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The Naked Ape》:★★★★★
      
       現存的猴類和猿類共有193種,其中的192種全身長毛,唯一例外的物種是一種全身裸露的猿類,他自詡為智人。
      
       再沒有看過比這更帥的開場白。
      
       我印象最深的是達爾文提出物種起源,宣稱猿類是人類的祖先。而宗教人士對該理論嗤之以鼻,猛烈抨擊達爾文的態(tài)度。還記得那張達爾文人頭猴身的諷刺漫畫。總還是覺得,人總有一副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不一定承認自己是動物,就算承認自己是動物,還要再加一句高級動物才能顯示他血統的高貴。
      
       但是,盡管人類在改造環(huán)境中取得巨大無比的成就,可他骨子里仍然是地地道道的裸猿。事實即是如此。
      
       作者提出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使得我們在所有的近親中脫穎而出。如嬰兒出生時腦容量只及成人腦容量的23%,出生后6年間,兒童的大腦繼續(xù)迅速發(fā)育,但人的整個大腦發(fā)育期要到23歲才完成。所以,趁還沒有23歲,我要趕緊繼續(xù)補充營養(yǎng)豐富大腦啊。還有一個例子是處女膜。處女膜是女性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的表現之一。為了防止女性在婚前不隨意發(fā)生性行為,在接受性行為的初次要以疼痛感為代價。我想說了,作者你是不是男權主義者,如果是這樣說的話,那么男性是不是也應該有所限制。兩性的交互才可以受孕,單方面限制不科學。
      
       難道動物的天性就是除了捕食就是性嗎? 作者介紹我們如何從樹棲猿到地棲猿再到狩獵猿的過程之后,第二章便是性行為。極盡性細節(jié)的描寫。在傳統的性行為中,唯獨人是面對面發(fā)生性行為。而原因正是,有些性象征我們居然從背面把它模仿到正面上來。好吧,其實我不明白這有什么意義。 但是,反過來一想,如果嘴唇和乳房是作為陰唇和臀部的替代性象征,那么男人為什么同樣有嘴唇? 氣味同樣在性行為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男性對麝香味的反應比女性敏感得多。而在吸附氣味的沁離腺上則是女性分布得比男性多75%左右。
      
       很久以前,看《鋼琴少年》的時候,天才鋼琴少年向一個年長他十幾歲的女生表白的時候,說了一句大概是這樣意思的一句話,等我長到18歲的時候,剛好我們兩人的性欲是一樣強的。當時還不是很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現在才知道,原來女性的性欲發(fā)展比較晚,要到29歲才能跟15歲的男性相比。
      
       性行為的原始功能當然是生育。所以接下來一章便是育兒。我們一出生就懂得哭叫,我們還不會講話的時候主要是以哭叫來吸引父母的注意,以便我們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而笑,是由哭衍生而來。也只有人類嬰兒才發(fā)展出用笑來吸引父母留在他身邊。可是,父母故作的微笑是無法被嬰兒理解的,越是掩飾,嬰兒的不安感會加強,導致在以后的社交中出現苦難。所以言傳身教。在三歲前,應該盡量溺愛嬰幼兒,在這個時期給他們足夠的愛,這樣他們在童年期才有精力進行探索,與他人發(fā)生聯系,更好地他人互動。最想提的一點是,嬰兒在頭幾個月對無生命物體是沒有感覺的,也就是對幾何物體完全不興趣,這樣確保了他不會跟鴨子一樣把第一眼看到的氣球當成媽媽,也不會想要吸引這些無生命物體的注意力。
      
       還有非常有趣的一點是,把陌生的東西放進動物的籠子里,如果動物千篇一律的動作消失,探索行為開始,那么千篇一律的動作顯然是由無聊引起的,但反過來,如果千篇一律的動物有增無減,那就是由緊張情緒造成的。
      
       我們有愛好新知的沖動,但同樣懼怕新知,前者驅使我們前進,后者使我們畏縮不前,讓我們到熟悉的東西中去尋求平衡。所以,對于機會主義的動物來說,生活也許永遠是艱難的,但是對于環(huán)境導演的任何戲劇,它總能很快加以適應。而走特化道路的動物,一旦環(huán)境發(fā)生大變,它就會陷入困境。
      
       保護階段過去之后,自然到了兒童探索和游戲階段。兒童和猩猩的繪畫,區(qū)別在于兒童后期會逐漸在圖形里加新的圖形。雖然此時,繪畫的形象仍然處在區(qū)分很小的簡單構圖階段,但是它們與自信地,牢牢掌握了的圖形——模式安排相結合,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圖畫了。
      
       人都是在不斷爭斗,為了地位與領地,總是不斷在競爭。這章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產生攻擊行為時,身體是如何做出反應的。盯著人家看,容易讓別人產生威脅感和不安全感。盯蛾即是通過翅膀上的黑斑點產生”盯“這個動作的威脅感來保護自己。這里我比較想說的是順從行為。同類之所以能夠一直生存,大抵是因為同類不會過分地致人于死地。只要你做出順從的行為,很多時候都可以使另一個攻擊者息怒。順從行為一般是放低姿態(tài)。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是違規(guī)被交警抓到的時候。想要受到懲罰輕點,就應該先下車走到交警面前低頭道歉。離開自己的領地低頭,本身就是非常強烈的順從信號。這樣的行為可以使交警息怒,從而獲得較輕的懲罰。
      
       到現在我才恍然大悟,食物好不好吃關鍵是嗅覺。食物的味道擴散到鼻腔內,里面長有鼻膜可以嗅出食物的味道。你看,一旦感冒,嗅覺降低之后,我們常常覺得食之無味??墒瞧鋵嵞愕奈队X并沒有改變還是很靈敏。這里還要講一點是嗜甜癖。我是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的,我很討厭吃甜膩的食物,福州的食譜大多以甜食為主,我都吃不習慣。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吃德芙巧克力,后來不知道為什么突然甜得超過我的接受范圍??傊鹗硨ξ襾碚f還沒有到達非要不可的程度。
      
       語言有四大功能,信息性交談、情緒性交談、探索性交談和整飾性交談。想說的還是最好一點整飾性交談。它是指社交場合進行的、毫無意義的、禮貌性閑談。人大多的交談都是從這樣的整飾性交談開始。其實在QQ上聊天,一開始大多都是整飾性交談。先開始的閑聊,才可能從其中獲取相應信息,逐漸發(fā)展到其他三種功能的交談中。但是無論如何,整飾性交談都會發(fā)生。我們習慣在交談結束的拜拜道別就是整飾性交談。
      
       裸猿三部曲終于全部看完。很多案例舉出來都非常有意思。當作者娓娓道來的時候,你都會連線自己,是不是自己也是這樣的,是不是自己的行為動機后面正是出于這樣的需求。看完《裸猿》最大的啟示其實應該是探索精神。還這么年輕就應該勇往直前地探尋新知。在哪里看到說,探索得越多,大腦活動區(qū)域越廣泛,人才會越聰明。所以,無所畏懼地去探索更多的知識,哪怕失敗。得到總會比失去多,不付出,又何談得到。
      
  •       此書相當精彩,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的,不僅具有知識性,而且可讀性相當強,一般人也可以閱讀。
        此書的主旨是:裸猿(人)的現代行為習慣其實不是文明的展現,而僅僅是猿類動物性的進化表現。這有點與“人類的歷史只是在不斷的重復過去”相類似。
        作者從各種行業(yè)分析對比了裸猿(人)與靈長類的行為習慣。通過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饒有趣味地揭示出了結論。而且作者不贊同對原始人類的研究,認為那些人群實際上是進化失敗的例子。正如精神病學研究應該去研究正常人,而不是完全研究異常人一樣。這個觀點倒讓我大為吃驚,因為以前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讀完此書后作者讓我們明白,原來現在的我們才是進貨的最佳樣本。甚至有些太成功了,有必要靠人為手段控制一下。
  •     視角非常好,問題提出也很好,作為科普讀物,很多論證不靠譜,理所當然的不容置疑,屬于神一樣的推斷,當然這也不是科普作品的工作。比如為何裸猿沒有毛發(fā),水猿當然沒有找到證據,但是作者的論證也沒有證據。如何能夠證明本書的觀點?
      
