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陳惠儀、吳階平、楊福家、 吳文俊 金城出版社 (2008-09出版) 作者:陳惠儀 著 頁數:314
前言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數十個世紀的奮斗歷程中,中華兒女為祖國與世界的科學創(chuàng)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不斷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古代的中華曾有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與印刷術等諸多重大的科學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有力地推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入l 5世紀以后、直到20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受到了很多的侵害與打擊,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中華科學受到了極大的摧殘與阻滯,但中華學人在探求中華科學重新輝煌的艱難歷程中仍然做出了許多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進入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兩岸四地的廣大學人始終堅持發(fā)展科學與教育,奮發(fā)圖強,努力創(chuàng)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世紀的廣大中華學人及其從他們當中成長出來的著名科學家們,不負民族使命,在長期的科學生涯中不斷堅定為民族貢獻力量和智慧的理想與抱負。他們有決心有恒心為加速提高中華科學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中華民族努力攀登世界科學高峰做出一番事業(yè)。
內容概要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書系:陳清泉》不僅介紹了陳清泉教授的豐富人生經歷,還跟讀者分享了他寶貴的經驗和思考方法,其中包括工程哲學、工程教育、教學方法、科研方法、社交方法、與會技巧、領導方法、成功之道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等,讀者通過《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書系:陳清泉》還可了解他從事的有關電動汽車、電機驅動和電力電子的基本知識和最新動態(tài)。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電機工程和電動汽車專家。 他曾被《亞洲新聞》評為“亞洲最佳創(chuàng)新者”,被《Global view》期刊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被印度譽為“電動車技術之祖”,被國際電動車同行譽為“世界電動車三賢士之一”。
作者簡介
陳惠儀,香港大學中文系文學士、文學碩士、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文憑?,F任職于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坎坷經歷茁壯成長1.1 家世及成長1.1.1 家世背景1.1.2 少年求學1.1.3 青年經歷1.1.4 南下香江1.2 主要榮譽及職務1.2.1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1.2.2 中國工程院院士1.2.3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2.4 世界電動車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1.2.5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1.2.6 籌建國際高等研究院1.3 全國政協(xié)委員1.4 其他職務與言論1.4.1 職務1.4.2 言論1.4.3 分享第二章 教學科研出類拔萃2.1 經歷篇2.1.1 滿腔熱情2.1.2 歷經滄桑2.1.3 走向世界2.1.4 落葉歸根2.1.5 譽滿全球2.2 哲理及方法篇2.2.1 工程哲學2.2.2 大學工程教育2.2.3 成功之道2.2.4 學習方法2.2.5 提升之道2.2.6 與會技巧2.2.7 教學原則2.2.8 科研態(tài)度2.2.9 產學研結合第三章 科研著作傲視同濟3.1 電氣學科3.1.1 《電機學》、《煤礦電工手冊》、《電工手冊》3.1.2 《21世紀的綠色交通工具——電動車》、《ModemElectricVehicleTechnology》、《現代電動汽車技術》、《混合電動車輛基礎》3.1.3 《現代電動汽車、電機驅動及電力電子技術——陳清泉院士論文選集》及代表性論文3.2 工業(yè)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3.3 