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自由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李廣良  頁數:438  

前言

  從佛法本身來說,教、理、行、證的修學次第,已經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有重義理、重實踐等區(qū)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阿毗達摩”雖然著重于論證“法”的自性、定義、關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諦理的現觀”,最終歸于修證。那么,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典以“般若”、“三昧”、“解脫門”、“陀羅尼”、“菩提信”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fā)趣、修行到證入的歷程。雖然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教觀并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內容概要

  《佛法與自由》并不是自由佛學的綱領性論著,而只是自由佛學的一些前期準備工作,是作者圍繞著自由主題對佛學和中國文化的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包括了存在與無明——佛教無明觀的現代詮釋、禪宗的自由精神、中國近代居士佛學略論、中國美學思想中的“韻”等眾多文章。

書籍目錄

總序自序上篇存在與無明——佛教無明觀的現代詮釋禪宗的自由精神論佛法的出世性——兼及佛法的道德教化功能真心與自由之境一為楚山紹琦禪師誕生600周年而作中國近代居士佛學略論近代儒佛關系史述略中國近代三系唯識學的比較實踐與自由——虛云與中國近代佛教的精神《心識的力量——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引言佛法與自由——太虛大師佛學思想中的自由觀念佛法與革命——太虛大師的革命思想太虛大師儒學思想述義太虛大師易學思想述要歐陽竟無的佛學方法論現代性與禪——從中日比較的角度看佛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紀念真禪法師圓寂十周年《普門學報》與“人間佛教”《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略評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高鶴年居士《名山游訪記》讀后明末云南佛教的發(fā)展與云南文化的精神——《明季滇黔佛教考》讀后在“妙峰山歷史文化研討會”上的講話下篇現象學視野中的中國哲學凝視人性的荒野——荀子思想簡論墨學筆記中國美學思想中的“韻”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聯(lián)大”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現代性”之根與中國精神的追尋少兒經典教育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與宗教文化宗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問題附錄從“放羊娃”到哲學博士(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篇  存在與無明——佛教無明觀的現代詮釋  無明:正統(tǒng)哲學的觀點  正統(tǒng)哲學的基本觀點是肯定有一種“永恒的精神實體”①,不管這一“永恒的精神實體”被稱為“梵”還是“神我”還是其他什么東西。所謂“無明”就是對這一“永恒的精神實體”的迷昧無知。我們以瑜伽哲學和吠檀多哲學作為正統(tǒng)派哲學  的代表,對其“無明”觀做一些考察?! ¤べな且环N古老的宗教實踐活動,在總結和反思瑜伽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瑜伽論哲學是印度正統(tǒng)哲學的代表之一。該派哲學的存在論由原初物質、神我和神三個終極實體所構成。原初物質是宇宙中一切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的本體,神我是生命中原有的清凈不變的本體,神則是一種特殊的神我。原初物質與神我相結合并通過薩綞(存在性)、羅閣(間斷性)和答磨(持續(xù)性)三德之間的消長變化來變現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原初物質是物質的、非智性的獨立的本體,而神我則是純粹意識,是完全獨立的自我存在,是絕對的自由,是永不變化的。在原初物質與神我的結合中,產生了雙重的謬誤:一是作為絕對的見者的神我失去了真實性,被當成心理精神的流轉;二是變化的、不純的、痛苦的和物質的原初物質或心被當成了不變的、純凈的、產生幸福的主體。前者是把“神我”當成了心,后者是把“心”當成了“神我”。這就是“無明”,一種虛假的經驗意識,它導致了自我意識的產生,并引起了生命過程的一切混亂和罪惡。只有去除“無明”,才能回歸本真的自由狀態(tài)。而“無明”去除的可能性在于原初物質中本來就有去除無明、解脫神我的傾向?!  ?/pre>

編輯推薦

  寧波姚江邊著名古渡口—青林渡北岸,坐落著千年古剎寶慶寺。北宋太宗端拱年時,僧宗定始創(chuàng)。南宋嘉定年宋寧宗賜名[寶慶講寺]。一代大儒、《三字經》作者、禮部尚書王應麟和另一大儒黃震都曾在此留下墨寶。寺周碧流環(huán)繞,綠樹如蔭,寺內殿堂重輝,玉佛莊嚴。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法與自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