      總之一句話,視角很好,結論不靠譜。
  •     斷斷續(xù)續(xù)花了一周多時間看完了德斯蒙德·莫里斯的成名作----《裸猿》,作者是英國著名的動物學家,人類學家,在本書中,他驚世核俗的將人類作為動物----"裸猿"來研究,曾引起巨大爭議,但如果認真完整的看完本書,以類似作者這種不帶偏見,客觀坦率的態(tài)度來考察書中提到的大量事實,以及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的話,你將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們已經步入科技日益發(fā)達,文化益漸成熟的二十一世紀,但驅動我們日常行為的大部分規(guī)則及動機,仍然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的"裸猿"時代。事實上,盡管我們取得了令人驚異的科技文化進步,足跡遍布全球,在整個地球生物圈中幾乎取得了舉足輕重的掌控地位,但從基因層面,物理層面及一定的精神層面上,我們似乎仍然只是數百萬年前那瀕臨滅絕邊緣的"裸猿"。
      
      作者使用"裸猿"來稱呼人類,似乎顯得很不恭敬,但如果對于一個對人類一無所知的智慧生物來說,在僅僅直觀的對比人類及作為人類近親的其它靈長類動物如猩猩猴子的標本之后,恐怕"裸猿"會是一個十分恰當的稱呼。追溯"裸猿"的起源,從最初在森林里主要以采集手段為生的雜食動物樹棲猿,受到環(huán)境變化的生存壓力,不得不離開安穩(wěn)的伊甸園,進入曠野艱難謀生(伊甸園的傳說也許是潛意識的描述了這一段泯沒已久的歷史),面對相比而言更難生存,競爭更為激烈的曠野,"裸猿"們不得不同時與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競爭,而最終我們在兩方面都成功了。
      
      普遍認為農業(yè)的歷史只是近萬年間的事情,有了成熟的農業(yè)之后才開啟大規(guī)模的集中定居生活,漸漸演變出各種形式的文化及社會現象,在之前數百萬年間"裸猿"一直主要是以狩獵為生,如果將這一階段的相隔甚遠的兩只"裸猿"放到一起對比,兩者之間的差距將遠遠沒有十八實際兩只"裸猿"那么大。而這一從具有社會性動物性質的樹棲猿到更具個體性質的狩獵猿的長達數百萬年的轉變過程,對現今的人類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我們天然就是社會性動物,傾向于集體行動(其沒有很強的個體地盤意識,比如森林中的猴群一般不會有自己非常固定的居所),但以此同時,長期的狩獵生活某種程度上又使我們具有了很強的據守領地的天性,也就是所謂的地盤意識。這一階段從基因層面上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作者所說的"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它使"裸猿"能更好的利用進化的力量來保證自己的生存及發(fā)展壯大,事實上,"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起到了一種類似拉馬克進化的效果,而其比大部分動物遵循的變異-自然選擇機制更為高效,這也是為什么"裸猿"們能從競爭中勝出,最終取得統治性地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從身體層面上在狩獵行為不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裸猿",迫于競爭壓力,有必要加強社會合作,而這最終導致了語言,壁畫文字等文化現象的誕生,也導致了長期的性別分工,除此之外,另外一個最為重大的變化也許是從沒有固定配偶關系的樹棲猿轉變?yōu)榫哂泄潭ǖ呐渑缄P系,如作者文中所述,這種轉變的形成是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長期的"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相比其它動物而言"裸猿"幼兒的依賴期極長)以及性別分工帶來的繁殖生存壓力,而這種固定配偶關系作為最堅固的基石鑄成了現今的人類社會。但是,由于"裸猿"兼具樹棲猿和狩獵猿的特點,導致其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互相矛盾的行為,其中最顯著的莫過于性行為,這也是導致本書曾被禁的一大原因。。。
      
      育兒過程作為長期的"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的一部分,作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描述,其中最有意思的觀點莫過于笑其實是從哭演變而來的,另外一個就是好奇心,這也正是美國最新的火星探測器的名字,其恰如其分的反應了人類的最大特點之一。而從某種程度上講,"裸猿"的好奇心其實是來自于在森林中的樹棲猿時代,其作為雜食動物,為了生存而需要對可能滿足需要的食物進行摸索,這也是另外一種層面上的"神農嘗百草"。順便說一下,這種好奇心及雜食動物特性的帶來另外一大后果就是我們具有很強的投機性心理,畢竟如果長期以來"裸猿"像熊貓一樣只吃竹子的話,想來是不會去愛好賭博等投機性行為的。
      
      作為社會性動物,很自然的就會產生出等級,任何一個猴群必然會有猴王存在,而這自然的會導致爭斗,除此之外出于群體領地的需要,也會導致爭斗,而出于長期的狩獵生活帶來的領地意識,"裸猿"相比靈長類動物具有了更強的攻擊性,作者對攻擊性行為的各種信號,表現特點及模式進行了有趣的分析,其中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fā)現是:一個臉色蒼白相比臉色通紅的對手,前者發(fā)起攻擊的可能性更高,臉色通紅的對手其實際上處于激烈的自我沖突中,他的沖動及情緒受到抑制,而臉色蒼白者相比而已不存在這個問題。"裸猿"們科技進步導致的另一大后果就是攻擊范圍的擴大,攻擊的發(fā)出者不再能直觀的觀察到攻擊的后果,而這將導致嚴重的后果----攻擊行為越發(fā)殘酷及不必要。作為物種的自我生存天性,同類之間的爭斗一般會有強烈的控制機制,一旦對手臣服或不構成威脅即停止攻擊行為,以保證整個物種的生存,而攻擊范圍的擴大導致這一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失效了,這也許將最終導致人類整個物種的滅絕。
      
