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犯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  作者:王愷  頁數(shù):30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作者社會報道專業(yè)之外的“軟文”結集,話題涉及美食、影戲、旅游、人文地理諸多方面,修身休閑皆宜,以深沉廣闊的文藝眼光俯瞰人間、書寫世界,故名為“文藝犯”。以冷眼觀世界,以熱心寫人間,文筆頗得張愛玲神韻。

作者簡介

  王愷,70后待知名才子,祖籍北京,生于宜昌,長成為三峽好人后,遷往上海,閱盡洋場花事轉徙帝都,供職《三聯(lián)生活周刊》至今。

書籍目錄

序|朱偉
Ⅰ食色
 吃的重大|包菜、花生醬及偷情
 食物考古|舊時資本主義
 一個人食|獨孤君說
 深夜排檔|市井男女與城市規(guī)劃
 海鮮|有關風月
 海鮮|無關風月
 南粉|孤獨的飲食
 北面|麥子清香
 清真上海|牛肉拉面
 天府隱味|風騷蒼蠅館
 洛陽|古中國的味道
 大閘蟹|陽澄湖和符號化
 四方游食|從杭州到越南
 糟貨|上海飲食的陳舊語言
 進賢路|“春”的摭憶
 蘇州|群魔亂舞
 談吃的人|食家性情
Ⅱ行色
 小城之夜|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
 震余記|片刻印畫
 震余記|折翼天使
 尼泊爾|從破相到無求
 老撾|銀匠、Beer Lao
 湄公河|臆想的南國
 流蕩中國|淫婦的物證
 少林寺|剎那芳華
 閬中|天下糧倉
 上海弄堂|制襖記
 仙市|寂寞古鎮(zhèn)
 高郵|尋找汪曾祺
 終老之地|養(yǎng)老迷夢
Ⅲ影色
 《萬家燈火》|邊緣人燈火
 張藝謀|法西斯情意結
 《碧玉簪》|中國彩旦VS日本女優(yōu)
 《女政委》|恐怖的詩意
 勞倫?巴考爾|好萊塢的好時代
 加里?格蘭特|衣柜里的私生活
 格蕾絲?凱莉|越完美,越討厭
 《蘇州河》|婁燁的地理空間
 賈樟柯|真實的峽谷和偽造之城
 間諜生涯|曖昧的流亡者
 男人肉身|賈維爾?巴登的身體使用
 東方好萊塢|女人的現(xiàn)代性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春夢了無痕
 《卡門回故鄉(xiāng)》|天使,回故鄉(xiāng)
 《職業(yè)男人》|北歐的寂寞
 《白伯爵夫人》|還魂記
Ⅳ聲色
 《梁祝》|中性祝英臺
 越劇《紅樓夢》|戲里戲外的常識
 黃色大調|昆曲里的情色
 行頭|非現(xiàn)實主義的衣冠
 《長生殿》|兩生花
 《琴心》|雨季的纏綿
 非道德的柳毅|被打扮的真小人
 《玉蜻蜓》|簡陋版《紅樓夢》
 戲劇皇后|符號的回聲
 盛世經典|為什么《東方紅》這么好看
 上海折子|光明戲劇背后的灰暗人生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吃的重大|包菜、花生醬及偷情  看韓少功的《山南水北》,最羨慕的是他自己種菜吃的“耐煩”之心,看他一年的蔬菜收成實在不錯,十余種,一家人吃起來是飽足的,他選擇居住的汨羅江畔我只是輕浮掠過,印象中沒有山,也不知道他定居的山在哪里。只有煙霧一樣的綠樹,緩慢而沉重的白鷺,將綠樹當作背景飛。那條著名的江淺而清,沒有煙火氣。那里種出來的包菜一定好吃?! ∮袝小端夭酥伟俨 ?,包菜是清肝壯陽的首選菜,我從前只是在紅菜湯里愛吃它,軟,懶散,上面有點蕃茄造成的紅油。濃重的油膩的紅房子,悄無人跡的凱司令,那些沒落而頑固存在的上海人的西餐廳總有這道菜——真是上海人的。三十多歲滿面油哈氣的男人,同樣蒼老卻還打扮著的女人,一起倦怠而滿足地帶著考試成績不錯的女兒去吃飯的地方。不過他們叫羅宋湯,因為是當年的窮白俄癟三留下來的遺跡——這個城市大概就這么點白俄遺跡了?  上海人管茄子也叫落蘇,也怪異得很?! ≡诤系谝淮纬缘搅耸炙喊?,新鮮白亮的綠色,即使到油里火里去走了一回,還不肯掉去——一如湖南女人的性子。配菜的青辣椒也在爭寵,包菜是不規(guī)則的手撕無誤,青椒卻是精致的菱形片,帶著白色芬芳的筋,幾乎每家飯館都有,也都一樣的好吃,手工業(yè)時代的操作卻有著近乎精美的流水線結果,我想是湖南人摸透了包菜的個性,它需要的就是一點掛在身體上的顏色(醬油給的)、一點味道(辣椒給的)、一點尊重(被漫不經心地撕開總勝于整齊機械地切開)?! 『系奶鞖庹媸遣缓?,悶且濕熱,北京人這幾年愛叫桑拿天,其實他們哪里懂得什么是桑拿天,要過了長江,才能感覺到那種氣息——似乎是進了一個陽氣暴烈的蒸籠,一切升騰而起,陡然地讓人沒有了脾氣——汗水是把胸背都弄得貼在衣服上為止的,難怪湖南的男人不穿上衣的居多,大街上走著,一兩個壯實的鄉(xiāng)下少年,黑而粗的臉,蠻橫無理地追打在炎熱濕潤、臟水塘似的街道上,像一個夏天的夢,說不出是美麗抑或是恐怖?! 『吓诵U橫而潑辣,只有她們做得出手撕包菜這種生機勃勃的蔬菜。想起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復原像,雖然是美化了很多,但肯定有幾分神似,特別是臉上的神色,高顴骨,凌然有殺氣——看看他們留下來的繪畫就明白了,根本就是非洲巖畫。