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唐建光 編 頁數(shù):19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擷取中國百年風尚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服裝、發(fā)式、飲食、交際舞、流行歌曲,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從風尚流行遭遇的禁錮、思想觀念在禁錮中突圍等角度,對中國百余年來的風尚變遷進行了一次精彩的梳理。
作者簡介
唐建光,大學畢業(yè)后即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先后擔任過《成都商報》記者、《中國新聞周刊》首席記者等。多年來,他不斷深入到事件最前線,用獨有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事實,如今作為《先鋒國家歷史》雜志的主編,他希望給讀者新的感覺,歷史原來是這樣的,歷史原來可以這樣看。
書籍目錄
由美變丑:纏足的千年政治導向自行車登陸上海灘百樂門沖撞象牙塔:1934年上海禁舞傳奇當西餐遭遇中國從天乳運動到義乳流行:民國內衣的束放之爭短發(fā)與新女性的誕生中與西的服裝政治近代上海小報視界中的摩登世界延安革命隊伍里的交際舞“百代”浮沉百年1976:一個公民的個人生活“在中國,服裝也是政治”石破天驚一個吻解禁年代的身體搖擺從靡靡之音看到風靡之音沖破“單位”圍墻大學生,婚否?街上流行花衣裳——解放后30年女服變遷
章節(jié)摘錄
當女人足之大小不僅取決于男人的好惡,甚至攸關文化興衰和國家命運,纏足與放足就不再是一項個人權利。 在現(xiàn)代人看來,中國古代婦女纏足是個“歷史之謎”,至今仍難理解。纏足,何時產生?何以流傳千年? 主流觀點把纏足看作一種病態(tài)或變態(tài)行為,認為纏足折射出的是一種“變態(tài)的文化現(xiàn)象,畸形的審美觀念,畸形的心理”,甚至相當長時期里的古代社會也因此而被認為是一個“變態(tài)的社會”?! ∪欢?,讓我迷惑不解的是:纏足成為一種通行的社會習俗有千余年歷史,小腳在那個時代是一種美的體現(xiàn),纏足是實現(xiàn)這種美的手段,都是不爭的事實。在千余年的時間里,一個民族中的多數(shù)男子都喜歡小足,多數(shù)女子都纏足,是否可以簡單地說他們是病態(tài)呢?很顯然,一個民族集體“患病”千年,是說不通的?! ∈找媾c風險的博弈 司馬迂的《史記》稱:“臨淄女子,彈弦,蹦宣。”其中“跕纏”可能指纏足,或許僅限于少數(shù)風月場所中的女性所特有。唐朝白居易的詩中有一句“小頭鞋履窄衣裳”,可能描寫的是纏足女性。杜牧詩中“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云”,則刻畫婦女用布帶纏足的情況。但是,五代以前,纏足并不流行。湖南馬王堆古墓出土的漢代婦女是天足,五代時,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侍女也都是天足。 纏足得以流行,南唐皇帝李煜的“推廣”功不可沒?!兜郎叫侣劇酚涊d說:“后主宮嬪窅娘,纖細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蓮中作品色瑞蓮,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作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tài)?!薄 ∩嫌兴茫卤胤轮?。通過纏足,官娘的體態(tài)更加輕盈,如弱柳扶風,備受皇帝贊賞與寵幸。為了爭寵,后妃們競相模仿,纏足便在皇宮內流行起來。 只要許多人卷入其中,那么,從眾的情形就將是強烈的。一旦模仿作為一種策略被采納,那么,它就可能轉變?yōu)橐环N日常的慣例或者習俗。由此,皇宮內流行的纏足,被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家眷所模仿,進而蔓延到普通階層。 從文字記載和地下發(fā)掘物來看,在北宋已有相當一部分婦女纏足,到了南宋得到普及?!遁z耕錄》云:“元豐(宋神宗年號)以前猶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為恥?!绷硗?,從福州黃升墓中出土六雙女鞋,其中—雙穿在死者的腳上,五雙為隨葬品。平均長度為13.3至14厘米,寬度為4.4至5厘米,死者腳上還裹著210厘米的裹腳布。這已經是較為標準的纏足,與明清兩代的纏足已十分接近了。 纏足在古代受到普遍歡迎,并非現(xiàn)代一些人所說的“陋習”、“丑惡”。連蘇軾、辛棄疾這樣杰出的男士都有歌詠和欣賞纏足的篇章。蘇軾的《菩薩蠻·詠足詞》是專門為詠纏足而作:“涂香莫惜連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wěn),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需從掌上看?!薄 ≡S許多多男人對纏足入了迷,沉醉其間不能自拔。元末著名詩人楊維楨用纖足妓女的鞋子“載盞行酒,謂之‘金蓮杯一。清代詩人袁枚在《答人求娶妾》中說:‘‘今人每入花叢,不仰觀云鬟,先俯察裙下0”纏足惡俗,攸關國體 不過,現(xiàn)代女子均為天足,纏足現(xiàn)象已然絕跡。流傳千余年的習俗,為何消亡?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模仿和偏見引致的。