      "裸猿"進化到今天,表面上早已不再進行狩獵行為,但其實現代社會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一種狩獵行為,我們每天出發(fā)去工作其實就類似"裸猿"離開群居地去參與狩獵,一天結束的時候帶著獵物回到住所,只不過現在的獵物是表現為金錢而已。另一方面,我們的飲食行為也受到前述這種演化的影響,兼具有樹棲猿的隨時進食,喜愛甜食的特點,以及狩獵動物的固定飲食,暴飲暴食,喜愛肉類的特點,這點對于不少吃貨來說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作為從靈長類動物繼承來的一大特點是整飾性行為,比如說相互之間梳理毛發(fā),清楚寄生蟲等,其目的主要在于促進親密關系,互組合作,加強群體中個體之間的聯系。當然,"裸猿"們現在已經不需要通過梳理頭發(fā)來實現整飾性行為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各種交談,社交場合的一些交談行為某種程度上跟猴子間的梳理毛發(fā)起到類似的作用,個人覺得這個觀點倒絲毫不會讓人感到驚訝。。。
      
      任何一個物種與其他動物的關系可以劃分為五類:獵物、共生者、競爭者、寄生者、捕食者,對于已經取得統治性地位的"裸猿"來說,作為獵物,競爭者,寄生者,捕食者的命運無疑是悲慘的,事實上,按照估計,如果人口繼續(xù)保持接近的速度增長下去的話,一個世紀后,除了少量作為食物的物種之外,其它的大部分物種將消失以為"裸猿"提供生存空間。對于共生者,現今世界里最典型的應該莫過于寵物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擬人化的方式來對人類起作用,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會需要不同類型的擬人化寵物,最終表現為不同年齡的人喜歡不同類型的寵物。
  •       反正人類學這門課從這本書開始了解一點
        作為科普書,無疑是成功的
        而至于研究結論如何不敢確認,但對于人類的認識卻是一種新角度
        
        實際上這是我們需要的強烈的安全感,安全感能治愈我們的疾病。(這并不是暗指我們在裝病,無病呻吟。癥狀是真實的,病癥本身當然不是裝出來的,但是病因卻是一個行為問題。)
        信仰療法者還有一個難題:“與整飾有關的疾病”如果拖得太久,或病情過于嚴重,很可能就會造成難以治療的創(chuàng)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就必須進行認真而又合理的治療了。
  •       《裸猿》是一部論述生物人類學的學術著作。作者莫里斯是英國的動物學家、世界知名學者。這本書自從出版以來,重印了很多次,在它暢銷世界的同時,隨之而來的爭議也未中斷過?!奥阍场鳖櫭剂x就是裸露的猿類,這一動物的稱謂卻被用來稱呼偉大智慧,富有科學文化的人類,所以該書飽受爭議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本書“驚世駭俗、令人震撼、說話過頭”,其中對人類猿性的解剖更是犀利至極。
      寫作背景
        我們慣常的思維是用文化來解讀文化,也就是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人類,可是作者標新立異、另辟蹊徑從生物學的角度把人類和猿類作了細致入微的比較,從而深刻揭示出我們赤裸裸的猿性。莫里斯作為一個研究動物的動物學家,為什么要轉向研究人類呢?他給出的理由是:“盡管人類博學多才,可他仍然是一種沒有體毛的猿類;盡管他獲取了高尚的動機,可是他并為丟掉自己更為土氣而悠久的動機。這常常使他害羞難堪,可是他歲月悠悠的沖動伴隨著他已有數百萬年的時間,而他新近獲得的沖動至多不過才數千年之久。而且,如果他想掙脫整個進化史中積累的生物遺傳,那是沒有希望迅速辦到的。只要他正視這個事實,他的憂慮就會大大減少,他的欲望就更能得到滿足?!?br />     這本書的出版有著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堵阍场酚?967年出版,書中采用的資料,大多數取自近年在北美進行的若干研究報告,主要以北美文化為研究對象。所以,作者寫作的背景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北美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戰(zhàn)結束以后,美國開始從戰(zhàn)爭狀態(tài)向和平時期轉變,成為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隨著美國經濟、政治、軍事的發(fā)展,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也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
        人口增長。鑒于二戰(zhàn)中人口傷亡,政府大力倡導人口生產,一大批新生兒降世。這種現象并不是美國獨有,在世界各國,這個時期都出現了人口大規(guī)模增長的現象。各國由于二戰(zhàn)的影響,戰(zhàn)后迫切要求重建,所以基本都大力倡導鼓勵人口生育(中國這一時期的“英雄母親”也是這樣),于是世界人口開始急劇膨脹。人口爆炸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因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生態(tài)失衡。人口增加帶來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資源的緊張,再加上各國戰(zhàn)后重建需要大力發(fā)展經濟,那時候的工業(yè)發(fā)展遠沒有今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還處于依靠能源消耗的發(fā)展模式,這就給自然資源帶來巨大壓力。人與自然關系開始緊張,人們?yōu)榱私洕娲笏疗茐奈廴经h(huán)境,不斷的開采能源,造成生態(tài)的失衡。
        核云密布。60年代美蘇之間展開軍備競賽,美國侵略越南失敗,很多士兵犧牲,國內民眾厭戰(zhàn)情緒高漲。美國青年對當時的核戰(zhàn)陰云憂心忡忡,對軍備競賽表示抗議。戰(zhàn)爭剛剛結束,和平對于人們來之不易,但籠罩在世界上空的核云又讓人們感到惶恐不安,人們普遍厭戰(zhàn),希望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除此之外,美國社會還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種族歧視、毒品泛濫等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引起了人們的焦慮,更引發(fā)了人們的深思。所以,作為動物學家的莫里斯開始轉向研究人類,這些嚴峻的社會問題迫使作者理性冷靜的比較分析,以最冷峻的語言向人類敲響警鐘,希望人們少一些欲望,不再沉湎于自大驕傲之中。在這點上,動物學家也許能助人類一臂之力。了解了作者的寫作背景,我們也就能更容易理解他在書中的觀點和思想了。
      