有幾分像馬蒂斯的后期作品,點滴淌著蜜一樣的光澤?! ”本┑牟宛^,稍微正式點的就土,不如街邊小店那么由衷粗略地暢快,可是手撕包菜只有這種土氣而裝潢嶄新的地方有——局促的整體氣息,從外地學了些菜回來,大概表示自己也能接待四方來客,也是個場面上的地方。其實菜名就表示了他們的虛心——北京人管包菜叫洋白菜??上炙喊嗽谶@里被蹂躪了幾遍,首先不是撕開的,是那么簡略地排列在盤子里,層層疊疊,灑上些醬醋。因為不會做,唯一的信念就是保持菜的美觀,堆在那里缺油少鹽的,這道菜簡直就是個穿慘白婚紗的新娘尸體,因為慘白,也不算艷尸。  其實北京市井小店的蝦皮炒洋白菜一樣好吃,兩者都有點甜香,配合到一起,不遜于湖南的那道名菜。不要臉的大飯店把這道菜學去,改名蝦米包菜。上次去一家號稱北京金領店的餐廳,店員勸點的時候,總是說,點吧,家里做不出這味。怎么做不出?誰家沒鍋沒油沒蝦皮?這道78元的昂貴蔬菜,專門給那些如水泥墻般裝潢自己的白骨精吃,倒是相得益彰,她們的胃口和趣味都是改造化的?! 』ㄉu的境遇完全不同。包菜適合粗吃,可是花生醬卻適合精細地咀嚼,用花生醬抹面包什么的,或者直接挖花生醬吃,最粗胚了——大概只有剽悍的美國人愛這樣?! 《哦耪f張愛玲意識到吃的嚴重,在書中往往只有夫妻才能同臺吃飯,偷情者的吃都沒有好下場——真是聰明的發(fā)現(xiàn),例如王嬌蕊,從開始就吃個不停,切下火腿肥的部分給丈夫吃,然后拿著琥珀桃仁賣弄風情,又喊新的潛在勾引者幫她塌花生醬——但是就是沒和振保一起吃成飯,塌花生醬的時候也是她自己在吃,可見他們的愛情兇多吉少。電影里的陳沖已經完全沒有上海女人味,但是她要振保幫她塌花生醬的時候,還是有種生硬的媚態(tài)?! ∩虾H瞬恢罏槭裁茨敲磹鄢曰ㄉu,夏天家家賣蒸制的冷面,上面居然灑的也是稀釋的花生醬。第一次吃我完全愣了——在外灘附近的一家小餐館,估摸不是開給游客的,就是那種少生意的本地人的店,有幾個中年人在漠然簡單地吃,其實也不難吃,就是平淡一些,很索然,感覺是吃了完全不可吃的東西,例如嚼了報紙,白喇喇地空虛?! ±涿鎸嵲诓皇且环N美味的食物,但是在上海,這么非理性的飲食之地,一切都昂然下去,弄得我到了北京滿街找芝麻醬涼面吃。有次去當年尚未倒閉的北劇場看戲,和一個不太熟悉的女人看戲前隨便吃飯,她高個子,有北方女人的快樂和寡淡。猶豫了一下,就把她吃了一半的芝麻醬涼面吃了,面不改色,實在是好久沒吃了。她大概覺得我在追求她,也就沒說什么。她一直在和人鬧戀愛事件——有陣子完全不工作地鬧,所以很容易想到那方面去?! ∩虾7睒s的花生醬把芝麻醬排擠得完全沒了蹤影,要在大超市里才能找到。要么就要在一些古怪的地方才能找到,家人甚至轉了兩次汽車去康定路一個菜場買。有次從北京坐飛機,隨便往包里裝了兩瓶芝麻醬,安檢的時候,那個滿臉晦氣的女人看著這玩意就生氣,但是也沒讓我開蓋檢查,大概她也嫌麻煩。我慶幸沒有,當時空落落的旅行包,就裝了它們和兩件白襯衫?! 〕哉媸侵卮蟮氖虑?,不過現(xiàn)在過于豐衣足食,沒人再那般看重這種儀式,我們往往是和偷情者的吃喝次數(shù)多于和名正言順的那個人。偷情偷得好,吃起來也分外地驍勇——好像莫言寫過的爺爺和奶奶最初相識的那幾天,在床上的生活——吃都是利用性交間歇,所以吃得快,多,猛烈。偷情不好,當然吃得也索然——大仲馬的小說里,火槍手去找吝嗇的老情婦借錢,被迫親熱之后,她把一只瘦得皮包骨的母雞做成湯,然后僅僅撕下一只翅膀給他——這么黑色幽默的飯局,只有老女人和包小情人的老男人才能做到?! ⌒禄榉驄D的胖,當然也是性和食物的雙重刺激。魯本斯的畫里,人人皆肥,看《十五到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當年歐洲最發(fā)達的荷蘭是吃的集散地,資產階級肯定比封建領主吃得少而普通,但是胃口一定更放肆——靈魂自由的緣故?! ∑鋵崗垚哿嵋矊戇^非婚者的飯局,《阿小悲秋》里的哥爾達,雖然長得像塊半熟牛排,吃起來還是毫不動搖,約女人吃飯總是那么幾道菜,對面吃飯的女人全都是魚水之歡。細想想,1940年代的上海風流男人還是比我們現(xiàn)代人有禮儀,上床前至少還有頓常規(guī)飲食,現(xiàn)在的419卻是幾乎不沾飲食的邊,來了就做,做完快走人,成為無數(shù)人的原則——哪里還有得吃?大概只有性太滿足,期待第二次的,才會鬼祟地笑容滿面地去吃?! ∫淳褪瞧鄾霭?,找不到性伴侶的老男人為了延遲小伴侶的跑路,請他盡量多吃點,《荒人手記》里寫過。  另一場非婚飯局是曼楨和世鈞最后的晚餐,前面那么多次同桌都不算,始終有外人,他家或她家的家里人總在旁邊,嘈雜的,擁擠的??梢韵胂髲垚哿岬幕橐鰬B(tài)度——即使兩人成親,大概也還是一樣地雜亂,熱鬧而無趣,是中國古畫里的行樂圖,看著和實現(xiàn)著,都是乏味而捱時間的,花哨而破敗。人最少的時候,他們吃飯也是三個人,小說開始的地方反復出現(xiàn),證實戀愛期吃不是主調。戀愛中的人大概是飽滿的,成天食也不知道味,就算是在廚房中堆滿了調味品,真正吃的還是愛人的身體和氣息??墒鞘棱x和曼楨甚至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 〉搅苏嬲龥]干擾的時候,可是這餐飯,已經有“我們回不去了”的招牌在那里,所以吃的什么我們根本無從談起。  食物考古|舊時資本主義  看《北魏人書佛說佛藏經》的殘卷印刷品,最喜歡“心”的寫法,還有“言”字偏旁里的那幾道橫,說不出的干凈爽利,秀美無儔,感覺好像是在秋天的樹林中散步,又有點茫茫然,不知道未來是何方?! ”蔽阂彩莿邮幍哪甏敃r的書寫者也許不過是個傖俗的小吏,可是流傳下來,卻成了現(xiàn)代人最好的甜品——看書后說明,說是真跡藏在上海的朵云軒,不由連聲大呼,居然藏在那么雅得近乎俗的地方?  