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牟鐘鑒 頁數(shù):338 字數(shù):2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老子是人類的智慧大師,《道德經(jīng)》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具原創(chuàng)精神的寶典之一。《道德經(jīng)》對于中國文化的滋潤涵養(yǎng),其功至偉;它又在走向世界,成為現(xiàn)代人類進行文明轉型所倚重的思想源泉?!兜赖陆?jīng)》以至簡的文字積藏著至富的精思,成為智慧的孵化器,不斷孕育出豐富的社會人生哲理,其妙化之潛力,令人嘆為觀止?!兜赖陆?jīng)》的最大貢獻是對“道”的獨特解說,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理念的道文化體系,與孔孟儒學形成二元互補,與儒學、佛教形成三位一體,匯合成東方文化的奔流不息的浩蕩長河?!暗馈笔鞘裁??“道”是通往和平幸福之路,它給人指示的是方向,并非某種不變的教條?!暗馈本驮诿總€人的腳下,只要你從容自然地朝前走去,光明就在前頭?,F(xiàn)代的世界,慈愛與仇殺交錯,合作與對抗并有,安寧與流血同在,危機與希望共存,人類正處在一個文明發(fā)展的歧路口上。拋棄偏見,化解紛爭,各得其所,相安相因,人類便有美好的前景;執(zhí)著斗爭,泛濫私欲,脅人從己,弱肉強食,人類就會走向衰亡。全球化、地球村必須是一個和諧的世界。老子已經(jīng)在《道德經(jīng)》里為我們提示了人類走向和諧的智慧,愿我們能夠領略它實踐它?!兜赖陆?jīng)》講和諧是有層次的。它的最高目標是“樸和”,即人們都能從對立、貪惡中擺脫出來,返樸歸真,“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五十八章),這樣的大樸未散的時代和社會不僅不需要禮法,也無需費力地提倡仁義道德,人們自然地和平友好相處,親如一家,這當然是一種很高的社會理想,我們雖不能至,而要心向往之。面對現(xiàn)實,老子提出許多解紛致和的理念和方法。計其大者有以下幾項。第一,慈和。老子的“三寶”之首便是慈。慈是愛心,要普施于天下,這是達到和諧的人性基石。他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又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二十七章)又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五十一章)愛利害相關的人、愛情意相通的人,一般人不難做到;但要像老子那樣,愛不善者、愛反對自己的人,做到無棄人無棄物就很難了,而消解仇恨、普度眾生又必須有這種博愛的心量。得道者想天下百姓之所想,為天下百姓之欲為,而且事業(yè)有成之時,不居功,不占有,不主宰,始終保持一顆平常之心,這對于消解當代某些大國政治領袖的貪欲和霸氣,無疑是一副清醒劑。各國政治家果能有慈愛玄德,天下何愁不能和諧?第二,均和。社會之不和諧,往往由于貧富不均,甚至貧者更貧富者更富,遂引起社會沖突。老子指摘人間這種狀態(tài)是違背天道自然的。他認為天道是公正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雨水普施,不辨貧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這是人間動亂的重要根源。人道必須效法天道,使財富得到合理分配,富者多出錢財以救助貧者,這樣社會才會安寧。第三,柔和。社會矛盾沖突起于爭奪,爭權力,爭錢財,爭地盤,爭名望,都想領先稱霸,如果不能妥協(xié),便訴諸武力,結果往往兩敗俱傷。老子則大力提倡柔和之性、不爭之德,以期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他把“不敢為天下先”作為“三寶”之一,主張貴柔守雌,樹立謙讓和奉獻精神,像水那樣滋潤萬物又總是往低處流。從爭到讓,從強到柔,人際關系整個改善了,矛盾便會迎刃而解。貴柔守雌、與世無爭,是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xiàn)?非也。老子認為柔是指生命有深厚積累,富有彈性和韌性,不爭是消解貪欲,積德為人,恰是真正強大長久之本,故“柔弱勝剛強”(七十八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其道理就在于得道者多助,無須乎個人去爭強好勝。柔和是老子和諧思想的最大特色。第四,沖和。普通人把矛盾的對立雙方看成誓不相立,老子不然,他從對立中看到了統(tǒng)一和互補,即所謂“相反相成”?!胺凑叩乐畡印?四十章),大道運行總是在矛盾中體現(xiàn)的,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陰陽兩氣交感而形成均衡狀態(tài);“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二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對立的事物相互依存與轉化,故“正言若反”(七十八章)。人們如能深通此理,則可以化敵為友,把批評當成財富,視異質文化為相助相養(yǎng)之道,使文明的沖突走向文明的融合,做到雙贏、共榮。第五,兼和。不和諧常常在于彼此不能包容,獨尊自大,強人從己,并非真的不能并立于天下。老子最能包容,他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有容乃大,包容千差萬別的人和事,是符合天道的,因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少數(shù)人可得而私焉。