       本書共分為八章,分別寫了裸猿的起源、性行為、育兒方式、探究欲、爭斗行為、攝食行為、安撫行為以及和其他動物。作者觀察細致入微,列舉了很多人類和黑猩猩相似的行為習性,以一個動物學家的敏銳觀察刻畫了人類的猿性。
        中國傳統文化最重天、地、人。然而今天的人類恰恰是對這三個古老話題知之甚少。對于“人”我們了解得尤其膚淺,似乎人類在自然科學上一遇到“起源”的問題就一籌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維起源都是人類碰到的幾個最大的難題。有些新理論又是那么脆弱,經不起推敲?!吧系墼烊苏f”影響深遠,尤其對于那些有著強烈宗教信仰的信徒來說,他們的生命來源于造物主的恩賜。直到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我們仿佛才清晰了一些自身的起源問題。但是,我們很難想象人類究竟是如何進化成今天這般模樣的。因為在192種猴類和猿類中,人類處于哪一個物種之間都是尷尬的,因為我們外在的特征與這些物種差異很大,我們顯得如此的格格不入。我們的體表全然裸露無毛,四肢也要長很多。按照莫里斯的觀點,我們的進化分為:食蟲類、最低級的靈長目、猴類、猿類(樹棲猿、地居猿、獵食的古猿、據守領地的猿人、創(chuàng)造文化的猿人······)
        盡管作者這樣解釋,我們還是心存很多疑問。法國電影《智人》表現了人類的進化過程,我們不得不感慨人的演化真的是一個偉大神奇的過程 。正如《進化論》中揭示的道理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的祖先正是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根據自然環(huán)境不斷調整自身,才能一步步適應自然,從而變?yōu)榻裉斓臉幼印?br />    據考古發(fā)現,我們今天的人類是由南方古猿演化而來。這個觀點遭到了很多西方人的強烈反對,因為金發(fā)碧眼的他們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祖先竟是從非洲原始森林中走出來的,這個事實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因為這讓他們驕傲的優(yōu)越感蕩然無存。所以,從這方面來說,“種族主義”本身就是一種謬論。我們不能人為地按照膚色、體貌等把人劃分為優(yōu)等劣等民族,更不能把類似于俾格米人那樣的族群不當人來看,如果只以自我為中心,那么我們其實都是人類動物園的其中一個,追根溯源的話大家是沒什么本質差別的。
         而在裸猿的性行為的章節(jié)中,莫里斯在后來解釋外婚制的時候,認為這是裸猿很早之前某一個階段中所發(fā)生的生物進化,否則不可能從靈長目背景之中演化出來。可是我更贊同族外婚更應該是一種文化上的控制行為,因為人類早期的婚姻形態(tài)并不是族外婚,而是群婚制逐步過渡到外婚制再到對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的,族外婚相對較晚才出現這是人類的一種自身的自覺和控制,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莫里斯還提到關于女子守貞的問題。其中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有一位男子每次與妻子同房之后,都用鎖把妻子的陰唇鎖起來。作者說這種方式是極其罕見的,可是在電影《沙漠之花》中這是一種常態(tài)而非變態(tài)的行為。在非洲索馬里,女孩子從小就要接受割禮的習俗,這個過程粗暴殘忍,不采取任何麻醉消毒措施,許多孩子因此而喪命。可是如果不割禮,就會被當做妓女一樣對待,有可能終生嫁不出去。女主人公也接受了割禮,可是直到她到了倫敦以后才知道除了非洲,其他地方的女子都不需要割禮,甚至西方人都不知道這一習俗的存在。我不知道非洲人這一觀念從何而來,也許是男人把女人當做自己財產的一部分,為了他們自己的私心和占有欲,而用這樣的方式去迫使女子守貞。
         由于性禁忌,這本書也遭到了很多的批評和指責,作者對性的直率態(tài)度讓很多人無法接受,想來這本書在中國出版時也遭到了反對吧,因為我們比西方人更加保守。但是作者在這章最后通過人口生殖表達了對人口增長的擔憂。這也是作者當時寫作的一個背景。可是直到今天,人口增加依然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尤其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國家,人口的增加仿佛成為國家強盛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想想中國,計劃生育實行了那么多年,這被西方指責為不尊重人權。今天我們社會面臨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和年輕人壓力過大的問題,人口究竟該不該繼續(xù)控制,這還值得思考。但是,人口大量膨脹確實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和矛盾,解決這個問題還任重道遠。
        全書中最有趣的就是《裸猿的育兒方式》,莫里斯通過母親的哺乳方式、母親的心跳與嬰兒啼哭、嬰兒的微笑等細節(jié)與黑猩猩作了比較。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敏銳的洞察力,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的事物和現象卻引起作者的注意和觀察,而且得出了無可辯駁的結論。莫里斯闡述文化時這樣說道:“只有當一種文化因迷信模仿性重復而過分僵化,或者是在探索中過分魯莽輕率時,它才會跌跌撞撞地失去平衡。凡是在這兩種沖動中求得完美平衡的文化,都是會繁榮昌盛的。”這對我們今天的文化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因為我們總是容易走向極端,要么閉目塞聽固步自封,要么丟棄傳統全盤西化。文化本身是不斷發(fā)展的,它隨著時代變遷會注入新的內涵。所以,我們該如何“取之有道”,才能求得平衡促進發(fā)展還需要深刻反省。
      
         “本書在縱橫兩根軸上進行博大精深的比較。在橫軸上,作者以精湛的知識、廣闊的視野、比較動物學的權威,對比了人類行為和動物行為尤其人類近親靈長目的行為,追溯其淵源、展示其聯系。在縱軸上,作者以高屋建瓴之勢,博采和綜合從達爾文以來各家的結論和假說,提出獨到的人類起源和人類進化的理論,其標新立異、首創(chuàng)精神感人至深,其新穎觀點、精湛學識令人瞠目?!碑斎蛔髡咦畲蟮木窒蘧褪且员泵廊说奈幕暯亲鳛檠芯繉ο螅皇沁x取了一個典型,我們也不能要求莫里斯做到完全的客觀公正,畢竟人非圣賢。所以,面對分歧爭論,抱著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是最好不過了。
         讀完《裸猿》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實生活之中只要留心,處處皆是學問。莫里斯就以他自己的觀察全新的解讀了人類,讓我們明白盡管人類自演化而來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成績,但我們其實依然無法擺脫猿性。人類遲早是要滅絕的,這話并不是危言聳聽。所以,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拓寬它的深度,實現自我平衡以及與自然的平衡。我們身上帶有猿性并不是多么丟人的事情,這恰恰能時刻提醒著我們,我們作為一種裸猿經歷了那么漫長艱辛的演化過程,不應該因為一點點成就就驕傲自滿,隨便把自然和其他動物踐踏在腳下。我們應該抱著一種謙虛敬畏的心態(tài)對待周遭的一切,正如莫里斯所說:“你是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動物群體中的一員。你要理解自己的動物本性,并接受它!”
  •     其實本書也是對人類歷史發(fā)展走向的回顧與預測。人類社會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看上去人類與動物世界離得已經越來越遠了,似乎人類已經進化成了一種全新的物種。然而,果真如此嗎?本書的作者以一個對比的視角告訴我們,可能實際情況并沒有如此樂觀。我們的許多行為背后蘊藏的還是最原始的本能動機,雖然也許已經披上了華麗的外衣。
      所以問題來了,制度能否改造人性?抑或只能適應人性。作者顯然是持后一種觀點的,只有適應人性的制度才能得到人們的贊同,才能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人們的擁護。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似乎也都在遵循著這個原理。
      當我們已經發(fā)展出核武器,當我們一個念頭即可毀滅千萬生命,卻不必親眼看見,我們的人性是否能適應這種變化?
      在看完這本著作之后,我在果殼網上又遇到了這篇文章:
      《道德,用技術才能提升嗎?》http://www.guokr.com/article/310440/
      似乎是對這本書的一個很好詮釋。
  •     怎么說呢,買這3部書是因為評價頗高,大致看了看卻不少失望。以致并沒有看完。
      
      
      此書出版于1967年。我想這個就是原因。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今天,機械達爾文主義的進化論與適者生存也快被推翻,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認識天翻地覆翻過了幾輪。生物學和相關學科都越來越細膩。。。。更有了非常多的闡述角度。因此,此書已經太老了。只能說是上世紀中頁人類對自身的審視方式了。我們已經不這樣看了。不管是它的知識量。。。還是知識角度,都在今天看來都遠遠不足夠或者不合時宜了。
  •     角度新穎,邏輯嚴密,然而不乏扯淡。
      