多年前,南京路剛整頓完時,還常去朵云軒閑逛,別誤會,對昂貴的筆墨紙硯沒興趣,而是對藏在角落里的一些玩意有夸張的喜愛。記得買過一個鑲嵌在銀邊里的碎瓷片,上面是一只飛舞著的鸚鵡,倒不像是偶然的碎片,而是精心策劃的殘跡,是舞臺上桃花扇衰敗后的六朝煙水;還買過景泰藍的冰箱貼,是只五彩斑斕的知了——搬家搬多了,這些早已不見蹤影的小玩意兒,是流走的歲月里唯一的堅實存在,冷冷的,硬硬的,說出來卻還是如梗在喉?! 《湓栖帉γ婢褪乾F(xiàn)在已經拆掉的東??Х瑞^,那時候已呈現(xiàn)衰敗氣象,一樓是快餐,本地上海人多已經拋棄了南京路,東??Х瑞^也就順理成章地淪為外地游客的快餐廳,因為當時的單位靠近那里,我也時常去,只是一向是沒有老上海情結的,去了常抱怨。那里的快餐一定是附帶送湯的,簡陋的羅宋湯里面的牛肉改裝成了便宜的西式火腿,總覺得有種寒酸,好像是敗落人家撐場面的請客,但又忍不住去,想來是那里的魚排和紅燴牛肉的吸引力——裹上厚重的面包粉,再行油炸的魚排和豬排,一向是上海的獨有菜品,半西半中,承擔著這個城市混雜而濃厚的歷史?! 〕韵乱粔K特別有飽足感,沒有任何骨頭魚刺,那些中年的女服務員們穿著頗臟的統(tǒng)一服裝,胸口飄著綠領巾,一手拿著三四盆裝著紅艷艷羅宋湯的盤子出來,真是能做的女人!那湯紅得實在讓人懷疑,有時更懷疑她們不把盤子洗干凈就裝下一份,反正也看不出來,酸的,濃重的,寒蠢的湯,簡直是某種太健康的婚姻生活——也讓我這個挑剔的人很不舒服?! |海的整體氣氛是讓人愉快的,盡管在賣所謂的西餐(臟相的服務員每每在門口喊叫著游客“來嘗嘗看”),可卻是個沒有一點包裝的西餐館,像是已經貧民化的落難公子,油漬漬的在街頭打麻將,毫不矜持。相比起同樣賣“古董西餐”的紅房子,東海的精神世界一點不扭捏,在什么境遇里都能昂然地活下去?! 〔贿^也不盡然,點餐的咖啡館二樓就頗有上海特有的國營西餐廳的感覺,好像重新裝修過,放了些不三不四的舊照片,洗手間也弄了幾塊花花綠綠的玻璃,到底不甘墮落到街巷之間,帶著點上海人特殊的、老式的虛榮心,因此也就有了特殊的CAMP味道?! ∮袀€階段我很喜歡去,坐在看不出顏色的沙發(fā)上消磨下午時間,那里的點餐單倒是一點不修飾,塑料的,都被無數(shù)的手揉成了軟包裝。咖啡也沒什么花樣,就是現(xiàn)磨一種,夏天有加冰淇淋球的冰咖啡,都不難喝,不過也說不上什么好喝。靠在小格子的窗戶上,周圍完全是上海人的熱辣世界,有偷情的中年人,窩成一團;更多是談生意的,披著頭發(fā)的努力妖嬈著的女人,熱烈地綻開紅色嘴唇,推銷著保險,或者別的什么單,不知道為什么與一樓神奇地完全兩樣。那些小格子的木頭窗戶極為隔音,外面就是喧鬧的雜貨攤一樣的南京路,可是里面只有盈耳的滬語,我喜歡躲在這樣的世界里,有種特殊的安全感,感覺自己是他們中的一個?! 〔贿^有次還是被熟人認出來,一個帥氣的圖畫老師,朋友的朋友,遠遠地就沖我打招呼,告訴我他來朵云軒看畫展,架上,還是什么的,曝光的感覺,本來極為懶散地靠在沙發(fā)上,不由得端坐起來?! ∮袝r坐晚了,就在那里吃飯,二樓的女服務員似乎穿著齊整點兒,也同樣驍勇,自作主張地給我推薦,記得吃過一次“漁夫牛排”,為什么叫這名字,那看上去精明勢利的女人也說不出,就是一味說好吃。那牛排也就是周圍的蔬菜可吃,不過我還是極有胃口地吃了一切。還有次是朋友不能到,我獨自吃了飯,電話那邊的說來接我,并且要付賬單,于是,很是生氣地大吃大喝了一頓,雖然沒什么多的可點,可是從頭盤到最后的甜點,程序齊全,到晚的朋友看著賬單苦笑,因為不能讓營業(yè)員覺得奇怪,所以是我先付,等出了餐館,再搶錢包——瑣屑、溫暖,無聊的日子。  當時是無所謂的,好比是終日躺在身邊的肉體,一直本能地使用著,甚至有些厭倦那熟悉的氣息,可是到了分開的時候,才想出其中綿綿糾纏的情意結來,卻又不是李商隱所說的“已惘然”——而是空空落落的,還是現(xiàn)代人特有的孤獨感作祟?! ∩虾A舸媪艘慌@樣似是而非的西餐館,1949年后和西方的隔絕,使他們只能在回憶中烹調,本來就做不中不西的菜,隔離后更加混亂無依據(jù),反而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據(jù)說紅房子的西餐完全是1930年代的西菜味道,這種只會做三四十年代西方菜的地方成了失傳西菜的代表——難怪那么多外國人在1980年后回來做食品考古,他們那里早已經失傳。飲食成為考古,也算一奇跡?! ∫踩コ赃^,服務員多是麻利的中年人,表情冷淡地推薦昂貴的烙蝸牛,如果你不點,就不高興地一轉身,帶走一點煙氣和菜單。上海本地人也多在那里聚會,有些父母獎勵孩子,一看就是不太來餐館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有種新鮮而鄉(xiāng)氣的喜悅。也有自以為見多識廣的穿大紅西裝套裙、燙卷發(fā)的婦女,這種造型只能表示她出身不佳,小里小氣,跟不上潮流而自以為跟得上,在上海這么勢利的城市里很是觸目?! ∧媳狈?949年后進行了最初的也是最后的食品組織遷移。好像有批上海餐館隨著理發(fā)店、裁縫店遷移到北京,浦五房在上海本地早已經消失,在北京倒還在大賣,超級市場都有,寫著南味熟食,有一種不咸不甜的叉燒味,在現(xiàn)在的上海就總沒有買到過。