科技教育、社會和諧3.4 高等研究、創(chuàng)建未來第四章 貢獻祖國回饋社會4.1 電動汽車的歷史發(fā)展與現狀4.1.1 過去、現在和未來4.1.2 特點和分類4.1.3 國際電動汽車現狀4.2 推動中國成為電動汽車王國4.2.1 見解獨到4.2.2 培育英才4.2.3 推動電動汽車產業(yè)化4.3 推動全球研究開發(fā)電動汽車4.3.1 “亞洲電動車之父”4.3.2 電動汽車技術上的貢獻4.3.3 電動汽車的工程哲學4.4 展望未來4.4.1 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優(yōu)勢4.4.2 電動汽車產業(yè)的挑戰(zhàn)4.4.3 對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展望4.4.4 對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建議4.5 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匯合第五章 學生愛戴企業(yè)贊賞5.1 學生們的心聲5.1.1 回憶我大學時代的老師陳清泉5.1.2 老師、老板、老友:陳清泉教授5.1.3 讀懂恩師——陳清泉院士5.1.4 在陳院士指導下研究和工作的日子5.1.5 高山流水,良師益友5.1.6 感受陳清泉教授造福社會的高尚情懷5.1.7 我眼中的陳教授5.1.8 陳教授是我的好老師5.1.9 言傳身教好楷模,誨人不倦似清泉5.1.10 陳教授與我5.1.11 跟隨陳教授得到的一些體會5.1.12 陳教授的教誨使我終身受益5.1.13 陳教授給我的鞭策5.1.14 不屈不撓、奮力拼搏的陳老師5.1.15 親善執(zhí)著朝氣5.1.16 改變我命運的人5.1.17 我心中的陳教授5.1.18 治學嚴謹、碩果累累、平易近人的陳清泉教授5.1.19 潺潺清泉沁人心脾5.1.20 披荊斬棘拓新域孜孜不倦育新人5.1.21 永不疲倦的攀登者5.1.2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5.1.23 我敬愛的導師陳清泉院士5.1.24 回眸大家風范5.1.25 和善可親嚴謹博學5.1.26 陳教授給我的印象5.2 企業(yè)家的評價5.2.1 中國民營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走向國際的道路5.2.2 在陳清泉院士指導下駛入自主開發(fā)快速發(fā)展軌道的一汽5.2.3 陳清泉院士與東風電動汽車的發(fā)展5.2.4 陳清泉院士協(xié)助長安汽車公司走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5.2.5 在陳清泉院士的關懷下天津清源公司快速成長5.2.6 寫給一位孜孜不倦的汽車電子科技推動者附錄F.1 陳清泉生平活動年表F.2 陳清泉科學論著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坎坷經歷茁壯成長1.1 家世及成長1.1.1 家世背景1937年1月14日,印度尼西亞中爪哇馬吉朗市,一個男孩在當地一華僑家庭呱呱墜地,他就是后來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電動車專家陳清泉教授。陳清泉的父親為陳盛昌,母親為李菊花。陳清泉有5位弟弟,分別是陳清孝、陳清松、陳清山、陳清宣、陳清瑞;3位妹妹分別是陳銀娘、陳仙娘、陳恒娘。印度尼西亞,這個南太平洋上的島國,早在公元前2世紀已有人居住。據考證,印尼民族的祖先有一部分發(fā)源于現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云南省,在遠古時代,他們從內陸向東南出海遷徙到南太平洋上的爪哇諸島并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印尼的原住民族。在16世紀歐洲人到達之前,印尼境內已經分布形成了許多小王國和部落,歐洲人抵達印尼后,發(fā)現了這些小國,并開始在這里建立殖民地。1596年,荷蘭占領了現今印尼主要的領土,開始了長達350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他們最初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這些地區(qū)實行管治,在1799年東印度公司解散后,殖民地直接由荷蘭政府接管,史稱荷屬東印度。明朝開始,中國沿海的商業(yè)開始萌芽,而鄭和下西洋更帶動了海外貿易的發(fā)展,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許多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紛紛渡海來到印尼諸島謀生,主要從事手工業(yè)和經商。荷蘭殖民統(tǒng)治者為發(fā)展當地經濟,看中了勤勞勇敢的華人,于是采取寬容和歡迎華人定居的態(tài)度,因此在以后的幾個世紀里不斷有華人南渡來到印尼,這便是現今印尼社會中存在大量華僑華人的主要原因。荷蘭殖民者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常常挑撥印尼原住民和華人之間的關系,以坐享漁人之利。