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與戲曲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童翊漢  頁數(shù):269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從縱橫兩個方面論述中國戲曲與中國道教之間的關(guān)系。梳理了從漢唐到元明清、以至現(xiàn)代的道教戲曲歷史脈絡(luò)。并從道教文學入手,通過對仙詩、仙話、神仙故事、道偈、道情、步虛詞以及青詞等道教藝術(shù)的描述,揭示了道教文化與傳統(tǒng)戲曲之間血脈相連的緊密聯(lián)系,對傳統(tǒng)戲曲的道教淵源做了有益的探索與研究。

作者簡介

童翊漢,1929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六日生。江西余江縣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戲劇家、作家。曾任余江縣贛劇團編導(dǎo)、團長、余江縣文化局調(diào)研員。發(fā)表戲曲劇本《借衣勸友》、《何乙保寫狀》、《過秤》、《喜相逢》、《李大嫂》;專著有《石凌鶴傳》、《龍泉山一脈》;長篇小說有《未了情》、《簫》。發(fā)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劇評、詩歌及文史資料等百余萬字。其中《賊方》獲“鵑花”優(yōu)秀中篇小說一等獎。其生平收入《江西戲劇家名錄》和《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

書籍目錄

緣起序前言第一章 道教戲曲發(fā)端的諸因素  第一節(jié)  引子  第二節(jié) 道教舞蹈  第三節(jié) 道教音樂  第四節(jié)  道教美術(shù)  第五節(jié) 仙詩  第六節(jié) 仙話  第七節(jié)  民間文學中的八仙故事    1、李鐵拐成仙的傳說    2、韓湘子成仙的傳說    3、張果老成仙的傳說    4、何仙姑成仙的傳說    5、藍采和成仙的傳說    6、呂洞賓成仙的傳說    7、曹國舅成仙的傳說    8、鐘離權(quán)成仙的傳說  第八節(jié)  道教文學中的特殊品種    1、咒語    2、道偈    3、道情    4、步虛詞    5、青詞第二章  道教戲曲的形成與初步發(fā)展的過程第三章 元代道教戲曲的大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元代的社會背景及文化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元代道教的突起 第三節(jié)  全真道教的降溫與龍虎宗的鼎盛 第四節(jié)  元代雜劇中的道教戲曲    1、張?zhí)鞄煹男蜗笤谠s劇中出現(xiàn)    2、道教傳人中的雜劇作家    3、元代四大戲劇家關(guān)、馬、白、鄭的精神世界    4、雜劇中的道教劇目第四章 明代道教戲曲的蓬勃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明王朝對道教以及道教戲曲的態(tài)度    1、朱元璋對道教的態(tài)度    2、成祖朱棣對道教的態(tài)度    3、仁宗、宣宗對道教的態(tài)度    4、英宗、代宗對道教的態(tài)度    5、憲宗對道教的態(tài)度    6、孝宗對道教的態(tài)度    7、武宗對道教的態(tài)度    8、世宗對道教的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明朝“二王”為道教戲曲作家    1、朱權(quán)及其作品    2、朱有燉及其作品  第三節(jié)  “八仙”題材的戲曲蓬勃興起  第四節(jié)  著名道士被搬上舞臺  第五節(jié)  著名劇作家與道教戲曲    1、湯顯祖    2、沈璟  第六節(jié) 道教劇目    1、道教雜劇劇目    2、道教傳奇劇目第五章 清代的道教戲曲  第一節(jié)  清代內(nèi)廷戲曲活動及其道教戲曲  第二節(jié)  清代道教劇目    1、清代道教雜劇劇目    2、清代道教傳奇劇目第六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道教戲曲第七章  中國當代戲曲改革與神話劇  第一節(jié)  對道教戲曲改革的情況  第二節(jié) 現(xiàn)有的神話劇目第八章 道教龍虎宗與贛劇的關(guān)系 第一節(jié)  地域與文化的關(guān)系 第二節(jié)  贛劇中的道教劇目 第三節(jié)  贛劇與道教音樂的關(guān)系 第四節(jié)  贛劇表演與龍虎宗科儀的異同附錄一 張?zhí)鞄煍囡L花雪月雜劇附錄二  呂洞賓度鐵拐李岳雜劇附錄三 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雜劇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迎刃而解”?! 〖热蝗绱耍敲粗袊鴳蚯部梢詮拇苏业礁?。從時間上來談,道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莊、老學說,真正成于道教,才是魏晉南北朝東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和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開始的。而戲曲起于何時?有的說是源于巫覡,有的說始于“優(yōu)孟”,有的說來自傀儡。盡管說法不一,但是決定戲曲這項藝術(shù)最基本的因素,應(yīng)當是故事表演。故事屬于內(nèi)容,表演屬于形式。如果按此標準去檢驗,真正算戲的而又有史料記載的應(yīng)該是出現(xiàn)西漢民間的《東海黃公》。它的故事是這樣的:東海這個地方有位叫黃公的人,他年輕的時候修煉法術(shù),不論毒蛇猛獸,還是妖魔鬼怪,只要他出面,就能制伏。他經(jīng)常佩戴著一把赤金刀,用紅色綢子裹在頭上,施起法術(shù)來,可以立刻興風作浪,造成山河,制伏一切邪惡。但是,由于他飲酒過度,迷于女色,到了老年,氣微力衰,法術(shù)漸漸不靈;最后,反被老虎所傷,以致斃命。盡管這是一種民間傳說,但它反映了道家思想,又有一定的戲劇性,姑妄言之,它就是戲曲的發(fā)端?! 蚯?,原有綜合藝術(shù)之稱,它包括詩歌、音樂、舞蹈、雕塑、繪畫等多項獨立藝術(shù)部門。當然,它又是以表演故事為中心,逐漸以它項藝術(shù)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形式,然后發(fā)展成為一種高度綜合性藝術(shù)。其線索固然不止一條,來源也不止一個,絕不能用一項事物和它直接劃等號。其實,它的發(fā)展道路是曲折的,多線條的,特別是道教戲曲,更加復(fù)雜。現(xiàn)將其與姐妹藝術(shù)的關(guān)系,略抒己見?! 〉诙?jié) 道教舞蹈  任何一種宗教要傳播,必須有一種載體,或者手段。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它首先利用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巫覡載歌載舞的“悅神、降神、事神”的手段來進行教義的宣傳,在齋醮儀式上常用手段之一,就是“禹步”,也就是一種舞蹈。所謂“禹步”就是夏禹治水時,因洪水泛濫,高深莫測,有的地方有伏泉,有的地方有盤石,眼力看不清、看不準,于是召山海之神詢問。山海之神沒有明示,叫他去問海鳥。夏禹到了南海之濱,見海鳥飛上天空,嘎嘎地鳴叫,然后接觸水面或在海灘上作小心翼翼地行走,便能使大石翻動。他便模仿其鳴叫和行走,果能奏效,也能翻動大石,或觀察到伏泉。于是,他使之入術(shù)。因禹制作,故稱“禹步”?!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道教與戲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