      某些章節(jié)的觀點,聯系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恰恰吻合。
      
      一直以來就非常贊成作者的基本論點:人類,就是地球上一個物種而已。
      
      第三章、第四章有啟發(fā)。
      第五章扯淡的多。
      
      以及,看完此書,從此看到在地鐵上等公共場合卿卿我我的情侶,第一個反應竟然是:這來自于原始的互相整飾毛發(fā)的沖動。(是的,人類和猴子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分別)
      
      
      
      
      
  •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3374.html
      
      45年前《裸猿》的首次出版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它是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運動走出生物學界而邁向社會科學領域時所扔出的第一枚炸彈,此后,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愛德華·威爾遜(E. O. Wilson)又分別于1975和1976年出版了引起巨大反響的《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和《自私的基因》,并非巧合的是,其間,莫里斯(Desmond Morris)與道金斯的共同老師尼古拉·廷伯根(Niko Tinbergen)與另外兩位動物行為學家分享了1973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
      
      新達爾文主義的迅猛入侵在當時的社會科學界激起了軒然大波,一方面,這些著作讓讀者大開眼界、深受啟發(fā),因而也非常暢銷,而同時,在知識界和社會精英那里,上述作者們卻四處遭遇言辭激烈的反對、指責、嘲諷、抗議、甚至謾罵和雞蛋攻擊。
      
      所有這些反應,無非是因為他們試圖將在生物學界已趨成熟的基因和進化理論,運用到對人與社會的觀察、分析和解釋之中,用生物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的眼光來考察人類的特征與習性,將昆蟲和蜜蜂研究中獲得的啟示運用到對人類群體和社會的觀察之中,這些做法,被許多人視為對人類神圣地位的挑戰(zhàn)。
      
      換句話說,那時的裸猿還很害羞,尤其是其中的知識精英,不愿暫時脫下(即便只是在想象中)文明的外衣,接受動物學眼光的審視,也不愿接受自己與其他動物一樣受生物學規(guī)律的支配這一事實,當然,在事關肉體的生理問題上,他們早已承認這一點,可是當生物學審視指向他們的行為、心理乃至思想時,便斷然不能容忍了。
      
      今天的讀者或許很難體會當時的激烈場面和新達爾文主義的艱難處境,它面臨著保守和進步派的兩面夾擊:在保守派看來,這是進化論對傳統宗教和倫理體系的又一次進攻,在上一輪進攻中,達爾文主義已將神圣的人“拉低”為擁有共同祖先的動物界的一員,而這次,他們又要將其所珍視的人性、傳統和道德還原為無關乎神性或靈性的遺傳編碼和“策略”。
      
      而在進步派那邊,當時主導思想界的行為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認為,通過理性的思辨與探索,借助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人類能夠按其意志任意的或朝向公認良好的方向改造人性、行為模式、價值體系和社會制度,可現在有人卻用大量證據揭示了:人類的價值偏好、行為模式、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都有著深厚的生物學基礎和古老的進化淵源,其中許多被基因編碼在遺傳物質中,雖然這些基因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會有不同表達,但它們是不能被任意改造的。
      
      讓當時的思想界更難以接受的是,基因基礎的重要性意味著,由基因差異所導致的個體間、種族間、性別間差異,將不會被教育和文化熏陶等環(huán)境條件完全消除,這一點被認為是給種族和性別歧視提供了借口,甚至在有些人看來,提及這些差異本身就是不可容忍的歧視行為,這讓他們想起不久前造成了巨大災難的種族主義。
      
      作為對上述困境的反應,幾位有勇氣面對挑戰(zhàn)的科學家,選擇了走出學術象牙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直接與大眾和非專業(yè)讀者交流,以期扭轉當時被左右兩側的反對者所主導的社會思想潮流,于是,繼《裸猿》之后,誕生了一大批介紹和闡述現代進化理論的通俗作品,一些作者為此不惜放棄了大量學術工作,道金斯甚至干脆完全轉變成了面向公眾的新達爾文主義布道者。
      
      這些努力可謂成效卓著,在1994年的《裸猿》再版序言中,莫里斯還在痛陳其所遭遇的指責與攻擊,但假如今天再讓他作序的話,我們將會讀到更多的歡快;該書面世后的二三十年中,知識界和大眾對現代進化理論的認識與接受程度已經歷了巨大飛躍,不僅該理論本身得到廣泛認可,它所發(fā)展出的基因、meme、選擇與傳播機制、策略均衡、進化博弈模型、分子鐘技術等等概念、理論模型和分析工具,已被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學科廣泛采納和借用,為這些學科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特別是基于進化理論而創(chuàng)立的進化心理學,近年來已儼然成為一門顯學。
      
      由于這一領域的知識進步異常迅猛,今天的讀者或許會發(fā)現,《裸猿》(還有之后的類似作品)的一些內容,要么已經過時了,要么不太靠譜,對此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將其視為“科普”作品;“科普”是國內特有的概念,它暗示了所談論的理論和觀點在學術界已成定論,因而可以當作常識向大眾普及,而在西方,popular science的意思則寬泛的多,并不暗示學術共識,倒是初等教科書或百科全書通常會保證這一點。
      
      相反,西方的通俗科學著作中,經常會討論一些非常前沿的、高度探索性的話題,這些處于探索階段的想法難以滿足學術標準,因而無法在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或者,有些新奇理論難以在學術同行中獲得支持,轉而向專業(yè)外尋找對話和認同者,這么做有時會收到奇效,因為跨學科的對話和思想碰撞經常會擦出些火花,而專業(yè)內的同行反而會因其特有的學術包袱而對新思想形成抵觸。
      
      基于前面所提到的困境,新達爾文主義借以進入人與社會領域的通俗作品,或多或少帶有些布道者的使命感,因而其所介紹的理論與知識的成熟度難免會低一些,比如莫里斯認為直立人諸特征(甚至包括語言能力)是同時出現的,婚姻從一開始便是單偶制的,直立人已經擁有固定巢穴等觀點,有些與古人類學和分子人類學的考察結果大相徑庭,有些則缺乏證據而流于想象,他對許多體征和習性的解釋都基于兩性合作撫養(yǎng)后代的需要,但這種合作需求如何導致那些結果,則缺少一個嚴格的博弈模型來加以演示。
      
      不過,盡管有這些弱點,對于尚未或剛剛開始涉獵這一領域的讀者,《裸猿》仍是個很好的起點,它寫的非常生動有趣,內容也很豐富,用一個動物學家的眼光考察了人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它能開闊眼界和思路:呀,原來我們還可以這么看待自己,原來這些我們早已熟視無睹的東西背后是有原因的!
  •     莫里斯之所以將人稱為裸猿,是因為人是一種全身裸露無毛的猿類。他以動物學家的眼光研究人的理由是,"盡管人博學多才,可他仍然是一種沒有體毛的猿類,盡管他獲取了高尚的動機,可是他并未丟掉更為土氣而悠久的動機"。
      
      關于裸猿這一稱謂還有個有意思的爭論。事實上,我們的體毛比親戚黑猩猩的還多。與其說我們脫去了全部的毛發(fā),不如說我們長出了短小的汗毛。因此有解剖學家聲稱,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是無毛的或裸體的猿。莫里斯這樣反駁:這一批評大謬不然。就好比說我們不能說盲人有一雙眼睛就不是盲人。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徹頭徹尾的裸體。(因為我們的汗毛不足以保持體溫和阻擋陽光)從邏輯上看,這種爭論是一種語義言辭之爭。兩者對于體毛的理解完全不同,解剖學家認為體毛不管長短,都是體毛,這是實質的理解:莫里斯認為體毛應當像動物的毛發(fā)一樣稍長一些,這是形式的理解。我贊成后者,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境決定了體毛應采取形式的理解,畢竟我們的眼睛不是顯微鏡。
      
