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現(xiàn)代出版社 作者:夏春瑞 頁數(shù):250
Tag標簽:無
前言
有一個叫威爾斯的人在一本叫《歷史三偉人》的書中,這樣贊嘆過佛陀:“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樸質(zhì)、熱忱、寂靜,為光明而戰(zhàn)的人,一個不是神秘,而是鮮明的人道個性。他教給人類宇宙之體性。許多我們現(xiàn)代最為完善的觀點與佛教緊密一致。他教導(dǎo)我們,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來源于自我。在人類達到安寧之前,一個人必須不再為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后才能跨入偉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語言使人們知曉早于基督500年的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們和我們的需要。
內(nèi)容概要
《歷史三偉人》一書中,這樣贊嘆佛陀:“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樸質(zhì)、熱忱、寂靜,為光明而戰(zhàn)的人,一個不是神秘,而是鮮明的人道個性?!北緯鴮⒎鹜铀f的教法歸納起來,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觀照”這幾個詞作為總結(jié),它也是佛陀完善人格的一種表述。所以近代太虛大師曾有一首詩偈說:“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逼鋵?,修佛即修心,心到佛成,那你就是生活中的佛陀。
書籍目錄
第一篇 莊嚴自己,尊敬他人 一、名聲與尊貴,來自于真才實學(xué) 二、愛自己,才會愛別人 三、一切靠自己 四、不要因生存而放棄自由 五、做一塊有用的石頭 六、顯于外,修于內(nèi) 七、謙卑一點 八、以低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別人面前 九、不處處爭強好勝 十、注意每天的言行 十一、欣賞他人 十二、時時自我警惕第二篇 心無二念,修業(yè)得福 一、路是人走出來的 二、將不可能轉(zhuǎn)為可能 三、偉大的事業(yè)由信心開始 四、做自己的主人 五、接受一切磨煉 六、守住原則 七、心誠則靈,功到自成 八、做自己該做的事 ……第三篇 唯心是佛,人成佛成第四篇 知足常樂,多欲為苦第五篇 舍得放下,解脫自在第六篇 把握當(dāng)下,對機就好第七篇 心懷慈忍,寬柔待人第八篇 心如明鏡,大智若愚第九篇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第十篇 知恩報恩,無私奉獻第十一篇 利濟人生,兼愛天下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篇 莊嚴自己,尊敬他人一、名聲與尊貴,來自于真才實學(xué)佛陀說:理想人間、莊嚴國土,須靠眾生自己去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的關(guān)鍵,唯在于心。莊嚴國土,首先要莊嚴自身,莊嚴自身的心,自身的心的莊嚴則是靠修養(yǎng)得來。讀《佛陀故事》時,我們知道,佛陀和我們一樣,也是人生父母養(yǎng),他本是印度迦毗羅城凈飯王的兒子,在見到人生的真相和人類的痛苦時,才下定決心要找出解決的方法,在29歲那年出家修行。佛陀證悟前受了很多苦,他曾在恒河流域行腳六年,參訪許多宗教界的名師,來研習(xí)他們的理論與方法,修煉最嚴格的苦行。但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滿意。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在今比哈爾邦內(nèi)伽耶地方)的一棵樹下(這樹后來被叫做菩提樹),才獲得證悟。證悟后的佛陀,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令眾生生起喜悅與愛樂,尊重與向往。但佛陀莊嚴的德相并非是生來就有,而是靠修行得來。據(jù)《大乘百福莊嚴經(jīng)》的記載:每修一百福,才莊嚴一相,菩薩修行要經(jīng)過_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因為精進不懈,經(jīng)過九十一劫才圓滿相好的業(yè)報。相好是佛陀的大慈悲之愿所成就的。為什么要現(xiàn)這樣的相好?那是因為眾生見這樣的相好,才生歡喜心,生恭敬心,喜聞佛法,而生信心。這是佛陀靠修行精進來莊嚴自己的過程,佛陀是如此,我們世俗的眾生也是如此,必須像佛陀一樣勤勉努力,積極進取,才能得悟,有真本領(lǐng)呈現(xiàn)給眾人,贏得尊重和社會的承認。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真是信佛,應(yīng)該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義,而屏除私利;應(yīng)該體會佛陀的物我一體,廣大慈悲之心,而護愛群生。 ——豐子愷 我經(jīng)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zhì)疑、繼續(xù)研學(xué)等等過程之后,終于誠心誠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決了我心中的大疑問,我內(nèi)心充滿喜悅,歡喜不盡——原來如此,終于明白了,從痛苦到歡喜,大約是一年半時光?! 鹩?/pre>編輯推薦
《像佛陀一樣生活》中佛陀說,人們之所以痛苦煩惱都是由于內(nèi)心有欲望。而欲望就像破水桶,添多少水都會被漏光,怎么也添不滿。欲望不能夠填滿,就會有憂愁煩惱,有憂愁煩惱,心境就無法安定。我們諸多的痛苦,也都是因為欲望的不滿足,欲望是無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來填充無限的欲望,我們總會感到力不從心,痛苦也就來了。俗話說,知足常樂,只有知足,克制自我,才能體會到合理的欲望滿足后帶來的幸福感,這是一種心態(tài),一份從容,如果我們養(yǎng)成了習(xí)慣,會在生活中更快樂。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他的偉大就在于他至純至善的人格魅力,這是人內(nèi)心本性的覺悟,這種內(nèi)心本性是人人都擁有的,所以佛陀說人人皆可成佛。但真正的修行并非要出家,也并非必須天天吃齋念佛,而是把佛理體悟在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佛法進行觀照,懂得放下,懂得平等,懂得寬容與慈悲,懂得隨緣與解脫……如此修行,我們的生活會更充實、更和諧、心情更簡單快樂。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