這是一種消失的南味?! ∩虾S行┍镜厝颂貏e土氣,比如他們一向把《雷雨》叫《大雷雨》,那并不表示有意還是無意與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相混,而只是因為他們只看過灘簧戲《大雷雨》而不知道有曹禺——可是這不妨礙他們吃這古怪的西餐,因為羅宋湯、炸豬排是他們從小就熟悉的西式風味,是這個貪婪吞吐的大都市自我發(fā)展出來的“獨一味”?! ⌒r候看電影,都在露天的廣場里面,小城鎮(zhèn)特殊的盛大集會。正片前面往往加映紀錄片,有個不知名的片子是講上海菜的做法的,裹著面包粉的大排骨,金光閃爍著進了油鍋,當年還小,沒有更多的想法,只聽見周圍大人孩子的口水聲——上海一直是全國人民的他者,這種隆重的上海烹飪更是神秘化的重大儀式?! ⊥瑯拥纳虾Ef餐廳還有凱司令,不過他家一直銳意進取,最近又裝修了一次,混搭東南亞、艷俗、古羅馬種種痕跡,整體風格說不出的怪異粗糙,是粗俗的現(xiàn)在的上海人幻想中的時髦。走上樓梯就后悔了,整個餐廳空落少人,只有旁邊桌上一對蒼老的上海夫妻在那里請一海外華人,言語之中很為這頓飯而自豪,老女人似乎還燙了頭發(fā),有種老派人的鄭重其事,看他們落伍的穿著,大概這頓飯也真算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吧,當時就替他們不值得,那么昂貴的新菜,那么難吃。裝修后的凱司令生意甚至不如樓下的糖朝好,也是活該,索然無味的地方,估計是不會再去了?!  稄拿珴蓶|到莫扎特》|春夢了無痕  開頭就非常有誘惑力,尤其是對于我這樣有1970年代狂熱的人而言——肅靜的田野,戴草帽的古老的人群緩緩流逝,自行車在幾乎寧靜的北京街道上滑過,這一切都是會消失的景象,我知道。1979年的北京,小提琴家斯坦因來到這里——剛剛從封閉打開國門的中國?! ∫魳返淖饔糜卸啻??顯然沒有答案。然而可以想象1979年的中國,即使有那些音符跳躍,也不過是激昂或緩重的民樂,被篡改的交響樂,和一些剛剛開始存入耳膜的小調,我們已經不習慣有某些直接從心靈里開出果實的音樂聲,所以,斯坦因來到這里,更多的作為是擦亮那些蒙塵的心,而不是面對技術上的荒疏——誠然,后者也是存在的?! ∮捌舌l(xiāng)村、城市的1970年代開始,卻始終是在揭開荒涼的心靈歷史:那些從十歲就開始學習提琴的孩子,和那些剛剛換上花襯衫的少女,是最應該有發(fā)言權的自由人,然而,甚至是他們,都學會機械、炫技、無表情地拉琴,和那些成年的男性一樣干枯、苦澀。然而,莫扎特是陽光的、直接的、不需要那些苦澀和沉重的,我們的整個時代陷落在深沉中,一種做作的深沉。就像同樣是音樂家,卻與當時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思維同樣無趣的李德倫給莫扎特定的性——封建時代向新時代轉變時期,積累財富的音樂家莫扎特——這就是我們的觀念?! ‘敃r沒有人能夠直接面對莫扎特,在肆無忌憚的斯坦因的教導下,首先是孩子學會了說自己的話,一個個的美妙瞬間開始了:在舞臺上,在眾目睽睽之下,那些孩子好像第一次學說話一樣面對莫扎特,手指開始和心靈直接接觸,真神秘啊,一瞬間,孩子和臺下的人群都學會了說話——直接用一個異國的華麗聲音說話。  斯坦因習慣讓大家唱,自己也用粗啞的嗓子唱,最奇妙的一幕是,在他的催促下,那羞澀的拉琴的女孩用自己的真嗓子哼唱,低沉,真實,聲音之美,劃破了整個灰塵撲撲的禮堂。她長大后,還是清楚地記得當時斯坦因如何教自己歌唱,她放棄了拉琴,成了歌手,名字叫黃英?! ∨c音樂無關的場景同樣美好,甚至更有意義,剛恢復活力的國家,卻是有朝氣流動的,不說片頭那些穿著補丁衣服的農民,城市里那些灰衫的群眾也是旺盛佻的,陽氣彌漫。北京、上海,這兩座城市都顯示著它們蘇醒過來的多動癥,尤其是上海,革命似乎還是水過鴨背,一點影響都沒有。種種場景都在說明這個:不肯替美國人換更好的鋼琴的一群音樂廳的干部們非常有電影感,站在一起,笑得十分流麗,突出的奸滑,一如街頭下象棋的老頭們。這些小陰謀是有歷史做底的。時間漫長,沒有留下什么大智慧,都是些微渺的小奸滑小灰暗。  音樂學院的教授談到了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的廢立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在現(xiàn)實中似乎已經不見,在中國的風景畫面中,古箏、琵琶、笛子不斷出現(xiàn),做了極度良好的說明。同樣可以捕住的是北京的京劇排練和上海的體校少年們,有些灰暗,因而覺得陰郁的空間里,是一張張青春的臉;下面,是身體,流動自如,既讓斯坦因目瞪口呆,也讓我們跟著他的眼睛看見了中國之美?;謴偷募◇w立刻脹大,吐露芬芳氣息,像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發(fā)情,根本壓抑不住?! 《昵埃窍矂?,是青春片;二十年后,重新回來的斯坦因無疑是悲劇的從業(yè)人員,二十年后的北京和上海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不過這次導演是時間,毀滅一個人倒也罷了,更大的毀滅是城市,包括慢慢消逝的年華,并且告訴我們一切都會失去。盡管有許多孩子已經長大,并且成名,但是,他們和老者一起,告訴我們一個恢復了名譽的國家的人民是什么樣的?! ?hellip;…

