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陳全新 頁數(shù):38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圓融觀”是永明延壽佛學思想的精髓,“一心”和“中道”是其根本的哲學方法?!斗饘W與人文學術文叢:永明延壽圓融觀研究》圍繞這一中心,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其包含“一心圓融觀”、“中道圓融觀”和“諸教圓融觀”三層內涵,還挖掘出“一心說”、“一體圓融觀”、“三教圓融觀”、“離言中道圓融觀”和“即言中道圓融觀”等豐富內容。
作者簡介
陳全新,男,1974年12月生,湖北孝感人。2010年于廈門大學獲得中國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湖北醫(yī)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講師。研究方向是中國哲學和佛教哲學,近年在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論龍樹(中論)的生死觀》、《論永明延壽的三教圓融觀》、《道教文化的類比思維》等多篇論文。
書籍目錄
緒論一、“圓融”義考辨及永明延壽圓融觀研究界說二、永明延壽的著作及其圓融觀概述三、永明延壽圓融觀研究文獻綜述四、本書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及研究意義五、本書各章節(jié)的邏輯架構及主要內容第一章 永明延壽圓融觀之因緣刀第一節(jié) 從社會、佛教及延壽自身看其圓融觀產生的原因一、社會政治文化歷史根源二、佛教自身統(tǒng)一發(fā)展的需要三、佛教祖師及其經論以及儒道二教先賢思想的影響四、延壽自身的原因第二節(jié) 從延壽著作本身看其圓融觀提出的背景和目的一、學人不了一心圓融與延壽廣說破執(zhí)二、學人不入中道圓通與延壽除邪遣偏三、分教別宗與延壽之和會第二章 永明延壽之一心圓融觀第一節(jié) 延壽一心說一、一心之體相用圓融二、一心說圓融真妄二心說乃至諸心說三、一心說圓融八識說和九識說乃至諸識說第二節(jié) 延壽一體圓融觀一、凡圣一體二、體相用一體三、心識一體四、心境一體第三節(jié) 延壽一心圓融理事觀一、心理圓融二、心事圓融三、心境圓融第三章 永明延壽之中道圓融觀第一節(jié) 延壽離言中道圓融觀一、延壽“八不”中道圓融觀二、延壽中道實相圓融觀第二節(jié) 延壽即言中道圓融觀一、“別開十義”之前五義二、“別開十義”之后五義第四章 永明延壽之諸教圓融觀第一節(jié) 延壽諸教圓融觀的理論基礎一、一心圓融觀二、中道圓融觀第二節(jié) 延壽“宗教”圓融觀一、禪教圓融二、禪凈圓融三、禪戒圓融第三節(jié) 延壽三教圓融觀及其他一、延壽三教圓融觀包含融通和料揀兩層二、延壽三教圓融觀產生的原因三、延壽三教圓融觀簡評及其他D第五章 永明延壽圓融實踐觀及其實踐第一節(jié) 延壽一心圓融實踐觀一、一心圓觀萬法二、一心圓修萬善第二節(jié) 延壽中道圓融實踐觀一、離言中道圓融實踐觀:不可思議,體證實相二、即言中道圓融實踐觀:十一個修行法門第三節(jié) 延壽諸教圓融實踐觀第四節(jié) 延壽圓融觀之實踐第六章 永明延壽圓融觀的特色及意義第一節(jié) 永明延壽圓融觀的特色一、從“一心中道”理論及其實踐來看二、就延壽圓融觀中的分析、料揀和批判而論三、就大集成性而言第二節(jié) 延壽圓融觀的意義一、理論意義:“中國佛教經院哲學的集大成”并至“當時世界哲學最高水平”二、實踐意義:助行者觀宗祛疑成信并破執(zhí)遣偏以自在解脫三、歷史意義:“奠定了宋以后佛教修行實踐的基本格局”四、現(xiàn)實意義:啟示現(xiàn)代人圓觀圓修并破遣偏執(zhí)病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宇宙大心”(本體之強名)的層次了;又將世間分為有情和無情兩類,并以是否具有執(zhí)受能力(能動性)來劃分,認為世間有情眾生既有攝持執(zhí)著能力,又具有領受覺悟能力等,此對人性既有首肯的一面,亦有批判的一面。 其次,延壽對三教因果論和心性論也進行了分析。延壽主要引述了唐澄觀《華嚴演義》中的觀點:儒道二教之玄妙教義不出“三玄”,即“真玄”《周易》、“虛玄”《老子》和“談玄”《莊子》。老子《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言“一”是指“沖和之氣”,即道動則產生沖和妙氣,但產生事物之理還未具足,又生出陽氣,因陽氣不能單獨存在,則又生陰氣,從沖和之氣分出陰陽二氣,故云“一生二”;陰陽二氣加上其生發(fā)功能故云“二生三”;陰陽含孕而沖氣調和,然后生成萬物,故云“三生萬物”?! 〈耸侵鲝埲f物自然生?!肚f子·宗師篇》云“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此是言道之無所不在,在高為無高,在深為無深,在久為無久,在老為無老,道無所不在,而又所在皆無。《莊子》又云“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此“知天之所為”是自然義,意云皆是不為而為。今指出若是以自然為因即是佛教所言之“斷”義,則《老子》之意“由道生一”,道是自然,以之為因則是“邪因”;又《莊子》之意是萬物自然而無使之然,如烏之黑,此是“無因”論?!吨芤住吩啤耙魂幰魂栔^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其所言“一”即是“無”義,“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虛空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以一為無也。若有境,則有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 ≡陉幹畷r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今斷云:若以陰陽變易能生,即是邪因;又一者無也,即是無因。若計一為虛無自然,則皆無因也,則人自然生,應常生人,不待父母等眾緣;菩提自然生,則一切果報,不由修得。又,《易》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抖Y》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笕褰砸匝栽~小同,不觀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渾和三教。但見言有小同,豈知義有大異?”通觀澄觀所論,主要內容有因果論和心性論兩個方面,就因果論來說,其意圖主要在于破除邪因論和無因論,他認為《周易》、《老子》和《莊子》三玄所言之“一陰一陽”、“道生一”、“天之所為”等觀念即是?!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