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群言 作者:林語堂 頁數:246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fā)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chuàng)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我本想題這書的名字為“抒情哲學”,用抒情一詞說明這里面所講的是一些私人的觀念。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標定得太高,即難于滿足讀者的期望,況且我的主旨是實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現在的書名較易維持水準,且較自然。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我頗想用柏拉圖的對話方式寫這本書。把偶然想到的話說出來,把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瑣事安插進去,這將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墒遣恢裁淳壒剩也⒉蝗绱俗??;蛘呤且蛭铱峙逻@種文體現在不很流行,沒有人喜歡讀,而一個作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閱讀。我所說的對話,它的形式并不是像報紙上的談話或問答,或分成許多段落的評論;我的意思是指真真有趣的、冗長的、閑逸的談論,一說就是幾頁,中間富于迂回曲折,后來在料不到的地方,突然一轉,仍舊回到原來的論點,好像一個人因為要使伙伴驚奇,特意翻過一道籬笆回家去一般。我多么喜歡翻籬笆抄小路回家??!至少會使我的同伴感覺我對于回家的道路和四周的鄉(xiāng)野是熟識的……可是我總不敢如此做。
內容概要
《人生不過如此》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fā)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chuàng)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我本想題這書的名字為“抒情哲學”,用抒情一詞說明這里面所講的是一些私人的觀念。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標定得太高,即難于滿足讀者的期望,況且我的主旨是實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現在的書名較易維持水準,且較自然。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他人一起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5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書籍目錄
代序 生活的藝術/1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少之時/2對人生的態(tài)度/6我的圖書室/9著作和讀書/13我辦《論語》/15一團矛盾/19靈與肉/23工作的動物/25快樂人生/29我的信仰/33第二篇 人生若只如初見女人/40論性的吸引力/43理想中的女性/48戀愛和求婚/52人生最重要的一步/55中國人的家族理想/58生物學上的問題J65中國姑娘怎樣愛美/69一篇 沒有聽眾的演講/72妓女與妾/77第三篇 當時只道是尋常紀元旦/84說避暑之益/87我的戒煙/90論偉大/93兩位中國女人/96論樹與石/101論花與花的布置/109袁中郎的《瓶史》/114裸體的好處/118談海外釣魚之樂/121第四篇 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人的國民性/126中國人之聰明/131冬至之晨殺人記/133魯迅之死/136所謂名士派與激昂泐138唯美派/141論孔子的幽默/143論笑之可惡/147論惡性讀書/150考試分數不可靠/152國語/154論色即是空/158第五篇 一生矛盾說不盡四十自敘/162論政治?。?66臉與法治/169論解嘲/171知識上的鑒賞力/173藝術是游戲和人格的表現/177讀書的藝術/185寫作的藝術/192中國的人文主義/199閑話《查泰萊夫人的情人》/202第六篇 萬古千秋一寸心樂園失掉了嗎/210秋天的況味/215人生/217快樂必須自己去尋找/219懂得享受人生/221中國人對于悠閑的理論/222悠閑生活的崇尚/225論老年的來臨/228人生的歸宿/235我為什么是一個異教徒/238
章節(jié)摘錄
那是我童年時所流的眼淚。那些極樂和深憂的時光,或只是欣賞良辰美景之片刻歡愉,都是永遠鏤刻在我的記憶中。我以為我的心思是傾于哲學方面的,即自小孩子時已是如此。在十歲以前,為上帝和永生的問題,我已斤斤辯論了。當我祈禱之時,我常常想象上帝必在我的頂上逼近頭發(fā),即如其遠在天上一般,蓋以人言上帝無所不在故也。當然的,覺得上帝就在頂上令我發(fā)生一種不可說出的情感。在很早的時候我便會試探上帝了,因為那時我囊中無多錢,每星期只得銅元一枚,用以買一個芝麻餅外,還剩下銅錢四文以買四件糖果??墒俏疑鷣肀闶且粋€伊壁鳩魯派的信徒(享樂主義者),吃好味道的東西最能給我以無上的快樂——不過那時所謂最好味道的東西只是在館中所賣的一碗素面而已,而我渴想得到銀一角。我在鼓浪嶼海邊且行且默禱上帝,祈求賜得以所求,而令我在路上拾得一只角子。禱告之時,我緊閉雙目,然后睜開。一而再,再而三,我都失望了。在很幼稚之時,我也自問何故要在吃飯之前禱告上帝。我的結論:我應該感謝上帝不是因其直接頒賜所食,因為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我目前的一碗飯不是由自天賜,而卻是由農夫額上的汗水而來的;但是我卻會拿人民在太平盛世感謝皇帝圣恩來作比方(那時仍在清朝),于是我的宗教問題也便解決了。按我理性思索的結果:皇帝不曾直接賜給我那碗飯的,可是因為他統治全國,致令天下太平,因而物阜民康,豐衣足食。由此觀之,我有飯吃也當感謝上帝了?! ⊥?,我對于荏苒的光陰常起一種流連眷戀的感覺,結果常令我自覺地和故意地一心想念著有些特殊甜美的時光。直迄今日,那些甜美的時光還是活現腦中,依稀如舊的。記得,有一夜,我在西溪船上,方由坂仔(寶鼎)至漳州。兩岸看不絕山景、禾田,與村落農家。我們的船是泊在岸邊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樹,竹葉飄飄打在船篷上。我躺在船上,蓋著一條氈子,竹葉搖曳,只離我頭上五六尺。那船家經過一天的勞苦,在那涼夜之中坐在船尾放心休息,口銜煙管,吞吐自如。其時沉沉夜色,遠景晦冥,隱若可辨,宛如一幅絕美絕妙的圖畫。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