媒體關注與評論

  作為第一本文集,它確實已經包含了足夠多的見識,這是他這些年持續(xù)好奇心的可喜收獲。這種好奇心驅使他不知疲倦地游走,不斷地打開一扇窗戶又打開一扇窗戶?! ?mdash;—朱偉  家國蒼生,食色男女,葷情素調,王愷是隨筆界的歡喜和尚?! ?mdash;—毛尖  觀察敏銳的記者,嗅覺貪婪的食評,歷史學者的考據(jù)癖,坦率誠懇的理想家?! ?mdash;—孫甘露  大概好多記者,采訪之余,心里都流淌著一篇篇散文,他們的內心就是承載這些文章的最好的地方,王愷居然寫出來了,那我們就會看到,用文藝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它還是溫情的,不那么殘忍?! ?mdash;—苗煒  游走這種無賴行徑,被王愷發(fā)展成行為藝術。  ——邁克

編輯推薦

  王愷是當今中國最優(yōu)秀的新聞人和專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潛力的新一代作者。他撰寫的數(shù)十萬字社會與文化報道曾引起眾多的讀者關注?,F(xiàn)為大陸近10年來最具影響力之綜合性雜志《三聯(lián)生活周刊》資深主筆,曾報道汶川地震、宜黃拆遷等重大事件,在讀者與媒體圈擁有極好的美譽度?!段乃嚪浮飞婕半娪啊騽?、旅游地理、吃喝玩樂等領域,其評論獨到深刻而不乏對現(xiàn)實的嘲諷與針砭,令人推桌捶墻的精辟見解俯拾皆是。文筆尖誚流利,細膩考究,與張愛玲、小寶、毛尖為代表的滬上文風一脈相承,為同年齡段作者所僅見,更為時下讀者所喜聞樂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藝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1條)

 
 