      莫里斯關于不定居哺乳類身上幾乎不長跳蚤的論證也是挺有趣的:跳蚤產卵時不產在宿主上,而是產仔宿主的居所里。在卵孵化成小蛆,進而作繭化蛹,破繭成蟲的第一個月中,跳蚤與宿主是分開的。因此,不定居的哺乳類并不受跳蚤的干擾。
      
      莫里斯還在文中提出了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的概念。幼猴出生時,其大腦已達到了成熟大腦的70%,其余的30%在出生后的六個月內就全部發(fā)育完畢了。而人由于幼態(tài)持續(xù)機制,嬰兒出生時腦容量只及成人的23%,其后六年大腦持續(xù)發(fā)育,直到大約23歲才發(fā)育完畢。(呵呵,難道我的大腦還在長嗎?)正因如此,裸猿有了更長的學習時間,他的智力彌補了體質的不足,使之有機會登上食物鏈的頂端。
  •     人類驕矜地在生物分類譜系中將自己置于生命力與智慧之樹的頂端,儼然有著一副“后來者居上“的姿態(tài)。雖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將人類的產生從上帝在星期六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但《物種起源》在最后恰恰要說明人的靈性——如何用社會文化區(qū)約束自然與野蠻云云。但文化不是空中樓閣,也不能高屋建瓴地推己及物:太過傲慢只會讓自己暴露出反進化的愚昧。
      動物園里的動物們
       動物園實在是個邪惡的地方,早些時候傳來中國某地餓死老虎的事件令人咋舌,等我真的“參與觀察”時才發(fā)現此言非虛。號稱全球五百佳的成都動物園餓的獅子老虎肚子扁的像掛在展覽廳里的一具具標本。展覽廳也絕非戲謔之語,動物園因場地有限,不能兼顧所有動物的種群生活習性,有些索性關在類似監(jiān)獄號子似的小房間里,進食排便任由其在內部解決,氨氣透過密實的鋼化玻璃也是無減幾分。群居動物的孤獨感更是難以排遣——當然,每天看著窗前來來往往的游客無濟于事。借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如果是出生在動物園里的動物或許有著在此環(huán)境下的童年性格,但外來者恐怕就會產生各種不安與調試沖突了,在這里又把人類重新靈性化,我們對異地環(huán)境的適應是在用文化適應文化,但要去動物來適應動物園的環(huán)境(基礎設備)與文化(絡繹不絕的人類),不是太苛刻了嗎?
       黑猩猩館前,一位年輕媽媽對四五歲的小朋友講:“知道嗎?我們人就是由它們進化來的?!眴∪皇Γ唤宸疬@位媽媽的啟蒙教育起來,想當初我媽都是告訴我我是從澇池撈上來的!就算黑猩猩與我們同一祖先那又怎樣?人類在脫離蒙昧之后始終以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或者被創(chuàng)造者)自居,再小的體態(tài)差距也會因為文化的原因而被無限放大,內部的種族歧視尚且如此,“一致對外”的惡劣行徑就更不必說了。一方面,我們建著文化的圍墻把動物們隔絕在外,另一方面又不難意識到這種隔絕與排斥并非人類文化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反而來自于生物基礎的積習難改的遺傳。而且,圍墻阻擋他者(他物)之時也往往把自我關在了里面。
      我們把鯽魚化成金魚(如果魚的記憶不只七秒該有多難過),把蜥蜴關在溫室,把丹頂鶴圈養(yǎng)起來,把麒麟變回長頸鹿,把世界上三個溫度帶十個氣候帶內的所有物種都可以重新排列組合關在世家任何一個人類超級聚落的角落,然后給世界上同一物種的一類生物參觀,這一行為是屬于進化論的優(yōu)越感呢?還是傳播論的資本主義文明擴散產物?或者是歷史特殊論的互通有無?功能主義的滿足人類認知與自娛興趣?再或者結構主義?闡釋?解構?后現代?
      講一個老笑話吧:上帝對地球的現狀很不滿意,便讓時間倒流一千萬年以上——地球上又出現原始的森林、昆蟲、獸類……上帝要離去時,對所有的動物說:“我把這個世界交給你們了,你們還有什么需求嗎?“動物們立刻一群群地朝上帝跪下,指著森林邊的猴子齊聲叫道:“請您把猴子滅絕吧!”
      穿衣服的裸猿
       柏拉圖的兩足無毛動物不是人就是菜市場的雞。照德斯蒙德?莫里斯之言,稱為裸猿(The Naked Ape)。我們把脫離伊甸園的后天探索歸為人類本質,而莫里斯則把人類與生物鏈上親屬關系視為基礎。
      從覓食與交配的食色性也到淫完文藝的探索發(fā)明,文化成了我們與遠親們的巴別塔。但莫里斯也并不是希望人類“要天真地‘回歸自然’”。在書的末尾,也就是最后一章“人與動物(英文原著為Animals, 直譯為動物們)”里,作者總結到:我們應使自己理智的機會主義的進步與基本的行為要求相吻合;我們必須提高人口素質,而不僅是增加人口數量;這樣做我們才能在科學技術上突飛猛進,在振奮和激動的時刻不否定自己的進化遺產。
      披上盛裝的裸猿不會將自己比作什么都沒穿的皇帝,莫里斯成了那個說真話的小孩。時間裁剪出人類的偉大與虛榮,從創(chuàng)造技術到受制于技術,卻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滿足自我的動物性的欲求。生存發(fā)展這類冠冕堂皇的理由擋不住背后作為同一種群的數量自發(fā)擴張——人口問題愈發(fā)凸顯,卻不過只是整個文化進程副作用的冰山一角。資源過度消耗(所謂的消費文化)、環(huán)境危機、貧困帶來的沖突等等同樣暗流涌動。
      當然,如果文化的主體不有所警覺而行動,不管過多少年,象征繁榮與文明的時代泰坦尼克終會撞上去。再講個憂傷的寓言:很久很久以前,邪惡的外星人妄圖侵略地球,但每次都被史前動物們打敗了,后來,外星人創(chuàng)造了一類的自私而兇殘的怪物,并且把它們派往了地球。外星人幾乎成功了。怪物們在它們到來后的短短四百萬年里,瘋狂地殺戮其他物種,掏空地球的礦藏,森林被偷走,大地戴上鐐銬,改造得丑陋而猙獰。
      后來,我們都知道了,怪物的的名字叫人類。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其實,上海世博會的英文翻譯更恰到好處——Better city, better life。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因果關系的陳述句。城市并不只是
      莫里斯在《人類動物園》里關注的視角已經是社會意義下的人類社會了,超級部落造就了圈養(yǎng)動物。但技術的發(fā)展并沒有更絕大多數群體帶來解放,逼仄的生存空間連生物學上的習性都難以滿足,又何談萬物之靈的自由意志呢?
      此書的第一章就指出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范疇“法律、風俗、語言、宗教”等都是因為社會群體的難以管理的產物,甚至“戰(zhàn)爭”,也是消除過剩人口的一種有效方式。這才是文化作為手段的本質作為。繁衍是盲目的,平衡是不愉的,發(fā)展或許本身就是痛并快樂的。
      宏觀地比較,都市中的人無異于動物園里的困獸。只是我們的牢籠是自己建給自己的。古人因為道德滑坡發(fā)出“人何異于禽獸也”的質問,現在來回答的話,只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其中一員。打造羅生門并不可恥,重要的是,我們要用理智代替勇敢,這樣才會在進化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微博:
      