清朝末年,體制僵化,政治腐敗,清政府在與海外殖民者的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割地賠款,國內民不聊生,起義不斷,可謂內憂外患,到了民族存亡之秋。社會精英從夜郎自大到虛心尋找與國外的差距?! ≡趯ふ也罹嗟倪^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兩種“偏差”:一是隱瞞信息。特別是一些官吏,為了逃避戰(zhàn)敗的責任和處罰,將與外敵戰(zhàn)敗的原因歸為纏足,認為小腳是中國“野蠻”和“落后”的主要象征之一,是“國恥”。1896年,康有為在奏折中說:“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裹足一事。臣竊深恥之?!薄 《翘娲钥己耸ъ`。一般地,由于直接考核的成本太高,人們往往使用替代性的指標進行考核。清末一些人在尋找與國外差距的過程中,考慮到成本問題,也在尋找替代性考核的指標。恰好,被視為西方先進文明掌握者的傳教士,因為考慮到傳教的成績,而采用逆向選擇策略,這給那些尋找替代性考核指標的中國官員和精英,提供了指標?! ?jù)考證,纏足被刻意進行由美轉丑的現(xiàn)代“制作”,傳教士是始作俑者。他們通過興辦教會學校和成立“不纏足會”來推廣不纏足之舉。當然,這些舉措的作用有限。于是,傳教士打著“科學”與“文明”的幌子,制造事前的信息不對稱,將纏足行為置于一個非科學的、反動的境地,促使那些自認為“現(xiàn)代”而“文明”的人們劃清與纏足的界限。 傳教士把纏足看作是應在醫(yī)療領域中予以觀察的行為,試圖直接建立起纏足與“疾病”表現(xiàn)癥候之間的關聯(lián)性,從而確立起了一種評價纏足的“衛(wèi)生話語”。當時的醫(yī)生陳微塵說:纏足女性由于缺乏運動,“氣先不足已成定論,加以足帛之層層壓迫,使血管受擠,血行至足,紆徐無力。—人每日之血液,本應環(huán)行全身一周,若在足部發(fā)生障礙,則其周流必生遲滯之弊”?! ‘敃r像《萬國公報》這樣的教會報紙連篇累牘地發(fā)表文章,批評纏足是導致女性健康衰弱的禍首,有的說纏足是害所謂“節(jié)片淫亂癥”的表現(xiàn),有的認為纏足應為中國瘋癲和災荒的頻繁發(fā)生負責。這種輿論迅速在知識界傳播開來,成為主流聲音?! ∫环N典型的演化是將纏足與弱種退化相聯(lián)系。張之洞譏纏足使“母氣不足”,袁世凱則說纏足“其于種族盛衰之故,人才消長之原,有隱相關系者”。進入晚清后期,纏足與國弱民窮的關聯(lián)性就不是“隱相關系”,而是直接的因果關系了。一位四川地方官的表述更加直白:“女子纏足,就會把一國的男子,天下的事情弄弱了?!薄 闹袊鴼v史上看,幾乎所有的中原漢族王朝都被外族或者取代或者困擾,而其中至少千年以上的王朝并沒有纏足。再稍微引申—下,纏足導致弱種退化的論調,實際上是男性中心主義話語?! ×硪环N演化是將纏足作為束縛婦女的一種手段,于是呼吁放足以解放婦女。如果說放足之后男女就人格平等,實際上等于拿腳的形狀來衡量婦女的人格,顯然仍帶有貶低婦女的傾向。從當時流行的言論看,天足不過是為了給“現(xiàn)代男子”看,是為了好嫁男學生,其思路與纏足者毫無區(qū)別?! 〖偃纭芭疄閻偧赫呷荨钡纳鐣w現(xiàn)了男尊女卑,從小腳美改為健康美,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不平等”特性。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就不平等,其實還是先存了社會已經男女不平等的固定認知,所以才從某一特定現(xiàn)象看出其不平等的性質來。重要的是,修飾身體的特定部位以順應社會的審美觀念(以及其他觀念習俗),應當是個人的基本權利。 還有一種是,在前兩種演化的基礎上,將纏足上升到“國體”的高度加以批判。1912年3月13日,孫中山稱:纏足“惡習流傳,歷千百歲,害家兇國,莫此為甚”。到了1933年年底,一些外國人在張家口一帶鄉(xiāng)村拍攝婦女纏足照片,當?shù)伛v軍經北平軍分會向上呈報至最高層,認為“纏足惡俗,系我國曾經通令嚴禁在案。…··該外人未經我政府批準,復不明了我整個國情,割取前清時代所遺留之片斷惡俗,遽爾作惡意宣傳,更屬不當。且攸關國體”,故應予嚴禁。后由蔣介石親自下令:“未經當?shù)卣试S,一概不準外人拍照。并呈準國府,交由文官處通令全國各省市政府一體查辦?!迸臄z纏足一事驚動到這樣高的層次,且通令全國,正是因為此呈文說到的“國體”乃是清末以來反纏足者極為關心的問題?! ∥蚁?,當時的社會精英的這些演化和上綱上線,傳教士們也許始料未及吧? 傳教士們是否想過,這樣的精神病競能在千年中傳染數(shù)億人,不是有點匪夷所思嗎?從嚴格的醫(yī)學角度,也不能斷然將纏足與婦女健康衰弱乃至精神病關聯(lián)起來。事實上,現(xiàn)代的一些研究表明,古代女性比男性長壽。其中,纏足與長壽有顯著關系。纏足后,腳趾彎曲在腳底,前腳掌不能著地,走路時主要用腳跟,這樣,只要走路就會刺激腳后跟的腎經穴位。而中醫(yī)認為,人的衰老的主要原因就是腎氣虛衰?! 1-7
編輯推薦
百余年來,中國風尚的滄桑巨變,實質上是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結果,是西方流行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禁錮中突圍的結果。面對全球文化風暴尤其西方現(xiàn)代文明給中國百年風尚帶來的觀念上的沖擊,中國人一方面享受現(xiàn)代化風潮的新鮮與刺激,一方面又無法置幾千年的傳統(tǒng)于不顧——受與斥的矛盾沖擊著道德與靈魂的底線。于是,變與不變之間,以人的身體為主要陣地,上演了一場又一場解禁與桎梏、禁錮與突圍的風尚游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