1945年8月17日,印尼在民族獨立運動領袖蘇加諾的領導下宣布獨立,但是一直到1949年,荷蘭人才正式放棄在印尼的統(tǒng)治,將政權移交給印尼政府。1950年,印尼諸群島成立統(tǒng)一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并在4年后宣布取消荷印聯邦關系,真正成為一個主權國家。陳清泉是印尼第三代華僑,祖籍福建省漳州市,祖父時期來到印尼定居,父親是馬吉朗市當地的華僑企業(yè)家,主要從事出租車和公交車行業(yè)的生意,屬于當地的中產階級。陳清泉小時候,印尼仍屬于荷蘭殖民地,所以父親將他送人當地的荷華學校就讀,學校采用荷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由于該校的華僑學生都已經是印尼出生的一代,校內的中文課程只作為外語學習,而中文課程的老師竟也是荷蘭人。同時,陳清泉的父親為他請來了德國人做家庭教師,教他英文。和當時其他較為富裕的印尼家庭一樣,陳清泉從小就在多國文化的熏陶下成長。由于父親從事汽車行業(yè)的生意,陳清泉從小就有機會接觸汽車,每次看到汽車排出大量煙氣和工人因為修車而弄得全身油污時,他就覺得奇怪,感到很不舒服,心想為什么外表漂亮的車子,會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造成這么大的污染。于是,他的心里便萌生了一個朦朧的想法:如果汽車不用汽油做燃料也能在大街上行駛該有多好啊!也許,這只是一個孩子當年的夢想,但誰會知道這個夢想在幼小的心靈中正生根發(fā)芽,不斷生長,最后更開出了絢爛的花朵,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1.1.2 少年求學印尼華校的歷史已有100多年,起源于清朝時期改革派梁啟超等人的宣傳,強調救國必須從教育人手,鼓勵華僑辦學,因此當時在爪哇島的雅加達、三寶壟、直葛、馬吉朗和泗水等城市紛紛成立了華校。最典型的是由華僑團體中華會館出資建校,并常常稱為中華學校。當時的印尼華僑子弟,一般在中學時會選擇進入華校,以學習更多的中國文化,陳清泉也不例外。日本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之前,印尼境內特別是雅加達的華校,其辦學目的、辦學規(guī)模和教學方針均不盡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印尼淪陷于日本后,所有華文中學被勒令停辦,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各華僑團體才開始恢復籌辦華文中學。陳清泉先后在印尼中爪哇直葛市中華學校(簡稱直華)、萬隆市南僑文化學校(簡稱南化)、三寶壟市華英中學(簡稱華英)從初中讀到高中一年級。陳清泉非常勤奮好學,從小就打算要用最短的時間讀完中學,這樣既可省學費,更可省時間。他從學長的經驗了解到,初中一年級上學期的課程多為復習小學六年級所學的各種內容,而高中一年級上學期又多為復習初中三年級的課程。他認為這些內容完全可以靠自學,不必浪費時間。于是陳清泉努力自學,從馬吉朗中華學校小學畢業(yè)后便跳班進入直華初中一年級讀下學期,后來從南化學校初中畢業(yè)后又進入華英高中一年級讀下學期,讀完后插班考入巴城中學高中二年級。由于陳清泉經常這樣跳級。因此在班上一直都是年齡最小的?;貞浧疬@些,陳清泉感嘆地說,現在有人稱他為“老陳”或“陳老”,他真是不習慣,因為從讀書到移居香港之前,人們只會稱他為“小陳”。直華是印尼中爪哇著名的華校,當時中爪哇一些城市的華校還沒有高中,而直華已辦了高中,因此很多中爪哇各地的華僑學生遠道而來直華讀書,當寄宿生。當時陳清泉在直華讀初中一年級下學期至初中二年級上學期,其班主任王文華是一位思想進步的教師,經常向學生介紹中國解放區(qū)的情況。在他讀初中二年級上學期時,恰逢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使直華的愛國師生非常振奮。陳清泉所在的班級出版了壁報特輯來慶祝,不料校董視察學校看到壁報時,竟然大怒并撕毀壁報,并追究中學部主任吳直由和班主任王文華的責任,將他們兩位革職。但這兩位老師都深受學生愛戴,革職引起了廣大學生的不滿,并導致學生自治會領導進行罷課抗議,并走上街頭游行,以爭取華人社會的同情支持。校董隨即報告警察,要求警察鎮(zhèn)壓學生的游行。在游行進行時,警察騎著摩托車阻攔游行隊伍,但學生自治會領袖不畏強暴,和警察講理,陳清泉因為個子矮小,站在游行隊伍前列。后來經過調解協(xié)商,直葛中華會館接管了直華并恢復吳直由的職位,這樣學潮才平息,學生得以復學。這時王文華不愿留任,先后轉到井里汶市中華學校和萬隆南化學校。南化學校是萬隆市的進步華校之一,有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王文華原也是南化學校的老師,原名黃文贊。陳清泉拿著王文華的介紹信,直接找到南化學校負責老師楊望東,未經任何考試就直接進入了初中二年級下學期。在南化學校時,陳清泉感到南化的自由進步氣氛濃厚,課外活動豐富,他積極參加班會和學生會的工作,擔任學生會的秘書并負責班會的壁報工作,負責組織學生會演講比賽,每周參加時事學習班,討論國內外新形勢。陳清泉還參加了當時萬隆市著名的南化合唱團,學習古典音樂和進步歌曲。1951年,陳清泉以優(yōu)異成績從南化中學初中畢業(yè)后。跳班進入三寶壟市華英中學高中一年級下學期。華英中學以英語為教學語言,英語水平高,令陳清泉的英文水平大大提高。