      “把地球45億年的變化縮成24小時的話:00:00地球形成;4:00出現單細胞生物;但16小時內都沒變化;20:30出現了微生物;21:04出現三葉蟲;22:00植物出現,接著陸生動物出現;22:24出現森林;23:00恐龍出現,40分鐘后滅絕;23:58:44秒人類出現。原來人類出現才只有幾秒時間而已!”
      
      這書跟之前讀過的《自私的基因》和《欲望之源》似乎頗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在講述人類的動物性,《自》一書更多的是在說在自然選擇和基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是如此的大,以至于可以把動物的行為(也包括人的行為)是基因的傀儡,似乎基因像一個有意識的精靈一樣在控制著萬物;而這本《裸猿》則將的更加具體,把人類的行為去和我們在進化樹上的鄰居:猴子、猩猩、猿去對比,探索人類當今種種行為的動物性根源,這也是這本書把人不稱作人而稱作“裸猿”的原因,作者時時刻刻在提醒著讀者:人不是什么特殊的萬物之靈,它只是動物的一種。
      
      看過之后,對人類和自我的認識多了一個新的角度,不過,就像懸疑美劇一樣,到了每一集的末尾,似乎都有重大發(fā)現,但到了下一集,就會發(fā)現上一集的發(fā)現并沒有把劇情引向結尾,而是帶來了更多的未知——雖然知道了更多的東西,但似乎離答案更遠了。
      
      此書的文字流暢,思路清楚,多實例少術語,讀起來不費力,感謝作者和譯者~
      
      
      PS. 書的封面是一個抓狂的人和一只動作極其相似的猩猩,看到這個圖,應該有人能想起來布什和黑猩猩的一組對比照片吧~
      
      PSS. 這本書算是從動物學的角度研究人類的,有沒有從化學、物理角度研究人類的好書推薦呢?
      
  •     很有意思的角度和觀點。
      從生物的角度認識自我,認識人類。
      對自我內心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幫助。
      很多本能的行為,也可以通過這本書去探索根源。
      這也讓我想起了 discovery 的一個系列,叫做《人類本能》
  •     那些高尚的、道德的、文明的、形而上的,其實背后服從的是動物的行為準則。我喜歡這樣的觀點:D
      
      書里很多新鮮的視角,比如裸猿為何不長毛,多方解釋里,樹棲猿到海洋到狩獵猿的假說非常有想象力。也有些地方讓你覺得困惑,比如食物采集比狩獵有效,那么有些假說就不成立了;哪些行為是遺傳的,哪些行為是社會習得的;各種假說看似自圓其說,又讓人覺得缺乏論據。最近看《進化心理學》倒是填補了一些空隙。
      
      jdcola考過我一題:人為什么要穿衣服。嗯,回答完這道題,這本書的精髓基本就把握了。
      
      -----------------------------------摘抄分界線-----------------------------------
      
      這場較量靠智力而不是蠻力取勝,所以他必須在進化上邁出戲劇性的一步,以大大加強腦力。這一進化步子是頗為奇異的:他這個獵食的裸猿變成了嬰幼期很長的裸猿。簡言之,這個進化過程叫做幼態(tài)持續(xù)(neoteny),即嬰幼期的某些特征保存下來,持續(xù)到成年期。出生后的6年間,兒童的大腦繼續(xù)迅速發(fā)育,但是人腦的整個發(fā)育期大約要到23歲才能完成。
      
      裸猿進化中出現過一些什么情況?第一,要生存他就得獵食;第二,他必須有一副勝過其他動物的大腦,以補償他不適應狩獵生活的軀體;第三,他必須有較長的童年期,讓大腦更為發(fā)達更為聰明;第四,男性出獵時,女性要留在居所照料幼兒;第五,男性出獵時必須合作;第六,他們必須要直立行走,用上肢使用武器,才能保證狩獵成功。
      
      裸猿的解剖生理機制仍然在當代人的性生活中發(fā)揮充分的作用。人類史前特性的殘留,再加上比較動物學對食肉獸和靈長目的研究,給我們描繪了一軸畫卷,使我們看見裸猿在遠古時期如何利用性機制、如何組織性生活的情況。如果我們抹去公共道德那一層深色的外殼,當代人的性生活的資料似乎也呈現出大致相同的景象。正如我在本章開宗明義所說的那樣,人類作為動物的生物屬性塑造了人類文明的社會結構,而不是相反:人類文明的社會結構決定了人類的生物屬性。
      
      我們成年以后的許多行為建立在童年時期靠模仿而吸收的東西之上。我們常?;孟?,自己之所以按某種特定的方式行動,那是因為這樣的行為與某種抽象而高尚的道德準則相吻合。然而事實上,我們的行為要服從根深蒂固的、早已“忘掉”的純粹模仿所得來的印象。
      
      六條游戲規(guī)則
      1) 研究不熟悉的東西使之變?yōu)槭煜さ臇|西
      2)將熟悉的東西作有規(guī)律的重復
      3)在重復的過程中盡可能作些變異
      4)選擇最令人滿意的變異進行發(fā)揮,對其他變異則棄之不顧
      5)將令人滿意的變異進行反反復復的組合
      6)以上各條均是為游戲而游戲,游戲本身就是目的
      
      盡管人類有著恢弘的思想、高高在上的自負,我們仍然是卑微的動物,受制于動物行為的一切基本規(guī)律。
      
  •     這書是一本相當具有科普價值的書
      看完全書,你會知道原來性是可以說得清道得明的
      本書解釋了為什么人類愛看A片,為什么會有紅杏出墻這么回事,為什么會有同性戀,為什么人類會有自慰的行為以及很多在世人看來不道德的東西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人類。從動物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覺得頗有意思。人最難做到的不就是跳出自己看自己嗎?作為一個個人,我們往往很難完全跳離自己的身份、環(huán)境、立場去客觀審視自己,這本書力圖將人類整體作為一個客觀的存在的生物種群去研究,更是難能可貴。盡管對于這本書的作者是否真的做到了真正的看客觀公正,很難評價,但是這么一種客觀看待自身的意識,是非??少F和值得借鑒的。
  •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廣泛討論了生物的進化,而《裸猿》則是延續(xù)達爾文的思想,將人類單單提出來進行更具體的討論。
      
      達爾文的思想不是空前絕后的,在他之前已經有相關研究是表達類似的思想。但達爾文偉大之處,是將大自然的進化力量提煉成一個詞--“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同樣,莫里斯也創(chuàng)造出“裸猿”這個詞,很好地歸納了人類的動物性和超動物性。
      