得道者不僅反對參與紛爭,而且要超脫矛盾、化解矛盾,“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五十六章)。這是一種積極救世又一體同仁的人生境界,一般人難以達到,但學會尊重他人、包納眾說,還是必需的。第六,祥和。祥和與離亂是對應的概念,它指稱民間生活的安寧狀態(tài)。老子說:“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以道行于天下,人們都來居住,相助而不相害,生活得平和安泰。每個社區(qū)的男女老幼,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八十章),按照自己的傳統(tǒng)和愛好,過著美滿幸福的群居生活。要祥和就要反對和避免戰(zhàn)爭,“夫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打起仗來就要死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三十章)。戰(zhàn)亂之禍害,百姓最受其苦,不可能有正常生活,老子是堅決反對的。第七,慎和。老子看到,混亂的發(fā)生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沖突是矛盾激化的結果,所以要及時化解爭執(zhí),“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六十三章),“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而且要“慎終如始”(六十四章),就可以保持和諧穩(wěn)定。老子承認矛盾普遍存在,轉化也不可避免,但人可以駕馭矛盾,通過主動解決矛盾,保持統(tǒng)~體的良性狀態(tài),“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七十一章)。或者運用智慧促使矛盾向正面的價值轉化,“曲則全,枉則直,窿則盈,敝則新”(二十二章)。要知道好事會變成壞事,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七十六章),現(xiàn)實生活里這樣的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我們如果能夠學好老子的辯證思維,善于發(fā)現(xiàn)和解決矛盾,我們就能自覺地去推進和維護社會和諧。第八,身和。社會以人為本,有和諧的人才會有和諧的社會,所以老子重視人的自我調適和內在的和諧。一是形神合一,返樸守真,“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十章)二是清靜節(jié)欲,化解貪心,“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知足者富”(三十三章),“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三是自知自制,以和為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三十三章)?!爸腿粘#H彰鳌?五十五章)。四是積德利人,成就大我,“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人自身的和諧不僅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它也是人幸福的要素和健康的尺度。第九,天和。就是人與天地萬物之問要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道要效法天道,而天道并非另有一物,不過是純任自然,即萬物各按其天生本性發(fā)展,自然會彼此相安互補。這個過程也同時是“萬物并作”,“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十六章)的過程,此乃天地之常道。人如果任意加以干預,厚此薄彼,暴殄天物,則會擾亂陰陽之和,世界將面臨危險?!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五章),是說天地化育萬物,而任其自由發(fā)展,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好惡強加在別人和萬物身上,只取一個尊重的態(tài)度就夠了,這是一體皆愛的大仁。人類還要節(jié)約資源,愛惜器物,老子呼吁過儉樸的生活。我們今天,人類與自然失和,社會與環(huán)境緊張,人類正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破壞本來和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老子“道法自然”的號召,有提醒和警示的作用。總括“樸和”與上述九和,是為“道和”,大道其實就是通向和諧之路。天下之人,其迷已久,當學老子《道德經(jīng)》而覺悟之,進而成為勇于實踐的弘道之士?!吧鲜柯劦?,勤而行之”(四十一章),愿這樣的上士日漸增多,則和諧世界將向我們走來。
內容概要
老子,一位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智者;《道德經(jīng)》,一部深入中國人靈魂的經(jīng)典。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是什么樣的機緣,造就了老子這樣一位智者?老子的思想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千年,其得以傳承的密碼何在? 著名學者牟鐘鑒為您全新解讀老子,闡釋老子,感悟老子的智慧,聆聽老子遙遠的召喚……
作者簡介
牟鐘鑒,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多年,現(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山東泗水尼山圣源書院院長等。
