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 作者:許二平 編 頁數(shù):268
前言
當今,人們不僅重視治療身體上的疾病,更關注了心理上的健康,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對人們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已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重視,抑郁癥就是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估計,抑郁癥是世界范圍內導致殘疾的第4大因素,預計到2020年,由抑郁癥造成的功能殘疾患者的人數(shù)將上升到第2位,僅次于心血管疾病。近年來,有關抑郁癥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為滿足臨床醫(yī)師診療和廣大患者的需要,我們組織這一領域的有關專家,通過兩年多的辛勤努力,反復商討和修改,共同編寫了這本《抑郁癥中西醫(yī)診療學》。本書的每一篇章撰稿負責人都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們參閱和收集了大量的最新國內外資料,編寫針對抑郁癥最常見的問題,結合其研究領域和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科研成果,集結成篇,使本書內容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實用性、科學性。由于編者水平所限,主觀上盡量做到內容完整、準確和新穎,但仍難免出現(xiàn)遺漏和錯謬,懇請廣大讀者和同仁指正,以便我們修改和進步。倘若臨床醫(yī)生和廣大患者能從中找到一些有益的東西,則是筆者們的最大希望。
內容概要
《抑郁癥中西醫(yī)診療學》的每一篇章撰稿負責人都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們參閱和收集了大量的最新國內外資料,編寫針對抑郁癥最常見的問題,結合其研究領域和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科研成果,集結成篇,使本書內容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實用性、科學性。
書籍目錄
上篇 中醫(yī)篇 第一章 抑郁癥病因病機 第一節(jié) 病因 第二節(jié) 病位 第三節(jié) 病機 第二章 臨床證候分型 第三章 抑郁癥診治 第一節(jié) 辨證論治思路 第二節(jié) 治法 第三節(jié) 證候診治與病案解析 第四節(jié) 特色療法 第四章 抑郁癥的中醫(yī)鑒別診斷 第五章 諸醫(yī)家治療抑郁癥醫(yī)案選編 第一節(jié) 諸醫(yī)家對抑郁癥的論述 第二節(jié) 醫(yī)案選編 第六章 治療抑郁癥常用方劑與應用驗案 第七章 抗抑郁癥常用中成藥 第八章 治療抑郁癥常用中藥與單方下篇 西醫(yī)篇 第九章 抑郁癥的西醫(yī)診斷 第十章 抑郁癥的西醫(yī)治療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藥物治療 第三節(jié) 抗抑郁癥綜合療法 第十一章 難治性抑郁癥 第一節(jié) 難治性抑郁癥的分級 第二節(jié) 難治性抑郁癥的相關影響因素 第三節(jié) 難治性抑郁癥的治療策略 第十二章 抑郁癥的鑒別診斷 第十三章 抑郁癥的判定標準 第一節(jié) 抑郁癥常用的判定標準 第二節(jié) 抑郁癥的描述和判定 第十四章 抑郁癥的心理學治療 第一節(jié) 精神分析療法 第二節(jié) 行為療法 第三節(jié) 認知療法 第四節(jié) 人本主義療法 第五節(jié) 格式塔療法 第六節(jié) 支持性心理療法 第七節(jié) 集體療法 第八節(jié) 森田療法 第九節(jié) 中醫(yī)心理療法 第十節(jié) 催眠及其他心理療法 第十五章 抑郁癥的自我調控 第十六章 常用抑郁癥量表及其編制 第一節(jié) 抑郁癥常用量表 第二節(jié) 抑郁癥量表的編制 第十七章 抗抑郁藥 第一節(jié) 單胺氧化酶抑制藥 第二節(jié) 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 第三節(jié) 非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附表 常用量表 附表1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RSD) 附表2 自評抑郁量表(SDS) 附表3 抑郁狀態(tài)問卷(DSI) 附表4 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 附表5 Carroll抑郁自評量表 附表6 Beck抑郁問卷 附表7 抑郁體驗問卷(DEQ) 附表8 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 附表9 老年抑郁量表(GDs)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七情敘論》云:“夫五臟六腑,陰陽失調,非氣不生。神靜則寧,情動則亂,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敝赋銎咔檫^極可損傷臟腑?!豆沤襻t(yī)統(tǒng)大全·郁證門》云:“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病變多端。”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突然遇到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機體自我的生理調節(jié)能力的限度,就會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生。1.憂思郁怒,肝氣郁結《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結氣候》云:“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于內?!闭f明憂思會導致氣機的郁結。抑郁癥患者本身多思多慮,肝主疏泄功能不強,其肝氣郁結證為肝疏泄不及所致,而非疏泄太過。故憂思郁怒,憤滿郁怒等皆可以使臟腑疏泄不及、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致肝氣郁結而成氣郁。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郁日久影響及血,使血液運行不暢而形成血瘀。若素體陽虛,嗜煙酒及辛辣食物,或誤診誤治,過用熱藥形成肝經郁熱;或因氣郁日久化火,皆可形成火郁。郁火耗氣不暢,失于疏泄,津液運行不暢,停聚于臟腑、經絡化為水濕,或肝郁犯脾,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亦可導致水濕內停,形成濕郁,水濕凝聚成痰,則形成痰郁。如肝火與水濕搏結,化為濕熱,蘊結肝膽,則形成肝膽濕熱之論。氣血、痰、濕、火皆可上擾腦神,而生諸多情志癥狀。2.情志過極,心失所養(yǎng)《脾胃論·安養(yǎng)心神調治脾胃》日:“凡怒愁思恐懼,皆損元氣,夫陽火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故也。”所欲不遂,精神緊張,家庭不睦,遭遇不幸,憂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損傷心氣、心陽、氣血,使心失所養(yǎng)而發(fā)生一系列的病變。若損傷心氣,則因氣血不足以致心悸膽怯,自汗氣短,耗傷心陽以致心陽虧虛。心火旺盛,則心煩低熱,面色潮紅,脈細數(shù);心血不足以致心神不寧,多思善慮,頭暈神疲,倦怠易驚;心失所養(yǎng),心神失守,可擾及腦神,以致精神惑亂而出現(xiàn)悲傷、哭泣、哭笑無常等一系列抑郁癥的癥狀,進一步發(fā)展又可影響他臟。3.憂愁思慮,脾失健運由于憂愁思慮,精神緊張,長期伏臥思慮,脾氣易受損。若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均可導致脾失健運。脾不運化水谷,食積不消則形成食郁。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停,則形成濕郁。水濕內聚,凝結為痰,則形成痰郁。濕、食、痰、瘀滿日久,均可化火,形成火郁,灼傷脾陽,致使脾虛進一步加重。以上種種實邪,皆可上擾腦神,產生或抑郁憤滿,或煩躁易怒等情志癥狀。脾虛日久,飲食減少,氣血生化乏源,導致心脾兩虛、腦神失養(yǎng),則出現(xiàn)情緒低落,精力減退等癥狀。
編輯推薦
《抑郁癥中西醫(yī)診療學》是由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