巴城中學(印尼首都雅加達市原名巴達維亞市,簡稱巴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投降后,由司徒贊、劉耀曾、劉宏謨、賴紹基、溫湘興、韋同芳、何福同和王耀西等一批有遠見卓識的老師于1945年10月在雅加達創(chuàng)立的一所中學。學校奉行嚴謹的教學學風,培育學生“樂觀、進取、合作、奉獻”的精神,提倡學生德智體群等各方面發(fā)展,其招生和考試都十分嚴格,激發(fā)了學生奮斗不息的學習熱情。學校從中國內地聘請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師,如畢業(yè)于西南聯大外文系的賴增創(chuàng),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的劉宏謨、劉宏謙等。同時廣泛招收當時內地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學生擔任老師,給巴中注入了生機勃勃的師資力量。在學校教學設備上,巴中采用了內地最新的中文教材,而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大學堂(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的韋同芳老師更親力親為,為巴中建設了具有先進設備和功能完善的物理實驗室,水平之高是當時印尼其他學校所不及的。高水準且資歷雄厚的師資力量,聰明自律而又勤奮的學生,加上民主開放、嚴謹求實的校風使師生團結友愛,上下一心,學校教學質量突飛猛進,培育了不少學識獨到的專才。同時學校亦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和文藝體育比賽,出色的表現和高素質的學生,令學校聲名不脛而走,名揚四方,讓印尼全國各地的華僑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巴中來求學。當陳清泉在華英讀書時,晚上時開始自修巴中的課程,準備考取巴中。因為巴中對插班生的考試很嚴格,通常采用本校學生補考的題目來考外校插班生。陳清泉通過同學了解到巴中高中一年級的課程教材并刻苦復習,終于在1951年應考順利通過巴中的入學考試,就讀高中二年級。在巴中,陳清泉各學科成績優(yōu)良,打下了數理化和語文的堅實基礎,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學生會和各種文娛活動,并于1953年擔任了巴中回國同學會文書。新中國的建立促使巴中就讀的一批愛國學生組成了活躍進取的學生會。他們組織同學積極參加各項愛國活動,密切關注祖國的發(fā)展,還通過寫詩歌、小說、出壁報,開展紀念魯迅晚會等各種方式來宣傳愛國思想。陳清泉向往如日初升的新中國,積極參與各項課外活動,一次與同學到巴厘島旅行,陳清泉還向有關部門借出了一批關于新中國的圖片,在旅途中舉辦圖片展覽及演出新中國舞蹈,向偏遠地區(qū)消息閉塞的僑胞宣傳祖國朝氣蓬勃的新氣象。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中印建交,海外華僑對新中國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而祖國欣欣向榮的氣象更增強了華僑,特別是年輕一代向往祖國,一心要投入祖國懷抱的愿望,同時也為巴中的畢業(yè)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升學途徑。在“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感召下,從1951年開始,巴中掀起了回國升學的熱潮,高素質的巴中畢業(yè)生們抱著年輕人固有的激情,不顧家人的勸阻,紛紛越過重洋,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去參加聯考。1950年夏,巴中50屆中,95%的高中畢業(yè)生都在畢業(yè)時選擇了回到新中國去。但在開船前一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家長們擔心會爆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紛紛要求自己的孩子先看清楚形勢再去。但是,其中一些甘當“過河卒子”探路先鋒的同學,按原計劃如期赴港。20世紀50年代,香港受英國管治,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香港警方不許他們登岸,兩天后把他們送至深圳,再到達北京。先期到達北京的同學給仍在印尼的同學們傳來了最新的消息。隨后大批同學包租一艘艘貨輪,不顧旅途的顛簸與嘔吐,一路勇往直前地抵達天津塘沽港口。為了趕考期,他們馬不停蹄直奔北京,住宿在臨時安排的房間里,行李剛剛放下,生活還沒安頓好,便趕到考場參加全國統(tǒng)考,這足以看出當時印尼巴中同學們對祖國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憑著在巴中打下的扎實學習基礎,這批同學中,絕大多數都考上了全國各地的名牌大學,并且在大學的校園里,繼續(xù)發(fā)揚巴中勤奮好學的學風,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把巴中的風采展現在國人面前。陳清泉在巴中讀書的時候,經常收到先期回國同學寫信傳回來的信息,他們所描述的祖國欣欣向榮的現狀和美好的前景給了陳清泉極大的鼓舞,他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回到祖國去,為祖國作出貢獻。