書籍目錄
正篇 老子新說 一章:新說[有與無] 二章:新說[相反相成] 三章:新說[返樸歸真] 四章:新說[萬物之源] 五章:新說[至仁不仁] 六章:新說[天地之母] 七章:新說[大我無我] 八章:新說[水德頌] 九章:新說[進與退] 十章:新說[玄鑒與玄德] 十一章:新說[有以無為用] 十二章:新說[外樂與內樂] 十三章:新說[寵辱不驚] 十四章:新說[終極真理] 十五章:新說[微妙玄通] 十六章:新說[復命知常] 十七章:新說[自然之治] 十八章:新說[人性異化] 十九章:新說[見素抱樸] 二十章:新說[大智若愚] 二十一章:新說[無中生有] 二十二章:新說[不爭之爭] 二十三章:新說[道不遠人] 二十四章:新說[余食贅形] 二十五章:新說[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新說[輕與重] 二十七章:新說[無棄人無棄物] 二十八章:新說[貴柔守雌] 二十九章:新說[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新說[戰(zhàn)爭不道] 三十一章:新說[兵者兇器] 三十二章:新說[萬物歸道] 三十三章:新說[自勝者強] 三十四章:新說[小與大] 三十五章:新說[道安天下] 三十六章:新說[柔弱勝剛強] 三十七章:新說[無為無不為] 三十八章:新說[進化與退化] 三十九章:新說[得一以生] 四十章:新說[反者道之動] 四十一章:新說[道隱無名] 四十二章:新說[陰與陽] 四十三章:新說[無有入無間] 四十四章:新說[得與失] 四十五章:新說[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新說[罪莫大于可欲] 四十七章:新說[向內心探索] 四十八章:新說[為學與為道] 四十九章:新說[圣心即民心] 五十章:新說[攝生之道] 五十一章:新說[尊道貴德] 五十二章:新說[守母知子] 五十三章:新說[盜夸非道] 五十四章:新說[以物觀物] 五十五章:新說[赤子厚德] 五十六章:新說[和光同塵] 五十七章:新說[無為而治] 五十八章:新說[福與禍] 五十九章:新說[莫若嗇] 六十章:新說[若烹小鮮] 六十一章:新說[大者宜下] 六十二章:新說[道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新說[難與易] 六十四章:新說[輔自然] 六十五章:新說[以愚治國] 六十六章:新說[上與下] 六十七章:新說[我有三寶] 六十八章:新說[不爭之德] 六十九章:新說[哀兵必勝] 七十章:新說[圣賢寂寞] 七十一章:新說[自知自省] 七十二章:新說[民威可畏] 七十三章:新說[天網(wǎng)恢恢] 七十四章:新說[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新說[民生為本] 七十六章:新說[柔性生命] 七十七章:新說[天道均和] 七十八章:新說[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新說[天道佑善] 八十章:新說[安居樂欲] 八十一章:新說[圣人不積]輔篇 老子評說 主陰貴柔的生命哲學 論道 道是不息的生命活力 老子學說的魅力 老子其人其書跋
章節(jié)摘錄
新說[有與無]通行本《老子》皆為“道可道,非常道”,則“非常道”會有歧義發(fā)生,一則日“不是恒常之道”,一則日“不是平常之道”。據(jù)帛書《老子》改為“非恒道”,則歧義自然消除。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首次提出“無”和“有”這一對哲學范疇,由此創(chuàng)建了哲學的宇宙發(fā)生論和本體論,其意義是偉大的。以“無”名天地之始,以“有”名萬物之母,這其間有一定差別。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這兩句話同本章無、有之句對照起來,便會知道,“無”是指道的原初狀態(tài),即現(xiàn)存宇宙之前的狀態(tài),它是非有,超乎形象,故名為“無”。萬物生于天地,天地生于無。那么作為萬物之母的“有”是什么呢?“有”是指道由原初狀態(tài)演化為現(xiàn)存宇宙的第一個階段,其特點是有實體而未分化,呈混一狀態(tài),它就是“道生一”中的“一”。天地或陰陽是“有”分化后的最初矛盾形態(tài),這便是“一生二”中的“二”。天地或陰陽交感,形成多種多樣的矛盾共同體,由此產(chǎn)生萬事萬物,便是“三生萬物”。“無”在老子書中一指道的原初狀態(tài),二指道的超形象性?!坝小痹诶献訒幸恢脯F(xiàn)存宇宙的早期混然未分狀態(tài),二指天地萬物。“無”是形而上的,“有”是形而下的。人們習慣了有的世界,并且認為它是唯一真實的。可是老子卻發(fā)現(xiàn)并揭示了一個無的世界,它比有的世界更根本更有決定意義??墒沁@樣一個無的世界卻無法用正常的感覺和理性去把握,只能在靜默中加以體認,所以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妙”是指“無”的細微處,“徼”是指“有”的司感知性?!按藘烧摺睉浮盁o”與“有”,“同出而異名”則意味著道是無與有的統(tǒng)一。從發(fā)生論的角度說,道是無中生有;從本體論的角度說,道體為無,道用為有,體即在用之中,無即在有之中;無與有皆為道的屬性和形態(tài),同出于道而有不同的稱謂。無與有的辯證關系是很微妙的,故稱為玄。道的本質和作用不僅不是表層的,也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深刻,而永遠是深藏的潛移默化的,所以說它“玄之又玄”,宇宙間一切微妙的玄奧的道理皆源之于道,故道為眾妙之門。有人說,老子既然說“道可道,非恒道”,就是認為恒久的大道不可言說,那么他為什么還要寫下五千言呢?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當然不矛盾。