  •   看了朱偉在東方早報上的書評,再讀本書,作為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資深主筆,王愷的文筆果然不錯,的生活經歷豐富,吃喝玩樂皆學問。
  •   因是《三聯(lián)生活周刊》長期讀者,王愷的文章時常蹦出思想的火花,迷人深醉,值得沉思。好書一本。
  •   內容很好看,不過真的和他人所說,和三聯(lián)記者王愷的文風不一樣啊, 看來,每個人都有兩面性。不過,還是喜歡三聯(lián)的王愷,筆鋒銳利。
  •   文藝范?。。∥乃嚪福?!
  •   我很文藝,我很小清新,理所當然我是文藝犯
  •   喜歡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小伙伴們都會喜歡這本書。
  •   很細膩、很隨意、很。。。文藝。。。。。哈
  •   這本還沒有看,不過三聯(lián)的才子應該值得一看
  •   書的封面就很有文藝“范”的感覺。。內容~還沒細看,剛拿到書。。不過看了目錄,是一本可以增長知識面和眼界的書。。推薦購買!!
  •   恩,還沒看呢,不過在網(wǎng)上看的評論還不錯,三聯(lián)的質量應該是有保證的~
  •   高端文藝語錄,需慢慢咀嚼•﹏•
  •   真的很文藝,哈哈,總之是不錯的書
  •   額,,,三聯(lián)出品 很好
  •   如同張愛玲的語言風格
  •   朋友推薦看的書,如如她所說真的很有意思,作者的遣詞用句百無禁忌,時而文縐縐,時而很邪惡,總之是很好看的書
  •   這個作者我喜歡,文字好
  •   跟隨記者走遍大江南北,接觸自己視野所不曾涉及的層次,又一次心靈的旅行
  •   希望內容同樣不讓讀者失望
  •   有時候生活需要小資情懷,否則一切寡淡無味。小資是一種格調。
  •   當當一如既往的好的沒話說,不管是質量包裝還是快遞。很好。
  •   紙質一般,但內容挺好的。
  •   朋友推薦的書,挺幽默
  •   為什么不少于5個字呢??
  •   這本書在其他地方看到,是全價,當當網(wǎng)價格合理,服務也不錯。繼續(xù)支持。
  •   這本書總體不錯。是本發(fā)牢騷的書。小牢騷。喜歡??傮w喜歡。
  •   這個商品不錯。。能說的就這么多了。
  •   隨意的思維 揮灑的文字 不負責任的話語 任性的思考角度 說不清的人生
  •   很早就想買的書,文風和內容都很喜歡!
  •   看完之后發(fā)現(xiàn)真的真的真的真的非常好!
  •   名字就想看。書還是不錯的,幽默可愛,值得閱讀
  •   書很干凈整潔,沒有瑕疵,很滿意!
  •   書籍封皮有些皺,但內容非常好。
  •   看了一部分,還不錯,后面的還沒看,應該不錯。
  •   送貨好快啊,值得贊揚
  •   特朋友買的
  •   被書名吸引
  •   應該蠻有意義的吧
  •   封面也亮堂,內容也有趣,書質量也挺好,也還挺厚
  •   飯得著嗎
  •   女人挑好象是理所當然,看個嘴刁的男人叨叨衣食住行有別樣的風情,到底和女人的角度不一樣。
  •   拓展思緒
  •   看了前兩章關于旅行和吃很有風格
  •   追他博客很久,終于出書了,必入!
  •   很好看,有趣生動,很值得看看。
  •   喜歡他的文風。
  •   剛看完吃的部分,有點天馬星空,哈哈
  •   質量不錯,和圖片上的一模一樣。
  •   是被亮黃色的封面吸引的。內容很吸引我,能帶我看到不同于以往所看到的東西。
  •   試著閱讀
  •   ***e~
  •   王愷的用筆的確是很獨到,描寫得真實,語言不浮夸不張揚,這是我喜歡的最主要原因。前半本關于食和行的篇章都很精彩,后半本關于影和劇的,稍顯敷衍。但無論如何,是本好書,值得一讀。
  •   很期待王愷的文字,各種萬象包羅,確實值得一讀。
  •   資深文藝男,不管你高興不高興,反正他是那么看的。
  •   而且很文藝。
  •   在三聯(lián)看過他的文字,很贊
  •   從另一個角度寫美食,后過寫昆曲的部分我很喜歡。
  •   有知識,喜歡王凱的文筆,人也很爽快
  •   文筆不錯,內容豐富,閱讀輕松。
  •   很多小故事,作者的觀點也很獨特。。。
  •   事實上這并不是我很愛的那一類書。作者總是在批評批評批評。也或許是我還不夠懂作者的那種狀態(tài)。
  •   喜歡隨筆那種自然恬淡的感覺~
  •   如果你沒有機會吃遍大江南北,看看這書也是極好的。
  •   挺長見識的
  •   一共買了很多本書 唯獨這本 沒有包裝 而且書皮很臟很舊 還有圓珠筆劃過的痕跡
  •   還好吧嗎,不是多么失望,但也沒有多少驚喜。
  •   有點兒不爽的是封面居然圓珠筆劃過。
  •   不錯的書,很通俗。總的還是挺喜歡的。
  •   紙材粗糙,印章不清晰,書里內容挺有趣的。
  •   書的內容還有些意思,沒事時可以看看,愉悅一下心情,還可以增長知識
  •   閑來讀著很好玩。
  •   讀起來很順暢的感覺。
  •   打發(fā)時間的時候看的。還不錯。有的很有意思。
  •   有些矯情,還是可以一看
  •   前面不錯,適合睡前翻兩頁。
  •   能不能不要突然用幾張圖片生硬的將文章截斷!
  •   換貨,等待中,希望快些。
  •   看書評挺好的,可能是我不夠文藝吧 覺得這書挺**的。
  •   旅游和美食部分比較好,電影和戲曲部分個人不喜歡
  •   作者是記者,所以文筆還是不錯的,走南闖北見識也是有的,不過吃影之類,還是欠了點,浮光掠影?
  •   感覺介紹過頭了,都是隨筆,但文筆真的不是很喜歡.
  •   很一般,文筆老氣橫秋的
  •   文筆有趣,可也只是有趣。隨便看看還好。
  •   與邁克的一池春水相比,文字的性感度拿捏得更本土。
  •   覺得文字有些做作,希望新秀能盡快成長
  •   看上去還好吧,比較零碎,閑來看看也可以
  •   小資的散文,適合消夏
  •   果然文藝犯
  •   文藝犯,文藝范
  •     在這樣的國家里,一切都消失得更快。炎熱成了生命的催化劑,青春短得瞬間就結束了,彷佛昨天還是黑眼睛的小新娘,今天就已經是蒼老的婦女----難怪佛祖看見生,老,病都那樣驚懼和詫異。
      
