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周貴華 頁數:343
Tag標簽:無
前言
?。ù蟪朔鸾趟枷耄┦且粋€系列叢書,
內容概要
此書是一部佛教思想論。它以中國佛教為背景,對佛教的性質、意義與基本思想予以了深人的分析與闡發(fā),試圖表明佛陀的言教作為圣教量。以及依止于佛陀言教的正聞熏習對佛教的弘傳與發(fā)展的根本重要性。
作者簡介
周貴華,男,1962年12月生于重慶石柱縣,2003年獲得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是印度與中國佛教哲學。著有:《唯心與了別——根本唯識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唯識、心性與如來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唯識通論——瑜伽行學義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等。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章 佛陀 第一節(jié) 佛教與佛陀 一、佛教與佛陀言教 二、佛陀的意義 第二節(jié) 佛陀 一、佛陀作為涅槃者與本師 二、佛陀在世間 三、佛陀與上帝 四、佛陀的成道 五、佛陀的應化相 第二章 佛陀之教 第一節(jié) 佛教的依止 一、一依止與三依止 二、三佛行的互攝 三、三化法:言教、化跡與意趣 四、化跡、言教與信、智 第二節(jié) 佛陀的立教 一、佛陀的言教與佛說 二、佛陀立教的所依與所緣 第三節(jié) 佛陀言教的性質與意義 一、佛陀言教的性質 二、佛陀言教的意義 三、佛教、佛法與佛學 第三章 意趣與方便 第一節(jié) 佛教的意趣 一、佛陀經教的意趣 二、意趣層次與類型 第二節(jié) 方便 一、方便之名義 二、方便的層次 三、方便的形式 四、方便的意義 第四章 佛教的義理特質(一) 第一節(jié) “佛教”的名義 一、“佛教”:狹義、中義與廣義 二、教、乘與宗 第二節(jié) “義理”的名義 一、“義理”的名義 二、義理的類型:理境學與涅槃學 第三節(jié)佛教涅槃學的特質 一、佛教與涅槃學 二、涅槃學的結構 三、涅槃學之相論:解脫論 四、涅槃學之體論:菩提論 五、涅槃學之用論:涅槃論第五章 佛教的義理特征(二) 第一節(jié) 理境學略說 一、理境學略說 二、理境學的基本特質略說 第二節(jié) 有我與無我 一、“眾生我”的名義 二、無眾生我 三、無我與假我 第三節(jié) 有住與無住、無所依與有所依 一、有住與無住 二、有所依與無所依第六章 量與圣教量第七章 信與智 第八章 菩提心、菩薩與菩薩行第九章 佛教的顯現與流布附篇
章節(jié)摘錄
這樣所謂的出世間是妄執(zhí)而成,實際還是世間性。般若中觀思想認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唯識思想則說一切法都是顯現相,虛幻不實。這是大乘的殊特的見地。所以世間與出世間都是虛妄顯現,而不可得,也就無住。小乘不同,判分世間與出世間,承許二者都是實存,實現涅槃就是斷滅世間,而住于出世間,不再顯現世間相。但實際這是佛陀的方便說?! 】傊?,在乘層次上,大小乘都有自己的統攝意趣。大乘道即菩提道,或者稱菩薩道,其統攝意趣就是通過菩提道實現無住涅槃。小乘即解脫道,其統攝意趣是通過解脫道實現無余依涅槃。大小乘的差別,可體現在乘層次上的統攝意趣的差別上。 這樣.乘層次的統攝意趣就可反映大乘與小乘的性質。按照小乘的統攝意趣,小乘修行的基礎是皈依發(fā)出離心,誓愿出離三界火宅,依此修解脫行,最終證得灰身滅智的無余依涅槃。按照大乘的統攝意趣,其修行要以皈依發(fā)菩提心為基礎,誓愿自己成佛,以及度化一切他眾生成佛,與此相應,修菩提行,也就是菩薩行,最終實現無住涅槃。大乘和小乘的意趣不同,決定了大小乘的本質即性質與意義不同。這是修學者必須牢記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