大道不可言說是指大道的內涵不能用普通的敘述性語言正面加以宣示,但不等于不能用啟示性的語言加以指點。例如說:“什么是母愛?當你有了孩子,便會知道了?!边@句話并沒有直接告訴你母愛的內涵,但告訴了你懂得母愛的途徑,這便是親身體驗。世界上許多事情都不是語言能夠正面充分表述的,善于運用語言的人,總是用語言啟發(fā)人,同時指出語言的局限性,讓聽的人超越語言,去更好地把握對象的本質。大道更是如此。在老子眼里,大道是原初世界,是終極真理,它存在于語言之外,又非語言能完全表達,只能“強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日大”(見二十五章),勉強加以形容而已。在這里老子提出真理與語言的關系,其本意是說明真理需要語言,但不能執(zhí)著于語言,不能拘泥于語言,因為語言本身不過是表意的工具,它不是真理本身,而且運用不當還會掩蓋和歪曲真理,所以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見八十一章),孔子也反對“巧言令色”。中國歷史上有“言意之辯”,最早見于《易?系辭上》“子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到魏晉時期,言意關系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王弼在解釋《周易》時指出:“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又進而指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又進而指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象是卦象,言是卦爻辭,推而廣之,象言可泛指一切表述工具。意是思想內涵,它與客觀真理相一致。王弼承認語言表達思維的功能,但認為人們在運用語言接通真理之后,必須忘掉語言,才能獲得純粹的真理,在這個時候如果還念念不忘語言,就會受到語言的干擾,無法使自己與真理一體化。我們平常講“過河拆橋”,這必須是到達彼岸而義無反顧的人才如此做,還思念此岸并想折返的人是不會拆橋的。王弼曾用“言意之辯”發(fā)動了一場繹學革命,一掃漢儒的象數(shù)之學,突顯了《周易》的精神實質,有其理論合理性與歷史功績,若從源頭上講,皆受啟于老子“道可道,非恒道”這句話。那么,老子所謂的大道究竟應順著什么樣的思路去把握呢?大道又如何成為眾妙之門呢?這個問題讓我們留待下文慢慢道來。
后記
《老子新說》一稿是我根據(jù)自己多年來講解《老子》八十一章積累的心得加工整理而成。不久前岑孝清博士幫我把手稿打印出來,韓松、柯湘二位好友看了,認為內容新鮮,能夠聯(lián)系社會生活解說《老子》,文字流暢,有出版價值。我在他倆鼓勵下,對該稿作了一次修訂。又將自己撰寫的《老子的學說》(當時納入集體創(chuàng)作的《道教通論》一書之中)找出來,進行了部分的修改補充,增加了兩章,命名為《老子評說》。兩部稿子合起來,便成為現(xiàn)在的《老子新說》,一為正篇,一為輔篇。《老子的學說》寫作時,老子熱剛剛興起,郭店楚簡老子還沒有出土,所以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和考古資料的運用都是不夠的。我本打算作補充研究,可是十多年來老子研究的成果實在太豐富了,楚簡老子研究又是一門很專的學問,從時間和精力上我都無法在短期內加以吸納并寫出有份量的文字,只好放棄這一想法。不過我要說明的是,我對《老子》的解讀,在基本觀點上自認為并沒有過時,而且包含著自己大半生的生命實踐的體驗,它是不完美的,卻是真實的。老子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老子的智慧早已在滋潤著我的文化生命,它使我生活得更加清醒,更為從容。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解讀,使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喜歡老子,品讀老子,從中獲取生活的大智慧,使社會和人生變得更加美好。老子的魅力是歷久彌新的,它將陪伴讀者走完充實而瀟灑的一生。還有一點要說明,我所使用的《老子》文本,是以王弼本為基礎,參考了河上公本、傅奕本和陳鼓應《老子譯注及評介》對《老子》文本的考訂,又據(jù)《帛書老子》在重要語詞上加以改正。本書重點在內容解讀,不作細瑣的版本考證。郭店楚簡老子在文字上與通行本頗多出入,對研究早期老子版本很有價值。但兩千多年來,它埋在地下,無人傳承,而通行本老子卻在中國社會生活里時刻發(fā)生作用,因此解讀通行本老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楚簡老子是殘本,一些古字奇特難辨,需要專門家去研究。而生活中人們還是要讀通行本老子,從中吸取營養(yǎng)。我的解讀只是一得之見,錯誤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這里,我要向金城出版社致以謝意,向本書責任編輯柯湘女士表示衷心感謝,她在本書編輯工作中傾注了大量心血,添加了很多插圖和相關知識,使本書大為增色。最后,也向幫助我掃描文稿、支持我順利完成文稿修訂的妻子王月華表示感謝。
媒體關注與評論
老子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老子的智慧早已在滋潤著我的文化生命,它使我生活得更加清醒,更為從容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解讀,使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喜歡老子,品讀老子,從中獲取生活的大智慧,使社會和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牟鐘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