      喜歡里面美食和游記部分,作者見多識廣,從文字中跟著作者進行心靈的旅行
      
  •      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文藝的人,這樣的觀點同時得到了身邊人的認可,文藝是一種感覺,一種氣質和一種源自內心的細膩。這本書的作者同樣是一個和文藝的人,作為《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編輯,走遍大江南北,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體察人情冷暖,感悟生活滋味。其實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就有了寫這篇文章的一些想法,因為覺得這些年來自己也像作者一樣,去過不少地方,玩過不少山水,吃過不少美味,當然,更看過許許多多的電影。
      
       先說說自己吧,我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縱使生活給了我一些小小的苦難,是的,我不認為現(xiàn)在面對的生活很糟糕,也許因為一切早已注定,更因為的確沒什么,繁重的學業(yè)早晚有一天會結束,去開始我新的旅程。再說就說遠了,我對生活的熱愛,在于生活總能給予我吃喝玩樂的快感,同時也能給我?guī)砺暽庥暗母袆印S腥苏f生活像一面鏡子,你對她怎樣,她便對你如何。此話不假,所以我熱愛生活,熱心的去尋找,去享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感動,是對生活的尊重和回報,也是對自我的嘉獎和完善。
      
       我喜歡游山玩水,幾乎每個假期都要出去轉一轉,走一走,無論遠近,只要能夠享受自然與人文的博大和深厚,便是每個假期,每次旅行之于我的意義。細細數(shù)來,自己也曾去過許多地方,中原的敦厚和滄桑,江南的靈氣和秀美,蜀國的俊俏和深邃,當然也少不了我常年盤踞的天津和北京,更不能忘記家鄉(xiāng)的冰天雪地。不同的風景,更代表了它們不同的文化與傳承,游山玩水并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在于體會這個過程,這些風景帶給我的感受。原來天南海北,已有好多地方留下過我的足跡。
      
       我還是個喜歡吃喝的人,到過的地方便少不了吃喝這一話題。東西南北,酸甜苦辣我樣樣喜歡,一直以為,喝酒吃肉是人生一大幸事,并且我在始終堅持著。生活賜予我的享受,便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利用與珍惜。同時,在吃喝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飲食習慣,而飲食有往往是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文化的代言。
      
       至于聲色,那更是我的最愛,我喜歡電影,如同我喜愛足球,如同我對生活的熱愛。每一部好的電影都能給我?guī)硭伎己透形颍⑹刮矣梦淖值姆绞接涗浵聛?。電影,是人類藝術的瑰寶。
      
       最后還是說一說這本書,書的前兩部分為飲食與游記,可以說這兩部分作者寫得非常精彩與逼真,引起了我的許多共鳴與興趣。同時其中并不缺乏作者對社會與自然的人文主義關懷,更是提升的吃喝玩樂的境界。至于后兩部分,及作者對電影與戲劇的描寫,便顯得力度欠缺,功夫不夠。電影是一種文學作品,寫影評便必須心有信仰,唯有信仰的力量可以表達出對電影最深最有價值的感悟。好的影評甚至是對電影的反哺,是電影本身更加熠熠生輝。而且,作者的評論大多為老電影,這本身就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有幸到現(xiàn)場看過一場京劇演出,其實現(xiàn)場的感覺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畢竟是被稱之為國粹的藝術,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只是我對戲曲的了解不過與此,再加上作者對曲藝的書寫與他的影評一樣平淡而陳腐,所以這部分同樣沒能給我如同前兩部分的情感共鳴??梢哉f本書的前兩部分是成功的,后兩部分的失敗,而對后兩部分的失望是我打三星的主要原因。
      