      人類既有靈長目動物的特性(群居和食果),又吸收了狩獵動物的優(yōu)點(合作狩獵和食肉),從而進化成為一支新的物種。這個新物種很獨特、很強大,最終成為地球第一大生物群。
      
      裸猿的生活、配偶和繁衍,自然就根據其物種特性而產生變化,是這些變化使裸猿不同于其他生物。首先是裸猿建立了固定對偶關系,更好地分工合作。雄性因為固定配偶,能夠更加放心出外狩獵(現代狩獵是“上班”),而不用擔心家里的雌性與其他雄性搞搞震。當然,動物性總是讓裸猿時不時打破這種固定對偶關系,但相對來說,裸猿的配偶關系比其他動物來得穩(wěn)定和長久。不少人嚷著要回歸母系社會,男女自由戀愛和交配,沒有一點道德約束。聽著似乎有理,但這是違反裸猿的物種特性,一旦打破這種對偶關系,人類可能會向新的方向進化或退化,人就不是現在的人類了。
      
      也因為對偶關系的形成,雌性裸猿能夠有性高潮,配偶之間有更多性愛花樣,能夠盡可能使一夫一妻關系保持下去。人類有愛,但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性上的,沒有性的和諧,女性感受不到性高潮,男性在性中挫敗等等,都是破壞對偶關系的因素。
      
      又因為裸猿的合作需要大于競爭需要,裸猿之間的爭斗就慢慢轉變?yōu)檠b模做樣的威脅,而非單純暴力。例如面上的表情、肢體動作,都可以表達一方的憤怒和力量;力量相對弱的一方,會表達出退讓的姿態(tài),例如把頭垂下,或作假交歡的動作。以前有朋友說,每次吵完架,都會以做愛結束,這就是性交或欲性交的姿態(tài),會使威脅解除。
      
      另外莫里斯還提到宗教的創(chuàng)造,是因為裸猿要成功合作狩獵,必須要放低姿態(tài),成為普通一員,而不是像猴子一樣,有一個絕對的、暴君式的領袖。群體中的頭頭,會借助一個“萬能者”的形象,去發(fā)號司令,而不是由自己口中去命令。這就是為什么摩斯說,一切都是神的意思,這就是為什么希特勒會說那是共產主義徳意志,同樣一些鎮(zhèn)壓和避害,都可以利用宗教來作掩飾。這個神或無上組織,就是裸猿玩的把戲。
      
      《裸女》是《裸猿》更進一步的闡釋,是對女性具體的研究?;驹硎侵貜汀堵阍场?,但其中有很多奇怪風俗和歷史探索的記錄,十分有趣。例如羅馬皇帝克勞迪亞斯第三任妻子,是一個女色情狂,趁著夜色朦朧,帶著妓女的假發(fā)去釣各種男人,有人形容她張開雙腿,可以容納整個大不列顛。我時常想,一個女人強奸一個男人,會是怎樣,一個女人將欲望發(fā)泄到極致,是否比男人更加淫蕩。又例如說到瑪麗蓮夢露為配合自己偏白的金黃色頭發(fā),忍痛將自己陰部毛發(fā)染成淺淺的金黃色。又有奧地利和英國的鄉(xiāng)村女性,會將蘋果放在腋下,跳完舞就將沾滿腋下汗水的蘋果給心上人吃,這樣她們的頂泌腺氣味,就會傳給異性……
      
      莫里斯在《裸猿》的結尾寫到:
      
      較之于其他動物,我們這種動物實在太強大、太成功了,以至于只要一想到我們卑微的起源就多少總會感到不舒服。
      
      人類就是濫用自己的力量,導致現在人口問題、環(huán)境問題不絕。盡管多么強大,人還是受著自然選擇的控制,哪一天大自然不滿意了,人類還是會像恐龍一樣滅絕,因為地球是無法承受過分的偏重,就如法國無法承受拿破侖的偉大一樣。時時想想,其實人類無非是裸猿,無非是進化的分支,就不會那么狂妄和自大了。
      
      補充一句:莫里斯還有一本書叫《裸眼》,是寫人類旅行和各種風情奇聞。似乎跟這兩本書聯系不大,但可算是別樣的討論和補充,相互引證。
      
      
  •     在這本小書看來,人性就是動物性。畢竟,人類從兩足直立到現在也就一兩百萬年的時間,有現代意義的歷史至多也不超過一萬年。在這短短的一萬年里面,無論如何發(fā)展,也擺脫不了之前那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年作為靈長類動物的過去的影響。
      
      散漫,好吃懶做,沒有紀律性是靈長類動物的特征。關于這點,每一個減過肥,戒過煙的人都會告訴你這一點。呃,對了,還有愚蠢的樂觀。正如每一個煙民在手中夾著一支點燃煙時,對自己能隨時戒掉它深信不疑,甚至可以賭咒發(fā)誓說尼古丁絕對戰(zhàn)勝不了自己的意志。
      
      這本書現在看來,科學價值已經不剩什么了,甚至書里面很多觀點都有明顯的錯誤。但它又極有價值,就是給了讀者一個跳出“人”的視角來觀察“人”的機會,畢竟,旁觀者清啊。這類書多讀幾本,估計就能修煉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地步了。
      
      這可能算是另一條通往洞明世事,掌握自己的小路吧。
  •   好多呀,信息太多,看一遍,不能完全理解 呵呵
  •   因為是書評,想要寫的全面一點。
  •   感覺這本書里最大的槽點不在于那些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地方,而在于那些可證偽性很差的部分。。。
    比如講到社會性整飾,作者說上理發(fā)店是人們享受整飾的替代行為Orz按著同樣的邏輯可以得到好多看起來無懈可擊的推論,比如可以說項鏈、戒指這些飾品都是皮毛的替代品,讓人們在緊張或無聊時可以做替代性的自我整飾……再比如第三本《親密行為》里說煙癮其實和吮吸奶頭的動作有關,這樣的解釋一點也不比精神分析理論的“口唇期性欲”高明,只是拿“演化”這個更為靠譜的ultimate cause替換了力比多而已……
      
    所以完全不能理解那些把這本書捧得像圣經一樣的評論。。。還是LZ這篇靠譜,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還是思路和視角吧
  •   那個微博說的選自機器貓的一段…
  •   @花生貓熊 真是飽覽群書……
  •   。。。哈哈我特么就機器貓讀得比較勤
  •   我覺得機器貓也不是原創(chuàng)吧,我感覺小時候在關于恐龍的雜志里就讀到過類似……
  •   贊考據狂
  •   也沒考據,倒是希望能考據:P
  •   人類是否將自己的一切好好審視一番進行過深刻的自我批評?!?
    沒有深刻的內容怎能讓“一群披紅掛綠的猴子”有所警醒并反思自己?
  •   什么樣的內容才是深刻呢?
  •   至今我還沒讀到人類對自己的文明和行為深刻檢討的書,所以不會有什么深刻內容讓人類有所警醒并反思自己的一切,人類目前對自己的文明很滿意、很有成就感,認為自己已經主宰了整個地球,“上帝”在人類的現代科技面前已沒有秘密可言,真的大無畏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