1951年,印尼華僑學生紛紛回祖國升學的時候,陳清泉想立刻回國,只是當時老師勸阻了他,建議他高中畢業(yè)了回去也不遲。還有一次,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文化參贊來學校參觀,他們勸說同學們一定要有準備再回國去,而且走之前要先做一兩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才是真正愛國學生的表現。為了做有意義的事情,陳清泉決定留了下來,晚上到進步華僑社團民生社辦的夜校教英文。民生夜校是為沒有機會進入正規(guī)學校的華僑職工開辦的,由于陳清泉教學認真負責,講課生動活潑,盡管學生年齡都比他大,但是深得他們的愛戴,在陳清泉回國時,學生們還組織了歡送會。1953年,陳清泉高中畢業(yè)時,父親原想讓他到英國留學,并要求他參加英國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成績出來后,陳清泉考得很好,因此陳清泉想回祖國深造學習的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反對,父親認為新中國雖然有新希望,但畢竟還是不穩(wěn)定,況且百廢待興,陳清泉去了一定要受苦。與父親相左的想法讓陳清泉苦悶不已。當時他的不少同學是先回家悄悄拿了錢,留下一封信,就偷偷逃離家,奔向新中國。陳清泉一度想仿效這些同學的做法,但最終沒有這樣做。就在陳清泉不斷爭取家人同意自己想法的時候,印尼政府頒布了針對華僑的新條例,父親經營的汽車運輸業(yè)因而遭受打擊,使原本提供陳清泉遠赴英國劍橋求學的費用也難以籌措。父親的想法改變了,不再堅持初衷,終于答應了他回祖國求學的要求。1953年6月,陳清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登上了“芝利華”號郵輪,經過8天的海上顛簸,到達香港。當時的港英政府只準他們過境而不準逗留,一上岸便由港英警察送上火車直抵羅湖,然后步行過羅湖橋到深圳。第一次踏入國門,看到在國土上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陳清泉和伙伴們的心情激動極了,漂泊海外的赤子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值得一提的是陳清泉的母校巴城中學。1955年,巴中舉行建校10周年紀念盛會時,司徒贊校長曾自豪地說:“巴中的10年是輝煌的10年,由當初的27位教師發(fā)展到現在的124位老師,由當初的1000多位學生增加至現在的3500位學生,10年來為社會培育了5000多位優(yōu)秀人材?!币凰ㄐ?0年的中學能取得這么大的成績,足以說明學校背后各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僑生的優(yōu)秀才華。1960年,巴中為適應時代的要求,改名為“雅城中學”(簡稱雅中)。這時期,學校再度掀起回祖國升學的熱潮,幾乎所有高中畢業(yè)的同學都爭著回祖國升學。而同年司徒贊校長也回國定居,接任的是劉耀曾先生,至1963年再由劉宏謙先生繼任校長。1966年中,印尼反華排華浪潮再起,當時的雅城中學遭到當局勒令停辦。至此,經歷了21個寒暑的巴城中學,已為社會培育了近萬名英才。巴中雖然只有21個春秋,但學校培養(yǎng)的莘莘學子卻造福于世界各地和各行各業(yè),其中許多同學為新中國初期的建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巴中“樂觀、進取、合作、奉獻”的校訓。至今仍然為巴中校友們牢牢地記在心中。巴中校友雖然分隔世界各地,但是心心相連、息息相通、團結友愛,至今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香港、雅加達、奧克蘭、新加坡、大阪等地都有巴中校友的身影和巴中校友會。他們定期舉行校友聚會,以紀念這所培育他們的印尼著名華僑學?!统侵袑W。陳清泉一直認為中學階段是為學問打基礎的重要階段,而年輕人的接受力最強,應當抓緊這二時機,盡可能學到更扎實更廣泛的知識。他至今仍清楚記得當時的物理老師韋同芳,韋老師對所有人的要求都非常嚴格,做實驗時一定要每個人親自動手。中學階段所掌握的知識、理念和實踐等方面所奠定的堅實基礎,令陳清泉在日后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工作中獲益匪淺。
后記
本書的寫作雖然只經歷短短三個寒暑,但編寫組卻付出了不少努力。我們在緊張和忙碌的工作和學業(yè)中,抽出寶貴的時間替我們尊敬的陳清泉老師編寫這本書,縱然因為編寫中文傳記的經驗比較少,而編書的時間又相當緊迫,因而出現不少困難,但我們對老師的尊敬之情可以說已洋溢在整本書中。本書因倉促編成而可能有不少錯漏,希望讀者能多多包涵,不吝賜正。本書的寫作還要感謝下列人士:梁鳳翔、阮衍章、諸自強、蔣全、程明、姜淑忠、崔淑敏、祝春波、程遠、劉開培、張慧、鄒國棠等。編寫組向他們致以深深的感謝,感激他們對本書的初稿給予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編輯推薦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書系:陳清泉》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