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反對對象性思維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宗教文化  作者:常崢嶸  頁數(shù):45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唯識學研究專著。主要以對象性思瞄與反對,象性思維的張力為主線,考察了自然、巫術、實體等思維中的對象性思維根源及佛學反對它們的合理性,同時提請重視“現(xiàn)在”概念,以突出唯識學的反對象性思維主張。

作者簡介

  常崢嶸,男,1974年生,山西忻州人。2005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yè),獲哲學碩士學位,后任教于忻州師范學院,主要從事佛教哲學研究。

書籍目錄

引 言 
第一章 對象性思維 
 第一節(jié) 由誰問題與十四無記 
 第二節(jié) 自然性思維
 第三節(jié) 巫術狂想
 第四節(jié) 抽象自然與神秘主義
第二章 二諦義的反對象性
 第一節(jié) 苦行主義
 第二節(jié) 思維的力量
 第三節(jié) 二諦義在認識論道路上的進展
 第四節(jié) 語言哲學問題溯源
第三章 有部的法體實有
 第一節(jié) 有想即有義 
 第二節(jié) 義不可說
 第三節(jié) 三世有 
第四章 《回諍論》批判法體實有
 第一節(jié) “無體不得名”與“生故得言一切法空”
 第二節(jié) “無體云何因”與“若彼有自體,不須因緣生”
 第三節(jié) “一切法有現(xiàn)可取”與“量非能自成,非無
 因緣成”
第五章 經(jīng)部的功能主義 
 第一節(jié) 經(jīng)部的貢獻
 第二節(jié) 經(jīng)部的局限 
 第三節(jié) 帶相說
第六章 唯識學的“現(xiàn)在”概念
 第一節(jié) 有與無
 第二節(jié) 現(xiàn)在、因果、時間 
 第三節(jié) 自證著的現(xiàn)在 
 第四節(jié) 現(xiàn)在與依他起 
 第五節(jié) 種子本有與種子始起 
 第六節(jié) 唯我論:現(xiàn)在只是幻覺
 第七節(jié) 抉擇現(xiàn)在說本凈 
  附論:“本來”概念的唯識學分析
第七章 作為自身規(guī)定的“界”
第八章 唯識學批判性的道徳哲學引申
第九章 歐陽竟無的志向

章節(jié)摘錄

  二、從法相到唯識  法相體系,要須善巧;若不善巧,即無以成學,難免順迎亂識境而不得綱領。換言之,雖然必有尊重對象性思維的階段,但對象性思維的不足終應被超越;法相善巧,最終須善巧于克服法相學中對象性思維的不足。所謂善巧,終歸是因為有一種趣向,能借以超越法相之對象性思維局限。歐陽“即用以顯體”、“以相明體用”等簡別體用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就在這里。局限于法相,即于法相不能善巧;只從體之一面“即體以求體”①,執(zhí)著真本身與妄完全隔絕相異,就是為對象性思維所蔽。歐陽說:“無功用行,但是無執(zhí),非無相、見。……執(zhí)為眾生,執(zhí)破為佛,破執(zhí)為法,執(zhí)之異名為我,破之異名為用?!雹谛信c用,只有在引入某種趣向(涅槃、菩提都是果,都是趣向)時才有可能。善巧則能如實,“如實說相,一切是用”③;從善巧與如實的角度,而不僅僅關注法相之平等,那么,對自性或體的支持只能來自于“用”,或者藉以確定“用”的某種趣向。真正的法相學必然是顧及到以上,才區(qū)別于對外境的執(zhí)著。并不是任何對于法的表述,都稱得上法相;或者說,法相還須區(qū)別假實。   ……

編輯推薦

  《佛學反對對象性思維》思想源于不接受,甚至是源于敵意。任何真正開創(chuàng)了未來的思想者,都是他的傳統(tǒng)的異類。釋迦牟尼之所以成為思想者中的思想者,是因為他自覺地在方法上與一般思想對立,他倡導一種新的思想方法——反對象性思維,并給予它較對象性思維更根本的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學反對對象性思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21.6買到的,6折還算可以。但是當當?shù)臅罱废喾浅2缓?,書脊處破損,不換了??傮w還行,價格小貴。
  •   怎么個反對象性思維法~~~~額 突然想起了象數(sh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