       當世界變得越來越快,當生活變得越來越功利,我們無法改變這樣的現(xiàn)實,便只好無奈地接受。好在還有我們喜歡做的事情,還有我們喜歡的人;還有大好的河山,美味的飲食和電光倒影值得我們去品味;我一定會把這些好習慣都繼續(xù)下去的。從沒有刻意地去“文藝”,一切只是順其自然,因為文藝是對生活的熱愛。
  •     沒想到書的大半都在討論吃的事情,都怪它的裝幀太過俏皮,致于我沖動地買了下來。但好賴這不是什么壞事兒,因為我之前從不以為吃的東西也可以寫得那么細膩,原來還以為以食物為主題的書只有食譜呢。我很驚訝這樣的文字竟然可以中飽讀者的食欲,而且是那么充盈的感覺,讀后想想,畫餅充饑、望梅止渴也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我當然永遠也寫不出王愷那樣有色香味的文字,一來本就沒有文學功底,二來更沒有游歷世界吃遍八方的履歷,若要真算起來,我這輩子吃的最多的還是食堂飯了。
      食堂飯是從幼兒園便開始吃的,只有午飯,因為是父母單位辦的幼兒園,加上那會兒社會也沒現(xiàn)在這么腐敗,一個學期三兩塊錢就夠伙食費了。當然對那時的吃食我已經沒什么印象了,只聽人說我挺能吃,一碗米飯通常是不夠的。
      剛上小學那會兒,學校還沒有食堂,飯菜是從別處做好用三輪車運過來的,米飯和菜分別用一白色泡沫盒子裝著。我想我對泡沫盒裝的快餐特有的情愫大概就是那個時候積淀下來的,總有種欲罷不能的向往。后來食堂建好了,像是一夜之間的事,飯盒也換作了鋁皮的,沒有泡沫盒來的精神,吃完也不能隨手一扔那樣瀟瀟灑灑。
      裝米飯的鋁盒總是滿的,米飯正好與盒子的高度平齊。男生大多訂的是三兩米飯,女生一般也就二兩。我對“兩”的概念一直比較模糊,現(xiàn)在都還用小學時飯盒的大小作為參照估摸著算,況且現(xiàn)在用“兩”這個計量單位的情況也少了,打飯時一般就喊“五毛的米”或者“九毛的米”云云,它們各是多少兩在所不問的。
      
      對初中的菜沒什么好感。這源于一次科學實驗課我們解剖豬心后的第二天,食堂竟然就有一道炒豬心的菜,縱使它炒得再如何油頭粉面,食欲也是全無。
      
      忘了是初中還是高中時的同學了,和食堂一個窗口的阿姨相識,大約是鄰居之類,我倒說他打飯怎么總是往一個窗口跑,原來那個阿姨每次都會多給他半勺的菜。說實話,那時不羨慕成績好的,也不羨慕家里有錢的,就羨慕他這樣的,這比我們多半勺的待遇是多么實在??傉劺硐?,理想也無非就是豐衣足食,他先我們實現(xiàn)了。怎叫人不羨慕!
      這事對我的影響挺深遠,于是每次飯店后路過現(xiàn)在大學的食堂,見到某個賣炒菜的窗口的師傅穿著油膩的白色工作服,落寞地抽著煙,我就特想上前搭個話,遞根煙,然后臨走前道一句:“那…哥們,下回打菜時多給半勺唄?”
      
      當然是純粹的癡人說夢,一次我嘟囔了句“就這么點兒???”就被他瞪了足足一分鐘,我心想食堂師傅還是別惹,關系到自身幸福的人物,應該捧著才是。
      
      高中那會兒吃飯是要靠搶的,好在飯點前上課的老師都很識相,不拖堂,一下課人就都往樓下沖,我們也跟著沖,但始終不知道他們究竟是為了省時間多學習還是怕心儀的菜被搶食光了。我是出于后一種心態(tài),因為我愛吃的辣子雞總是很暢銷。那時一葷一素六塊五毛錢,飯和湯是免費的,我最愛的搭配是辣子雞(和陜西這塊的辣子雞不一樣,是脆皮的,說是辣子雞,也不是很辣的那種),加上榨菜茭白絲,運氣好些碰上例湯是紫菜蛋花,就嘹咋咧!
      
      其實在吃上我很保守,一些面生的東西通常很難打動我,就記得第一次如今是我最愛的芒果時,覺得它黃的過分了,一直下不去口,逼到父母生氣,才勉強啄了一下,為了面子,一邊啄還一邊說,真難吃!
      而自己都很厭惡的習慣是遇到好吃的總會再三番五次地去吃,吃到傷了就作罷,再也不碰。蔥油拌面即使如此。第一次吃是在市圖書館旁邊的一家小面館,老板娘抖摟炒鍋三兩下便端上來了,油順的面,搭這蔥花和切成碎片的青菜,滿滿一盤,很是豐腴。興許是餓了,那個味道余音繞梁,三日未絕。但后來實在沒有機會再去了,便自己做,做法其實很簡單,平民的吃食就是這樣單調卻不乏味:青菜是單炒的,加點生抽和紹酒,少許的鹽,便可以讓本來透綠的菜葉變成醬油黃;面用水煮熟后撈出,加小勺豬油和些許醬油,可勁兒拌就是了;最后再蓋上炒好的青菜,撒些蔥花,就能吃了。不幸的就在于這樣吃了差不多一個假期,現(xiàn)在恐是接受不了類似做法的食物了。
      
      說起來紹菜似乎色調都是暗的,梅菜燒肉、千張結、油豆腐,頗具特色的面勃勃也一定會被要求刷上一層厚厚的紅醬,就連清亮的絲瓜湯也要放些干菜才能合格,你看,即便是所有紹菜幾乎都要放的紹興黃酒,都是黃色的。廢話。
      
      
      就在離我家不遠的一條街上,晚上九十點鐘,大排檔就開起來了,每次路過都被沁鼻的應是爆炒才能出來的香迷得六神無主。我們管這種大排檔叫螺螄攤,大概和炒螺螄有什么關系吧,但遺憾的是我卻始終沒有光顧過,或許是還沒到能在夜深人靜車已散盡之時與友人坐在街邊盡酌盡食像韓國片里常有的景象的年歲。
      現(xiàn)在這些排擋已經被整治到了某個統(tǒng)一管理的地域了,興許在別的什么街口,我不太清楚。
      但這些大排檔卻也能算是文化標志了,如王愷說的,人們可以不用長途跋涉,也不用巨額花銷,就可以獲得最基本的快樂。每個大城市的老居民區(qū)大概都會有這樣的空間,可以降低犯罪率,也可以保證居民生活的幸福心態(tài)。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