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宗教文化 作者:校注:宗文 譯者:宗文 注解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雜阿含經(jīng)》,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五十卷。共收阿含部經(jīng)典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因每部經(jīng)文短小“雜碎”,故名。主要闡述修禪的步驟、方法、注意事項及所要達到的結(jié)果,兼述“苦”、“空”、“無常”、“無我”等基本教義。
本套書包含上、下冊。
書籍目錄
上冊
總序
五陰誦第一
卷第一(一——三二)
卷第二(三三——五八)
卷第三(五九——八七)
卷第四(八八——一○二)
卷第五(一○三——一一○)
卷第六(一——一三八)
卷第七(一三九——一八七)
六人處誦第二
卷第八(一八八——二二九)
卷第九(二三○——二五五)
卷第十(二五六一二七二)
卷第十一(二七三——二八二)
雜因誦第三
卷第十二(二八三——三○三)
卷第十三(三○四——三四二)
卷第十四f三四三——三六四)
卷第十五(三六五——四○六)
卷第十六(四○七——四五四)
卷第十七(四五五——四八九)
卷第十八(四九○——五○三)
卷第十九(五○四——五三六)
卷第二十(五三七——五五八)
卷第二十一(五五九——五七五)
卷第二十二(五七六——六○三)
卷第二十三(六○四)
道品誦第四
卷第二十四(六○五——六三九)
卷第二十五(六四○——六四一)
下冊
卷第二十六(六四二——七一一)
卷第二十七(七一二——七四七)
卷第二十八(七四八——七九六)
卷第二十九(七九七——八二九)
卷第三十(八三○——八六九)
卷第三十一(八六一——九○四)
卷第三十二(九○五——九一八)
卷第三十三(九一九——九三九)
卷第三十四(九四○——丸六九)
卷第三十五(九七○——九九二)
卷第三十六(九九三——一○二三)
卷第三十七(一○二三——一○六一)
八眾誦第五
卷第三十八(一○六二——一○八○)
卷第三十九(一○八——○三)
卷第四十(一一○四——一一二○)
卷第四十一(一一二——四四)
卷第四十二(一一四五——一一六三)
卷第四十三(一一六四——一一七七)
卷第四十四(一一七八——一一九七)
卷第四十五(一一九八——一二二一)
卷第四十六(一二二二——一二四○)
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一——一二六六)
卷第四十八(一二六七——一二九三)
卷第四十九(一二九四——一三二四)
卷第五十(一三二五——一三六二)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舍利弗言:“阿難!所謂滅者,云何為滅?誰有此滅?”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云何為五?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難!如汝所說,此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云何為五?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阿難!此五受陰,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愿者,云何可滅?阿難!以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二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阿難住拘啖彌國瞿師羅園。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常說深法,作如是言: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阿難!云何于生法計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識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執(zhí)明鏡及凈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是故,阿難!色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識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云何,阿難!色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日:無常。又問:無常者,是苦耶?答日:是苦。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圣弟子于中復(fù)計我、異我、相在不?答日:不也。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若無常,是苦耶?答日:是苦。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圣弟子于中寧復(fù)計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如實觀察不?如是觀者,圣弟子于色生厭、離欲、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諸比丘當(dāng)知:彼尊者于我有大饒益,我從彼尊者所聞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凈。我從是來,常以此法為四眾說,非余外道、沙門、婆羅門出家者說?!?二六二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缽,人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jīng)行處至經(jīng)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dāng)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dāng)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pre>編輯推薦
《原始佛教基本典籍:雜阿含經(jīng)(套裝共2冊)》是宗文點校的《雜阿含經(jīng)》是四部《阿含經(jīng)》其中之一?!栋⒑?jīng)》包含《長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是佛陀滅度后,最先結(jié)集而成的?!栋⒑?jīng)》是佛陀最初說法,也是舉世公認佛陀最確切的說法。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